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爆發(fā),揭開了中國人民全面抗戰(zhàn)的序幕。以周恩來同志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了南京,共商抗日救國大計。不久即向國民黨政府提出在南京創(chuàng)辦《新華日報》的問題。幾經談判,最后才得到國民黨最高當局的同意。然因當時上海、南京相繼淪陷,耽擱了幾個月以后,到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一日改在武漢創(chuàng)刊。同年六月,國民黨政府遷往重慶。根據周恩來同志的指示,報社工作人員分批去重慶,積極做好出報的準備。同年十月二十四日,武漢瀕臨陷落,報社人員在撤離前,把二十五日報紙發(fā)出去。二十六日的《新華日報》就在重慶繼續(xù)出版,直至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日被迫?嬤_九年之久。與此同時,又在華中、華北解放區(qū)發(fā)展了《新華日報》華中版和華北版。
《新華日報》(華中版)又稱華中《新華日報》,前期是中共中央華中分局的機關報,后期是中共華中工委的機關報。不論是前期還是后期的《新華日報》(華中版),都曾經立足兩淮,面向華中,對抗戰(zhàn)和解放斗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奉獻,為歷史文化名城淮安增添了光輝的篇章。
前期的華中《新華日報》是范長江同志親手創(chuàng)辦的。一九四二年春,敵后抗戰(zhàn)處于艱難階段,長江同志輾轉來到華中解放區(qū),一到新四軍軍部就著手組建華中新華社。此后,斗爭形勢更加嚴重,黨中央作出精兵簡政的決策,其時華中新華社已集中了大批干部,但長江同志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除留下電臺七名報務員外,將其他人員作了妥善安排。
年底,軍部直屬各單位精簡后,開始戰(zhàn)略大轉移。他帶領電臺隨軍政治部行動,到達淮南羅炳輝師駐地。直到一九四五年初,為了迎接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長江同志積極為進大城市辦報、辦通訊社作準備。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而遠在峨眉山觀戰(zhàn)的蔣介石,竟命令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原地駐防待命,不準敵偽軍向八路軍繳械投降。為了保衛(wèi)敵后軍民浴血抗戰(zhàn)得來的勝利果史,延安總部命令所有解放區(qū)的武裝部隊向一切敵占交通要道展開積極進攻,迫使日偽軍投降。新四軍軍部遵照黨中央的決策,于九月二十日(農歷中秋節(jié))一舉解放了蘇北重鎮(zhèn)淮陰,二十二日全殲淮安偽軍。此時,蘇北、蘇中、淮北、淮南、皖中等地區(qū)已聯結成為華中解放區(qū),成立了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分局設在省立淮安中學(現為淮安師范校址)。新四軍各師改為野戰(zhàn)部隊,華中軍區(qū)和華中野戰(zhàn)軍司令部設在淮安城內南門大街。范長江同志在淮陰解放的第二天,便帶領一批新聞干部進城接收敵偽的電臺和印刷廠,立即根據華中分局的指示,重建華中新華社(后稱新華社華中總分社),同時盡快籌辦《新華日報》(華中版)。他從各分區(qū)調集人員,迅速把各部門建立起來。這時電臺已增加到四個:一臺負責向延安總部聯絡,二臺專門抄收新聞電汛,三臺、四臺分別負責與華中各分區(qū)新華分社聯絡。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九日第一張《新華日報》(華中版)在蘇皖邊區(qū)首府淮陰誕生。社址設在北門大街大陸飯店(今市科協處)。開始是對開兩版,后來擴大為對開四版。在淮城駐有新華日報分社,社址設在院門口圍墻巷頭(原商會舊址)。十二月二十八日《新華日報》刊載了記者季音采寫的通訊《審沙大會》(原文載《淮安文史資料》第三輯——編者)。報道了淮安人民二十六日在城內體育場公審日偽縣長沙貴章的經過。
為了加強《新華日報》的領導,華中分局組織了黨報委員會,由鄧子恢、張鼎丞、曾山、劉瑞龍、李一氓、馮定、范長江七位同志組成,鄧子恢同志任書記,李一氓同志任副書記,范長江同志任社長;另組織編輯委員會,以范長江、惲逸群、黃源、樓適夷、包之靜、史乃展、謝冰巖同志為委員,范長江同志任總編輯。華中分局黨報委員會決定成立各高級機關通訊組織,華中軍區(qū)直屬各單位成立中心小組,由張鼎丞同志任組長;野戰(zhàn)軍司令部直屬各單位成立的中心小組,由譚震林同志任組長;在分局、邊區(qū)政府和群眾團體、各直屬機關也成立了中心小組。
華中《新華日報》內部分編輯部、通訊部、經理部、研究資料部、印刷廠和電臺等部門。
編輯部有近二十人,主任是史乃展,副主任王林,副刊編輯錫金,國際編輯梅關樺等。
通訊部主任莊重,副主任孫明、吳江、陳笑雨。下設科,三位科長是林子東、林麟和楊囂基。編輯有丁菲、戈平和尹崇經。記者來來去去的很多,他們中有季音、陳湘、樂靜、宋軍、王旬、曉鷹、哈華、徐熊和海藍等。研究資料部主任是岳明。
當時,華中《新華日報》社真是人文薈萃,專家名流云集。在他們言傳身教下,許多“新秀”破土而出。海藍寫的通訊《勝利的突圍》,報道了由皮定鈞將軍率領的數千健兒,從大別山突破蔣軍重重封鎖,穿過合葉公路、淮南公路、津浦鐵道,長征千余里而勝利到達蘇皖邊區(qū)的事跡。這是她拜訪華中分局領導人鄧子恢時得到的線索,由莊重、陳笑雨親自帶她到皮旅采訪而寫成的。這篇通訊發(fā)給新華社總社后,當天便播發(fā)了。次日,華中《新華日報》和解放區(qū)其他各報都以顯著地位刊登。后來,海藍在轉移行軍的途中,能夠抓住時機,到設在大路兩旁村莊的一所傷兵醫(yī)院采訪,寫出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特寫。徐熊采寫的“系列報道——清江通訊”,也是由資料研究部主任岳明布置采訪和修改稿件的。
范長江同志于一九四六年五日十八日離開華中《新華日報》,赴南京參加中共代表團,擔任代表團的對外發(fā)言人,由惲逸群同志接任華中《新華日報》社長。
自衛(wèi)戰(zhàn)爭開始后,江淮地區(qū)戰(zhàn)云密布,蔣軍來勢洶洶,兩淮不斷遭到敵機的轟炸。在我軍取得蘇中“七戰(zhàn)七捷”以后,形勢進一步緊張。為了聯系的方便,《新華日報》社于一九四六年八月下旬由淮陰遷移到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qū)所在地的淮安,在淮陰設報社留守處,保持與邊區(qū)政府的聯系。為了避免敵機的襲擊,報社同志白天到城郊鄉(xiāng)下辦公,晚上返回,有一段時間干脆住在鄉(xiāng)下;記者大都派往前線采訪。其時,報社派出記者徐熊由淮安跟隨華中軍區(qū)司令員張鼎丞奔赴北線采訪,與正在籌劃宿北大戰(zhàn)的陳毅司令員會合,然后隨戰(zhàn)勤司令劉瑞龍行動。參加北線采訪的記者,還有鄧崗和樂靜。
在“誘敵何妨讓兩淮”的前夕,華中《新華日報》社于九月中旬由淮安轉移到沭陽縣境北部農村。宿北戰(zhàn)役和漣水戰(zhàn)役后,報社北撤山東。在撤退途中繼續(xù)出報,于十二月二十六日?。到達魯南后,于一九四七年二月合并到山東《大眾日報》社。由惲逸群、包之靜同志任《大眾日報》副社長,匡亞明同志任社長。此后,惲逸群同志一直關心華中《新華日報》的恢復出版,雖然他的愿望未能實現,但是堅持在蘇北、蘇中的同志終于恢復出版了后期的《新華日報》(華中版)。
一九四七年孟良崮戰(zhàn)役后,隨著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華東野戰(zhàn)軍進軍豫皖蘇,我華中的形勢也大為改觀,成立了中共華中工委。根據華中工委的指示,《新華日報》(華中版)于一九四八年一月一日復刊。在這天的復刊號上,刊登了鄧子恢、黃克誠同志的題詞,和陳丕顯、管文蔚、曹獲秋同志的三篇文章,號召干部和群眾迎接全華中的大舉反攻。同年十二月淮海戰(zhàn)役進入第二階段,一舉殲滅黃維兵團,兩淮之敵孫良誠部聞風喪膽,棄城逃跑。中共華中工委和華中行政辦事處遂由合德鎮(zhèn)進駐淮安的徐楊莊。年底,華中《新華日報》社從阜寧縣的西季莊,遷到運河之畔的板閘鎮(zhèn),并于一九四九年一月三日開始在這古老的市鎮(zhèn)上出報。編輯部和電臺設在楊家大樓,經理部、發(fā)行科設在小南街,華中新華印刷廠設在三元宮(現為板閘糧庫)。工委宣傳部長俞銘璜兼任社長,其時他正在大連休養(yǎng),由副社長徐進主持工作。編委會以徐進、秦加林、馮崗、楊鞏、凌建華、蔡修本、羅列等同志為委員,秦加林同志任總編輯,馮崗(患病在河下鎮(zhèn)住院治療)、凌建華同志任副總編輯,楊鞏同志為秘書長。蔡修本同志兼采訪部主任,記者有張風、邢瑩、金靖中、何宗循、邱楓等。凌建華同志兼編輯部主任,地方版主編高斯,副主編張伏年,編輯有楊瑛、李楚城、楊光群、程熠,繆宜琴、計澤修等。時事版編輯有方玉書、王淼、李揚、黃祖環(huán)。資料室主任俞洽成,編輯有金華彬、伊文和曹珉。研究部有黎岳冰和葉中。電臺臺長陳敏,經理部副經理盧政,發(fā)行科長印邦昌。華中新華印刷廠廠長夏玉良,指導員吳謨,副廠長宋維昭。
此后,編輯部陸續(xù)增加了一批來自各分區(qū)的干部,有馬達、邱楓、陳耀等;一批來自華中新專復校一、二期的畢業(yè)生有邵彤、高羽、田丹、高揚、徐中海、肖凡、孟還等。
在板閘期間,《新華日報》宣傳報道的中心思想是勝利進軍,將革命進行到底。
一月十二日刊登淮海前線急電:“淮海戰(zhàn)役勝利結束,杜聿明部全部被殲滅!敝链,華中結束了堅持局面,成為進攻敵人的最前線。二月五日、十日、十五日以第三版整版篇幅連續(xù)刊登了三期“淮海戰(zhàn)役最后全殲杜匪集團特輯”。
十一日頭版全部紅字刊出“我軍收復沿江各城市后,蘇北全面解放”,并發(fā)表了《慶祝蘇北全面解放,慶祝蘇北永久解放》的社論和“中共華中工委號召各地慶祝勝利,徹底揭露反動派假和平的陰謀,組織干部學習,正確認清形勢”的消息。二十一日刊登了“支援淮海戰(zhàn)役中蘇北五十萬民工支前,各地正評功總結以迎接新的更大任務”的消息。二十六日報紙在《反動派的和平就是屠殺人民》的標題下,報道了“華中各地人民城市連續(xù)遭受匪機掃射,兩淮、蚌埠等地共死傷市民三十一人”的消息。三月十三日刊載了陳登科的合肥通訊《這個恩德我忘不了——平車工人胡長貴積極支前》。
與此同時,還報道了各地民工出征、青年參軍、干部加強紀律性的消息。
報紙還十分重視城市工作,恢復生產和物資交流的報道。編輯部派出記者前往各城鎮(zhèn)采防,并以淮城、兩淮市為典型,連續(xù)進行系列報道。一月九日刊出“淮城棉織業(yè)大部分復工”的消息,十七日和二十五日分別介紹了“淮城城南區(qū)組織生產的幾點經驗”和“淮城城北區(qū)發(fā)放小本貸款的幾個體會”。二月二十二日報道了“淮城兩萬多市民提燈鬧元宵,慶祝平津、蘇北解放”。三月十二日地方版頭條新聞是“淮安城北區(qū)福新鎮(zhèn)、南角樓、耳洞四十二個碼頭工人將原來的冬防隊改組成立糾察隊,協助政府維持地方治安,保衛(wèi)自己的長遠利益。”
從一月十二日至二月十六日,報上以“新華兩淮訊”連續(xù)報道了“四百多國民黨團特務人員向兩淮民主政府登記”,“兩淮積極建設三天修公路五十里,黃河鹽河兩座大橋也修好”,“兩淮以工代賑,拆除敵軍工事,四千貧民得糧五萬斤,交通暢達,大家稱便”,“華中的郵政中心——兩淮郵電局工作緊張,加緊修理全市電話”和“積極準備今年大生產運動,兩淮市生產推進社發(fā)放農具生產貸款”等消息!白x者服務欄”也解答了群眾十分關心的問題:“兩淮物價為什么上漲?”編者分析了津浦、隴海兩線暢通,來淮購貨的人多了;華中領導機關及直屬各單位進駐兩淮,消費者增加了;而南邊進貨路線沒有恢復等原因,指出兩淮物價有所上漲僅屬暫時現象。
早在一月十日,《新華日報》就登載了《華中行政辦事處布告》財貿字第一號。布告說:“我華中、山東兩地區(qū)已聯成一片。為擴大內銷自由的范圍,促進物資相互交流,調劑有無,減輕兩地人民負擔起見,特商得山東省同意,今后凡關兩地區(qū)間往來運輸之貨物,除華中出產的燒酒暫時禁止運銷山東,其它貨物兩地自由運銷,均一律免征進口稅”。
這一布告的貫徹執(zhí)行,對于搞活流通渠道,活躍城鄉(xiāng)經濟和繁榮市場起了重要作用。此后,陸續(xù)報道了沭陽、伍佑、響水、眾興、益林、黃橋、季市、李堡等城鎮(zhèn)生意興隆、購銷兩旺的新氣象。
一月二十九日是農歷春節(jié)。大年初一那天,當地干部和群眾敲鑼打鼓放鞭炮,來到《新華日報》社和新華印刷廠駐地,玩龍燈,舞獅子,祝賀新春。報社和工廠的同志也立即敲起腰鼓、挑起花籃和他們聯歡。二月三日,《新華日報》刊登了《春節(jié)文娛》(城市用)的要目:其中有歌曲:《毛主席》、《千里的雷聲》、《解放區(qū)的天》和《城市紀律歌》;鼓詞快板:《慶祝勝利年》、《排山倒!泛汀痘钭娇禎伞罚粦騽‰s耍:《徹底消滅》、《兩好合一好》、《元宵回家》和《蕩湖船》等。農歷正月十五,報社和工廠的同志聯合在板閘廣場上演出了獨唱、男女聲二重唱、大合唱、快板和戲劇小演唱等節(jié)目。與當地群眾一起度過了歡樂的春節(jié)。
報社的副刊編輯有葉中、孫瑜和《魯迅傳》的作者王士菁,還有《茶館小調》(曾受到周恩來同志贊賞)的作曲者費克,定期編出“新華副刊”、“工農文化”和“戰(zhàn)士生活”等專欄。
研究部和資料室編輯、出版綜合性刊物《新華周報》。《新華周報》第一期要目中有:陳毅的《來解放區(qū)的學習與工作問題》、卡爾拉的《歐洲經濟中的人民民主國家》和劉白羽的《回家》等。
在這年的“三八”婦女節(jié)前,華中新聞?茖W校的女同學集體作詞,作曲家費克譜曲,譜寫了一首《爭取全國婦女大翻身》歌。三月八日這天,全體女同學與地方婦女聯歡,請費克同志教唱這支歌。當天《新華日報》在紀念“三八”勞動婦女節(jié)特刊上發(fā)表了這首歌,歌詞為:“姊妹們!大家再出一把勁,爭取全國婦女大翻身。別說我們不如男子漢,我們是新社會的主人!加緊生產喲努力支前,栽瓜種萊養(yǎng)豬羊,鋤草漚田下堊本,紡紗織布縫軍裝,洗衣做鞋忙代耕,支援那大軍莫松懈,我們要做人民的功臣。”
隨著形勢的勝利發(fā)展,《新華日報》宣傳報道的影響日益擴大,報紙發(fā)行量增加到一萬二千多份。發(fā)行科的工作人員也增加了,科長印邦昌,副科長郭澤;發(fā)行員有包其鳴、蔡荷、倪重蘭(女)、左林(女)、張新(女)、張光、龔影、徐丕德、袁同生;封報員有梁士明、朱鳳才、周政,錢治等。那時,發(fā)行《新華日報》要適應部隊和機關的頻繁移動,根據部隊、機關、首長變化了的番號、代號和新的駐地,及時更動發(fā)行方位和地址,以便準確地將報紙送到單位和個人手中?墒牵筷、機關的住址,行動方位,番號、代號及首長姓名、郵路走向都要絕對保密,那就只能靠腦子記。當時,除印邦昌同志掌握總的情況外,有兩位發(fā)行員能熟記這種多變的情況,因而被譽為“活字典”。有時也會“忙中出錯”,如多發(fā)、少發(fā)、重發(fā)、漏發(fā)、油印標簽字跡模糊、粘貼不牢、封卷松散等。對此,首先是加強責任心,同時采取措施,堅持核對數字,檢查封卷,最后要與發(fā)行總數相吻合。當時大都是用粗報紙間或光連紙印報,在手工操作的情況下,大家練就了一套點數折疊、封發(fā)的技術。包其鳴同志在檢查封卷時,拿起封卷一掂量,就能發(fā)現卷內份數是否多發(fā)或短缺,大家稱贊他是發(fā)行科的“一桿秤”。發(fā)行科是一個戰(zhàn)斗集體,大家的熱情很高,每天要處理數十封、多時上百封讀者來信,登記增城,增寫訂單,更改也址,核算報款,開列收據,印制標簽,做好各種封發(fā)事務準備,夜晚在煤油燈下分封報紙。
新華印刷廠也呈現一派新氣象,不但增加了許多印刷設備,開始用上了柴油機和發(fā)電機,還從揚州、泰州等地招收了一批新同志,全廠有近三百人。為了迎接全國解放,日夜趕印報紙、書籍和各種宣傳品,以及有關接收南京、上海、無錫等地官僚資本的資料!缎氯A日報》還曾報道“新華印刷廠職工獻金勞軍五十萬元(華中幣)”。
三月間,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精神傳達后,渡江戰(zhàn)役箭在弦上,在淮安板閘鎮(zhèn)開始了南下渡江的準備工作。四月初,以徐進同志為首的編輯部、經理部大部分同志,和從華中新專調來的部分同志,共六十多人,組成第一梯隊,分乘三輛大卡車,先期輕裝從陸路向南進發(fā),隨后第二梯隊押運輜重從水路駛向南方;浩浩蕩蕩離開了板閘。為了避免敵機空襲,卡車是在傍晚啟動的,連夜沿大運河抵邵伯,東向直達泰州。在泰州繼續(xù)出版《新華日報》,同時組織渡江前的學習,準備隨軍渡江,接管反動派的報社和印刷廠。
接管人員于四月二十二日隨軍渡江,二十四日進入無錫城,接管了幾家報社和印刷廠。這時,經黨中央決定,將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新華日報》報名用在原國民黨政治中心的南京市。而原定在無錫出版的《新華日報》(蘇南版)則改名為《蘇南日報》,于五月六日正式創(chuàng)刊。
一九五二年十月底,南京《新華日報》與《蘇南日報》、《蘇北日報》合并,出版江蘇《新華日報》。
參考資料
l、《中共黨史事件人物錄》
2、《江海激浪》第三輯
3、《新華日報、群眾周刊史學會南京分會通訊》第5期、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