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原淮安縣新安小學舊址(新安會館)的意義
2023/10/8 9:50:49 作者:章來福、董樹華 閱讀:9185 評論:條
原淮安縣新安小學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29年春,在河下蓮花街新安會館內創(chuàng)辦的一所私立學校,也是著名的少年兒童革命團體"新安旅行團"的母校,1935年10月,校長汪達之帶領14名學生,組成新安旅行團,旅行全國,宣傳抗日救國,受到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高度評價。1939年3月,日軍占領淮安城淪陷后新安小學校舍遭到嚴重損毀;1948年12月,淮安城第二次解放時,曾企圖恢復新安小學,終因校舍全部毀壞未被修復;1955年遷至淮安縣城內縣西街西重新建校。1985年5月,原淮安市人民政府將新安小學舊址(新安會館),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舊址已被拆遷三年多,筆者認為:應盡快恢復新安小學舊址(新安會館),充分發(fā)揮其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在新安會館內新建新安小學
明清時期,淮安成為漕運中心,商業(yè)發(fā)達,處于歷史鼎盛階段,古鎮(zhèn)河下不僅素有“進士之鄉(xiāng)”之稱,又聚集山西、陜西、安徽、江西、福建等大批商人來淮投足鹽業(yè),會館林立。清道光九年(1829),徽商在淮成立同鄉(xiāng)會,選址在河下蓮花街西,通濟橋南,南臨蕭湖的周宣靈王廟同善堂設立了會館。周宣靈王廟是一處青磚小瓦的廟宇式建筑,房屋布局為前后三進,左右兩廂之外又建有兩廂,房屋計有三十余間,占地約四畝左右。因徽州境內有一條新安江,古時徽州又稱新安,故將會館稱為“新安義所”,亦稱“新安會館”, “新安義所” 的漢白玉扁額,至今仍保存完好,現收藏于勺湖公園碑園內。
1929年春,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受家鄉(xiāng)的徽商同鄉(xiāng)會請求,利用徽州駐淮商人在蓮花街上第三座橋,即通濟橋的西南側,蕭湖之畔一個三面環(huán)水的半島上的新安會館內,創(chuàng)辦一所 “實驗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彼枷氲膶嶒炐孕滦蛯W校。 1929年6月6日,新安小學在新安會館內正式開辦。
1930年4月,南京曉莊師范學校校長陶行知先生(安徽省歙縣人,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zhàn)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兼任第一任校長,因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屠殺曉莊的青年,工作特別繁忙,時間不長即委派學生汪達之(安徽省黟縣人)來淮安出任新安小學第二任校長。他以“捧著一顆心,不帶半根草去”的獻身精神,到任后移風易俗,帶領學生在木、瓦工師傅的指導下,自己動手,改造古廟,把同善堂大殿內的菩薩移至別處,將大殿改建成禮堂,并在大堂中央掛起孫中山的肖像,故命名“中山堂”。還在空地上植樹、種菜,使臟亂差的環(huán)境得到徹底改善,校園內一片綠茵茵的景象,充滿了詩情畫意。
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1935年10月10日,校長汪達之親自任顧問,帶領14名學生組成“新安旅行團” ,決心旅行全國,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的主張,在中國少年兒童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1939年2月,日軍逼近淮安前夕,日軍飛機對淮安城狂轟濫炸,造成民眾和財產巨大損失,形勢緊張,新安小學被迫停課。1939年3月1日,日軍侵占淮城隨即淪陷后,期間校舍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和損毀,無法堅持上課。
1945年9月22日,淮安城第一次解放,在愛國民主人士的關懷和支持下,不久新安小學在新安會館舊址內復校,繼續(xù)堅持了一年多時間辦學。
1948年12月9日,淮安城第二次解放,1949年2月剛剛掛牌成立的新政權中共淮安縣委、縣人民政府,曾就恢復新安小學多次研究,終因校舍全部毀壞,由于縣財政十分困難,無法在原址上恢復重建,隨即移至河下湖嘴大街東側的姜家橋巷內,原晚清船政大臣裴蔭森的宅子內復校繼續(xù)辦學。
1955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剛過去不久,中共淮安縣委、縣人民政府,即時將新安小學從河下遷至淮安城內縣西街西、文渠河南側、月湖旁,重建一所新安小學。
二、建國前老校友親手繪制校舍圖
1985年5月,原淮安市人民政府將新安小學舊址,樹立文物保護碑,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墒钱敃r文物保護碑并沒有豎立在新安小學舊址(新安會館)上,一直誤導了許多前來追思者和儋仰者。
筆者是新安小學的老校友,曾多次去河下街蓮花街原新安小學舊址(新安會館)地段進行踏訪。2011年冬,有幸巧遇世代居住蓮花街,已是耄耋老人的宋文明先生,他少年時(新中國建立前)曾在新安小學讀過書,新中國建立后,一直在淮陰市水利部門工作?谷諔(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宋文明先生的父親和汪達之是忘年之交、無話不談的好友,汪達之先生不論在南京、北京或廣東工作,還與宋家有多次書信來往。
宋文明老人對新中國建立前新安會館內的新安小學往事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當筆者向他請教新安小學舊址的原貌時,他便熱情地帶領我們去舊址實地看察、指點位置、詳細講解。在我們的請求下,老人精心地繪制出了原新安小學舊址(新安會館)建筑平面圖,并在圖上用文字標注了前、后、東三處樓、同善堂大殿(中山堂)和教室、廚房、廁所等建筑物,以及樹木、水井、菜地等附屬物。為了能直觀地了解新安小學舊址的校舍建筑結構布局,筆者又拜請擅長繪制古建筑示意圖的地方文史專家毛鼎來老先生,他采用宋文明老人提供的舊址校舍建筑平面圖,繪制出建筑示意圖后,又請宋文明老人進行仔細校對,對示意圖上的部分建筑作了改動,并用文字標出。后又約請了淮安區(qū)政協(xié)文史委員高建平先生,對示意圖上的部分建筑及附屬物,按原樣逐一修改調整到位。
三、恢復新安小學舊址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雖然原淮安縣新安小學當年的校舍早已蕩然無存,舊址上早年已成了民居和菜地、水塘 ,雜草叢生、污水橫流。此地段于2018年因蕭湖公園改造被拆遷, 但在“新旅”新老團員們的心中,蓮花街新安小學是他們從母校出發(fā),踏上抗日救國征途的始發(fā)之地。新安小學舊址拆遷后,已荒廢三年多時間了,2020年4月起,已開始對蕭湖景區(qū)東大門和蓮花街進行全面改造,移走了“新安小學舊址”文化保護碑,如果一旦在舊址上建了其它建筑物,那么這個具有歷史研究價值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意義的新安小學發(fā)源地,也就隨之永遠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必將給后人留下很大的遺憾!為此筆者認為,應該盡快恢復原淮安縣新安小學舊址(新安會館),以了卻“新旅”新老團員們幾十年來的期盼!
第一、為新安旅行團集結地和出發(fā)地
1935年10月10日,由14名新安小學學生組成的新安旅行團,就是從河下蓮花街新安小學舊址(新安會館)中山堂門前集中合影留念后出發(fā),行程5萬余里,足跡遍及全國22個省、市! v經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新中國建立后的1952年,先后達1 7年之久,新安旅行團沿途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主張,成為我國青少年革命運動史上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和光輝的典范。
第二、既保存歷史文化遺存又增添紅色景點空白
在河下蓮花街恢復新安小學舊址(新安會館),既恢復保存了歷史文化遺存,也為蕭湖景區(qū)內增添了新的景點,也打破河下古鎮(zhèn)內無紅色景點的空白。可在舊址內布展陳列1935年10月,組成新安旅行團至新中國建立后的1952年,共17年“新旅”團史介紹,啟迪我國青少年宏揚“新旅”精神,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
同時設置“汪達之生平事跡陳列室”,布展陳列汪達之老校長生前使用過的工作日記、生活用品、照片和書藉,以及后人為了紀念他出版的有關書籍等等,宣傳紀念“古廟活菩薩的汪達之校長”的光輝的一生。
第三、與毛澤東題詞碑亭和汪達之墓融為一體
1946年5月20日,毛澤東主席在百忙中,親自從延安寫信給新安旅行團,題詞勉勵他們“努力工作,繼續(xù)前進,爭取民主中國的勝利!”,“ 新旅”的愛國壯舉也得到了周恩來、劉少奇、陳毅、宋慶齡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高度贊揚。毛澤東主席的題詞,已于2018年在蕭湖公園景區(qū)內專門設置了碑亭。
老校長汪達之,不幸于1980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同年4月8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禮堂為他舉行了追悼會。為了了卻汪達之老校長生前的遺愿,1981年6月6日,將汪達之老校長的骨灰從北京遷移至淮安,安葬在蓮花街新安小學舊址附近,蕭湖公園景區(qū)內。他的墓地被長滿蒲草、蘆葦、荷藕的蕭湖環(huán)抱著,潔白如玉的墓碑上刻著“人民教育家汪達之同志之墓”,“新旅”老團員左林和張牧撰寫了碑文,高度評價了汪達之同志戰(zhàn)斗的一生;謴托掳残W舊址(新安會館),這樣,即可與毛澤東題詞碑亭與人民教育家汪達之同志之墓,融合成為一個獨特的景區(qū)。
第四、為“新旅”新老團員和老校友留有追思之處
周恩來研究專家秦九風老先生,曾撰寫文章講述了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兼政委項英的女兒項蘇云童年時期,也曾在新安小學舊址讀過書。因小時候穿著的褲子在膝蓋處繡有兩只小花貓,那時蓮花街上的人,都喊她為“貓姑娘”。宋文明老先生也曾對筆者講過項蘇云,每天晚上來他家同他大姐同睡一張床。
1938年,汪達之先生從外地寫信給郭青老師,由于抗戰(zhàn)形勢日趨緊張,讓他帶著項蘇云離開淮安,途中幾經周折、磨難,終于輾轉到了延安。1986年,時任全國少年兒童工作委員會書記項蘇云同志,來江蘇指導少年兒童工作時,專門來淮安前往河下新安小學舊址,深切回憶起在校的許多往事,并叩拜了老校長汪達之墓。恢復新安小學舊址(新安會館),可以讓“新旅”新老團員和老校友留有追思之處,永遠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