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末口位置探討
2016/1/6 19:43:41 作者:杜濤 閱讀:8182 評論:條
春秋時魯國人左丘明《左傳·哀公九年》記:“秋,吳城邗,溝通江、淮!蔽簳x時人杜預注:“于邗江筑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边@是關于末口最早的文獻記載。魯哀公九年即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開鑿了溝通江淮的邗溝,其北端為末口。
末口在射陽湖的西北,無疑是在今淮安市境內,但具體在今淮安市內的什么地方,早期的文獻并沒有具體的記載;窗铂F(xiàn)存最早的地方志正德《淮安府志》記述末口時說:“杜預注云:‘于邗江筑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山陽末口入淮’,運糧之水路也!碧靻ⅰ痘窗哺尽返挠涊d與此相同。乾隆《淮安府志》是最早明確指出末口位置的地方志:“《禹貢錐指》云:山陽縣北五里之北神堰,即古末口也!薄芭f志云:‘石閘在新城北,洪武十年建,今廢為水關’。末口即北閘,北閘即今新城之北水關。”
因早期的歷史文獻并沒有末口具體位置的記載,地方志中直到乾隆《淮安府志》才有末口具體位置的記述,故當代歷史地理學界權威、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原主任鄒逸麟在《淮河下游南北運口變遷和城鎮(zhèn)興衰》中稱:“末口,今已無確址可指。據《讀史方輿紀要》、清乾隆《淮安府志》等書記載,認為末口原在淮安府城北(五里)”。近來亦有淮安本地專家對末口位置有不同看法。
乾隆《淮安府志》之前的淮安地方志中沒有明確說明末口的位置,是因為當時淮安一直就有末口的地名,故未具體記載其位置。明萬歷年間開通草灣河,原淮安城北的淮河故道逐漸廢棄,到乾隆《淮安府志》編修時,淮河故道淤塞,末口不再是常用地名,很多人不知道末口的位置了,所以這時才在乾隆《淮安府志》中明確寫出末口的位置。
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五中載,雍熙元年(984)二月:“以右補闕喬維岳為淮南轉運使。先是,淮河西南三十里曰山陽灣,水勢湍悍,運舟所過,多罹覆溺。維岳規(guī)度開故沙湖,自末口至淮陰磨盤口,凡四十里!薄端问贰叹S岳傳》:“維岳規(guī)度開故沙河,自末口至淮陰磨盤口,凡四十里!薄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宋史》編修時都是使用事件發(fā)生時的實錄、政書等第一手資料,那么北宋時就有末口之名,而北宋至明清間邗溝入淮口的位置未曾有過改變,因此至遲北宋時候的末口就在現(xiàn)在末口的位置。南宋史學家鄭樵(1104 -1162)《通志》:“邗溝水,一名韓江,一名邗溟溝。吳將伐齊霸中國,故于廣陵城東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江于淮,以便糧道。邗城今在揚州江都,末口在楚州山陽,而射陽湖亦在楚州!睆倪@則記載可以看出南宋鄭樵認為春秋時的末口即為宋時之末口。
因邗溝河床高,淮河河床低,為防邗溝水盡泄入淮,所以在末口筑有土堰以壅水,稱北神堰。北宋司馬光(1019-1086)《資治通鑒》:后周顯德五年春正月“上欲引戰(zhàn)艦自淮入江,阻北神堰,不得度”。宋末元初胡三省注:“北神鎮(zhèn)在楚州城北五里。吳王夫差溝通江淮,后人于此立堰者,以淮水低,溝水高,防其泄也。舟行度堰入淮,今號為平水堰!北鄙矜(zhèn)即在北神堰南,北宋《元豐九域志》卷五:“山陽:五鄉(xiāng),北神一鎮(zhèn)”?梢娝文┰跏穼W家胡三省認為五代時的北神堰就在春秋時末口的位置。五代時的北神堰在宋時北神鎮(zhèn),在楚州城北五里,明清時為淮安新城。
《隋書·高勱傳》中有楚州伍子胥廟的記載:“(楚州)城北有伍子胥廟,其俗敬鬼,祈禱者必以牛酒,至破產業(yè)!北彼纬蹙幍摹段脑酚⑷A》卷八百十五有唐盧恕《楚州新修吳太宰伍相神廟記》,稱“楚州淮壖太宰伍相廟,置在吳時,臨邗溝”,“面河距淮”,當時楚州刺史因神廟每祈必應,故“增張神宇”,大中十二年(858)增修告竣,篇名中的“新修”是修繕一新之意。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英烈王廟:在朝宗門外北神鎮(zhèn)西,伍子胥廟也!睆奈樽玉銖R的位置可知春秋時的末口就在唐宋末口的位置。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淮水》:“自廣陵出山陽白馬湖,逕山陽城西……中瀆水又東,謂之山陽浦,又東入淮,謂之山陽口者也!鄙疥柍羌春髞淼幕窗渤牵\河逕山陽城西又東稱山陽浦,末口在北魏時稱山陽口,很明顯末口在山陽境,不會在淮安城西的淮陰。
《水經注》的意思就是為《水經》作的注!端洝肥侵袊谝徊坑浭龊拥浪档膶V,舊傳為西漢桑欽所作,清代學者考證認為,應是三國時人所作!端涀ⅰ纷髡邉t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端涀ⅰ分杏袃煞N文字,即“經文”和“注文”,“經文”為《水經》中的文字,“注文”即北魏酈道元的文字。現(xiàn)在各種版本的《水經注》中都是明確分別這兩種文字的,一般是在刊刻時,“經文“要比注文大一兩號字。《水經注·淮水》中記淮水經過淮安時的“經文”只有幾句:“又東過淮陰縣北,中瀆水出白馬湖,東北注之。又東,兩小水流注之。又東至廣陵淮浦縣入于海! “注文”則分別在這三句話后作注,“又東過淮陰縣北,中瀆水出白馬湖,東北注之”這句經文下的注文不連標點是610字。如果“經文”、“注文”不分,就會以為《水經注》中先寫“又東過淮陰縣北,中瀆水出白馬湖,東北注之”,后來經過幾段話才寫到山陽縣,產生末口位于淮陰縣的錯覺。實際上寫《水經》時尚未設立山陽縣,酈道元作注時方有山陽縣。
春秋時的邗溝是倉促建成的,多利用現(xiàn)有河道湖泊,線路曲折,利用湖泊多,而“淮湖迂遠”,有風浪之險阻,河道則水流較淺,不勝重舟,并不是理想的航線,也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末口在今淮安區(qū)翔宇南道南的新安醫(yī)院東北。古淮河在清江浦東北的草灣,河道轉向西南后又轉東南,至末口及其東的劉伶臺后又折向北,至漣水縣城西的赤晏廟后,東過漣水縣城南入海,這個“U”字形的河灣叫山陽灣。末口就位于山陽灣最南端的位置。邗溝由東南的射陽湖過來,不可能在當時倉促興建的情況下,有淮河不用再去開挖河道。末口的位置在山陽灣最南端是合乎情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