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城內的書院、社學、義學、武學
2014/7/12 19:03:49 作者:張璞 閱讀:5238 評論:條
書院之設立,始于唐宋。伴隨官學的設立,淮安書院、社學、義學、武學相繼出現(xiàn)在城內外。一些書院,一時著名。明清時期,淮安城是漕運總督坐鎮(zhèn)之地,作育人才更是興盛;搓帟菏腔窗渤莾阮H為著名的書院之一,興盛之時有生員百數(shù)十人,《淮陰書院記》中稱“淮陰之盛不異于省會之區(qū)也”位于淮安城西南天妃宮后,舊時有君子堂為講堂,有環(huán)號舍十五間,供學習者居住。乾隆六年(1741),漕運總督常安命淮安知府李璋在此建書院,襲淮安古稱,名為淮陰書院,士紳捐金四百兩,周以廊廡,造橋立亭,以資束修膏火,以此淮陰書院建成。乾隆七年(1742),漕運總督顧琮、淮安知府傅樁益振興此,延先達之有道而文者為諸生師。乾隆十年(1745),淮安知府衛(wèi)哲治、山陽知縣金秉祚遴選生童,勤加省試。提調事務者為府學教授沈驚遠,訓導汪克紹。徐州、揚州二府眾多學士自遠而至,濟濟弦誦,堪稱極盛。漕運總督常安有記;窗蚕騺砣宋乃C萃,文人名士多會聚會于淮陰書院,書院有數(shù)十人組成的七藝社,每季會于書院,操觚角藝,夜以繼日。四方游觀者詠歌八景,傳其勝概!痘搓帟河洝分羞稱其“無城市之喧囂,而有藏修息游之樂,于以成天下善士不難矣”。 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詔立社學,教化民間弟子。實際淮安城早有社學,而費多存少。自明朝洪武年間興學開始,又逐步興盛。山陽縣社學共計有六十五所,分別位于淮安城內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新城東南、新城西北、北辰坊三處,城外滿坊、安樂關廂各二處,南鎖、柳淮、淮北三關廂各三,大義、淮北、柳淮、安樂四鄉(xiāng)各二,馬邏、羊寨、添差三鄉(xiāng)各四,辛店南、北二鄉(xiāng)各五,淮陰(今淮安區(qū))南北二鄉(xiāng)各四。明隆慶六年(1572),山陽知縣高時重修縣內各處社學。清康熙初年,江南學政胡在恪歲試淮安,奉部文,考取社師數(shù)十人以教社學子弟;窗哺畠瘸卓h山陽外,又在鹽城、廟灣、清河、桃源以及安東設有多處社學,教育子弟。康熙年間,禮部下文,于省、府、州、縣設立義學,延名師,供修脯,立規(guī)則,課余之時宣明圣諭。時任漕運總督興永朝對此事尤為重視,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在淮安城中首創(chuàng)義學四所,此時學徒最盛?滴跞辏1694)興永朝遷職之時,童生哭送總督離淮安,一直傳頌于淮安城內。興永朝在城內創(chuàng)建的四所義學,一為秋禮堂,由總督漕運部院督察并監(jiān)管,位于總督漕運部院西南隅南市橋北,雍正九年(1730),由漕運總督性桂重修。二為春誦堂,由淮揚道署督察并監(jiān)管,位于總督漕運部院之東二郎廟南側。三為冬書堂,由淮安府署督察并監(jiān)管,位于高公橋大軍倉西,乾隆五年(1740)淮安知府胡振組有修。 至乾隆十一年(1746),淮安知府衛(wèi)哲治重修。四位夏弦堂,由山陽縣署督察并監(jiān)管,位于淮安西城常平倉之東三牌樓。武學主是我國古代的軍事學校,始于北宋。慶歷三年(1043)五月,朝廷置武學于武成王廟,武成王廟主要祭祀武成王太公,并從祀十賢,即管仲、孫武、范蠡、田穰苴、樂毅、張良、韓信、諸葛亮、李靖、郭子儀。此外,駐守淮安的兩處衛(wèi)級軍事機構均設立武學,即淮安衛(wèi)武學和大河衛(wèi)武學;窗残l(wèi)武學位于淮安城東南明臣祠左,明朝初年建立,有泮池一方,磚橋一座,大門一間、二門一間,正殿五間,兩廡各建有廂房八間。清時有武學官蔡時春、周世英等人。大河衛(wèi)武學位于淮安新城大街大河衛(wèi)右,明朝初年建,有大門一間,正殿五間,兩廡廂房共計十間。至乾隆年間,武學官有陳棟、蔡純臣、徐世選等人。 科舉制發(fā)展到清末,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雖然朝廷對科場舞弊的處分相當嚴厲,但由于科舉制本身的弊病以及舞弊越演愈烈,最終導致消亡。光緒二十九年(1903),由政務處大臣張百熙、經(jīng)濟特科閱卷大臣張之洞、會試副考官(充)榮慶等人奏擬,清廷頒布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套學校正式課程《奏定學堂章程》,其中明確了學校的教育制度,并規(guī)定了各級學校的課程,因處癸卯年,又稱《癸卯學制》。除規(guī)定學制外,還設《學校管理法》、《教授法》、《學校設置辦法》等管理法規(guī),制定了《學務綱要》、《大學堂章程》、《通儒院章程》、《優(yōu)級師范學堂章程》、《初級師范學堂章程》、《實業(yè)教育講習所章程》、《各學堂管理通則》、《任用教員章程》、《各學堂獎勵章程》等。規(guī)定教育年限,學徒自六歲入學,九年小學、五年中學,高等學堂及大學堂六至七年,至辛亥革命后廢止!豆锩畬W制》是中國近代首個以教育法令形式公布并全國實行的學制,明確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階段劃分,對課程設置、教育行政及學校管理等作了明確規(guī)定,也對中國后來的教育起到深遠影響;窗泊藭r應隨變革,儒學廢除,學堂興起。僅城內外新設、改建各類學堂約有百所,名列周邊屬縣前茅。除各階段文科學堂外,淮安在裁撤的漕運總督部院舊址,由江北提督劉永慶奏請創(chuàng)辦了官立江北陸軍學堂,設步兵、馬兵、工兵、輜重等科,定額學生二百名,首年授普通軍事學,次年授專業(yè)軍事學,并實行野外操演、作戰(zhàn)計劃。三年畢業(yè)。清末廢除科舉,改革教育制度后,新的教育制度代替了傳統(tǒng)科舉制度,此后淮安府儒學功能喪失,其建筑也逐步改為他用,淮安府儒學漸漸地從封建時期興盛的科舉教育制度的載體變成了淮安漫長教育變遷的歷史,淡出人們的視線。 今址淮安府儒學泮池仍存,高大的“宮墻數(shù)仞”照壁修葺如故,還有零散存在的府學建筑,還仍然記載著淮安封建時期儒學教育的鼎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