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故居坐落在淮安歷史文化街區(qū)駙馬巷內(nèi),東依淮安護城河——文渠。故居本體由東西相連的兩個普通老式宅院組成,為江淮地區(qū)典型的青磚小瓦木結(jié)構(gòu)房屋建筑;北側(cè)有2003年3月5日對外開放的“鄧穎超紀念園”。
東宅院
東宅院大門向東,東臨駙馬巷。原有四進房屋二十間,第一進是門廳,第二進兩間北屋和拐角相連的三間東屋是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第三進的三間是周恩來誕生和幼年生活的地方。第四進有面南堂屋三間,是周宅主屋,前有小屋兩間,叫“亭子間”。周恩來幼年過繼給小叔父周貽淦與小嬸母陳氏曾住在這里。在主屋和“亭子間”之間,有一眼水井、一棵大榆樹!巴ぷ娱g”前亦有一棵大榆樹。西宅院大門向南,臨局巷,原有二進十二間房屋,是周恩來二叔祖父家住房。這兩個宅院是周恩來祖父周攀龍在清朝道光年間從浙江紹興遷居淮安后(先任師爺后當知縣)與其二弟周亥祥合買的,在當時的淮安,只具有中下等水平。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就誕生在這里,并在這里度過了12個春秋。
從周恩來記事的時候起,家庭已經(jīng)開始衰敗。到他父親這一輩,沒有置過任何田產(chǎn),幾近破落。周恩來曾對晚輩說過當時的情況:“那時家里破產(chǎn)到什么程度呢?拿東西去典當,靠借債過日子。”
解放初期,淮安縣委曾對周恩來故居中行將倒塌的房舍進行初步維修。1952年,當周總理從侄兒的來信中知道這件事后,立即寫信給淮安縣委,制止今后再維修,并詢問了維修經(jīng)費的數(shù)目,并且很快就用自己的工資償付了這筆修理費。他還多次教育在淮安的親屬,不要說出他住過的房子,要把房子拆掉。他對縣委負責同志說:“要把我住過的房子拆掉,不能和毛主席的舊居比!1958年6月29日,他還特地給淮安縣委寫了一封親筆信,說:“我提出兩個請求:一是萬不要拿這所房子作為紀念,引人參觀。……二是如公家無別種需要,最好不要使原住這些房子的住戶遷移。后一個請求請你酌辦,前一個請求,無論如何,要求你們答應(yīng)。否則,我將不斷寫信請求,直到你們答應(yīng)為止!毖赞o懇切,感人肺腑。1973年11月至12月間,國務(wù)院辦公室曾經(jīng)四次打電話給淮安縣委,傳達周總理的指示:一不要讓人去參觀,二不動員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壞了不準維修。正因為如此,周恩來故居多年失修而逐漸破敗。墻垣也開始倒塌,東宅院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家塾館三間,塾師休息室二間,祖堂屋三間,周恩來童年與嗣母居住的亭子間二間,長廊及廚房二間,早已蕩然無存,只剩下堂屋三間、一眼水井和兩棵枝繁葉茂的大榆樹。直到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后,中共淮安縣委根據(jù)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才于1978年初對故居進行了初步整修,至年底恢復(fù)了周恩來最后離開淮安時的原貌。修復(fù)后的周恩來故居一共有房屋32間,總面積約1960平方米。周恩來故居于1979年3月5日對外開放。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周恩來總理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國務(wù)院公布淮安周恩來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瞻仰周恩來同志故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東大門上方懸掛著的一塊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紅底金字的匾額“周恩來同志故居”。進入大門,迎面是江澤民同志1991年6月1日為周恩來紀念館開館親筆書寫的“學習周恩來同志的崇高品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題詞。向西北拐不幾步,有面西三間房屋,是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這里陳列著周恩來當年讀書用的單人學桌。周恩來剛滿五歲時就入家塾館念書,取學名恩來,字翔宇。與他同窗學習過的同輩兄妹有恩溥、恩碩、萬懷芝等。這時,他已能背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等許多詩句。因為他學習認真,記憶力強,每次背誦、認字和默寫都屬最優(yōu),書法也在同輩兄妹之上,常常受到長輩與家塾老師的贊揚,小兄妹們都很羨慕和敬佩他。屋里陳列的書桌、書櫥以及木制睡炕,都是按原貌復(fù)原陳列的。
由“讀書房”向西跨過一道方形腰門,便是周恩來父母住的面南三間房屋,東面一間是周恩來誕生地,房間掛著周恩來父母的照片。屋里的銅臉盆、銅油燈、被褥等簡樸的陳設(shè),都是按當年原樣布置的。西面一間是周恩來父親周劭綱的讀書休息室。在周恩來誕生的房間對面是胡耀邦同志1984年10月29日瞻仰故居時親筆書寫的紅底金字“全黨楷模”題詞。
從“誕生地”向西橫穿一條狹長的南北走廊,周家的主屋便出現(xiàn)在眼前。這是周恩來祖父的住處。南邊有兩間“亭子間”,東邊一間是周恩來嗣母陳氏(小嬸母)的住地。周恩來不滿一歲時,小叔父周貽淦得了肺病,病情日趨嚴重。陳氏婚后無子,為了“沖喜消災(zāi)”,周劭綱夫婦便把幼年的恩來過繼給小叔為子。過繼后不到幾個月小叔父就病故了,恩來就一直跟著嗣母陳氏生活。陳氏出身于書香門第,能寫會畫,愛好古典詩文。恩來三四歲時,她就教他認字、練習書法,并經(jīng)常給他講故事。五歲時教他吟誦唐詩宋詞。由于嗣母陳氏在周恩來幼年時就為他打下了很好的知識基礎(chǔ),他八歲就能閱讀小說!段饔斡洝、《鏡花緣》、《水滸傳》和《紅樓夢》等,他都讀過。關(guān)于周恩來和生母萬氏和嗣母陳氏的情況,周恩來在1946年9月與美國記者李勃曼談話時說:“我過繼給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撫養(yǎng)。她是受過教育的女子,常給我講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緣》。我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承繼過來的。但我的生母性格爽朗,我的性格也有她的這一部分。”西面一間住著周恩來的乳母蔣江氏。她出身貧寒,為人耿直,曾教給兒童時代的周恩來不少社會常識與勞動技能。周恩來幼年失去了慈母,蔣江氏給了他慈母般的關(guān)懷,因而對這位勤勞樸實的乳母感情很深,一直稱她為蔣媽媽。解放以后,周恩來在兩次接見進京的淮安縣委負責同志時,還關(guān)切地詢問過他幼年時的乳母蔣媽媽及其后代的情況。
在嗣母陳氏住房“亭子間”后檐有一眼水井,井石欄上被繩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跡,井水清澈見底。離井臺不遠的廚房門前,有一塊不大的菜地,周恩來同志當年曾跟著蔣媽媽從這眼水井里打水澆瓜種菜,對這眼水井印象很深,他在1958年接見淮安縣委負責同志時說;“我家那口水井還在嗎?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只要系上幾米長的繩子就能把水打上來!
西宅院
西宅院(周恩來二叔祖父周亥祥住房),現(xiàn)辟為周恩來同志紀念展覽陳列室、周恩來外祖父家字畫展覽室、周恩來外交風采展覽室、周恩來書畫苑和周恩來墨跡碑廊。
周恩來紀念展覽陳列室
周恩來紀念展覽陳列室,展出國畫、油畫、復(fù)制畫、照片共二百多幅。陳列內(nèi)容包括周恩來的童年、家世、故鄉(xiāng)以及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知名人士題詞及外賓留言四個部分。
童年部分是以國畫的形式展出的,主要介紹周恩來誕生至十二歲離開淮安時的情況。1898年3月5日,周恩來誕生在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城內(nèi)駙馬巷7號,取名“大鸞”。不滿周歲,過繼給重病中的小叔父,幾個月后小叔父病故,由過繼母陳氏養(yǎng)育。五歲入家塾館念書。六歲跟著父母、過繼母以及兩個弟弟,一家六口人,搬到了清江浦,先在外祖父家居住,后又搬到西邊的陳家花園。在清江浦讀書時,周恩來和小兄妹們玩“七巧板”益智游戲。每次做這種游戲,恩來總是拼得又快又好。九歲這一年,生母萬氏和過繼母陳氏,由于生活的愁苦勞累,不幸相繼去世,他只好帶領(lǐng)兩個弟弟返回淮安老家。作為長子的周恩來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擔,處理家務(wù)。當時家境衰敗,債臺高筑,每天要賬追息者接踵于庭,他只得靠典當來維持生活。他看夠了各種冷漠、狡詐的面孔,感受到生活的艱辛,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對舊世界憤恨不平的種子。恩來十歲時,表舅龔蔭蓀知道周恩來的困難處境,對他的勤奮好學、博聞強記、天資聰明也有所聞,便慷慨解囊,幫助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并叫他到自己的家塾來讀書,用當時的話說,叫“寄館”,恩來很高興地接受了龔家的好意。龔蔭蓀是位革新派人物,家有豐富的藏書。除大量的古籍外,也有小說、戲曲一類的文學讀物,還有一些宣傳近代科學與西方文明的薪書和報刊。
這樣的環(huán)境為周恩來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龔家的家塾老師鄒先生是位憤世嫉俗的秀才。周恩來向鄒先生學習的雖然主要還是所謂“經(jīng)書”,但在鄒先生的許可下,他閱讀了大量歷史、小說和其他文學讀物,文化水平一天天提高,視野一天天擴大。鄒先生書法很好,他根據(jù)學生寫字的特點,確定臨摹何種字帖。周恩來的書法風格就是在鄒先生指導(dǎo)下定型的。他當時學習刻苦,每天的功課都按時做完才回家。由于他聰明好學,鄒先生很喜歡他,從不因為他是“寄館”而有所歧視,相反,卻常?洫勊,叫別的孩子向他學習。1952年,恩來對表姐龔志如說過,表舅是他政治上的啟蒙老師,鄒先生是他文化上的啟蒙老師。
1910年春,在東北奉天工作的伯父周貽庚從周恩來的書信中得知淮安老家詳情,同時也發(fā)現(xiàn)周恩來很有才華,為了不貽誤這孩子的前途,他托人把周恩來接到東北念書。從此,周恩來告別故里,就學他鄉(xiāng),“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更廣闊的宇宙中翱翔。
家世部分主要介紹周恩來祖父、父母、嗣母、伯父母及弟弟等人情況。
周恩來祖父周攀龍。浙江紹興人,約于清朝道光年間從浙江紹興遷居江蘇淮安,當了多年的師爺,然后又到鹽城、阜寧當了幾年巡檢。接著到南京任江寧布倉大使,晚年任淮安府山陽縣(1914年改名為淮安縣)知縣。周恩來出生后不久他就去世了。
周恩來生父周貽能(1874-1942)又名周劭綱,字懋臣,周攀龍次子。為人忠厚,曾學過師爺?shù)珱]學成,長期在外地任文書之類的職員。晚年隨長子周恩來一起生活。他曾做過一些有益于革命的事,1942年在重慶紅巖村去世。
周恩來生母萬氏(1877-1907)又名冬兒,原籍江西南昌,隨父遷居江蘇清河縣(1913年改名淮陰縣,現(xiàn)址為清河區(qū))。萬氏讀過五六年家塾。結(jié)婚后生周恩來三兄弟。周恩來談到母親時說:她善良美麗,性格開朗,精明果斷,有辦事能力。因家道中落、操勞過度早逝。
周恩來嗣母陳氏(1880-1907)江蘇寶應(yīng)人。周恩來小叔父周簪臣(字貽淦)之妻。陳氏出身在貧寒的讀書人家。自幼喜書畫,好詩文。父親陳源是個秀才,兼通醫(yī)理,很有學問。陳氏守寡后便把幼年周恩來當作生活的希望與依靠。從三歲起,親自教其認字、讀書,對幼年周恩來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養(yǎng)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1907年患肺結(jié)核逝世,年方28歲。
周恩來伯父周貽庚(1872-1933)字曼青。周攀龍長子。曾任奉天(今遼寧。┒戎举吼A科科員,天津長蘆鹽運司榷運科員,奉天全省清丈總局西安清大行局科員等職。在奉天、天津供職時,接周恩來到身邊讀書。周恩來后來說:12歲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無所成就。周恩來伯母楊氏(1891-1944)山東人,貧苦出身,為人耿直勤勞,心地善良,無子女。周恩來在天津讀書時,由她照料生活,她平時以給人編織線袋接濟生活。伯母的勤儉美德,對周恩來一生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作風有深刻影響。
周恩來二弟周恩溥(1899-1945)字博宇,出生于淮安,長期隨伯父周貽庚在東北任事,1945年病逝,終年46歲。
周恩來三弟周恩壽(1904-1985)字同宇,曾入黃埔軍校學習,1927年后脫離政治轉(zhuǎn)而經(jīng)商。1949年入華北大學學習,畢業(yè)后在冶金部鋼鐵局和內(nèi)務(wù)部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68年被捕,1975年獲釋。1985年在北京去世。
家世部分還展出周恩來父親與同仁的合影,周恩來、鄧穎超與親屬合影等照片18幅。
故鄉(xiāng)部分主要介紹周總理關(guān)懷故鄉(xiāng)和故鄉(xiāng)人民懷念總理的情況。
周恩來同志12歲離開淮安。幾十年來,家鄉(xiāng)人民一直盼望著敬愛的周總理能回來看看,總理也十分關(guān)心家鄉(xiāng)的建設(shè)。每當家鄉(xiāng)有人去北京,總理總要請他們到家做客,并一再說:“我要回去看看,淮安建設(shè)好了,我還是要回去看看的!
1958年6、7月份,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同志到北京向周總理匯報工作。當時縣里計劃辦幾個廠,順便想請求總理幫助搞點鋼材。不巧,正逢總理到廣州視察,總理聽說后就掛電話回來,要王汝祥同志在北京一定等他。不久總理便風塵仆仆地回到了北京。還沒有來得及休息,第二天一早就接見了王汝祥同志。王汝祥向總理匯報了縣里計劃,談到辦廠的事,總理說:糧食上去了,可以辦些廠,但也要面向農(nóng)業(yè),由省里統(tǒng)籌規(guī)劃。辦廠要用鋼材,這得由全省統(tǒng)一安排。為了勉勵淮安縣委,總理在王汝祥筆記本上寫了“鼓足千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shè)社會主義”的題詞,又用宣紙寫了四張“淮安日報”的報頭。
1958年12月和1960年4月,總理在百忙中又分別接見了當時的淮安縣委副書記顏太發(fā)同志和縣委書記處書記、淮城人民公社黨委第一書記劉秉衡同志,并同他們進行了親切的交談。有一次,去北京的家鄉(xiāng)同志給總理送了點家鄉(xiāng)特產(chǎn)“淮安茶馓”, 周總理后來堅持付了錢,并附上了國務(wù)院“不準請客送禮”的通知。
周總理大公無私,光明磊落。生前多次指示在淮安的親屬將祖墳深埋,并派侄兒周爾萃專程回家鄉(xiāng),將祖墳棺木深埋,墳地交生產(chǎn)隊耕種,還付給當?shù)厣a(chǎn)隊70元錢,作為青苗賠償費。
周總理在對待淮安的親屬問題上,表現(xiàn)了一個徹底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胸襟。他曾專門給淮安縣委寫信指示,他的親屬不享受任何特殊的照顧。
1976年1月8日,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與世長辭,噩耗傳來,全國人民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家鄉(xiāng)人民的心碎了。人們悲痛的淚水,拋灑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悼念的人們抬著花圈從古城的四面八方,涌向總理故居。從八十歲的老人到七八歲的孩子,人們不顧路遠,不怕寒冷,趕到故居敬獻白花松枝,寄托無限的哀思。淮安縣委舉行了沉痛的悼念活動。展覽中展出12幅照片再現(xiàn)當時淮安人民沉痛悼念總理的催人淚下的情景。
第四部分主要展出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各界人士題詞及外賓留言。
1985年4月14日江澤民同志任電子工業(yè)部部長時瞻仰周恩來故居并題詞;“我們參觀總理故居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教育,我國電子工業(yè)戰(zhàn)線的廣大職工深切懷念周總理,向全黨楷模、敬愛的周總理學習。”
1980年5月30日和1994年5月29日李鵬同志兩度來周恩來故居瞻仰,并題詞:“我們電力工業(yè)戰(zhàn)線的同志們永遠懷念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學習他的革命精神,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而努力奮斗。”
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友好人士亦先后前來瞻仰周恩來故居并留言。其中有日本首任駐華大使小川平四郎先生、阿扎尼亞泛非主義者大會主席波凱拉等。一些名流學者如費孝通、李一氓、陳大羽等即興賦詩作畫以為紀念。
周恩來外祖父家字畫展
周恩來外祖父家字畫展,精選了周恩來外祖父萬青選、十三舅萬立、表侄萬棣等萬氏家屬的親筆字畫18幅,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周恩來外祖父家書香門第的文化氛圍,及對童年周恩來的成長產(chǎn)生的影響,屬首家展出。
周恩來外交風采展覽
周恩來外交風采展覽精選了100幅圖片資料,寓意周恩來誕辰100周年。展覽分五個方面:一、為新中國外交事業(yè)奠基;二、倡導(dǎo)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拓展外交領(lǐng)域,尋求和平進步;四、真誠坦率,廣交深交朋友;五、再創(chuàng)外交工作新局面。展示了他在國際舞臺上生動而又富有魅力的形象,從中體現(xiàn)他的外交思想、外交藝術(shù)和外交風格及為開創(chuàng)和建立新中國的外交事業(yè)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周恩來故居書畫苑
由周恩來外交風采展覽向西跨過一道圓門,便來到了周恩來故居書畫苑。這是在周恩來故居西側(cè)院內(nèi)興建的一座畫苑。畫苑共展出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入瞻仰周恩來故居時留下的極為珍貴的題詞及著名書畫家趙樸初、劉海粟、關(guān)山月、唐云、周思聰?shù)葹橹芏鱽砉示泳璜I的字畫墨寶一百余幅。
從周恩來故居書畫苑向北不幾步,便來到周恩來故居后院。為紀念周恩來誕辰100周年,緬懷周恩來豐功偉績,學習周恩來崇高品德,弘揚周恩來書法藝術(shù),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在周恩來故居后院建立了周恩來墨跡碑廊。進入碑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周恩來1917年給同學郭恩寧的臨別贈言“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的碑刻。碑廊中碑刻共24塊,內(nèi)容涉及言志、勉勵、倡導(dǎo);時間跨青年、中年、老年;書風清朗豐潤,雄渾樸茂,熔顏魏于一爐,于平穩(wěn)出險峻。
鄧穎超紀念園
鄧穎超同志是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qū)。鄧穎超對淮安有深厚的感情,生前曾多次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我是周家的媳婦,淮安是我的婆家!2002年是鄧穎超同志逝世十周年,周恩來故居管理處的干部職工主動集資,在周恩來故居北側(cè)興建了“鄧穎超紀念園”。“鄧穎超紀念園”于2003年3月5日對外開放,這一天也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誕辰105周年紀念日,淮安社會各界代表在周恩來故居北側(cè)舉行了揭牌儀式,緬懷這兩位偉人。為充分展示這位“淮安周家媳婦”的光輝、戰(zhàn)斗的生平業(yè)績,故居管理處精選了120幅珍貴的照片,在鄧穎超紀念園展出。2002年10月,全國政協(xié)主席李瑞環(huán)同志題寫了紀念園匾牌。兩側(cè)廊柱上的楹聯(lián)是:“穎悟非凡女豪杰,超然物外大樂天。”此聯(lián)采用“聯(lián)首嵌名”的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了這位巾幗英豪的光輝形象。
整個展室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少年家世”
1904年2月4日,鄧穎超誕生在廣西南寧。鄧家的祖籍是河南光山縣。鄧穎超的父親鄧庭忠當年任廣西南寧鎮(zhèn)臺,是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他的結(jié)發(fā)妻子早故,留有3個兒子;后來和楊振德女士結(jié)婚,生有鄧穎超一個女兒。鄧穎超3歲時,鄧家慘遭橫禍。鄧庭忠因與上司關(guān)系不好,借口回家掃墓,自動離職,到云南昆明另謀職業(yè)。誰知此事竟被人向朝廷告發(fā),說他有欺君之罪,結(jié)果被流放到新疆充軍3年。當3年充軍即將期滿的時候,鄧庭忠在新疆突然暴病而死。在這種情況下,母女倆先到廣州謀生,半年后又轉(zhuǎn)到上海,后來又到了天津。正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剛好碰到一位河南老鄉(xiāng),這位老鄉(xiāng)讓楊振德到自己辦的育嬰堂工作。后來,楊振德轉(zhuǎn)到一個戒煙所當職員。但是,沒多久,戒煙所關(guān)了門,楊振德又失去工作。1913年,楊振德又到北京一所平民學校任教。這年夏天,學校被袁世凱查封,母女倆又回到天津。倆人相依為命,顛沛流離,幼小的鄧穎超飽嘗生活的艱辛。為了讓女兒能夠讀書,楊振德同時在四個家庭當家庭教師,還買了一臺機器織毛巾。1915年,楊振德讓鄧穎超報考師范學校。鄧穎超歲數(shù)不夠,就多報了兩歲,最后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
鄧穎超和周恩來都出身在破落的封建家庭里,從小都經(jīng)歷了艱苦環(huán)境的磨煉。各自都被有良好教養(yǎng)的母親視為生命瑰寶,后來又都在天津求學,進入新式學堂,受到過新文化、新思潮的影響,接著又共同投身“五四”運動,經(jīng)歷了“五四”運動的革命洗禮。
鄧穎超同志的母親是一位具有先進思想的女性。當鄧穎超的父親提出給幼年的女兒纏足,以防大腳嫁不出去時,楊振德堅決反對。她說:“我就是不要我的女兒嫁給那種守舊的人物!蹦赣H的進步思想對幼年的鄧穎超有很大的影響。
楊振德是位革命的媽媽,她毫不動搖地支持鄧穎超的革命活動,周恩來和鄧穎超對她非常敬重。1940年11月楊振德于重慶去世。
1916年至1920年鄧穎超就讀于天津女子師范學校,從那時起,鄧穎超就投身革命,她參加了“五四”運動,在天津組織成立了婦女、學生聯(lián)合會,并與周恩來等人一起組織了覺悟社。
1923年,鄧穎超組織了婦女運動同盟會,這其間她在天津達仁女校任教。
第二部分:“革命生涯”
1924年鄧穎超同志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初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大革命期間,鄧穎超同志曾任中共天津地委婦女部長、兩廣區(qū)委委員兼婦女部長、中共中央婦委書記。在土地革命時期,鄧穎超同志先后在上海和江西中央蘇區(qū)工作,并參加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1948年她在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婦聯(lián)副主席,并任黨組副書記。她提出了婦女工作新任務(wù),為解放區(qū)的婦女和農(nóng)民的翻身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部分:“夫妻楷!
在歐洲時,周恩來經(jīng)常給天津的覺悟社社友寄信或者畫片,而收到周恩來信件最多、最頻繁的是鄧穎超。在頻繁的書信往來中,周恩來和鄧穎超確定了愛情關(guān)系。周恩來和鄧穎超之所以贏得全國人民的愛戴和全世界人民的敬仰,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對國家和人民的貢獻,另一方面是他們的名字在人們心中成為忠貞愛情的化身。
周恩來鄧穎超沒有親生子女,但他們關(guān)心烈士遺孤。周恩來將大批烈士子弟送到蘇聯(lián)學習。在蘇聯(lián),周恩來還與斯大林談判,達成了一個誰也想不到的協(xié)議:這批子弟在蘇聯(lián)只求學,不打仗。
周恩來鄧穎超自己沒有后代,卻想方設(shè)法為烈士存孤續(xù)后。他們撫養(yǎng)過的烈士后代有:孫炳文的女兒孫維世、李碩勛的兒子李鵬、蔡和森的孩子蔡博、錢壯飛的孩子錢江、錢一平等。此外,還撫養(yǎng)過地下工作人員、前線指戰(zhàn)員、民主人士的子女和社會孤兒以及自己親屬的子女。
1950年8月8日,是周恩來鄧穎超結(jié)婚25周年。為什么周恩來與鄧穎超笑得這么燦爛?原來在孫維世拍照前,給他們戴上了大紅花,鄧穎超高興地說:“我們結(jié)婚的時候沒有舉行什么婚禮,今天倒戴了大紅花,像個結(jié)婚的樣子。”周恩來也說:“維世給我們做‘銀婚’紀念了!苯Y(jié)婚25周年叫“銀婚”,50周年叫“金婚”。
第四部分:“和平使者”
熟悉鄧穎超的人都知道,她是一個講求實效、不務(wù)虛名的人,更不以總理夫人的身份自傲。但是,一旦組織上、工作上需要她以總理夫人的身份出現(xiàn)時,她就會盡心盡力地擔當好這個角色。這是1960年她同越南胡志明主席在廣東從化的合影。
1976年12月,鄧穎超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肩負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交往的和平使者的重任。
從1977年到1981年的5年間,共有1825天,而鄧穎超參加各種重要會議、出國訪問、接待外賓、看望同志竟達1612次,除在這5年中生病住院192天外,她幾乎每天都在緊張地工作。她先后8次出國訪問,作為中國人民的和平友好使者,向世界各國人民播撒著中國人民友誼的種子。
第五部分:“風范永存”
1982年6月17日鄧穎超同志寫給中共中央一封信,信中對自己的身后事提出幾點意見,信的全文是:
中共中央:
, , , , , , , , , 我是1924年在天津成立共青團的第一批團員。1925年3月天津市黨委決定我轉(zhuǎn)黨,成為中共正式黨員。
人總是要死的。對于我死后的處理,懇切要求黨中央批準我以下的要求:
1. 遺體解剖后火化。
2. 骨灰不保留,撒掉,這是在1956年決定實行火葬后,我和周恩來同志約定的。
3. 不搞遺體告別。,
4. 不開追悼會。
5. 公布我的這些要求,作為我已逝世的消息。因為我認為共產(chǎn)黨員為人民服務(wù)是無限的,所作的工作和職務(wù)也都是黨和人民決定的。
以上是1978年7月1日寫,此次重抄增加以下兩點:
1. 我所住的房舍,原同周恩來共住的,是全民所有,應(yīng)交公使用,萬勿搞什么故居和紀念等,這是我和周恩來同志生前就反對的。
2. 對周恩來同志的親屬,侄兒女輩,要求黨組織和有關(guān)單位的領(lǐng)導(dǎo)和同志們,勿以因周恩來同志的關(guān)系,或以對周恩來同志的感情出發(fā),而不依據(jù)組織原則和組織紀律給予照顧安排。這是周恩來同志生前一貫執(zhí)行的。我也堅決支持的。此點對端正黨風是非常必要的。我無任何親戚,唯一的一個遠房侄子,他很本分,從未以我的關(guān)系提任何要求和照顧。以上兩點,請一并予以公布。
鄧穎超
1982年6月17日重寫
1992年7月11日,鄧穎超同志與世長辭。7月18日,鄧穎超的骨灰,遵從她的遺愿,撒向海河。鄧穎超為什么選擇海河?因為鄧穎超生前曾說:“海河之濱的天津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在這里,鄧穎超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光,參加了“五四”運動,也正是在這里找到了終身伴侶——周恩來。16年前,即1976年1月15日,周恩來的部分骨灰也曾撒在這里。
周恩來故居開放以來,共接待國內(nèi)外瞻仰者一千三百多萬人次,其中包括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吳邦國、賈慶林、習近平、周永康、李克強、朱镕基、李鵬、喬石、李鐵映、李源潮等,還有一百多位省部級領(lǐng)導(dǎo)、著名人物以及三十八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五萬多名國際友人。
敬愛的周總理的光輝形象和不朽精神,將永遠留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