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之鄉(xiāng)說進士
2015/4/6 22:09:22 作者:石維堅 閱讀:6998 評論:條
淮安古城西北隅的河下古鎮(zhèn),千百年來一直是商賈云集的殷阜之區(qū),崇文尚學之風由來已久,在明清兩代就出了進士67名,且“三鼎甲”(狀元、榜眼、探花)齊全,此外還出了舉人123名,貢生140余名。翰林11名,素有“中國進士之鄉(xiāng)”之稱。
河下有史記載的第一個進士是著名詩人趙嘏,他于唐武宗會昌三年進士及第,時年37歲,直到四年以后,朝廷才給了他一個從九品的渭南尉。他的成就不在于科舉入仕,而在于他的詩才,《全唐詩》收錄他的詩作260首。同時代的詩人杜牧讀了他的《長安秋望》一詩,對詩中的“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的詩句擊節(jié)贊嘆,稱他為“趙倚樓”。而成語“拋磚引玉”也是源自于趙嘏。詩人常建聽說趙嘏要來蘇州,斷定他一定要游靈巖寺,就先在寺前寫了兩句詩。趙嘏看到以后,就在后面接了兩句,完成一首。常建寫的遠遠不如趙嘏的好,因此說常建這樣的做法是“拋磚引玉”。
河下第一個狀元是明抗倭英雄沈坤,他于明嘉靖二十年中了辛丑科狀元,時年35歲。他與同時代的文學家、《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是垂髫之交,也是兒女親家。相比于他的科舉取仕,他更大的成就和影響在于他組建鄉(xiāng)兵抗擊日倭。嘉靖三十五年,沈坤因母過世,回鄉(xiāng)守孝三年。當時家鄉(xiāng)百姓時常遭受倭寇騷擾,沈坤變賣了家產(chǎn),招募了一千多名青壯年,親自組織訓練成一支英勇善戰(zhàn)的抗倭鄉(xiāng)兵。嘉靖三十八年四月,日寇侵犯淮安境內(nèi),沈坤率領的“狀元兵”殲滅倭寇800多人,終于平定了江北倭患。
榜眼汪廷珍,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一甲第二名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副宰相),卒贈太子太師。謚文端。他立朝30余年,歷經(jīng)了乾隆、嘉慶、道光三代,專注于對士風、學風的整頓,曾自撰《學約五則》以訓士,被當時學者和士大夫們奉為圭臬。其提倡實事求是,名其書室為實事求是齋,文集為《實事求是齋集》。
“五世巍科六進士”河下劉氏家族,從第一世明萬歷己卯年舉人劉世光到第五世清康熙庚戌年進士劉始恢,寓居河下古鎮(zhèn)菜市橋西邊的劉氏家族在百年間考取了1名舉人和6名進士,這在中國古代科舉史上,堪稱家族科舉取仕的典范。此外,在河下,還有清順治十八年李時謙、李時震兩兄弟同中辛丑科進士,康熙八年張新標、張鴻烈父子倆同試“博學鴻辭”!昂辇埵澜,云是鶴家鄉(xiāng)”,統(tǒng)觀進士之鄉(xiāng)河下古鎮(zhèn)的輝煌燦爛的科舉史,究其原因,我以為都與河下人崇文尚學的傳統(tǒng)密不可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