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學泮池
等級:淮安市文物保護單位 攝影:張璞 作者:政協(xié)文史辦 閱讀:10150 評論:條
泮池是淮安府儒學建筑規(guī)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淮安府儒學始建于宋景祐二年(1035),由知楚州轉(zhuǎn)運使、七兵員外郎魏廉在原有孔廟基礎(chǔ)上擴建而成,國子監(jiān)直講宋祁曾作《楚州建學》一篇并勒石成碑,明清兩朝《淮安府志》均以此作為淮安府學興建之始。宋建炎中,金兵南下,淮安城被攻,學宮毀于戰(zhàn)火,至紹興十三年(1143),金兵退去,楚州太守紀交草草重建儒學于淮安南市之西。紹興二十三年(1153),楚州太守吳又于舊基復建。至隆興年間宋、金戰(zhàn)火又起,楚州城(淮安城)處兩國邊界,城池淪陷,楚州太守魏勝戰(zhàn)場殉國,學宮以及眾多城內(nèi)建筑被毀。 乾道五年(1169)又遷至清觀街天慶觀之西重建學宮。乾道八年(1172),楚州太守趙磻老大興土木,興建學宮殿廡等建筑。淳熙十年(1184),據(jù)教授吳莘記載,楚州太守王诇于原址原基重建儒學,學宮又回南門之內(nèi)。開禧年間,金兵以七萬鐵騎,圍戰(zhàn)楚州城三月,彈盡糧絕后城池再次淪陷,學宮三次被毀,至嘉定三年(1210),楚州太守王孟祥修葺學宮。嘉定八年(1215)南宋朝廷委以中秘應(yīng)純之楚州太守重任。到任后,應(yīng)純之看到龐大的楚州被金兵摧殘的破敗不堪,面目全非,百姓大多為避戰(zhàn)亂,背井離鄉(xiāng),楚州城幾乎成為空城。城外耕田荒廢,城內(nèi)街市清冷。面對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楚州城,應(yīng)純之到淮后,“下車首訪庠!,到任后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整修儒學校舍,依靠崇儒、興學來安定民心。其次是加固城墻,加寬挖深護城河,以及開鑿西湖并設(shè)斗門水閘,使湖相連,變平地為天險。并教習舟師以及組建民兵。應(yīng)純之首要興學之舉為復建學宮,“七月經(jīng)始,八月考室,十月休工”。主要是在原孔廟之北擴建房屋,使學生“昕夕瞻廟像,起敬起肅”,又清雜草,湮坎沼,建圍墻,增建齋堂,又祀忠孝文節(jié)四像,廢廟東講堂,改建于在大成殿之后,且植杏,名曰“杏壇”,又增學田、置祭祀器物以及書籍,又建獻功堂于泮池。教授王呈瑞有《楚州興復學記》一篇記載。此次大修,奠定了后來府學蓬勃發(fā)展的良好基礎(chǔ),府學建筑一直沿用至清末。嘉熙年間教授章士元又有重修,學正宋鼐有記。至元朝至元三十年元(1293)癸己,淮東廉訪使賈鈞、淮安路總管府總管阿思重修,后任總管梁曾有記。至治年間,總管暗普建學宮臨街門,教授張?zhí)祺胗杏洝L┒ǘ辏?325),總管趙宗重建學門、齋舍,教授葉景伯有記。天歷年間,總管董嘉議增加學租,重修廟學,教授羅文凱也有記載。宋元各時期的修繕與擴建,都為淮安府學進入明清兩朝的鼎盛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和條件。 明太祖丙午年(1366)四月,明軍進淮,張士誠部守將史文炳棄淮安城而去;窗猜犯脑O(shè)淮安府,共領(lǐng)二州、九縣,隸屬中書省,又稱直隸。洪武九年(1376)朝廷廢行中書省改置江南承宣布政使司,淮安府從之。永樂十九年(1421),朱棣改京師為南京,直隸改稱南直隸,淮安府仍屬。至置淮安府起,淮安府儒學正式定名,并開始在社會穩(wěn)定的形勢下蓬勃發(fā)展。洪武九年(1376),淮安知府潘杰重修府學。正統(tǒng)七年(1442),知府楊理對府學建筑進行增修,學士馬愉(正德府志為馬倫)有記。景泰元年(1450),淮安府學教授鮑旻(正德府志為鮑 )禮勸士民在府學繪塑兩廡賢像。天順二年(1458),淮安知府邱陵增拓府學用地二十余丈。并重修府學,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吳節(jié)有記。成化三年(1467),知府楊昶又置地三十余丈創(chuàng)建射圃亭、號房、饌堂、鑿井構(gòu)亭,禮勸富民陳智等再新文廟并飾圣賢像,是年,廣信知府,淮安金銑用石建欞星門,太學士陳文、學士王有記。弘治六年(1493),知府徐墉創(chuàng)建尊經(jīng)閣。弘治十年(1497),義官徐昶出新圣賢像。弘治十七年(1504),巡撫都御使、總漕張縉興建“興賢”、“毓秀”二坊,提學御史黃如金又重修廟學。正德十一年(1516),知府薛 毀戟門外梓橦祠,建“忠孝”、“文節(jié)”二祠,并修葺齋號,整修宮墻,府學煥然一新。嘉靖十年(1521),淮安府學增建啟圣祠與敬一亭,筑《六箴》碑,各縣學也從之。萬歷元年(1573),知府陳文燭重修府學,有記。萬歷三十六年(1608),署淮安府事推官亓詩教又有重修,郡紳邱度有記。天啟四年(1624),知府宋祖舜報請巡按御史發(fā)帑重修。天啟五年(1625),淮安府學新建督撫名臣祠、教授宅、訓導宅、文昌祠、魁星亭、奎光樓等建筑,并在淮安城墻之上,東南角樓南側(cè)建魁星樓。崇禎十三年(1640),漕運總督朱大典重修淮安府學。自此至明朝滅亡,淮安府學不斷新建、擴大,建筑已經(jīng)成為淮安城內(nèi)功能相對比較完善的官署建筑群之一。 清朝入關(guān)后,基本沿明制,淮安府仍設(shè),隸屬江南江蘇布政使司。順治九年(1652),由漕運總督沈文奎大修淮安府學,時任督學張能麟有記?滴跏四,河道總督靳輔對府學進行重修,有記?滴醵哪辏1685),淮揚道道臺高成美自捐俸祿對府學又有加修。康熙二十六年(1687),淮安知府單務(wù)孜募捐士紳,重修府學?滴醵四辏1689),漕運總督董訥首次提倡捐貲(賦稅)募修府學?滴跷迨荒辏1712),署淮安府事、江寧船政同知金燦捐俸修繕,由訓導史孫逑監(jiān)修,有記。后啟圣祠毀,康熙五十四年(1715),署淮安府事、通判王芝、教授張發(fā)祖、訓導史孫逑重建啟圣祠。雍正六年(1728),淮安知府申程章重修府學大成殿。雍正十年(1732),淮安府學教授黃施愕重修明倫堂。乾隆三年(1738),知府胡振組、教授黃施愕、訓導汪克紹請帑(府財庫),并向淮安城士紳募捐,對府學大加整修,士紳汪開鑾、吳山龍、汪谷詒、方壎、吳恒明、吳玉授均有捐贈,畢后淮安府學煥然一新,江蘇巡撫張渠有記。乾隆六年(1741),淮安知府李璋新設(shè)樂舞生、司樂器者六十六人、舞者三十六人。直至清末,淮安在任漕運總督、淮安知府等官員均有對淮安府學修繕的記載,修葺間隔超過各級駐淮官署,可見官員重教程度。光緒二十一年(1895),淮安士紳王同庚,顧云臣等請知府張球撥款,陳述齋、朱炳卿等六位士紳籌款,將泮池照壁增高三尺。光緒二十三年,淮安府撥專款,對淮安府學文昌樓和毓秀坊進行維修。光緒二十九年(1903),淮安丁寶銓、周鈞等士紳以文昌樓改建為藏書樓,漕運總督陸元鼎有記。光緒三十年,淮安府整治文渠,疏通并整理府學泮池,泮池東西共長八丈、南北寬四丈五尺。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制度,1912年民國政府廢府設(shè)道,淮安府學隨淮安府裁撤,連同封建王朝的科舉制度,一并退出歷史舞臺。 淮安府文廟是淮安府儒學主要建筑,淮安府儒學教授署、淮安府儒學訓導署、淮安府學校舍、祠堂都設(shè)于文廟之中,此外還有府學試院,總面積相加約30000平方米。據(jù)乾隆《淮安府志》及光緒《淮安府志》記載,淮安府儒學建筑主要分為東中西三路,東路建筑主要為淮安府儒學、校宿以及署建筑等,中路為淮安府文廟。試院位于府學之西,與其一街相隔。 淮安府文廟。文廟位于淮安府儒學之西側(cè),為淮安府儒學主要建筑。建有戟門三座,均為三開間,戟門東西各建有一門,均稱“持敬門”。內(nèi)為文武官廳,用于祭拜孔子時文武官員休息以及整理衣著之用。又有欞星門三座。門前為泮池,有牌坊一座以及泮宮橋三座,此外還建有高大青磚影壁一座,上書“宮墻數(shù)仞”,東西建有紅柵,又有二坊,曰“德配天地”、“道貫古今”。街東西還各建有牌坊一座,東曰“興賢”,西曰“毓秀”。內(nèi)建先師殿(大成殿)面闊五開間,兩廡東西各建廂房十四間等等。群祀之秩,主祭官例于正祭日子時先祭,贊拜三獻為常規(guī)禮儀,又有祝文。配位則四配之父,從祀則周子、張子、程子、朱子以及蔡氏之父。祭品分正壇祭品、東西配位祭品、東西從祀祭品等,有牲畜、五谷等,其余各祠祭祀均似。 淮安府儒學。位淮安府文廟東路,東圍墻至系馬莊巷處,正門位于欞星門之東,后有二門二間,位于明倫堂北首。明倫堂為五開間大式建筑,在文廟之后,又有四齋,東西列,各三間,東曰“博文”、“存心”,西曰“約禮”、“養(yǎng)性”。明倫堂后還有敬一亭,其后又有尊經(jīng)閣,共為樓上下六開間,左右為號舍,共計五十五間。在明倫堂東側(cè),會饌堂三間,前有廚房三間。射圃在學門之東,內(nèi)有觀德亭,其中大門以及廂房等共計二十余間。在戟門前西側(cè)建有宰牲房、神庫、神廚,明倫堂東側(cè)還建有祭器庫三間。瑞蓮池位于東廡之后,始建于宋代,因其特產(chǎn)并蒂蓮,教授許令典曾重修其亭,至天啟五年(1625)改建為督撫名臣祠。在東牌坊外,還有躍龍池、奎光亭等建筑。府學教授署以及教授之宅在文昌閣西北,有大門一間,大堂、二堂、三堂各三間,書房二間,廚房二間,茶房一間,余房二間。訓導署即其宅院原有四所,后只存一處,在尊經(jīng)閣之西。年久失修后,于雍正十年(1732),由府學訓導汪克紹捐俸祿增修,前后青磚瓦房共計六間,另有廚房一間,草房四間。 淮安府試院。位于府儒學之西,即于中察院署之中,順治年間改為試院;窗哺囋嚎紙鱿蜓厣t棚。雍正二年(1724),淮安知府祖秉珪、山陽知縣羅珮、淮安府儒學教授蔣文元等易以瓦廠。海州、邳州升直隸州后,附考亦然。雍正十一年(1733),以邳州屬徐州府,科歲試均改赴徐州城,而海州附考如舊。 淮安府儒學祠堂。據(jù)乾隆《淮安府志》記載,淮安府學有祠堂若干,如有崇圣祠一間,位于名宦祠、鄉(xiāng)賢祠之北。文昌祠位于瑞蓮池東南,共有樓上下六間,魁星祠一間,位于儒學大門北側(cè)。名臣祠位于瑞蓮池上。名宦祠位于鄉(xiāng)賢祠之左,三開間,康熙五十五年(1716),由外河同知劉世奇重修。鄉(xiāng)賢祠,三開間,在名宦祠右側(cè),又祠在漢楚元王廟之左。此外還有土地祠三間,等等,各個時間興毀修建不一。 在清朝之時,重要官員的來淮視察,河道、漕運二督會辦事宜以及官員間的招待宴請均選址于淮安府學之內(nèi),淮揚菜也在這里因為駐節(jié)淮安的朝廷高官的物質(zhì)需求而達到鼎盛。清朝末年后,淮安府儒學建筑因為時局動蕩、戰(zhàn)爭,建筑失修嚴重。1946年淮安第一次解放后,華中分局、五地委等機關(guān)領(lǐng)導常在府學內(nèi)召開重要會議以及進行文藝會演。一九五八年,淮安縣政府將又將淮安府儒學建筑群改建成為淮安青年公園,又在府學北側(cè)興建成淮安文化館!拔母铩睍r期,府學照壁以及大量遺存建筑又被拆毀。此后,破敗的淮安府儒學建筑群只存輪廓,今院仍存。 淮安府儒學建筑今只存泮池,為淮安市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