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政治軍事家臧旻臧洪父子
2014/6/19 16:16:14 作者:華煒 閱讀:2584 評論:條
在漢朝末年,淮安繼著名文壇巨子辭賦作家枚乘、枚皋父子以后,又出現(xiàn)了彪炳長天的政治家、軍事家威旻、臧洪父子,他們以顯赫的功績享譽政壇。 臧洪,字子源,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195年,他的主要政治活動和軍事生涯均在東漢末年。《后漢書》、《三國志·魏書》以及歷代《淮安府志》、《山陽縣志》均有其傳記。其父臧旻在東漢桓、靈時期享有盛譽,《后漢書》稱臧旻富有學識,胸懷大志,“有干事才”;我國現(xiàn)存編選最早的文學總集《昭明文選》,收有他《救第五種書》等文,這是現(xiàn)有僅見確屬臧旻的作品。 (一) 臧旻從政初在東漢末桓、靈時期,初由徐州從事,辟為司徒府,除盧奴令,后終太原太守任上。史稱其“達于從政,為漢良吏”。東漢桓、靈時期,外戚和宦官交替控制中央政權,土地兼并十分嚴重,勞動人民遭到瘋狂掠奪,政治腐敗,社會危機四起,農(nóng)民起義此起彼伏。而外戚和宦官都是豪強地主的政治代表,農(nóng)民同地主的矛盾特別尖銳。熹平元年(172),會稽(今紹興)人許昭,在旬章(今鄞縣)起兵,自立為大將軍,推其父許生為越王,率眾數(shù)萬,攻破了會稽等許多郡縣。東漢王朝十分驚恐,連忙任命臧旻為揚州刺史,率丹陽太守陳夤,用三年時間鎮(zhèn)壓了這股農(nóng)民起義。 是時西北邊關有警,羌、胡出寇,鄉(xiāng)府舉能,東漢王朝又遷拜臧旻為匈奴中郎將。人們知道,東漢初年,匈奴已分裂成南北兩部,北匈奴貴族經(jīng)常南侵,焚燒城邑,搶掠人口和牲畜。公元89年,東漢王朝又派竇憲帶兵大敗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對東漢和西域的威脅。可是不久,南匈奴又起兵反叛。臧旻到邊地后,經(jīng)過考察分析,上書皇帝,申述同南匈奴保持和睦關系的意義,修復中斷的雙邊關系,請求出使匈奴,闡明東漢王朝的立場和愿望,重新消除對抗心理;实劭紤]再三,同意他的意見,并正式命其出使南匈奴。 時隔不久,臧旻帶著符節(jié)和許多物品,率領使團,跋山涉水,歷盡辛苦,到達匈奴,參見了單于,闡述漢方和睦的愿望,終于化干戈為玉帛,兵不血刃,順利完成了這一非常艱巨而光榮的使命。謝承《后漢書》對臧旻從西域歸來有這樣一段記述;臧旻還京師于西域道里,講述了匈奴及西域風土人情、山川河流走向,草木鳥獸,口陳手劃,太尉袁逢奇其才,贊嘆不止:“雖班固作《西域傳》,何以如此?”于是,擢升臧旻為議郎,轉拜長水(今陜西藍田)校尉。 臧旻確是封建社會的一名“良吏”。他恢復并且進一步溝通了東漢王朝與匈奴以及西域的通路,促進了東漢王朝與匈奴及西域各兄弟民族間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聯(lián)系,可以說,他是淮安歷史上名垂青史的一位政治軍事家。 (二) 臧洪為臧旻之子,以品德高尚,為人正直而聞名于世。由于家庭出身,特別是漢末農(nóng)民大起義的洶涌浪潮,他的思想有深刻變化。十五歲蔭襲父功,拜授童子郎,知名太學,未幾舉孝廉,補即丘長;中平末年(188)棄官還鄉(xiāng),廣陵太守張超請他任功曹。 公元一八九年,漢靈帝死,董卓進入洛陽,廢了少帝,對人民極為殘暴,圖危社稷。臧洪在全國首舉義旗向董卓發(fā)難,并勸說張超起兵。他說;“明府歷世受恩,兄弟并據(jù)大郡,今王室將危,賊臣未梟,此誠天下義烈報恩效命之秋也!睆埑澇伤闹鲝垼黄鸬疥惲(今河南陳留縣),勸其兄張邈,同時還與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東郡太守喬瑁,大會酸棗(今河南延津),共商起兵討伐董卓之策。 隔日,他們設壇場,推舉臧洪為盟主。臧洪整衣佩劍,慨然上壇,歃血說:“漢室不幸,皇剛失統(tǒng),賊臣董卓,禍加玉尊,瘧流百姓,剪覆四海。今吾等糾合義兵,并赴國難,齊心戮力,以致臣節(jié),今有諭此盟,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笔贩Q“聞言者,雖卒伍廝養(yǎng),莫不激揚,人思致節(jié)”。將士討伐董卓,無不奮力,后因糧盡而散歸。 不久,張超派臧洪前往大司馬劉虞那里,商量機密要事。到了河間(今河北河間),正碰到幽、冀二州交戰(zhàn),使命不達,只得寓居袁紹處。袁紹對臧洪的德才非常仰慕,與之結為好友,并清臧洪出任青州刺史。任事兩年后,“紹憚其能”,徙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今山東郯城)。 董卓亂后,豪強大混戰(zhàn),使社會生產(chǎn)力進一步遭到嚴重破壞,人民飽經(jīng)戰(zhàn)亂。這時,曹操打起了“興義兵,誅暴亂”的旗幟,力圖削平群雄,統(tǒng)一中國。 一九六年,曹操圍張超于雍邱(今河南杞縣)。張超對人說:“唯恃臧洪,當來救吾!北娙苏J為袁、曹新和,臧洪為袁紹所用,不會來救。張超說:“子源天下義士,終不背本者,但恐見禁制,不相逮耳。”果然,臧洪聽到張超被困,感到事態(tài)嚴重,徒跣號泣,求救于袁紹。袁紹不予救兵。在這樣情況下,雍邱城被攻破。張超看到頹勢難免,自刎于城上,三族被曹操所夷。于是,藏洪對袁紹不仁不義、見利忘義的行為,義憤填膺,由此不與袁紹通和。 (三) 袁紹對臧洪反抗他的行為非常惱怒,派軍隊攻打他,可“歷年不下”。 袁紹派臧洪的同鄉(xiāng)陳琳以書譬洪,責以恩義,喻以禍福。臧洪還是沒有接受他們勸告,意激詞切地回書答道:“以是事人,雖披中情,墮肝膽,猶身疏有罪,言甘見怪,方首尾不救,何能恤人?”并堅定地說:“吾其計定,不復諭變也!彼跁懈嬖V陳琳,守孤空城,并非出于本意,仍是袁紹逼迫他這樣做的!拔衣犝f,義不背親,忠不違君,您勸我重新歸順袁氏,使我輕本破家。若聽您的話,則(申)包胥宜致命于伍員,不當號哭于秦庭矣! 袁紹見這般光景,知無降意,遂增兵攻城。城中糧谷已盡,外面又無救援,臧洪自料不得幸免于難,于是對吏士們說:“袁氏無道,所圖不軌,減洪今于大義,不得不死,念諸君無事空與此禍,可乘城未破,讓妻兒老小先出去!崩羰總兘源蛊f:“您與袁氏無怨隙,今為本朝郡將之故,自致殘困。我們何忍離您而去?” 糧食吃光了,只得挖野菜、吃樹皮,后來連這些也找不到了。主簿啟報臧洪內(nèi)廚米只有三斗,臧洪嘆道:“獨食此何為!”,令熬了薄粥,分與眾人,并“殺其愛妾以食將士”。大家感激淚流滿面,戰(zhàn)到最后,沒有一人叛逃,“男女七八千相枕而死”。 城被攻破,袁紹抓到臧洪。袁紹親自給臧洪松了綁,盛施幃幔,大會諸將,并對臧洪說:“子源,何相負若此,今日服末?”臧洪怒目窮張,大聲斥曰:“諸袁事漢,四世五公,可謂受恩。今王室衰弱,無扶翼之意,而多殺忠良,以立奸威,擁兵自重,觀人屠滅,洪力劣,不能推刃為天下報仇,何為服乎?”袁紹愛臧洪節(jié)操和才干,又想提高自己寬大胸懷形象,意欲屈服,見他終不能為已所用,于是殺之。在場的臧洪同鄉(xiāng)、東郡丞陳容站起來說:“將軍舉大事,而專誅忠義,豈合天意?今與臧洪同日死,不與將軍同日生!标愐脖煌瞥鰯厥。東漢末年,軍閥割據(jù),動亂四起,臧洪舉義旗,首先向董卓發(fā)難,是很有意義和重大影響的政治事件。他舍身忘死救張超,也實在是剛正勇烈,難能可貴。臧洪三十八年短暫的一生,是值得頌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