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前196),秦末漢初淮陰人(現(xiàn)代著名學者郭沫若、王力、王伯祥等皆稱古淮陰治所在原清江市東南,即今淮安境內(nèi))。因其“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佐漢滅楚定天下,“勛冠三杰”①,司馬遷稱“勛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史記》、《漢書》、《資治通鑒》、《淮安府志》均有傳記。
身處逆境 大志不衰
韓信自幼喪父由母撫養(yǎng),家境困頓,但志向高遠,行為放縱傲橫。“母死無以葬,乃行營高燥地”,期望有朝一日功成名遂,令墓地旁置萬戶村落,為其母守陵。
當時淮陰下鄉(xiāng)南昌亭亭長見韓信非凡夫俗子,邀為門客,但不為其妻所容,“食時信往,不為具食”,韓信憤然離去,“釣于城下”,但所獲不能果腹。一漂母見韓信饑餓,便把自己帶來的飯分給他吃,一連數(shù)十日。韓信十分感激日:“吾必有以重報母”。漂母聽了非常生氣,“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信聞之,深感慚愧。
城內(nèi)一些青年人,見韓信窮困潦倒看不起他。一日,韓信于市上,一屠夫上前攔住說,別看你身材高大,腰掛刀劍,敢來刺我?不然,就從我胯下鉆過,韓信真想一劍劈死這無賴,但“殺之無名,故忍”,“俯出胯下”!笆薪孕π,以為怯”。從此,“胯夫”成了韓信的代名詞。蘇東坡在《淮陰侯廟記》中說:“韓信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壯圖”,故能“受饋于漂母”、“忍恥于胯下”。并說他“辱身污節(jié),避世用晦,志在鵲起釣變”。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領(lǐng)導農(nóng)民起義,項梁、項羽叔侄在會稽(今蘇州)響應,北上抗擊秦軍主力,駐扎盱眙,韓信仗劍投奔。
不久,項梁戰(zhàn)死,韓信又歸屬項羽。任執(zhí)戈郎中(相當侍衛(wèi))。他多次向項羽獻策不被采納,遂改投劉邦。
初到漢營,劉邦對韓信并不了解,給官“連敖”(管軍中糧草),仍未重用。韓信牢騷滿腹,一日傍晚,與十三人飲酒渲泄,指責劉邦有眼不識泰山,眾人隨聲附和,被劉邦定為死罪。在法場上,劊子手已腰斬了十三人,最后輪到韓信,他憤怒喊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一聽,即令刀下留人。
夏侯嬰把此事報告丞相蕭何。蕭召信交談,信應對如流,縷析分明,傾泄而出。蕭當即承諾向劉邦舉薦?墒,一連幾月,仍杳無音訊。其時,隨劉邦進南鄭(今漢中)的大都是關(guān)東(太行山以東)人,由于水土不服,思念故鄉(xiāng),紛紛逃亡。韓信想,既然蕭何多次舉薦,未得重用,留在漢營,有何作為?他異常失望,也只身逃離。蕭何得知韓信出走,大驚失色,來不及向劉邦稟告,月夜策馬追趕。韓信走了百余里,行至寒溪,因河水夜?jié)q,無法東渡,蕭何追上后極力挽留,韓見蕭態(tài)度誠懇,便同意返回,F(xiàn)在陜西留壩馬道鎮(zhèn)有清代三塊石刻記載此事。
登壇受命 還定三秦
漢高帝元年(前206),劉邦在南鄭東門大校場筑壇拜將。樊噲、周勃、灌嬰、曹參等身經(jīng)百戰(zhàn),屢建功勛,都自以為拜大將非己莫屬。當劉邦宣讀拜治粟都尉韓信為大將時,“一軍皆驚”。拜將儀式后,劉邦問信,“丞相數(shù)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信反問:“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劉稍沉思答:“不如也!表n信道:“信亦以為大王不如也。”接著他剖陳,項羽雖膂力過人,不過“匹夫之勇”,雖“恭敬慈愛”,不過行“婦人之仁”,對有戰(zhàn)功之人,吝予封賞,又“背義帝約”,“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其強易弱”。項羽在關(guān)中分封的三王(章邯、董翳、司馬欣)原本秦國降將,當年他們部下二十萬人被活埋,唯獨此三人逃脫,反被封王,關(guān)中父老恨之入骨。今大王進關(guān)中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還廢除秦許多苛酷的法律,關(guān)中百姓歡欣雀躍。按照當初諸侯盟約,第一個率部進入關(guān)中者,即為關(guān)中王,現(xiàn)反而封您為漢中王,人心不服,大王如能順應軍心民心出師東征,“三秦可傳檄而定也”。劉邦聽了韓信這一席話,“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
兩月后,關(guān)東地區(qū)的諸侯王起兵反楚,項羽忙于平叛,放松了對劉邦的戒備,客觀上為漢軍出師準備了條件。但是,通往三秦的唯一棧道,被謀士張良燒毀,其目的,一是為迷惑項羽,表示沒有野心再回關(guān)中;二是防止其它諸侯王進攻。棧道是用枕木橫在山腰中搭成的通道,F(xiàn)在棧道燒毀,怎樣回師東征呢?
韓信又向劉邦提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策。就是明里修復棧道,迷惑敵人,暗里繞道陳倉(今陜西寶雞縣東)出擊敵人。
三秦王之一的雍王章邯,受項羽囑托,把守第一大門戶,當他聽說漢兵數(shù)千人在修復棧道,忍不住大笑道,棧道這么長,一把火即可燒毀,而在崇山峻嶺,懸崖陡壁修棧道,談何容易。他認為漢軍出漢中,必經(jīng)棧道無疑,棧道未修好,縱有千軍萬馬,也毫不足懼。八月中旬,忽有人急報,漢兵已到陳倉,章邯大驚失色。陳倉乃雍地門戶,陳倉丟了,自己的雍王也難保,于是他親自披掛上陣,迎戰(zhàn)漢軍。漢軍猶如猛虎下山,勢不可擋。章邯只好撤到第二道防線好畤(今陜西乾縣東)。韓信派樊噲、灌嬰、周勃三員大將出擊,章邯不敵,又退至廢邱。
一日夜里,廢邱城中大亂,一些房子被水淹,城外卻是一片殺聲。章邯不得已棄城而走。原來韓信看到廢邱兩面環(huán)水,便令士兵用砂石堵住下游,河水受阻,倒流城中。這時韓信一邊下令搬開砂石,退水城中,安撫百姓,一邊派兵圍追堵截。章邯被迫自盡。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馬欣,聞訊來降。
韓信從出師到平定三秦,僅用不到一月時間,實現(xiàn)了三秦“指日可定”的諾言,是中國戰(zhàn)爭史上,第一次從漢中出兵進關(guān)中的戰(zhàn)例。
北伐魏趙 連戰(zhàn)皆捷
漢高帝二年(前205),還定三秦后,劉邦留下韓信處理善后,自己親率漢軍,接連攻占魏、韓等地,并趁項羽主力東去伐齊占領(lǐng)彭城。劉邦被一時勝利沖昏頭腦,每E1“置酒高會,款待功臣”。此時項羽急率三萬精兵殺回,漢軍大敗,被殺十萬。劉邦只得帶著幾十人倉惶逃到滎陽,韓信、蕭何率兵從關(guān)中及時趕到,擊退追兵,保住滎陽。
劉邦慘敗后,原降服的諸侯紛紛倒向項羽。魏王豹乘機“絕拒津13,與漢為敵”。劉邦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統(tǒng)兵攻打魏王豹。豹在蒲坂置重兵把守。蒲坂在黃河東岸,同西岸臨晉相對,是河上重要渡口。漢軍到達臨晉,韓信一面令安營扎寨,搜羅渡船、趕制“木罌②”,一面沿河察看地形。他得知蒲坂有魏兵嚴密把守,并占據(jù)有利地形,而上游夏陽守兵極少,不能強攻,只能智取。
韓信派灌嬰領(lǐng)幾千士兵在臨晉,搖旗擂鼓,虛張聲勢,作出欲強渡黃河的假象,自己與曹參帶大軍將“木罌”送往夏陽偷渡。魏王豹在平陽知漢軍已過黃河,大驚失色,忙把守衛(wèi)蒲坂的主力調(diào)往重鎮(zhèn)安邑還擊漢軍,但為時已晚,于途中曲陽與漢軍相接,魏軍一戰(zhàn)即潰,魏王豹迫于無奈,束手就擒。
韓信擊敗魏王豹后,向劉邦提出,北攻燕、趙、代,“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于滎陽”的戰(zhàn)略計劃。劉邦大喜遣張耳帶兵三萬增援韓信。
韓信揮師北上,一舉掃平代國,代王夏說被生擒。趙國成安君陳余見代國已破,集結(jié)二十萬兵于井陘口,欲與韓信決戰(zhàn)。井陘口是太行山中“車不能方軌,騎不能成列”的險要關(guān)隘,易守難攻。趙國廣武君李左車說陳余日:“韓信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擋。”建議陳余給他三萬人馬從小道繞到漢軍背后,襲擊其補給運輸線,不出十天,漢軍將不戰(zhàn)而敗。
書生氣十足的陳余,“常講義兵不用詐謀奇計”,若不與韓信一戰(zhàn),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拒絕采納李左車建議。韓信得知如釋重負,下令隊伍開進。一日深夜,他選派兩千輕騎各帶一面赤幟,從小道上山,埋伏趙營附近,派一萬士兵在綿蔓東岸背水列陣。陳余見漢軍把自己放到無路可走的“死地”上,大笑韓信無知。韓信一切準備就緒,即令士兵擂起戰(zhàn)鼓,殺向井陘口。陳余見時機已到便指揮趙軍迎戰(zhàn),雙方激戰(zhàn)片刻,韓信掉轉(zhuǎn)馬頭便走,入背水陣中,趙軍以為漢軍已敗,便傾巢出動,向漢軍追擊。漢軍無路可退,人人拼死力戰(zhàn),趙軍雖眾,但一時不能取勝,埋伏在趙營附近的輕騎見趙營空虛,便乘虛而入,拔去趙旗插上赤幟。出擊的趙軍見身后一片赤幟,以為漢軍占領(lǐng)了趙營,頓時大亂。韓信主力和埋伏的騎兵趁勢夾擊,大獲全勝,陳余被殺,趙王歇被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背水布陣的破趙之戰(zhàn)。
降燕擊齊 拒楚扶漢
井陘口大戰(zhàn)后,諸將向韓信請教,背水布陣乃用兵之大忌,而將軍逆兵法而行,取得全勝是何道理。韓信道:“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日‘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乎……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敝T將皆佩服其熟諳兵法,靈活運用。
早在井陘口戰(zhàn)斗緊張進行時,韓信“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果然,很快有人把李左車押送來,韓信親自松綁,“東向坐,面向?qū)Γ瑤熓乱病。李深為感動,歸順了漢軍。韓信便向李左車虛心請教下一步攻燕討齊之策。李左車道: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今將軍連戰(zhàn)克捷,名揚海內(nèi),威震天下,指揮大軍征戰(zhàn),是將軍的長處,然而漢軍長途跋涉,又連續(xù)作戰(zhàn)已非常疲憊,若現(xiàn)在即去攻打燕軍,難以取勝,軍需糧餉供應也會出現(xiàn)困難,燕攻不下,強齊就更不必說,善于用兵者不應以己之短去攻敵之長。不如按甲休兵,安定趙國,撫恤百姓,犒賞將士,養(yǎng)精蓄銳,陳兵于燕、趙邊境,然后派一能言善辯使者,帶一封書信去見燕王,宣揚漢軍威武強大,燕國敢不聽命?再派使者去齊,齊也會來降。這樣就能與項羽爭天下了。韓信按計行事,果然“燕望風來降!
漢高帝三年(前204),劉邦與項羽戰(zhàn)于滎陽、成皋,屢屢敗北。劉邦與親信夏侯嬰逃出重圍,日夜兼程,渡過黃河,來到韓信駐扎的修武(今河南獲嘉)“奪其印符”,“令張耳備守趙地,拜信為相,收趙兵未發(fā)者擊齊”。韓信不得已分兵伐齊,行軍途中,忽聞劉邦已派說客酈食其到齊勸降成功,意欲掉頭南下,與劉邦會合共同擊楚。謀士蒯徹說:不可。將軍受命擊齊,今漢王未下令讓您停止進攻,您怎好帶兵南下,酈食其憑三寸不爛之舌,便下齊七十余城,您率數(shù)萬軍馬,一年多才攻下五十余座城,難道將軍還不如一酒徒儒生?韓信覺得言之有理,便繼續(xù)進軍齊國。后世人評說“這一決定軍事上是可行的,政治上是欠妥的”,給劉邦、韓信關(guān)系蒙上了一層陰影。
齊國因和談成功毫無戒備,突然遭韓信軍隊進攻,齊軍一敗涂地。韓信乘勝追擊直逼齊國首都臨淄。齊王田廣認為鄙食其欺騙了自己,便立刻烹殺了他,匆忙逃到高密,派人向項羽求援,項羽遂派大將龍且率二十萬兵來救齊。
漢軍把齊王圍困于高密,忽聞龍且率領(lǐng)楚軍趕到,韓信深知龍且是一勁敵,現(xiàn)漢軍處于齊楚內(nèi)外夾擊中,不可硬拼。龍且十分自負,根本沒把韓信放在眼里。有人勸他,漢軍遠道奔襲,連連取勝,銳不可擋。齊楚聯(lián)軍在自己家鄉(xiāng)作戰(zhàn),稍不利,兵士就會逃回老家,不如高堡深溝,步步為營,漢軍糧餉不濟,則不戰(zhàn)自敗。龍且不以為然,認為韓信乞食漂母,受辱胯下,有什么能耐?我奉霸王之命救齊,若不戰(zhàn)而勝,還有何功勞,若我戰(zhàn)而勝之,齊王答應送一半土地給我,豈不名利雙收!
兩軍夾濰河對壘。韓信令士兵在濰河上游狹窄處用沙袋截流,使下游河水變淺,親自涉過濰河向楚軍挑戰(zhàn)。龍且領(lǐng)兵迎戰(zhàn),漢軍佯裝力不能支而敗退。當龍且部隊一部分過了河,猛聽得一陣鼓響,水大至,楚軍被河水攔腰斬斷,首尾不能相顧。漢軍三路圍擊,各個擊破,斬了龍且,漢軍取得濰水之戰(zhàn)勝利,從此楚軍在軍事上喪失了優(yōu)勢和主動地位。
垓下滅楚 終成偉業(yè)
劉邦早在彭城敗退時,曾許下諾言,把關(guān)東之地拿出來分給能夠打敗項羽的人。但劉邦的諾言絲毫未兌現(xiàn),而韓信此時不過是趙國丞相的空名,心中頗為不快。不久,韓信派人送信給劉邦,“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方楚地荒疏,愿立“假王”以填之。當時劉邦被楚軍圍困于滎陽,見信十分惱火,忍不住大罵;“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敝\臣張良和陳平“躡漢王足”,示意不可。劉邦立即改口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遂遣張良立信為齊王。
韓信攻占趙、燕、齊以后,在楚、漢戰(zhàn)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項羽失龍且二十萬大軍后,派武涉游說韓信:“……今二王之事,權(quán)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E1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三分天下王之……”韓信道;“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劃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信,與我數(shù)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深親信我,我背之不祥。”蒯徹亦勸韓信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亦被韓信婉言拒絕了。蒯徹又云,“臣聞勇略震主者身!,韓信置之不理。
漢高帝五年(前202),歷時三年的楚漢戰(zhàn)爭進入尾聲。項羽不得已與劉邦劃鴻溝③為界,訂立和約,罷戰(zhàn)休兵。劉邦乘項羽東撤之機,突然背信棄義發(fā)起追擊,并聽從張良計謀,宣布陳(今河南淮陽)以東直至東海地區(qū)全部劃歸韓信。韓信得了封地,果然發(fā)兵趕往固陵(今河南淮陽北)與劉邦大軍會合。劉邦任韓信為大將軍,統(tǒng)一調(diào)度幾十萬兵馬,與楚軍進行最后的決戰(zhàn)。韓信素知項羽驍勇,無人敢擋,現(xiàn)困獸猶斗,更需認真提防。他便將全部人馬分為十路,分別埋伏在垓下陣地周圍。伏兵輪番出擊,直把項羽殺得精疲力竭無法突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十面埋伏”。這時張良又讓士兵在四面八方唱起楚地鄉(xiāng)音。楚軍將士聽后更惶惑不安,知前途渺茫,紛紛逃散。項羽知大勢已去,匆忙帶領(lǐng)剩下的幾百人馬向南突圍,韓信派騎將灌嬰率五千兵馬窮追不舍。項羽一直退到烏江邊(今安徽和縣)只剩下十余人,覺得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劉邦終于取得了最后勝利,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
兔死狗烹 喋血鐘室
決戰(zhàn)結(jié)束后,劉邦“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韓信明白這是劉邦在削弱他的兵權(quán),但轉(zhuǎn)念一想,楚地是自己的故鄉(xiāng),衣錦還鄉(xiāng),也算遂了心愿。
韓信到了下邳,第一件事便找有賜一飯之恩的漂母,可是漂母已去世,于是他拿出千金給漂母修墓,“賜百錢”予下鄉(xiāng)南昌亭長,又找來當年污辱過他的屠夫少年,告諸將相道:“此壯士也!”留在軍中“以為楚中尉”。眾將無不贊賞韓信的胸襟。
項羽亡將鐘離昧過去與韓信有生死之交,項羽自刎后,鐘離昧無處藏身,便來投奔韓信。韓信收留了他。劉邦得知這一消息非常氣憤,下令捉拿鐘離昧。韓信顧念舊情,不忍交出。漢高祖六年(前201),“有上書告楚王信反”。劉邦意欲發(fā)兵討伐韓信,陳平以為不可,遂“以陳平計,發(fā)使告諸侯會陳,將游云夢④”。韓信接到圣旨意識到劉邦此次出游可能針對自己,猶豫不決。有人出主意,如果殺了鐘離昧,提著他的人頭去見劉邦,就可以免去這場災難。韓信無計可施,便找鐘離昧商量。鐘離昧說,劉邦所以不發(fā)兵攻你,是因我在這里,怕我協(xié)助你反對他,若你殺了我向劉邦獻媚,那么,我今日一死,明日你也將被殺。鐘離昧為了成全韓信,最后還是自殺了。韓信便帶著鐘離昧的頭去陳地面見劉邦。不料一到陳地,劉邦就派人將他綁起來,韓信感嘆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表n信被押解到了洛陽,關(guān)押多日,劉邦找不到韓信任何謀反證據(jù)。恐人心不服,眾將自危,于是,將韓信由楚王降為淮陰侯,軟禁洛陽。
韓信深知劉邦妒賢忌能,心中郁悒,經(jīng)常悶悶不樂,稱病不朝,也不與大臣往來。一天,劉邦有意要韓信陪他聊天,問道:“吾能統(tǒng)帥多少人馬?”韓信略加思索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眲罘磫枺骸叭绻绾?”日:“如臣多多益善!眲畲笮Φ,“多多益善,何為我擒?”韓信坦然回答:“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眲钪浪环,無話可說。漢高帝十一年(前196),陽夏侯陳豨造反,自稱代王。劉邦親自帶兵前去討伐。出征前約韓信同往,韓信借病推辭。
時隔不久,傳來叛軍已敗,陳豨被殺。令在京城列侯和群臣都去宮中慶賀。蕭何親自登門對韓信講,公雖有病,這樣的事也應去慶賀。韓信對蕭何一直感恩戴德,不知是計謀,就與蕭何進入長樂宮,一入宮門,蕭何不知去向,韓信被呂后事先埋伏好的武士捆綁起來,才知自己中了圈套。罪名是,韓信曾同陳豨密謀,假傳圣旨,釋放京城關(guān)押的全部奴隸和犯人,把他們組織起來襲擊呂后和太子劉盈,妄圖奪權(quán)。韓信臨死前,悔恨交加,仰天長嘆:“吾不用蒯通之計,反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一代名將喋血鐘室,釀成千古悲劇。漢史家司馬遷不便明寫韓信冤枉,只能用曲筆在《史記·韓信(指韓王信)盧綰列傳》所附的陳豨傳中,借盧綰之口:“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感慨地寫道:“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遂令后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對韓信悲壯下場,寄以無限同情。
今淮安韓侯祠內(nèi),明人撰寫的一副楹聯(lián)對韓信的業(yè)績作了恰如其份的概括:
奠數(shù)千里長淮神留桑梓;
開四百年帝業(yè)功冠蕭曹。
注釋:
①三杰:指蕭何、張良、曹參。
②木罌:《漢書》服虔曰,以木押縛罌以渡也,即簡易渡水工具。
③鴻溝:古運河名。故道自今河南滎陽北,東流中牟、開封北,折南經(jīng)通許東,太康西,在淮陽東南入穎水。
④云夢:今湖北南部、湖南北部洞庭湖一帶,春秋建(戰(zhàn)?)國時是楚王的游獵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