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福利入口在线观看,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国产视频1区2区3区

首頁 > 淮史百科 > 名人研究 > 清經(jīng)學家、文學家丁晏

清經(jīng)學家、文學家丁晏

2014/6/1 23:51:52    作者:郭壽齡    閱讀:2986    評論:0

一、家世生平

丁晏(17941875),清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qū))人,是清代中后期著名的經(jīng)學家、文學家。

丁晏生于淮安城內(nèi)一個儒生家庭。據(jù)《山陽丁氏族譜》載:八世祖丁國信,原籍山東濟南,于明萬歷年間,“因販布帛來淮貿(mào)易,遂占籍山陽”。自高祖輩起開始讀書,力圖走仕途之路!凹沂镭S腴,累葉忠厚,讀書敦善行,樸然有古風”,“十科蕊榜,甲第傳家(原注:祖孫累世科甲),七代芹香,丁公衍緒(原注:自高祖暨余孫皆入學)!保ǘ£蹋骸惰衔唐呤詳ⅰ罚┰嬖室,字與齋,國子監(jiān)太學生,例贈儒林郎。祖熙采,字畀揆,一字弼夔,號勉齋,亦國學生,“公胸次伉爽,憫人急難”,“輕財好施,不為口惠”。父琮(17541807),字錦舒,號禮崖,邑附監(jiān)生。其“性沕穆①,無機心,樸訥寡言,交友以信”,“親串中寠貧者,恒周恤之!睔{后以子貴,誥贈奉直大夫、刑部主事,晉贈通奉大夫三品銜。

乾隆五十九年(1794),丁晏生于淮安城內(nèi)大溝巷(今漕運小區(qū),現(xiàn)原巷已無)本宅,時錦舒年41歲,母劉氏年40歲,為第三子,父為其取名“晏”,字儉卿,號柘唐,意“勖晚成”、“勵清志節(jié)”。丁晏上輩雖累世讀書,然無一求得一官半職,其家境十分貧寒。6歲啟蒙,從舅氏劉南賓先生識字。8歲開始讀“四書”,“少聰穎,多疾病”。12歲時隨父去安東(今漣水)訪朱禹江(名湘)先生。先生為當?shù)孛浚H有文名,見晏奇之,認為來日“必為偉器”,即以女許之,錦舒以家境貧困,且晏太孱弱,而加以推卻,朱翁執(zhí)意不聽。14歲,父病故,“家計日窘”。母劉氏“典絮衣付質(zhì)庫”,“計無所出”。少年丁晏終日戚然寡歡,始勤奮向?qū)W,晝夜不輟。17歲時,在城內(nèi)麗正書院結(jié)識潘德輿(字四農(nóng)),定為終生至友,學業(yè)同道。他在《與潘四農(nóng)先生書》中寫道:“大丈夫得志不負所學,慨然自志于時,不得志則閉門窮居,不以貧賤而改行,不以困厄而尤人,歸于實用。”以此為終生待人處世之宗旨。年19,入府學為郡庠生,時漕督阮元(號蕓臺,謚文達)督察郡學,以“漢易十五家發(fā)策”為題質(zhì)學子。丁晏“草萬余言上之,分條析派,博而有要”。阮元大為贊賞。府學山長(主講)江鄭堂(名藩)在丁晏的課卷上批道:“不佞三復足下之策,擴群經(jīng)之精,闡漢易之奧,當今之世,如足下好學深思者有幾人哉?”并獎以《詁經(jīng)精舍集》,以資鼓勵。

然而,丁晏在科舉仕途上并非一帆風順,參加了幾次鄉(xiāng)試,到道光元年(1821)方成為舉人,以后又多次赴京會試均不售,遂由“舉人大挑得教諭,不謁選”。于是,他一意研究經(jīng)學,著書考古,先后主講于阜寧觀海書院、鹽城表海書院,淮安淮關、文津、麗正書院,以惠澤后學。

由于丁晏的著作不斷刊刻行世,其子丁壽昌(字頤伯)、丁壽祺(字介臣)先后中了進士,步入仕途,他在地方上的威望越來越高,地方上的公益事業(yè)均請他出面主持。“于鄉(xiāng)里利病,凡賑恤災荒、筑城浚渠諸役,每當事者牽挽,多有成效!保ā独m(xù)纂山陽縣志》)這耗費了他不少的精力和時光。

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丁晏對于異族入侵深感憂慮,在《論禁洋煙》中寫道:“不禁(煙),則民日以弱,中國必瘦,禁則利在所爭,外夷必釁,且禁煙當民命為重,不當計利,立法當以中國為先!1841年,抗英民族英雄關天培在虎門殉國,遺體由其子奎龍、仆孫立護送至淮,丁晏與漕督朱澍、知府恩齡主持迎柩安葬儀式!笆看蠓蚪钥c衣迎迓道旁,觀者咸哭失聲”。他以飽蘸激情的筆墨為關天培立傳,稍后又為抗英義士孫立作傳,表彰英雄業(yè)績。次年,英艦進入長江,鎮(zhèn)江城破,淮地人心惶惶,丁晏深知清軍無力御敵,星使李云舫(名湘棻)、淮安知府曹子因(名聯(lián)桂)、山陽縣令龔書舸(名照珙)以城垣傾圮,內(nèi)外通行,無以為守御計,決定大規(guī)模地修繕城垣,請丁晏總理其事,并負責組織團練義勇,保衛(wèi)桑梓。丁晏日夜操勞,勸捐醵資,爭取督府撥款,修城之役歷時三年,工程告竣。漕督李云舫會同知府潘蕓閣(名錫恩)等聯(lián)名上奏“晏保衛(wèi)鄉(xiāng)里勞績卓著”,朝廷賜內(nèi)閣中書加內(nèi)閣侍讀銜。

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克南京、鎮(zhèn)江等地,“督師揚州者,忽棄軍走”,只“檄行府縣練勇積谷為守御計”。丁晏從忠于朝廷立場出發(fā),為守衛(wèi)淮安,不使太平軍繼續(xù)向北推進,他審時度勢,權(quán)衡利弊,密使人攜糧食、銀兩,并紅棗四羅、板栗四簍、公雞四只,以四提紗燈為前導,送至太平軍軍營,軍營首領詢其意,答曰,祝洪楊(洪秀全、楊秀清)事事(四四)如意,“早(棗)、立(栗)、登(燈)、基(雞)!辈⑻搹埪晞,告之清軍有萬余人由運河南下,請予提防。這樣太平軍一部撤回,由安徽北伐,保全了淮安城。

事后,在京城為官的山陽車橋鮑桂生因與丁氏有隙,命其子伙同對丁不滿的地方士紳,以“(丁晏)與紅毛(太平軍)合謀”反叛朝廷,辦團練“日食萬錢,拾唾余以臚私款(中飽私囊)”的罪名向朝廷告發(fā)。是年十月,朝廷下旨:革除丁晏功名頂戴,“冬,被逮,武弁嚴拿”。時丁晏年已花甲,且患病未愈,乃帶紙枷,簽解南下,羈押于邗江清兵“大營”。事發(fā)后,丁壽昌代父在京城鳴冤,第二年春,丁壽昌由京抵淮,積極為父活動,至使案件改交漕督邵燦審理。丁晏被羈押七個月后,由其子陪同從邗江回到淮安侯審。丁晏一案幾經(jīng)周折,歷時一年有余,咸豐帝下旨“發(fā)往軍臺(遣戍黑龍江)效力”。丁壽昌回京后繼續(xù)活動,三兒丁壽恒變賣家產(chǎn),納贖至京火器營捐繳,經(jīng)兵部復議,請予免遣。不久圣旨下,“依議免行”。丁晏仰沐“圣恩”,感激涕零。從此“足不逾閾,每日課讀經(jīng)史,以補前此荒蕪,順時任命”(丁晏:《上蕭山師相書》)。

丁晏的晚年,基本上在家閑居,讀書著述,67歲后,經(jīng)一再邀請,繼續(xù)主講淮安麗正書院。咸豐十年(1860),捻軍攻陷清江浦,直抵淮郡北關,鄉(xiāng)紳造訪者接踵而至,擁晏出,總守城之責,丁晏力辭不就,但答應可以“吾竭吾力”。他建議漕督晏端先檄湘軍一隊來淮,又請揚州主兵者速派大隊援助。淮安城通過修葺,大大提高了防御性能,捻軍終未破城,退去。次年,丁晏由大臣晏端上書保薦,敘前守城功績,恢復功名賞戴花翎,加三品銜。同治三年(1864),漕督吳元炳又以丁晏“迭御賊氛”,有功于朝廷,奏!百p二品封典,誥授通奉大夫”。同治十年(1871),77歲高齡的丁晏與何紹基共同主持了《重修山陽縣志》、《淮安藝文志》修纂工作,歷時三年,刊成。

光緒元年(1875),丁晏病逝,享年82歲,墓葬淮安石塘呂莊。

二、著作及學術(shù)成就

丁晏從青少年時代開始讀書著書,至老不衰,中舉后,僅得教職,他治學嚴謹,著作浩繁,著書四十七種,共一百三十六卷,為“當世之冠”,在經(jīng)學研究上成績斐然,獨樹一幟。他讀書而不盡信書,24歲時完成《論語孔注證偽》,即受到前輩學者的重視,27歲時攜書稿到京,禮部尚書汪廷珍見了十分賞識,將書稿推薦給當時經(jīng)學家王伯申,王見之,驚異這樣年輕能寫出頗有獨到見解的經(jīng)學專著,十分賞識,主動為之作序,稱該書繼鄉(xiāng)前輩百詩(即閻若璩)之學,其學識有過之而無不及。汪廷珍稱贊丁晏“氣平心細,識見明確,當今豪杰之士也!

對于經(jīng)學的研究,漢學者注重文字訓詁,宋學者則重“理”、“義”的研究闡述。丁晏治經(jīng)學跳出漢、宋學者的窠臼,“晏治經(jīng)學不掊擊宋儒,嘗謂漢學宋學之分,門戶之見也,漢儒正其詁,宋儒正其理,理明而詁以精,二者不可偏廢!薄肚迨犯濉ざ£虃鳌贩Q“(丁)生平篤愛鄭(鄭玄,字康成,漢經(jīng)學家)學,于詩箋札注研究尤深,以毛公(毛亨,西漢人,治《詩三百》)之學得圣賢之正傳,其所稱道,與周秦諸子相出入!彼多嵤显娮V考證》,學術(shù)界稱“凡此釋義,補孔之遺闕,皆前人未發(fā)之秘,燦若爟火!

丁晏在《柘翁七十自敘》中寫道,他“四十以前訓詁考索,六旬以后,義理研求,《易》、《傳》成于晚年。”其主要經(jīng)學著作有:《論語孔注證偽》、《毛鄭詩釋》、《鄭氏詩譜考正》、《周禮釋注》、《史記毛本正誤》、《周易訟卦淺說》、《尚書倉余論》、《禹貢集釋》、《禹貢錐指正誤》、《易經(jīng)象類》、《左傳杜解補正》、《春秋胡傳申正》、《孝經(jīng)征文》等,大都刻入《頤志齋叢書》。

丁晏的經(jīng)學成就,不但為學術(shù)界重視,亦被朝野所推崇。他的著作一經(jīng)完成,就被世人傳抄刊刻,收入各種《叢書》。如他的《毛鄭詩釋》,咸豐二年(1852)聊城楊玉堂先生刻入《六藝詩禮七篇》、光緒十年(1884)邵武徐氏刻入《邵武徐氏叢書》,光緒十四年(1888王先謙先生又刻入《經(jīng)解續(xù)編》。同治六年(1867),時任兩江總督聲名顯赫的曾國藩過淮,停舟上岸,輕車簡從,便衣小帽,訪丁晏于家宅,問學于晏。晤談中,曾國藩始知丁晏被彈劾,吃了官司,曾應允上書疏復。丁晏致謝,曾答曰:“排釋是疆吏之責,奚謝焉?”臨別帶走其著作數(shù)種,至金陵(南京),曾以丁著《曹集銓評》交金陵書局刊行。

《曹集銓評》是丁晏古典文學研究的專著,其學術(shù)成就極高。曹植是我國中古建安文學具有卓越成就、頗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詞賦為六朝、隋唐文學開辟了道路,對后世影響深遠。《陳思王曹植集》在唐、宋時的刊本較為精密,到南宋國力衰弱,以致刊本大大遜色于前。文字亦多誤訛,而明代刻書,不按宋代舊式,文字亦多加臆改。丁晏對曹詩至為鍾愛,見此情況,決心搞一個比較完整的曹詩本子。他根據(jù)舊本及散見于各史書、總集的曹植作品,進行檢校、銓評,于同治四年(1865),排遣失子之痛(是年,長子丁壽昌為救水災,歿于浙江嚴州知府任上),完成了《曹集銓評》,漕督吳棠稱“先生此書,發(fā)明忠孝大節(jié),獨具精鑒,度越前賢,匪獨《曹集》之功臣,抑亦思王之知己也!1984年人民出版社的《曹植集校注》,就是根據(jù)《曹集銓評》為藍本的,校注者趙幼文先生稱丁氏的《曹集銓評》,“矜慎詳密,號稱善本”。

丁晏的文學著作還有《頤志齋四譜》(鄭玄、曹植、陶潛、陸贄)、《頤志齋文集》(1948年其玄孫丁志安先生選輯出版的鉛印本)、《頤志齋詩草》(未刻,北京圖書館、南京圖書館藏有手抄本)、《頤志齋感舊詩》等,還編纂了《山陽詩征》。

三、立言立德  熱心桑梓

丁晏一生立言立德,行事以儒家道德為準繩,熱心桑梓的公益事業(yè)和慈善事業(yè),對于淮安的古跡、文化設施的保護和修繕更是“踴躍爭先,任勞任怨”。他“辦堤工、司賬務、修府城、浚市河,開通文渠中支,均有功于鄉(xiāng)里!毕群笾鞒种匦蘖嘶窗哺畬W試院、麗正書院、龍光閣、城隍廟、關帝廟、徐節(jié)孝祠等,興修了羅柳河、大吊橋、運西太平圩、小舟莊茶亭等,興建了城西水鏡道院秋水蒹葭館、留云道院、五云堂,以及在京城的“淮安會館”、“淮山邑館”等,F(xiàn)介紹幾件有代表性的事例。

修府城重建龍光閣

淮安古城始建于晉,至明代已成相當規(guī)模,分內(nèi)城、外城和夾城。城墻高三丈六尺,四城門上均有兩層城樓,高大雄偉,可與現(xiàn)存的位于城中心的鎮(zhèn)淮樓相媲美。由于長年失修,到了清季中葉,城垣有些地方坍塌。道光二十一年(1841)有修城之議,在丁晏的主持下,周長十一華里的城垣、四門城樓,均得到很好的修葺。竣工后,丁晏請淮安著名書法家周寅(字木齋)書寫“瞻岱門”(東門)、“迎熏門”(南門)、“慶成門”(西門)、“承恩門”(北門),制成匾額,懸于四門之上,遠遠望去,巍巍壯觀。丁晏的修城之舉,共得捐銀十萬多兩,道光二十四年(1844),他利用修城余款及剩余磚石木料,重建龍光閣于城外東南隅護城岡原址。閣三層,高七丈余,完工后,禮部尚書李宗昉寫了“龍光閣”的匾額和楹聯(lián)。由于龍光閣“建諸護城岡上踞最高之地,俯瞰城中,與文通塔首尾相應”(丁晏:《重建龍光閣記》),成為淮安一大景觀。是市民游覽和文人雅士登高賞秋、吟詠唱和的好去處。周木齋曾有詩盛贊丁晏修府城、重修龍光閣之舉:“……郡城日傾圮,外患恒足憂。三年積勞勚②,未雨勤綢繆。杰然樓閣起,雉堞崇墉周③。萬戶賴安堵,保障資先籌。足不出鄉(xiāng)里,居然宏勛猷!

賑災濟貧興修水利

清道咸年間,由于清廷政治腐敗,水利工程破壞嚴重,旱澇災害頻仍,丁晏應邀多次主持地方賑災,興建水利事宜。

道光二十七年(1847)大水,洪澤湖水溢在急,河道官員主張放棄淮安運西地區(qū)分洪,依此主張,運西則一片澤國,鄉(xiāng)民惶然。丁晏游說淮安知府福楙,以為不可。力主修筑運西太平圩以御湖水,以衛(wèi)民田。知府請丁晏主其事。丁晏采取以工代賑的辦法,農(nóng)民踴躍出工,只費少量水利公款,堤成。堤頂寬一丈、高一丈二尺,底寬四丈,長約四十華里,“平若砥路,屹若長城”。是歲,運西地區(qū)收獲凡百余萬石,鄉(xiāng)民呼為“福公堤”。

咸豐二年(1852)大旱,運河淺涸,無水栽插,淮東市河兩岸田畝焦坼④,土地龜裂,農(nóng)民心急如焚。丁晏與漕督、河督商議決定引中河(運河楊莊至徐州段古稱中河)水入運河,并要農(nóng)民引城河水插秧。農(nóng)民不解,都說城河僅通小舟,從來都是用市河水灌溉的啊。丁晏命在市河下游筑壩,從中河引來的水,由經(jīng)運河流入市河,再由市河流入城河。這樣河水源源不竭,既解決了淮城居民的飲水,秧苗又得到及時栽插。是秋豐收,農(nóng)民大悅,時有兒歌唱曰:“大旱苦荒年,引水灌農(nóng)田,好心好報丁孝廉,子子孫孫中狀元!被窗渤莾(nèi)舊有普濟堂、育嬰堂,專門收養(yǎng)流離失所災民、被遺棄的孤兒,原為官辦,司事者不能克盡職守,經(jīng)費中飽私囊。災民、孤兒食米常常霉變,不能下咽。丁晏懷一片恤民之心,應邀主政。他大力整頓各種規(guī)章制度,修葺房屋,改善居住生活條件。還在普濟堂書聯(lián):“常覺眼前生意滿;須知世上苦人多!痹谟龐胩脮(lián):“眼前皆赤子;頭上有青天!彼魇潞,勸大戶捐款,購置“堂田”,遴選公正精干之人何錦負責日常事務,以“堂田”租米為經(jīng)費來源。自此,堂里流民、孤兒飯皆白米,鹽菜無缺,暑有蚊帳,冬有棉衣絮被。他又選年長老嫗充任育嬰堂護理,使無家可歸的孩子得到很好的照顧。對此,淮安紳民有口皆碑。

還值得一提的是丁晏一向行善積德,多次替他人刊刻書稿,為保存地方文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清代淮安數(shù)學家駱騰鳳(17701840),是丁晏的父輩。駱一生清貧,無子嗣,年70余病亟,尚有103歲老母在堂。駱語晏曰:“吾有老母不能送終,死不瞑目,敢以累君!标淘唬骸爱斀吡橹,一如老伯自送,以慰孝思!瘪樃屑ぬ榱,次日卒。丁晏為之收殮。次年駱母卒,丁晏又為之經(jīng)營喪葬。駱騰鳳的數(shù)學著作“遺稿凡十數(shù)萬言,俱手自繕寫”,為不使其著作流失湮沒,丁晏乞在京的李宗昉籌資,偕何錦一起操持,刻駱之遺著《藝游錄》,并為之作序。

清淮安書法家周木齋是丁晏的好友,“交契四十年”,周天性坦直,家境極貧,有子、媳皆先后亡故。周病危時以老妻和一孫女相托。周逝后,丁晏不但為之料理后事,并多年照顧其遺孀、孤女,使之得以安居。丁晏挽周木齋聯(lián)云:“自有書名傳后世;相期友誼定來生!边籌資為周刊刻《耳鳴山人遺集》。

丁晏還為汪廷珍編輯、刊刻過《實事求是齋集》、為陳師濂刻過《聰訓堂集》等,使鄉(xiāng)邦文獻得以流傳于世,為地方保存了十分可貴史料。



注:

①沕穆:沕(mǜ),沕穆,意深微。

②勚;勚(yì),勞苦。

③雉堞崇墉:雉堞,城墻;墉,亦城垣。

④焦坼:坼(chè),焦坼,焦枯開裂。

主要參考書目:

《清史稿·丁晏傳》。

《續(xù)纂山陽縣志》。

《山陽藝文志》。

《山陽丁氏族譜》。

丁晏:《頤志齋文集》、《曹集銓評》、《柘翁七十自敘》。

吳昆田、陶鑲、丁壽恒:《丁晏年譜》(抄本)。

丁志安:《丁晏著作年表》等。

End全文結(jié)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quán)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quán)聲明 | 隱私權(quán)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shù):淮安市淮安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
网站地图琼icp备830166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