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閘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
2018/7/26 16:07:30 作者:董振安、趙洪池 閱讀:6828 評論:條
板閘自明清兩朝到民國初年,因漕運興而興,榷關立而旺。鼎盛時期聚集四萬多人,漢滿蒙回四民族皆有,湖廣徽晉商賈云集,文人雅士齊聚,從而孕育造就了板閘獨有的歷史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文化。其南北兼收并蓄,源遠流長,內涵豐富,風韻獨特,瑰麗多采,成為江淮地域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春節(jié)
春節(jié)。即農歷正月初一。以往,人們皆稱“過年”。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歷史傳統(tǒng)節(jié)日。宋代詩人王安石《元旦》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戶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笨梢,春節(jié)在人們心目中何等重視。板閘人進入臘月就開始“忙年”,家家戶戶、老老少少忙得不亦樂乎。
臘八節(jié)。即臘月初八。這天,板閘家家戶戶都喝“臘八粥”,殷實人家臘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都要精心熬制一鍋香味撲鼻的臘八粥。臘八粥用糯米加配花生米、高梁米、黃豆、豇豆、核桃仁、紅棗、桂圓、蓮子熬成。貧窮人家做不起,都到觀音庵、三元宮、回施庵、景會寺、篆香樓等各大寺廟喝和尚、道士、尼姑施舍的“臘八粥”。前來喝臘八粥的人都是為了討個吉利,“粥”即“!,“八”為“發(fā)”,諧音趣意,民心所向。
送灶。臘月二十四為“送灶”,又叫“掃塵”。此節(jié)俗始于漢武帝祭祀灶神之日,為板閘民間極其廣泛、流傳至今并富有濃烈節(jié)日氛圍的一項民俗活動。當地有官三、民四、船五、和尚六、尼姑七、道士八,“王八”九(指下九流之人)之說。指淮關官吏,臘月二十三送灶,平民百姓二十四送灶,運河船民二十五送灶,其他依此類推。所謂送灶,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晚上灶老爺上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人間善惡。人們總希望灶老爺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不說壞話,所以一個勁恭維送行。祭祀灶神從晚飯后開始,板閘人有“男不敬月,女不送灶”之說,所以送灶時,婦女一概回避。男主人先把灶老爺神龕打掃干凈,揭下舊神像,貼上新的灶老爺神像在神龕外兩側貼上一副微型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饼悆葦[上果品(主要是大麥芽糖液熬制的“送灶糖”),點亮香燭,帶領兒孫依次跪拜,然后分食“送灶糖”,全家無論長幼每人都得吃一塊,含在嘴里慢慢融化。孩子們都愛爭著吃,塞得張不開嘴,大人趁機教育孩子:“吃了送灶糖就不能罵人說胡話,否則粘住嘴不能吃不能喝不能說話。”送灶這天,就開始掃塵,家中里里外外,屋上地下,墻壁角落打掃得干干凈凈,將紅紙剪的葫蘆、蔥、三角旗等貼在窗戶上,以求平安吉祥。
除夕。大年三十,過年喜劇影星粉墨登場。一、貼春聯、掛廊、福字、年畫。店面門、院門、堂屋門、房門、廚房都可貼內容不同、尺寸各異的春聯;衣櫥、糧缸、水缸、碗櫥等倒貼“!弊,寓意福到。二、吃年夜飯,又叫“團圓飯”。遠在他鄉(xiāng)的人在大年三十之前都要趕回家過年吃頓團圓飯。長輩上坐,中輩對坐,晚輩側坐,相互敬酒互相祝福,叫“辭歲”。菜肴少不了富有寓意的“四樣頭”:四喜肉圓——團團圓圓,鰱魚——年年有余,紅燒兔子——紅紅火火,豆腐——富貴吉祥,營造了合家團圓,吉祥如意的節(jié)日氣氛。三、升“元寶”鍋巴。團圓飯后升元寶鍋巴,制成“元寶”鍋巴大有講究。過去,都用鐵鍋燒柴草煮飯,吃過團圓飯后,女主人要將剩飯鏟干凈,在鍋巴邊上淋上一圈油,撥亮灶膛里火燼慢烤,當鍋巴起脆噴香并能隨鍋鏟在鍋中轉動時,就用鍋鏟將元寶鍋巴托起,放在捧盤里端進堂屋。男主人接過捧盤,恭恭敬敬地放在“老爺柜”中央,嘴里哼唱:“新年大吉樂開懷,斗大元寶滾進來。”供案上方掛著祖宗遺像,兩頭是列祖列宗牌位,男主人點燃香燭,擺好供果。舉行祭祖儀式。鞭炮聲響起,全家從長輩到晚輩依次三跪九叩首。四、守歲。守歲是除夕夜重要風俗之一。祭祖后,男主人先用紅紙寫的“封門大吉”長條幅從里邊將大門封好。然后在院子里豎立的長竹竿上懸掛點燃臘燭的紅燈籠,叫“點天燈”。既給家中增添節(jié)日氣氛,又可以照明保平安。如果家中有人害眼,向眼光娘娘許了愿,則天燈從除夕一直點到二月二。家族大的,各房回歸住房后,先點亮“長明燈”,套上紅紙剪的燈罩。再用紅紙包上云片糕、糖果、大蔥壓在孩子和青年夫婦的枕頭底下,寓意新歲步步登高,甜甜蜜蜜,聰明伶俐。男女主人留在堂屋守歲,子時焚香放鞭炮,叩拜天地,叫“接天地”。板閘更樓上鐘鼓聲響起時,淮關上下,關署內外更是鑼鼓喧天,鞭炮聲震耳,奏樂鳴炮,歡聲笑語,最為熱鬧,一片火紅。
除夕,是討債人和躲債人最煩心的日子,接天地之前,討債人打著燈籠去要債,俗話說:“討債鬼三十晚上找上門,說話難聽又氣人!倍銈说教幉厣恚牭 接天地的鑼鼓鞭炮聲,才偷偷溜回家,真是:“一年十二月,月月都受逼,躲過這一天,快活一個月!敝灰氵^三十晚上,正月里無人上門討債。
大年初一!斑^年”第一天稱“正旦”。清晨,家人互相祝福,吃開口糕。晚輩給長輩拜年拿壓歲錢。“歲”與“穢”諧音,“壓歲”即壓住“穢氣”(晦氣),期盼小字輩不受邪氣侵襲,健康平安。男主人放鞭炮,開門大吉。女主人下湯圓,點香燭,供祖先,祈禱叩拜。從供桌上撤下湯圓后,全家人“揣元寶”,碗中湯圓成雙,吃不完要留雙數,好事成雙嘛。吃過湯圓后,穿上新衣出門拜年。大年初一到家族長輩家拜年,初二、初三到親戚朋友家拜年。拜見長輩必行叩拜之禮,平輩就恭手作揖,互道“恭喜發(fā)財,萬事如意!睅『⒌囊o壓歲錢。在路上遇見熟人,則主動上前賀年,免再登門。拜年后,板閘人喜歡到署衙門口、城隍廟游玩。署衙門口有玩花船、玩黑叫驢、踩高蹺、舞獅子、玩雜技的、有賣花燈、賣蹈火、賣玩具、賣糖人的。城隍廟里有唱戲的、說書的,演十番的,真是人聲鼎沸,其樂融融,令人流連忘返。大年初一,板閘人最忌諱的是掃地、乞火、汲水、動針和剪子、倒污穢物,尤其是大小便,怕沖犯“太歲爺”惹禍上門,忌吃粥和泡飯。板閘人最喜愛大年初一早上有人上門送“元寶肉”、“元寶魚”,若有來者,則以笑臉相迎,錢幣相贈,但絕不留下“魚、肉”。
正月初五。俗稱“過小年”,既是“上墳日”,又是“財神日”。板閘人家天剛亮就帶著供品、燒紙、冥幣、紙疊元寶等到墳上去祭祖,以表孝心。所謂“財神日”是商鋪“接財神”的日子。清晨,商家剛開門營業(yè),就有土戲班子的人身穿官服,頭戴官帽,腳穿官靴,手捧斗大“金元寶”,扮演財神爺趙公明,被一群敲鑼打鼓的人“眾星捧月”般簇擁而行,到東街、西街、南街、北京大道店門口表演“跳財神”招財進寶。店主急忙敬煙、端茶、散糕、送“紅包”,眉開眼笑,連聲道謝。
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日”,即上元之夜合家吃“元宵”,度團圓之夜。每當明月升空,板閘人家扶老攜幼去賞燈會。東西南三條街、關上關下、運堤新街到處懸掛燈籠,尤其是小南街觀音寺門前廣場上,擺滿了賣花燈的攤位,掛有荷花燈、兔兒燈、走馬燈、麻姑獻壽燈、麒麟送子燈、八仙過海燈等。燈光閃耀,遠看像銀河落地,近觀像火龍騰空。還有運河兩岸關樓前、船橋上、停泊靠岸等候過關的漕船桅桿上,對岸觀音庵門前神壇上設有燈樓、燈輪、燈樹、燈壇、燈塔等,華燈初放,奪人眼眸。最精彩的是玩龍燈,民間各行業(yè)都有舞龍燈團隊,表演時鑼鼓喧天,歡聲雷動,只見一人手執(zhí)繡球在龍首左右滾動,巨龍怒目圓崢,隨繡球飛舞、龍身、龍尾上下翻騰,四條巨龍從署衙門口沿更樓——南街——通惠橋——大關口飛舞而去,一路上人流如潮,尤其是閨蜜開心極了,元宵夜結伴出行觀花燈一年只有一次,真是機會難得!
元宵節(jié)板閘人亦有猜燈謎習俗;搓P人家、商賈、船客、游人齊聚文津書院猜燈謎。此先,當地士紳、名流、塾師設謎貼在燈上,任人選猜,謂為“猜燈謎”。猜中謎底者可獲得獎品,有巾扇、香囊、果品、食物、文房四寶等。有一則謎至今都使板閘人忍俊不已:“砧板掉下油鍋——板閘”。
二月二。相傳農歷二月初二是“龍?zhí)ь^”的日子。板閘民間流傳一首民謠:“二月二,龍?zhí)ь^,家家戶戶帶活猴。中午活猴不到家,急得婆奶把心抓!蹦捴巳丝凇6露@天,各家將姑爺、姑娘、外孫、外孫女帶回家熱鬧熱鬧,以享天倫之樂。據傳二月二是文昌帝君祭祀日,午后,外公外婆都喜歡將外孫、外孫女帶到文昌閣去燒香叩拜,祈禱文昌帝君保佑他們聰明伶俐,知書達禮。又傳二月二是土地老爺生日。從淮關擺渡口運河西岸到湖心寺長達三里多的運河堤上有十幾座土地廟,都是榷吏、巨賈妻媳和長久未孕,懷胎生子后還愿建的。土地廟雖不高大,但都供有土地老爺神像。這一天,板閘人帶著香燭、貢品去祭祀土地神,祈求當方土地保一方平安。二月二這天早上,家家戶戶吃湯圓,寓意“龍銜珠”,晚上下小刀面,美名為吃“龍須面”。還有禁忌之俗,如婦女不得做針線活,避免戳傷龍眼;男人不得動用鐮刀、斧頭,以免誤傷龍體。
“二月二”一過,濃濃的過年味才真正淡化,春耕春種即將開始,各行各業(yè)也迎來一派生機。
二、清明節(jié)
清明是傳統(tǒng)的“鬼節(jié)”,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相傳,古人為悼念春秋時代被晉文公逼令出山未果抱樹燒死的介子推,以清明前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稱“寒食節(jié)”。江淮地區(qū)稱為“清明節(jié)”。唐代詩人杜牧《清明》詩云:“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庇∽C了清明這天古人有兩種習俗,板閘人亦有之。一、掃墓。清明前看墳人已將墳圓好,先鏟草、培土,再澆水、拍實,俗稱“圓墳”。清明掃墓時,墳頭壓松枝葉、黃紙,墓前放供品,燒燒紙,叩頭禱告,燒完紙,繞墓地一周告別。二、踏青。板閘周邊湖心寺、景慧禪寺、缽池山、后湖亭、萬字橋都是踏青的好去處。踏青時,兒童在湖邊放紙鳶,成人游山玩水,采折楊柳枝,圈成楊柳帽戴頭上,揮舞楊柳枝嬉游,野趣橫生,樂而忘歸。
三、“玉蘭花”節(jié)
座落在板閘淮關東北二里許鹽河邊,有一座雕梁畫棟,香煙繚繞的篆香樓,是擁有99間房屋的大寺廟。戶部主事沈奎《建篆香樓后堂序》曰:“作巨樓鎮(zhèn)壓其地,而大川以寧!弊銟撬略簝扔幸豢酶叽蠖衿娴挠裉m樹,每當春暖花開時,白玉蘭尤為茂盛,潔白如雪的玉蘭花競相開放,如云海似雪山,花香濃郁撲鼻,香飄十里。寺院僧人將新采的玉蘭花瓣掛上糯米面粉,放入油鍋用文火烹炸成嫩黃香片,灑上綿白糖,嗅之香味撲鼻,入口香甜酥脆,成為寺院主持招待香客,饋贈淮關署衙官吏的美食。每年,農歷四月十八日,板閘、河下、河北、淮城、清江浦等地香客聚會于此,沈奎曰:“載酒賞花,門外車馬恒蕩!彼聝葻狒[非凡,燒香許愿,賞花觀景,舞文弄墨,吟詩歌賦。尤其品賞“金蟾戲春”(炸玉蘭片美名)者,含英咀華,交口稱贊:“篆香樓玉蘭花無愧‘花中之祖’美稱,到篆香樓觀賞玉蘭花此行非虛,四月十八為板閘玉蘭花節(jié)名副其實啊!”日寇侵占淮城后,篆香樓毀于戰(zhàn)火之中,名聞江淮的“玉蘭花節(jié)”也就從人們記憶中淡忘。文化大革命后期, 板閘人將篆香樓附近村莊由新徐大隊易名為玉蘭村,為板閘美食——“油炸玉蘭片”留下美好的歷史名片。
每年農歷四月十八日,也是板閘人在篆香樓舉辦小人會的日子。是時,各行各業(yè)會眾奉東街火星廟中“三官”圣駕,即天官——伏羲、神官——燧人、人官——神農巡游街市,旗牌執(zhí)事、亭臺轎傘、玉雕麒麟、萬壽山閣列隊而行,還有十番、鑼鼓、秋千、花船、高蹺等精采表演。隊伍從火星廟出發(fā),向東沿魁星樓、文昌閣、西來庵、通源寺、歇肩亭、萬字橋、汪庭珍墓亭魚貫而行,到篆香樓登壇祭拜,午后鑾駕返回。夜晚在淮關大樓前船橋上放焰火,運河新街人頭攢動,歡聲笑語;運河上空流星飛舞,火花四濺,焰炮聲震耳欲聾。淮關大人、榷吏都登上關樓觀賞焰火,成為板閘風情美俗之一。1931年淮關被裁撤,板閘小人會也就不再舉辦。
四、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為農歷五月初五,俗稱五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相傳古代偉大詩人楚大夫屈原在這天投汨羅江自殺,后人為了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jié)日。過節(jié)時,孩子們最高興,頭戴虎頭帽,腳穿虎頭鞋,腕帶五色彩絲,頸掛鴨蛋網絡,驅邪避瘟,以利健康成長。曬“正午時”是板閘人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之一。早晨,家家門前插菖蒲、艾草。菖蒲葉寬而長,形似利劍;艾草多節(jié),猶如鋼鞭,鬼怪見而遠避之,不敢靠近院宅。堂屋里高掛判官鐘馗斬“五毒”畫像,“五毒”即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堂屋柱上貼神符(從三元宮“請”的),以驅除邪祟,保家室平安。午時前,在庭院中擺香桌、置供品,有棕子、咸鴨蛋、雄黃酒、泥捏彩虎。菖蒲艾等。還要捉兩只癩蛤蟆,用繩系腿扣在案桌上“曬正午時”。正午,敬香燭,跪拜太陽神,保佑愛國忠臣屈原在天之靈。午后,用菖蒲、艾草香湯沐浴,去皮膚瘙癢癥;在兒童額頭、手臂、腳上涂雄黃酒,防“五毒”傷害;用癩蛤蟆漿液涂患處,以毒攻毒治愈傷處。
板閘人端午節(jié)最重要的民俗活動就是賽龍舟。事先各行業(yè)就將參賽龍舟油漆裝飾一新,龍首高昂,龍身鱗光閃耀,龍尾高高翹起,船幫標上參賽隊名,十分醒目。賽舟時,船頭一人搖旗,一人擂鼓,船尾一人掌舵,八名劃手坐到船腰身內兩側,身著統(tǒng)一賽服,待令而發(fā)。賽前,淮關船橋撤離,行船靠岸,淮關監(jiān)督攜親帶友端坐淮關樓上等候賽龍舟。參賽龍舟以百子堂為起點,回施庵為終止,各隊均有助陣隊伍攜帶鑼鼓在兩岸助威。一聲炮響,賽龍舟正式開始,賽手們奮力劃槳,中流擊水,你追我趕,奮勇爭先。河岸上鑼鼓喧天,呼聲震地,孩子們追逐助威,氣氛特別活躍。龍舟到達終點,決出勝負。獲勝者站立龍舟,揮槳、擂鼓,歡呼雀躍。賽舟活動,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停止。
五、六月六
相傳農歷六月六是皇帝曬龍袍的日子。民間則曬衣服、被褥。板閘多數人家均有狗皮背心,羊皮棉袍、棉襖,非暴曬不可。曬后晾個把時辰,放幾粒樟腦丸疊好收藏櫥柜內,以防生蟲霉變。書香門第曬圖書、字畫。板閘人家亦有“六月六,吃炒面”的習俗。制作炒面取上好的元麥、大麥、小麥、蕎麥洗凈曬干,上鍋慢火炒成金黃色麥粒(不能炒糊),然后用手推磨磨成粉。炒面加紅糖、熟豬油或麻油用滾開水沖之攪拌后即可食用。愛美姑娘最愛到怡園采摘鳳仙花搗成汁液染指甲、涂嘴唇,實乃閨房嬌娘之趣事。
六、七夕
板閘人稱農歷七月初七為“乞巧節(jié)”。神話傳說農歷七月初七晚上,天上牛郎織女在銀河鵲橋相會,板閘有的少婦思念遠在異鄉(xiāng)謀生的丈夫,傍晚總愛帶著孩子到運河堤上向遠空眺望,彩云飄動有時像崇山峻嶺,有時像萬馬奔騰,有時像獅子盤球,有時像仙女散花。當日落西山霞光萬道時,彩虹飛架。少女心中竊喜,終于盼到“天門大開”,七夕之夜又能和思念多日的丈夫在夢中鵲橋相聚了。
七、七月半
農歷七月十五是民間傳統(tǒng)鬼節(jié)。傳說陰曹地府鬼魂在此日到人世間投胎。家家戶戶擺供品(先裝滿一碗飯,倒扣在另一碗中,上插三只筷子,擺一杯白酒;富裕人家還供豬頭三牲)、燒紙錢、焚香祈禱鬼魂平安投生。
舉辦“盂蘭盆會”。淮關未撤時,由行業(yè)公會牽頭,舉辦盛大的盂蘭盆會。在小南街、南街搭牌樓、帳篷,掛長聯、點蠟燭,張燈結彩,燈火通明。在觀音庵、三元宮、回施庵前設祭壇、擺香案,和尚、道士、居士拜懺“放焰口”。放焰口就是唱戲給鬼看,超度亡靈。每臺焰口有五人,穿掛整齊,正襟危坐。霎時,笙簫管笛齊鳴,鑼鼓缽罄奏響,各臺焰口,分由僧人誦經,道士念咒,居士祈禱,尼姑敲木魚,令人肅然起敬。
板閘人還以“放燈求子”這一獨特的生育美俗表達誠摯的心愿。七月十五夜晚,人們手捧燈籠,排著隊伍從淮關下擺渡口拾級而下,步上船橋放燈。燈籠是用桐油漆過的紙裱糊成的,內點一支長蠟燭,有觀音燈、荷花燈、兔子燈、蛤蟆燈、麒麟燈等,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觀音燈,呈圓形或六角形,紙壁上畫著慈航普渡觀音老母像,慈眉善目,懷抱童男童女,端坐蓮花。燈籠放入河中,頓時繁星滿天落運河,隨波逐流耀運堤,真是奇觀勝景。一些好心腸的人紛紛從船橋上縱身躍入運河,爭搶漂在最前面的觀音送子燈送給親戚、鄰里、朋友中尚未生養(yǎng)的媳婦,以獲得頭采。女方有的事先就準備好酒宴,敬請送燈人。女人得到觀音送子燈后,有的來年即可生龍育鳳。板閘這一傳統(tǒng)民俗,解放后已隨著醫(yī)學水平的提高,計劃生育觀念的改變,成為歷史的記憶。
八、中秋節(jié)
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jié),俗稱“八月節(jié)”,又稱“團圓節(jié)”,是全家歡樂團圓的節(jié)日之一,外出游子都千里迢迢趕回家過節(jié)。中秋之夜,板閘人家有敬月、逛月、玩月三習俗。一、敬月。明月初升,在家門口或院庭放置供桌,桌上陳列月餅、雞頭、菱角、芋頭、子孫藕、石榴、柿子、桂花酒、泥捏兔、梳妝盒等,桌前放一支塔形香斗。俗話說:“男不敬月,女不送灶!痹铝潦翘帲置隙,女為陰,故婦女拜月。月上東山,家中女性按輩份對月跪拜后,全家吃團圓飯。特色菜是蒲兒菜燒肉圓,菱角米燒小公雞、蟹黃燴豆腐、荷藕肉夾饃,喝桂花酒,吃月餅。月餅是自家制作的或南街蘇記狀元齋茶食店制作的月餅。蘇記月餅用發(fā)面在吊爐上烘焙而成,每只有盤子大小,上有手工捏制的玉兔、石榴等,四周點綴紅綠絲,上桌用刀切開分食。二、逛月。皓月當空,一家人穿著整齊外出“逛月”。署衙門口、大關口、大橋口等處早已彩燈高掛,東街、西街、新街上的店鋪都夜市營業(yè),榷關大樓、篆香樓、文昌閣、魁星樓、五帝樓都是登高賞月的好去處;搓P監(jiān)督、榷吏攜妻和子女在后湖愛蓮亭賞月,文人雅士在里運河泛舟賞月,一邊賞月一邊吟詩抒懷。大清淮關監(jiān)督杜琳《新街月夜》詩云:“野曠平堤興自饒,最宜涼月此逍遙!庇衷疲骸耙魈帋追瑪y蠟屐,醉時不覺過溪橋!泵枥L了古人賞月之雅興和愉悅。板閘人逛月夜深方歸,據說逛月時間越長人越長壽。三、玩月。傳說清帝乾隆下江南,龍舟至板閘停泊,恰逢中秋佳節(jié)。皓月當空,大清三朝元老汪庭珍陪乾隆爺在淮關大堤賞月。御帝興致勃發(fā),讓御先生將運河中月亮撈起來玩賞,汪庭珍找來一只銅盆,到碼頭船橋上舀來一盆運河水,一輪圓月倒映盆中,他連忙端到乾隆爺面前,御帝高興極了,伸手到盆中撈月玩耍。中秋夜“水中玩月”便成為板閘人一美俗。板閘年青夫婦中秋之夜都喜歡帶著孩子,跑到淮關碼頭口、后湖愛蓮亭上彎下腰雙手掬月,欲睹嫦娥奔月之嬌容,吳剛伐桂之英姿。鄉(xiāng)人有一首五絕《玩月》為證:“后湖多景趣,賞月夜忘歸。掬水月盈手,荷香滿袖回!
九、重陽節(jié)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jié),板閘人家皆有吃重陽糕的習俗。重陽糕為大米摻糯米粉制成,用木制圓喇叭狀中空模筒裝滿米粉,歪歪殼刮平,頂部加點紅糖放在火爐水壺上(當壺蓋),再用同一模型另一筒米粉,口對口疊一起,蒸幾分鐘后,上下對調再蒸。蒸熟時,倒出米糕覆上紗布用手掌心一壓,像兩個太陽迭在一起,俗稱“重陽糕”。入口香、軟、綿、甜,兒童最愛吃。賣糕者備有竹簽裹制的三角形小黃旗,買糕者將小黃旗插在供案香爐里,在亡人龕前供奉,以示感恩敬老。殷富人家常在重陽節(jié)邀約親友來家或赴宴春樓、玉勺菜館吃螃蟹飲桂花酒。
重陽節(jié)登高賞菊亦是板閘淮關官吏、文人墨客之雅事。板閘地處平原無大山,但亭臺樓閣多,篆香樓、魁星樓、五帝樓、榷關樓、文昌閣都是登高眺遠的好去處。舊時,到缽池山登高賞菊的人絡繹不絕。缽池山在板閘西北,僅數里之遙。原有山體巖石經多年風雨侵蝕,加之黃河奪淮決堤水患,逐漸變成沙丘,但由于缽池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又是王禪老祖煉丹圣地,“淮關八景”之一“缽池丹井”令人向往,所以善男信女慕名而來登高祈福、賞菊花、采摘茱萸,正如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云:“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敝髡彘l淮關者亦思鄉(xiāng)思家人心切,登高吟詩以寄之。
十、冬至
冬至又稱“過小年”。俗話說:“新冬大于過年!惫湃税讯量醋鞴(jié)慶的起點,過了冬至白晝變長,夜晚變短,故有“過了冬,長一蔥”之說。從冬至之日起,便交冬數九,九盡花開寒不來。板閘人家,冬至有燒紙錢祭祀祖先的習俗,三代亡人、家鬼、野鬼的紙錢都要燒到位,不停禱告遂心愿。晚上菜肴必有紅燒豬大腸和豆腐,取“長富”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