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福利入口在线观看,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国产视频1区2区3区

首頁 > 淮史百科 > 名人研究 > 程鍾獨力建造淮安普濟堂

程鍾獨力建造淮安普濟堂

2018/7/26 15:10:37    作者:劉懷玉    閱讀:2446    評論:0

  康熙三十六年(1697),一個叫王廷獻的義士湊錢在北京廣安門外大路邊創(chuàng)辦了一所慈善機構(gòu)——普濟堂,專門收養(yǎng)流落街頭無家可歸的窮人。沒吃的給吃,沒穿的給穿,患病的給治,死了的管埋。每有過路求乞者,必施舍粥食救急?滴跛氖哪辏1705),順天府尹錢晉錫將此事上奏朝廷?滴趸实凵顬楦袆樱蠹犹岢,題寫“膏澤回春”作匾額賜給普濟堂,還勒石建亭,以記其事。雍正二年(1624),皇帝上諭,行文各省督撫,轉(zhuǎn)飭各級官府,勸募好善之人在各地普遍仿照建立普濟堂。
  乾隆七年、八年(1642—1643),淮安遭遇大水災(zāi),至九年(1644)災(zāi)情仍在擴大,疫癘盛行,流民病斃者累累于道。鐘衡《普濟堂碑記》云:當時“各省大吏承流宣化,推廣皇仁,于是堂之建半天下;纯け闭睃S河,南襟大江,與揚州接壤,舟車孔道,水陸交沖,歲一不登,則流民四集。今揚之瓜洲鎮(zhèn),既建普濟堂以收養(yǎng)民之顛連無告者,而淮郡獨無,是使煢煢之民靡所棲息,而以凍餒死,以疾病死也!被窗矠槟媳蓖ㄡ椋绊懞艽,于是開始籌建淮安普濟堂。然而官府“獨力難支”,便召集全府士大夫謀劃勸捐,經(jīng)過殫力經(jīng)營,僅得籌得捐款銀20余兩,事情無法辦成。這時,淮北鹽商程鍾“毅然起而獨任之”。
  乾隆十年(1645),程鍾先捐銀3500兩作為啟動資金,購買淮安西門外南四鋪地方,運河堤東側(cè)楊董安、楊龍官、張在峰、丁六吉、楊式玉、楊開得、周起蛟、張士貴、周大基、徐慕先、金漢章、吳世榮、吳國泰等13戶民房。知縣金秉祚委派縣丞徐斌鳩工,拆建成廳、殿、亭、廡、樓閣、倉庫、廚、廁共128間。因堂近漕堤,易致潮濕,程鍾又捐銀500兩鋪置地板,另捐銀500兩,作為堂內(nèi)添置一切器具的費用。十一年丙寅(1646),于堂外建施舍姜湯的草房3間。十二年丁卯(1647),添建茶亭、浴池,豎立柵欄,栽植樹木,又用了白銀2500兩。
  這是普濟堂的最初開辦情況。以后日常開支,各項費用都要有個固定來源,于是程鍾又設(shè)立“義莊”。他捐出秧田一塊,在東鄉(xiāng)壽河陳家社,有十三頃二十一畝八分五厘,上有倉房15間,佃房116間,風車一部,牛車11部,腳車16部,場基24畝零。每年包租一千八十七石九斗零。義莊上的收入全部用于普濟堂。“雖非膏腴之壤,茍三時不害,則一載之粒食無虞矣!
  為了保障普濟堂蔬菜供應(yīng),程鍾又捐銀124兩,購地設(shè)立“菜圃”。其地在河北東里,有十四畝四分九厘五毫!八a(chǎn)諸菜蔬,悉與佃者均分,可資半載蔬食!彼M腥死^續(xù)捐贈,保障全年的供給。
  普濟堂內(nèi)活著的人,有衣有食有醫(yī),死了以后有埋葬的地方。程鍾為之設(shè)立“義阡”兩處。義阡即為埋葬這些人的墳場。一處在普濟堂對河西岸運河與護城河之間,有70畝。在護城河上造永利橋一座,橋畔建息肩亭一座,供行人小憇;窗仓畢撬镁艟栀Y購買運河對岸民房,拆建普濟堂坊一座,左立義阡碑,右建草祠2間,祀陶、許二真人。阡右有地藏庵一座,即以其僧人看守管理。另一處在河北東里,花了90兩白銀,購地20畝!胺部こ顷P(guān)廂有停柩而力不能葬者,助資卜葬于此。”豎有“錫類義阡坊”一座。普濟堂建立前期,程鍾通共花了7120兩。蘇州府有普濟、育嬰、廣仁、錫類四堂,皆籌集眾資建成的。程鍾獨力捐建的普濟堂,內(nèi)有濟生、廣仁、保赤、錫類四局,即相當于蘇州的四堂。自建立以來,寒待衣,饑待食,病待醫(yī),歿待殯,經(jīng)費后陸續(xù)增加,前后共為普濟堂花了14000余兩。所活男婦嬰孩,超過一二十萬!暗缆分g,歡聲四達,民用以康!
  普濟堂建好以后,程鍾請求由官府進行運營管理。根據(jù)程鍾的呈請,經(jīng)淮安府、江寧布政使司、江蘇巡撫、漕運總督協(xié)商,委派淮安軍捕廳就近稽查。并要求軍捕廳“約束書役,不得到堂需索滋擾,有妨善舉!币皩⑺鶖M規(guī)條,刊刻木榜,豎立普濟堂,永遵辦理!碑敃r所擬條規(guī)為:慎重總理貴得其人、慎選司事宜各當其才、考核醫(yī)士俾收實效、嚴督工役各盡厥職、收養(yǎng)病人宜分等次、戒隱諱其名以免自誤、嚴查病人行李以免錯換、施衣襖以恤袒裼、周給路費以資生還、慎殯葬以矜身后、外施藥餌以敦桑梓、設(shè)鼓于門以恤遺嬰、收拾枯骨以敦錫類、造橋梁以便往來、設(shè)義渡以利病涉、留養(yǎng)宜嚴以杜盜源、嚴禁作踐需索以靖堂宇、設(shè)立鐘板以昭畫一、施給茶湯以濟行旅、字紙宜廣為敬惜、應(yīng)用什物不可假易、日用宜有常經(jīng)、酬勞工食宜有差等。共有23條,從標題上看即知制度嚴密,服務(wù)周到,而且服務(wù)項目已超出普濟堂內(nèi),對社會也有服務(wù)功能。
  茲舉其主要內(nèi)容如下:程鍾怕官府管理不周,特呈請溫德厚來協(xié)理,為一堂表率。溫是北平人,但與程鍾是朋友,稱程鍾為四兄,因為程鍾排行老四。溫氏當時在山陽清江浦育嬰堂做董事。普濟堂慎選脈理精通,內(nèi)外大小方脈醫(yī)生十數(shù)人,住宿堂內(nèi)服務(wù)。要求藥方上寫明醫(yī)生、病人姓名,煎藥、送藥皆有具體手續(xù),以便分清責任。為防服侍病人的人厭惡病人繁瑣,不聽叫喚,特于三號總門懸掛十梆,許病人擊梆鳴究。收留之人均由醫(yī)生檢查后決定,冬給棉被棉襖、鞋襪煖帽,夏給蚊帳、夏布褂褲、手巾、蒲扇。病愈返鄉(xiāng),必驗其身體狀況,量其水陸遠近,給以盤費。未被收養(yǎng)入堂之病人,即送醫(yī)贈藥,無論風雨晦明,從不間斷。每每五更之時有人遺嬰于堂門之外,收養(yǎng)后為之尋找乳母哺育。怕尚未開門,嬰兒凍死或犬傷,特于門外設(shè)一鼓,送嬰者可擊鼓,不論曉夜,堂內(nèi)聞鼓即開門收養(yǎng)。于運河設(shè)義渡船二只,一在鮑烈女祠,一在本堂門前。方便普通行旅之人和河西投堂就醫(yī)者,不收船費。渡工工資和渡船修理均由堂內(nèi)負責。留堂者和堂中工役人眾,辦事必須按時,約以報鐘、云板為號,聽鐘聲、云板或梆子聲起床、開門、吃飯、熄燈、休息。建茶亭于堂外,夏天從端午日至中秋日施茶,冬天從冬至日起至明年正月十六日止,施以姜豆湯。堂內(nèi)工具物件,不得帶出堂外供別人使用。
  普濟堂內(nèi)具體過程和管理辦法和狀況,邑人楊慶之《春宵寱賸》卷3有記載:“西門外普濟堂,始創(chuàng)於程葭應(yīng)鍾職員。房屋、田租,皆其所捐。事既成,然后請官撥司事者。鄉(xiāng)中瞽聾癩啞而老,斷肢體而無收恤,疲癃殘疾而無期功親,與耄耋而不能食力者,由保舉入堂,男歸男宅,女歸女宅。每人房一間,支腳床一具。早一膳,晚一膳,鹽漬雜菜一盤。病有堂醫(yī),藥至藥局領(lǐng),炊爨另有雇人。毋許鉤結(jié)滋事,毋許不遵堂規(guī),每逢節(jié)亦有犒賞。但以百人為額,住房不多,本資未增。既入而復(fù)出,許,既出而又復(fù)入,不許。本以多收立愿,后有借此息肩,有美事仍復(fù)他去,而徒使真苦之人,不能投入。故限定人數(shù),缺出方補,亦不得已也。司事者三日一點名,有暴亡者,堂倅報司事。亡者如有親友可贈送棺者,聽其收殮;否則,仁人君子予以棺,亦不禁止。例概予以席,土工舁葬義塚所。”
  對于程鍾的義行,地方稟請督撫具題上報朝廷。乾隆十七年(1752)四月,乾隆皇帝恩旨賞加程鍾一級職銜,御書“誼敦任恤”匾額,遣侍郎沈德潛便道赍賜,以示褒獎。程鍾又建御書樓,將御書匾額懸掛堂中。整個普濟堂“堂宇宏敞,規(guī)模大備”。
  為了將普濟堂善舉能繼續(xù)下去,當時山陽知縣金秉祚,又勸捐趙氏銀9200兩,投到淮城13個典鋪中去生息?纸(jīng)費不敷,又請漕院打通兩淮鹽政關(guān)節(jié),每年從鹽運司撥公費銀600兩,由司事人自領(lǐng)。十年,歙人鹽商候選州同程涵學(xué)又捐銀200兩備堂用。有巡漕戶科給事中王興吾碑記其事。大概因為這些錢大都來自公私鹽業(yè)方面,后來官府干脆將堂務(wù)全部移交給淮北鹽引批驗大使去督董經(jīng)理。
  溫德厚之子溫如玉編寫了一部《淮安普濟堂志》。淮安區(qū)圖書館藏有殘抄本。據(jù)其目錄,全書分元、亨、利、貞4部分:元部為上諭、御賜、圖說和條規(guī),亨部為則例、公文、匾、聯(lián),利部為記、序、賦、贊、文、書、啟,貞部為各體詩和集句。此書今僅有元部1帙,缺后3部。書前有楊開鼎、趙師質(zhì)、溫如玉3序。溫氏序后自署右北平人,號廉圃,乾隆十年(1745)進士,官翰林院。他稱程鍾為“四丈”,為其“家君之摯友也”。他說淮安普濟堂建成以后,“名卿鉅公競為之志,而士大夫之經(jīng)過于淮者,發(fā)為詩歌,傳播綦遠。”“周視其地,詳考其制度規(guī)模,彌嘆君子之用心為備至……堂中投贈詩文總數(shù)十百家!背替R說,“吾惟敦行其實,不務(wù)其名!比缬裾f“四丈秘不以示人,其所可見者勒石題壁諸作,好事者傳寫摹拓不脛而走千里。(溫如)玉慮其散而難紀也,為之志,以授之梓人。”
程鍾(1693—?),字葭應(yīng),號嶰谷。歙縣人,安東籍,居淮安河下,援例得知縣。其父程增(1644—1710)為兩淮鹽商總商,康熙南巡時曾經(jīng)參與接駕。程鍾是其  第四子!痘闯切沤皲洝贩Q程鍾“性慈祥,見義勇為,賑窮恤患如饑渴之于飲食!彼斎f金建普濟堂,又捐建鮑烈女祠,還曾出資為吳玉搢刊刻《別雅》!啊 ⊥須q家漸絀,而好德之志,始終不衰!睋(jù)說他四十歲還沒有兒子,就是因為建了鮑烈女祠,才生了一個兒子。當然這只是一種勸善之說。
  普濟堂建好以后,發(fā)揮了很好的效益,受到各方面的贊揚!秲苫贷}法志》說他“收養(yǎng)流民,全活十余萬人。”沈德潛(1673—1769)為程鍾作了一篇《普濟堂記》,文見光緒《兩淮鹽法志》卷159《雜記門•藝文七•碑記》。記中說:“淮安程君葭應(yīng)名鍾,樂善士也,體圣朝萬物一體意,爰建普濟堂于淮城,其門垣堂廡郭舍庖湢,制略倣諸京師,器什無缺,醫(yī)藥預(yù)儲,董事有職,奔走使令有人。而又虞其所需不繼,則又置田畝,以供每歲之所入。其為計也周,其慮后也遠?芍^好行其德,使民窮于天,不窮于人者也!庇终f,官府嘉其樂善好施,準備保舉他一個官職,“而程君辭之堅,并不欲自居其名。豈非中心行仁,無所為而為之者耶!”沈氏又感慨地說:橫覽當世,世界上有錢的大財主多的是,“往往自私其身,自利其子孫”,即或有時也散財施舍,也只是營建一些佛家的浮屠、道教的廟宇,以求來世福田利益!岸趶U疾困窮之人,不能使之銷釋其厄苦,以措諸衽席之間,何其痛癢之不關(guān)也!毕癯替R這樣把錢財花在普濟堂上,使無數(shù)窮困之人受益實在是難得。沈德潛,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詩人。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xué)鴻詞科,四年(1739)成進士,曾任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
  曹鑣《淮城信今錄》云:“堂內(nèi)酌訂章程,部署有法,務(wù)令人得實惠。凡遠人抱病投其中,蒙活者前后數(shù)萬計?镀諠弥尽匪膬裕[者謂其揮霍之能,藻思之密,非慷慨義俠一輩所可及!薄肚』窗哺尽肪29《藝文》,有鐘衡《普濟堂碑記》一篇,對程鍾的義行也大加贊賞,這里從略。鐘衡,字仲恒,號岱峰,長興人。雍正八年(1730)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改御史,轉(zhuǎn)給事中。
  在興辦普濟堂的同時,程鍾還參與捐辦棲流所!秲苫贷}法志》云:乾隆十二年(1747),水災(zāi),詔截南漕八十萬石備賑。時齊魯赤饑,流民渡河而南者,日以千計,鹽、漕、河道諸臣,各捐廉俸廣設(shè)棲流所于山陽、清河、桃源諸處。程鍾率領(lǐng)志同道合者,醵金襄其事,收養(yǎng)流民,全活十余萬人。棲流所事參見本書《淮安知府衛(wèi)哲治開辦棲流所》一文。
  普濟堂開辦之初制度嚴明,管理得很好。后來堂務(wù)歸淮北批驗大使督董經(jīng)理,逐漸松懈,《同治山陽縣志》卷2說,竟有“不肖者將存典本銀九千兩提用無存!薄暗拦馊辏1850),兩江總督陸建瀛(1792—1853)委員清查,裁減公費,每歲只由運庫撥給津貼銀200兩,委派邑人丁晏、何錦司其事。咸豐六年(1856),以堂內(nèi)余款買馬姓田四畝二分零,每年包租六石二斗一升零,并加修堂內(nèi)各房屋,何錦記其事。同治九年(1870),司事邑人何鑣、何其傑等,稟請兩江總督馬新貽(1821—1870),發(fā)銀400兩,將堂內(nèi)號舍房屋數(shù)十百間,一律修整。十一年(1872),因堂款支絀,又稟請漕督文公彬批準,由同善堂每歲額撥銀200兩津貼堂費。堂內(nèi)服役者9人,額養(yǎng)外方孤貧病者60人,其暫住旋去者無定額。其堂田自上三處以外,咸豐二年(1852),又由邑人丁一鵬等捐田四十四畝六分零,歲包租六十二石四斗四升!边@是關(guān)于淮安普濟堂的最后的記載,《續(xù)纂山陽縣志》上再也沒有記載了;窗财諠么蠹s消失在光緒年間,今已毀圯,找不一點痕跡了。
End全文結(jié)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quán)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quán)聲明 | 隱私權(quán)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luò)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shù):淮安市淮安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
网站地图琼icp备830166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