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鍋鋦碗記
2017/8/31 10:50:12 作者:王忠珍 閱讀:5158 評論:條
小時候,在農(nóng)村老家常常見到一個白胡子補鍋老人,挑著一副補鍋擔子,一頭是風箱,一頭是補鍋鋦碗雜具。這個補鍋匠每到一個村莊,一聲高喊:“補鍋鋦碗呶!”通莊的小孩會一窩蜂似的朝這個補鍋老人身邊涌去,看他作業(yè),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
當補鍋匠叫喚后,村莊里三三兩兩的人家拿來了破碗漏鍋讓他來鋦補。這種修理工全稱就叫補鍋鋦碗人。莊鄰互相通告時都直接說:“補鍋鋦碗的來了!”只見這位老者慢條斯里地坐下來,擺上工具,用些引火的雜木棒,“呼啦呼啦”地拉著風箱,生起自帶的小土爐。爐堂中有一個鐵罐子(像如今裝飲料的易拉罐大小和形狀)。不一會功夫,爐堂中鐵罐子里的生鐵即被燒成通紅的鐵水。到這個時候,補鍋匠把莊鄰送去的漏鍋底朝天頂?shù)筋^上方一看,確定了破漏后,先用砂紙在鍋的洞眼周邊打磨一下,然后用一只小鐵勺子從爐堂的火罐子里舀出滾開的鐵水往漏眼處一倒,迅即用一塊石棉布朝倒上鐵水的地方一捂,使其和鍋緊密結(jié)合叮牢。待會兒再用冷水一激,最后用干破布擦拭一下,前后不到一刻鐘,一個漏眼即被補好。如果不是新補處有凸出來的痕跡,還真是“天衣無縫”呢。這種用鐵水補漏的方法叫“火補”,牢固結(jié)實,但價格貴,一個“疤子”(即補一個洞眼)要一角錢。有的人家舍不得花“大”價錢,就“生補”,一個“疤子”才五分錢(當時一個雞蛋才賣八分錢)。所謂生補,就是補鍋匠用自備的鐵鈀子補漏洞,這種鐵鈀形如紐扣,正面光滑,中間凸起,反面有一對并攏著的“爪子”。補鍋匠把破鍋的漏眼子找到后,用細鐵釘伸進洞眼,稍加擴大后把爪子從鍋正面插進破漏的洞眼后,再把鍋翻過來,使鍋底朝天,把已伸出來的鈀爪子用刀片插進并攏著的雙爪子中間,左右一辦,使其緊貼鍋底,再用小鐵錘輕輕敲牢。最后在鐵鈀周邊涂點泥巴,這就完事了。這生補漏眼雖便宜五分錢,但沒有火補牢固,鐵鏟鏟鍋時稍不留神很容易使補鈀子松動,于是又發(fā)生漏水現(xiàn)象。我家補鍋時,我總是勸媽媽火補,因為火補能管很長時間鍋不漏。
我小時候幫母親做飯最怕鍋漏,鍋一漏鍋堂里濕漉漉的水,一頓飯好不容易才能煮好,因為一直要等鍋里的米漚開后湖住了漏眼方能把飯煮熟。這還指漏眼細小的情況下,要是漏眼大,就無法煮飯了,這是令人頭疼的事,難怪母親常說:“寧要嚴公惡婆,不要破鍋漏屋”。
至于鋦碗的活兒,雖比補鍋簡單,但技藝要高。只見補鍋匠把他的老花眼鏡架到鼻梁上,把破碗一塊塊拼齊。用布條捆綁牢,挾在兩大腿膝蓋處,用那小巧精致的手鉆在破瓷上“吱剛吱剛”地打眼,打好眼后,再用細銅鋦鉤搭縫隙處。一只破碗十多分鐘被他鋦好,當場倒水試驗,絕不滲漏。這老頭真有本領(lǐng),你的碗盤等瓷器物件破碎了,哪怕碎成三四瓣兒,只要不缺片他都能為你鋦好,還能經(jīng)久耐用。我們這些孩子們往往不解,補鍋匠這種鉆為何能把飯碗瓷器等鉆通。問母親,她告之道:“那是金剛鉆,不是木匠用的鐵鉆!比绻赣H在旁,他會隨口告之我一個俗語:“你沒聽古人說嗎?沒有金鋼鉆,哪敢攬你的瓷器活。
鄉(xiāng)村中補鍋鋦碗的故事雖然過去了幾十年,但作為一個時代的印記它在我的記憶中留下永不磨來的烙印。雖然是農(nóng)民鍋碗瓢盆的生活鎖事,但它見證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農(nóng)民生活的艱難困苦。即使一個破鍋,一只壞碗也舍不得拋棄。不是舍不得扔掉,而是不能扔,因為買新的往往買不起。當時一張新鍋要八角到一元,可一天的勞動工分僅值幾角錢,低的才幾分錢左右。廣大農(nóng)村婦女明知“破鍋漏屋”日子比有“嚴公惡婆”的日子還難過,但他們無法擺脫這“破鍋漏屋”的窘困生活。于是只好“天天難過天天過”下去,于是補鍋鋦碗便成為一門養(yǎng)家活口的專門技藝,于是在鄉(xiāng)村就出現(xiàn)補鍋鋦碗的手藝人走村串戶叫喊:“補鍋鋦碗呶!”
在豐衣足食的今天,要是向年輕人講起這補鍋鋦碗的故事,他們往往會仰天大笑:“這破鍋破碗能值幾文?”我的孫女王小涵還天真地問:“他們?yōu)槭裁床毁I新的呢?”可她哪里知道,如果不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了沉睡百年的農(nóng)村,這“補鍋鋦碗呶”的聲音也許會在鄉(xiāng)村中還要多停留十年二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