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的年俗
2016/2/7 14:23:51 作者:陳伯新 閱讀:5688 評論:條
猴年到來,淮安城鄉(xiāng)沉浸在濃濃的年味。年,這個中華民族最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在大江南北傳承著不同的習(xí)俗。我們淮安也不例外,有許許多多的過年習(xí)俗。小編整理了一些淮安年俗,值得回味,為廣大讀者歡度新春佳節(jié)提供參考。
一是送灶。家里男人供奉“麥芽糖”和剪碎的稻草,將鍋灶上的灶王爺神像揭下,燒掉。燒的時嘴里要說,“灶老爺天,灶老爺?shù)兀宜驮罾蠣斏衔魈,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五谷雜糧多多帶,少少帶來羊毛尖。”羊毛尖是指西北風(fēng)等不利天氣。送灶是“官三民四”,當(dāng)官的、有錢人家在臘月二十三,普通百姓家在臘月二十四。
二是掃塵。送過灶,家家戶戶就將室內(nèi)外打掃得干干凈凈,洗被子、刷洗鍋碗瓢盆。
三是忙年。進入臘月就開始辦年貨,送灶后就全面進入忙年階段。主要有舂元宵面、蒸饅頭、包包子、做豆腐、做年糕,購買糕果、煙酒、茶食,養(yǎng)了一年的豬殺了分給親朋,腌臘肉、咸魚,買香燭、年畫、掛簽、鞭炮等。在年前,把所有欠賬清完,不能三十晚要錢,俗稱“過年關(guān)”。
四是除夕。上午,一般剃頭、剪頭、洗澡,把還沒購買的物品去買回。午后,男人貼春聯(lián)、年畫,將水缸挑滿水;女人做菜。未婚女婿到丈母娘家送年禮。晚上,全家人吃團圓飯。在跳臺(堂屋北墻邊約80厘米寬,四五米長的桌柜)正中,焚香明燭,供奉魚、肉圓、肉、雞四樣菜以及六只以上雙數(shù)粘食餅(糯米面包糖烙成的餅)、水果等。晚飯后,接灶,就是把送走的灶老爺接回來。大人叫個子矮小的孩子爬門頭,意味來年長得高。守歲,在無電視時代,全家人圍在一個火盆前,吃瓜子,孩子聽老長輩講年的故事、《西游記》等故事,也有的是一個小莊人聚在一起守歲,會唱歌的、會唱淮劇的,來幾首歌或幾段戲,其實也是一種春晚。守歲一直到接天地,也就是黎明,就像現(xiàn)在的零點過后,家家放鞭炮,大人給小孩發(fā)壓歲錢。
五是初一。守歲后睡兩三小時,一醒第一件事吃大人前晚放在床頭的糕果,意思新年步步登高,生活紅紅火火。然后起床吃早茶,就是吃早飯,但不叫早飯叫早茶,早茶是元宵,也有人家吃湯圓,家庭成員吃早茶時不坐在朝北位置。吃完早茶,家里留著老人與主婦,其他人走街串巷、走村串戶,互相拜年。小孩為長輩叩頭拜年,長輩發(fā)壓歲錢。初一早上舞龍、玩麒麟、跳加官等送福送吉祥上門,家家都非常樂意的給他們一點錢。初一全天不能水土出門、不能掃地、不能使用刀剪,不煮新飯,吃除夕留的剩飯。初二以后,一般都是看電影、看戲、打牌、玩游戲等娛樂。有的初二姑娘帶著丈夫、子女一起回娘家拜年。
六是祭祖。年是從祭祀演變而來的節(jié)日,也一直傳承至今。過年思親祭祖,體現(xiàn)飲水思源、不忘先輩的感恩之情;窗矃^(qū)過年祭祖大致有:(一)送灶祭祖。祭祖與送灶同步,家家戶戶上墳修墳、插花、燒紙錢。(二)三十祭祖。體現(xiàn)陰間、人間一起過年,一般在家里燒紙錢,也有的上墳燒紙。(三)初五上墳。初五是淮安地區(qū)的“小年”,也是年的最后一天,在淮城鎮(zhèn)及周邊一清早,全家上墳祭祖。(四)守孝不拜年。某家老年人去世不足三年,此戶人家春節(jié)一般貼白紙春聯(lián),有的貼非紅的其它顏色春聯(lián),現(xiàn)在演變成直接不貼春聯(lián)。家人初一上午不去任何地方,不出門拜年。堂屋北墻西側(cè)有一個死者牌位,其幾個兒子過年期間,特別是初一坐在牌位兩側(cè)守孝。莊上人、至親都要朝著牌位,為死者跪下叩頭,其兒子陪跪。
五天年玩完,初六一般開始恢復(fù)原樣。外出人員正常都是初九以后外出,有句俗語“七不出、八不歸,初九一十往外飛”告誡何時出門遠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