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淮安與揚州、蘇州、杭州成為運河沿線上的“四大都市”,漕運總督署駐節(jié)于淮安。在此過程中,居京杭運河之中的淮安憑借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及政治環(huán)境,成為明清時期的全國漕船制造中心。
淮安清江船廠始建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船廠總部“界山陽、清河二縣之間,東西去縣各三十里”!朵钸\統志》記載:“至(明)正統間,江南江北始限造船一萬一千七百有奇,清江十九、衛(wèi)河十一”。由此可見,當時淮安清江督造船廠的地位和作用。天順以后,始定天下船數為11775艘。從《漕船志》記載的歷年造的船數來看,嘉靖六年(1527)后衛(wèi)河提舉司并于清江(淮安)提舉司。《漕船志·船紀》對淺船、遮洋船的尺寸式樣、用料和料價規(guī)定得很詳細,而且按造船地點、方式編為船號,有軍字號、民字號、運字號。永樂、宣德年間,“造于湖廣者為湖字幾號,造于江西者為江字幾號,造于浙江、徽州等府者仿此。天順間始照各總類編,原系民造者為民字幾號,旗軍自造者為軍字幾號,又有運字號者,則造于提舉司者也”,到嘉靖時“船只軍、民、運字號雖存,而皆造于提舉司矣。”漕船多由楠木、杉木、松木、株木、雜木等打造,使用一定年限就需要修理改造。據《漕船志·船紀》記載,漕船按使用的木質確定年限:“正統以前,所造船只或用杉木,或用雜木,小壞則修理,大壞則改造。景泰以后,始有松木者五年一造,杉木者十年一造,或有株、楠、雜木者七年一造。自成化十六年(1480)以后,停止各處解木,清江廠俱用楠木十年一造。”但這是針對江北情況而言的。明代漕船使用年限還根據地域劃分,以是否經過瓜洲壩為標準。“清江、衛(wèi)河二提舉司成造淺船、遮洋船,每年俱于瓜(洲)、儀(真)二處灣泊,各雇江船于各州縣水次兌運,回至瓜儀上載不經過壩,故十年一造”,而“江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衛(wèi)所為外江船,因其往回經壩二次,故五年一造”。
清代的漕船制造與明朝情況相同,亦設有專廠,較大的造船廠有清江(淮安)、江寧、武昌、漢陽、臨清、仁和、錢塘等。清代制造出來的漕船大致分為三種,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的漕船叫江廣船;江南、浙江的漕船為江浙船;山東、河南的漕船叫淺船。江廣船經行長江,船身最大,以求穩(wěn)固;江浙船須經太湖,容積次于江廣船;山東、河南淺船容積較小,便于快捷出運。江廣船和江浙船的容積屢有變更?滴跄觊g,各省船只相同,以裝米400石為準?滴醵荒辏1682)規(guī)定船長71尺。雍正二年(1724),定江船行經長江,有波濤之險,將船身加長為90~100尺,江浙船仍定為71尺,實際容積皆在1000石以上。清廷對船政極為重視,打造之時有專官監(jiān)督,或由各衛(wèi)守備監(jiān)造。漕船造成之后,須將監(jiān)造官和匠作姓名及打造年月等刻鑿于船尾,再由漕運總督衙門查驗,加打印烙。查驗共分九項,一驗木,查看木料是否合乎規(guī)格。二驗板,查看船板厚薄是否合乎規(guī)制。三驗底、四驗梁、五驗棧,查看底長、梁寬、棧長三者是否合乎尺寸要求,因為打造漕船的工匠,造船時易受旗丁賄賂,將尺寸加大,容量加增,以便沿途裝載私貨。六驗釘、七驗縫、八驗艙法、九驗頭艄,查看船的堅牢程度,防止工匠侵欺使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