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重修山陽縣志》記載的淮安城規(guī)模是:老城,周長8里,東西525丈,南北和東西一樣長。按這樣記載,淮安老城好像是個正方形。其實不是,在筆者記憶中,城墻并非筆直一線的,因為它是分別由不同單位施工,不同人員監(jiān)工的。城墻高3丈6尺(一說3丈),原有五座城門。
在筆者童年的記憶里,淮安城十分壯觀,尤其是老城的四座門皆有偃城。即民眾說的“鑰匙彎”!拌匙彎”就是每座城門外邊還建有一座小城。比如北門,本來正對北門大街的是一座往北開的城門(在今名人亭處)。但出了北門后,其東、西、北三面仍建有城墻,往西是第二道城門。只有出了這第二道城門才算出城。因此,現(xiàn)在修建的“魁星門”處原無城門,其所建樣式是南京城的城門樣式,并非我們淮安城的城門樣子。
1945年秋天,攻打淮安城的是三師七旅、八旅和淮安地方武裝。攻城部隊在西南方向挖了一條長達(dá)150米的地下坑道,直通城墻底部,在敵人全然不知情的情況下,裝了兩棺材炸藥在城墻底部。當(dāng)喊話勸降遭頑固拒絕后,攻城部隊將這兩棺材炸藥引爆,一下把西南方向的城墻炸了一個30多米長的大口子,指戰(zhàn)員們像潮水一樣蜂擁入城。由于戰(zhàn)火,老城的一段城墻也遭到了毀壞。
兩淮一解放,在國共合作談判期間,西邊的這段城墻拆開后就取名中山門,后來的中山門菜場就源出于此。這是筆者幼時記憶里淮安第二次城墻的拆毀。
1948年淮安城第二次解放時未放一炮一彈,國民黨軍隊聞風(fēng)而逃。古城第二次回到了人民手里。可是在當(dāng)時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古城墻被認(rèn)為是封建統(tǒng)治者壓迫勞動人民而建造的一個工具。因此,有個別人挖城墻土,拆城墻磚時基本上是聽之任之而無人過問的。夾城、新城就這樣在人們的視野中逐步消失。1950年、1951年,筆者曾在禮字壩南邊親眼見到有人因拆新城的城磚被塌下的城墻泥壓在下邊,也曾見過從被拆的城墻磚里游出一條雙頭的紅練蛇。不過,大規(guī)模的拆城還是1958年的事。
那是一個“一步登天”、“共產(chǎn)主義近在眼前”的狂熱年代。全民大煉鋼鐵,各行各業(yè)“放衛(wèi)星”,開無人商店等等。一些平常想都想不到的事,“大躍進(jìn)”時居然說做到了。尤其是那年夏天,副縣長王汝祥赴京后兩次受到周恩來的接見,周恩來為縣委題寫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shè)社會主義!”那對淮安縣委是個極大的鼓勵。特別是王汝祥還匯報了他已邀請總理有空回來看看時,總理也答應(yīng)了。這時縣委領(lǐng)導(dǎo)們討論認(rèn)為,總理離家50年了,淮安城還是老樣子,連汽車也開不到城里,這怎么向周總理交待?難道還讓總理坐轎子、坐黃包車回家?這樣,縣委決定將鎮(zhèn)淮樓北邊的現(xiàn)在鎮(zhèn)淮樓東西路、南門大街和東西門大街拆出來。這樣,就把西邊城墻拆開一段,同時將東門等也都拆了。
1959年是國慶十周年,國家主席劉少奇視察江蘇,他事先行程安排是從徐州到淮陰,然后從淮陰前往鹽城。于是省委要求淮陰、鹽城兩地委將淮鹽公路以最快的速度修好。
當(dāng)時經(jīng)報省交通廳同意,將從淮安到阜寧的公路改線到蘇北灌溉總渠南堤上。淮安縣委根據(jù)省委要求,提出“披星戴月干十天,總渠南堆開汽車”!
可是路基整好后的路面磚子又成了問題。面對這一重要“政治任務(wù)”,只好再拆淮安城墻。這一次拆城過后,淮安城墻已所剩無幾了。
淮安城墻就這樣令人惋惜地從人們視野里漸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