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淮會館談片
2015/7/23 15:50:55 作者:樊國棟、章來福 閱讀:3688 評論:條
明清時期,河下“鹽﹑漕﹑河、關咸受益”,商務鼎盛,是全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清康熙以來,河下成了淮鹽集地。大批鹽商駐足河下,外地各路商人為聯(lián)絡鄉(xiāng)誼,維護同鄉(xiāng)人在淮的利益,都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會館以便有一個議事的場所。從西門慶城門外運河堤至河下湖嘴,不到五華里地段共有九座會館,會館按生意種類和行業(yè)特點設立,這些會館見證了當年運河之都的繁華。
如浙江人辦的浙紹會館,當時經(jīng)營綢布業(yè),山西人辦的定陽會館是開錢莊,主要是放利貸收印子錢和承辦異地匯兌業(yè)務。新安會館是徽州人辦的,主要經(jīng)營鹽和典當業(yè),江西人辦的江西會館是經(jīng)營木材﹑毛竹的,潤州會館是鎮(zhèn)江人辦的,經(jīng)營中藥材。此外還有福建會館、江寧會館、四明會館、湖北會館。
這些會館大都建立在緊靠運河邊的河下湖嘴大街﹑中街等處,主要考慮到人員外出旅行和商品運輸?shù)谋憬,因當時交通工具唯有運河中船只。江西會館就建在西門外運河堤東側(cè),現(xiàn)在江西會館舊址附近還有經(jīng)營毛竹的鋪子。有的會館是購置當?shù)氐墓a(chǎn)庵堂寺院改建而成的,如新安會館是蓮花街內(nèi)的周宣靈王廟修繕后改建(聞名中外的新安旅行團當年就誕生在新安會館內(nèi)),潤州會館是位于北角樓旁邊觀音庵改造的。至今有的會館還有址可尋,潤州會館是尚存最好的。
清朝以來,由于商品市場的發(fā)展,利益的驅(qū)動,導致很多外地人在淮安安家置業(yè)。清代晉商、徽商在河下僑寓、定居者日多。有些商人在河下買田置宅,并將親屬和自己的子女一齊遷來。居住在河下的這些封建幕僚、富商巨賈,隨著淮鹽、放貸等各種買賣興隆。旅淮這些商人雖然腰纏萬貫,可畢竟社會層次太低,崇文觀念在這些發(fā)了財?shù)馁I賣人群體里,占有至高無上的位置。所以為了讓他們的子孫日后能取得政治權(quán)力和社會地位,這些商人傾其財富,讓子弟獲得受教育的充分條件,而博學多才的宿儒名士也樂于選擇其子弟授課。如清代長篇彈詞巨著《筆生花》作者邱心如,因丈夫去世,家庭生活清苦,便回娘家河下授徒。
此外淮安府還出臺了專門為商籍子弟增加招生計劃的有關政策(類似現(xiàn)在的外來投資商和外來務工人員暫住地所在的學校增添外來人員子招生名額,考取后就可入學就讀)。這一政策使僑居異地的商人子弟在他鄉(xiāng)就讀入仕。據(jù)史料記載,清代淮安還出現(xiàn)了專供商人子弟讀書的學!虒W,商學的學生以山陽籍名義參加縣學、府學的考試。如清代經(jīng)學家、考據(jù)學者閻若璩系山西鹽商之子(原籍太原西寨村),僑居河下竹巷街。閻若璩于順治八年(1651年)以商籍入淮安府學讀書。他潛心治學,矢志不渝,經(jīng)30余年博考群書,得出《古文尚書》25篇均是魏晉時期偽作,破解了經(jīng)學史上的一大疑案,康熙年間應召參加編修《大清一統(tǒng)志》。
當年眾多旅淮商人的后代逐漸與當?shù)厝寺?lián)姻,他們早已融入淮安人當中。因而淮安也就成了這些旅淮商人子孫的衣胞之地,但從姓氏中還可找到他們祖籍是何方的,如晉商—閻、喬,徽商—程、汪,贛商—曹,閩商—汪,浙商—何、李,F(xiàn)在仍居住河下及淮安城內(nèi)的旅淮商人的后代中,往往按自己的姓氏、輩分,便可以找出自己的同宗、同輩的人來。這應了中國人有著同一姓氏“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民間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