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福利入口在线观看,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国产视频1区2区3区

首頁 > 淮史百科 > 府城研究 > 淮安古城墻覓蹤

淮安古城墻覓蹤

2015/7/23 15:17:12    作者:政協(xié)文史辦    閱讀:8896    評論:0

  一、目前僅發(fā)現(xiàn)三處古城墻遺跡
  第一處:我們心懷使命感,帶著照相機,沿著老西門大街一直向西,走過兵馬司巷,觀摩散落在大街兩側(cè)的明清院落,在最西頭一周姓人家的充滿新年氣息的院落里,我們驚喜地看到了一截南北向古城墻遺跡。它南到文渠的磯心閘,北到老西門大街北拐處,與老西門大街成“丁”字形,全長約80米,高約2.5米,保持著原始狀態(tài),城磚的縫隙里長著一種無名的植被,給古城墻增添了一種古老的神秘感和歷史的厚重感。該戶老人很熱情地帶我們從南看到北,她告訴我們這段古城墻遺跡是西城門孔(慶城門)的南墻,原來的西城門有兩個洞,一個正對老西門大街,一個偏北,已經(jīng)不存在了,F(xiàn)在看到的這段古城墻已成為日雜公司職工宿舍的后墻。我們在日雜公司一職工宿舍里果然看到古城墻弧形門洞的遺跡,只是上面被石灰粉刷著。在與日雜公司職工交流時,他們表示出一些慶幸感,若不是建了宿舍,恐怕這里也早被拆了,如果哪一天政府要保護古城墻,他們會樂意配合的。
  第二處:在我們慶幸找到西城門遺跡后,又驅(qū)車來到禮字壩,在新城北門大街668-4號一張姓老人家看到了新城古城墻的殘垣(見題圖)。據(jù)今年75歲的張姓老人講,這段古城墻是因為他家當時將房子建在城墻邊,借用古城墻一段作為東山墻才得以保存下來,現(xiàn)在他家房子的木梁還搭在上面,雖然外觀殘破,但還很牢固,城磚都是用石灰加糯米汁砌成的,原來墻寬2米多,現(xiàn)在只有70公分左右,原來墻高20多米,現(xiàn)在只有3米多。老人又在地上畫圖,告訴我們當年新城的門洞、甕城的走向方位。住在老城墻腳下幾十年的老人們回憶說,西城門洞又高又長,每到夏天洞里總擠滿了納涼的人。我們在周圍鄰居的菜園邊、圍墻上還不時地看到大如枕頭的古城磚。在這里我們聽到的都是城墻被拆的惋嘆聲,都說如果淮安的古城墻能保存到現(xiàn)在多好。
  第三處:我們沿著翔宇大道由北向南,一路上看梁紅玉祠、古末口遺址、巽關(guān)龍光閘、龍光閣,來到了淮安第四中學(xué)對面的古城墻遺址(舊城),沿著彎曲的文渠堤岸,我們一步步踏上了目前淮安尚存的最長的一段古城墻遺址。眼前黃黃的泥土高坡上長滿了高聳的松樹和楊槐等灌木,很像一座山,靜靜地臥躺在古城的東隅,一片蔥籠下似乎掩蓋著古老和神秘。這就是我們要找的舊城東城墻。拾階10多米高,我們攀到古城墻遺址的脊背上,老人三五一撥在練太極,玩童們在林間戲耍,還有熱戀中的青年旁若無人地依偎在一起,好一個鬧中取靜、休閑的好地方!
  我們順著林蔭走在寬窄不等的遺址上,忽高忽低,蜿蜒起伏。東邊的民房、廠房相擁在“山”腳下,淮江路盡收眼底;西邊的文渠水延著古城墻的走勢從北向南流淌著,文渠的河道駁岸已在幾年前砌上了護石墻,老淮安師范學(xué)校(今淮安中學(xué))隔岸相望,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舊址就坐落在校園里,一座小橋?qū)⑿@與古城墻遺址連接,上世紀七十年代“深挖洞廣積糧”時期留下的防空洞還藏在古城墻的肚里。這段古城墻遺址南從巽關(guān)路,北到文府路,大約500多米,北端建有一門欄,那是幾年前為保護古城墻遺址臨時建造的屏障,起到了一定的防挖取土的作用。
  二、古城墻遺址公園相關(guān)景點遺跡現(xiàn)狀調(diào)查
  古城墻遺址公園相關(guān)景點包括龍光閣景區(qū)、巽關(guān)景區(qū)、東城墻遺址景區(qū)和古城新貌景區(qū),是展示淮安地域文化魅力的重要景觀。因此,我們的調(diào)查也擴展到龍光閣景區(qū)的遺跡現(xiàn)狀、文渠水系、文物景點。這是因為古城與水、與景、與地域文化本來就密不可分。
  龍光閣景區(qū)。龍光閣遺址在巽關(guān)路與淮江路交匯點以東,澗河以南,F(xiàn)依稀可見一塊塊小土堆,上面長滿雜樹。小土堆周圍建了許多民房。也許是民間關(guān)于“龍”的美麗傳說在這里得到印證,土堆邊零零星星散落著許多似石非石堅硬的土疙瘩,人們說它是“龍骨”,堆放在一起還真像山石盆景。據(jù)當?shù)厝酥v,原來龍光閣基臺很高,是淮安古城東南角的制高點,三層六角翹尖,很是雄偉壯觀。上面有大銅鐘一座,八角尖各懸小銅鐘,與鎮(zhèn)淮樓隔城相望,只要城外發(fā)大水,龍光閣大銅鐘一響,城里鎮(zhèn)淮樓上的大銅鐘就呼應(yīng),四城門一關(guān),城里就安然無恙。可惜的是這座建筑早已毀損。
  龍光閣遺址下的澗河至今仍流水不斷,東西向的河道在這里折向北去,河道雖沒有大的改變,但已看不出當年可搖櫓行船的模樣。
  龍光閣遺址西對面,有一個龍光閘,這是城里文渠與城外的澗河交匯點,城里文渠水位高時可向城外澗河排水,反之也可向文渠注水。現(xiàn)在龍光閘依舊存在,繁體“龍光閘”三字仍刻在閘上,跨閘建起了一座涼風(fēng)亭,與閘旁一株神秘的古柏樹作伴。
  巽關(guān)景區(qū)。巽關(guān)景區(qū)主要是水城門,它是東城墻與南城墻的拐彎處的節(jié)點,城中的文渠從水城門穿過流向龍光閘,F(xiàn)在東城墻遺址南端已沒有水城門的一磚片瓦,文渠依舊,但仍可看出水道的彎曲,只不過在修建巽關(guān)路時改變了一些斜度。還有一點,由于第四中學(xué)就建在南城墻遺址上,加上后來修建巽關(guān)路,巽關(guān)水城門已無法恢復(fù)成連體的節(jié)點。有人在此提議將巽關(guān)水城門命名為“文昌門”,是否有據(jù)可考?
  關(guān)于文渠。文渠是貫通淮安三城(舊城、夾城、新城)的一條市河,引運河水“疏通行舟”,“為民間食用所賴,文風(fēng)所系”,故民眾稱之為“文渠”。文渠是淮安歷史文化的見證,文渠兩岸留下了許多文化遺址。文渠上有水關(guān)九處可以控制文渠水的進出,也有利舟楫通行。文渠最具文化內(nèi)涵的是渠上建造的橋梁,到清光緒時,文渠上有橋55座,如青云橋、起鳳橋、青龍橋、白虎橋、新虹橋、紫竹橋、三思橋、八字橋、大圣橋、萬壽橋、清平橋、廣濟橋、文津橋、文府橋……且橋橋都有典故,步步皆蘊文風(fēng),是楚城獨樹一幟的風(fēng)景線,可窺淮安文化底蘊之深。
  我們在西門古城墻遺址南端的文渠上,看到了磯心閘,一式的青黑色條石壘砌的閘洞,寬不足一米,閘口成“八”字形,這就是連接古運河與文渠的入水口,也是文渠的源頭。文渠與古城墻一靜一動,靜的雄偉以固城,動的靈秀以傍城,城連城,水成網(wǎng),好一幅古城風(fēng)景畫。沿著文渠水系的脈絡(luò),明清步行街文渠上五橋排列,周恩來故居前文渠流水潺潺,鎮(zhèn)淮樓下文渠橫貫東西,周恩來紀念館西花廳下文渠輝映豐碑,文渠將淮安41條街巷連成了一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End全文結(jié)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quán)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quán)聲明 | 隱私權(quán)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luò)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shù):淮安市淮安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
网站地图琼icp备830166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