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一同,字蘭岑,又字通甫,成年后以“通甫”行世。其祖清初“挈拏而逃于淮安之山陽,遂占籍焉”。而通甫生于漣水,17歲入山陽縣學,1835年中舉,一生未仕,長期在兩淮、漣水、灌南、沭陽、阜寧等地設(shè)帳授徒,以教書為業(yè)。林則徐是“天朝”封疆大吏、欽差大臣,何以與一個“窮教書匠”有交往呢?這需從頭說起。
林則徐,字少穆,早年中進士,入仕后,在江蘇任道臺、巡撫。少年魯通甫才華橫溢,在莘莘學子中小有名氣,林則徐時有耳聞,但未曾謀面。其后魯功名失意,但他的古文、詩詞卻越做越好,墨梅越畫越好,名氣也越來越大。 1836年,全國舉子會試京城,此時魯一同的古文在文人、學子中廣為傳抄,引起官宦的注意。時任禮部侍郎的曾國藩曾微服到“淮安會館”拜訪魯一同。此時林則徐也在京都滯留,兩人得以相識。林則徐一貫禮賢下士,思才若渴。魯?shù)恼勍潞臀恼率沽质仲p識。林長魯近二十歲,林則徐子林汝舟與魯一同是好友、同輩人。魯則“以師相稱”,自稱“晚輩后生”。從此他們常有書札往來,建立了“忘年之交”。次年,朝廷宣布林為湖廣總督。林惜通甫才,聘其為幕僚同赴武昌。時“金榜”已揭曉,魯“名落孫山”,他以家有年邁老母需要侍養(yǎng)而婉言拒絕。為不拂林的美意,魯推薦好友、著名詩人、“狂士”張際亮(字亨甫)與徐同行。魯寫了《長歌送亨甫出都前往之兼呈少穆制府》詩,希望張際亮好好輔佐林則徐辦好中國的事情!拔覍⒛蠚w淮水涯,石田茅屋生蒼苔”,婉轉(zhuǎn)地說出自己不能同行的原因。但張際亮生性狂傲不羈,根本不安于當幕僚的角色,有“海外之游”,欲去會摯友臺灣道姚瑩。魯通甫有《得林少穆制府書知亨父于役襄陽將返閩中且為海外之游憶之作詩》記載此事。
魯通甫一介寒士,身在窮鄉(xiāng)僻壤,但“位卑未敢忘憂國”。他關(guān)注國家大事,積極支持林則徐、關(guān)天培禁煙,以熱情、深邃的筆觸寫詩著文,歌頌在鴉片戰(zhàn)爭中抵御異族入侵的民族精英,對在反侵略戰(zhàn)斗中為國陣亡的將士表示深切哀悼,對清廷投降派以無情鞭撻。他贊揚林則徐“威略素著”,虎門之敗,在于“釁發(fā)定!保^而“詐成于天津”。萬里海疆如果能像林則徐、關(guān)天培那樣在虎門辛苦經(jīng)營,加強備戰(zhàn),那么鴉片戰(zhàn)爭不至于那樣慘。ㄒ姟豆锩辉屡c吳中翰論時局書》、《關(guān)忠節(jié)公家傳》)。1841年,林則徐被革職,琦善到廣州后,裁撤海防,討好英人,魯憤憤不平地寫下了《重有感》詩八首,其一云:
清酒黃龍約屢訛, 珠江瘴海日橫戈;
全開門戶容蛇豕, 漫握韜鈐布鸛鵝。
燕將不聞?wù)D騎劫, 趙人猶是愛廉頗;
征南部曲凄涼在, 忍聽臨江節(jié)士歌。
其后,關(guān)天培虎門為國捐軀,《南京條約》簽訂,香港被割讓,魯通甫均有詩記之。對于林則徐的升遷榮辱則更時時關(guān)心。1846年,林在新疆伊犁屯墾戍邊有功,伊犁將軍布彥太力上疏道光皇帝力薦,使林則徐得以重新起用,任命為陜西巡撫。魯通甫十分興奮地寫下了《聞林侯官入關(guān)再秉節(jié)鉞枕上口號二首》:
失喜兒童叫, 從天雨露新。
焉耆人入漢, 張掖地通秦。
國有山河福, 朝多老大臣。
薦賢蒙上賞, 此誼足沾巾。
終竟朝廷意, 遲回有歲年。
政宜操管鑰, 不遣埽鯨鱅。
漢使初通馬(原注:土蕃遮留漢馬,公剿之有功),
河隍舊墾田(原注:公在伊犁墾田八十萬畝)。
書勛勞史筆, 余事及三邊。
這兩首詩的大意是:魯通甫得知林則徐終于被皇上調(diào)回任用,高興得像小孩似的歡叫起來,這是國家有幸、河山有福,國家的“管鑰”應(yīng)交給像林則徐這樣的“老大臣”,不能落入“鯨鱅”小人手中。林則徐的功績不僅在于禁煙抗英(作者不便直抒胸臆),他在伊犁平土蕃叛亂、屯墾戍邊,為維護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的功績,也應(yīng)永載史冊。
再其后,林則徐被調(diào)任云貴總督,魯通甫又寫了《少穆師自關(guān)中移節(jié)滇南即事寄其公子汝舟編修都中》詩二首,贊揚林則徐的政績“流沙黑水天南朔,一例春風入版圖”。
林則徐于1850年去世,對于自己崇敬的師長、國家棟樑之臣的離去,魯通甫理應(yīng)有詩,但其詩集中卻未收,不知何故。愚猜想,魯通甫的詩文常常言辭犀利,鋒芒畢露,大概其子魯蕡在編乃父詩文集時,怕得罪腐敗昏庸的清政府而刪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