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楚州隸宋的時間與原因
楚州及其轄縣何時何故改隸宋朝,在《淮安府志》和《山陽縣志》中均未闡明。經(jīng)詳細考證后始知:后周顯德七年(960年)初,北漢結(jié)契丹入寇,周軍出征時,子陳橋進行兵諫,愿策點檢趙匡胤為天子。遂回京行禪代禮,改國號為宋。楚州即自建隆元年(960年)正月起改隸宋朝。其依據(jù)是:
1、《宋史•太祖本紀》云: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征,〔太祖趙匡胤〕為水陸都部署!雷诓辉,還京師,拜太祖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以代永德(960年)春,北漢結(jié)契丹入寇,命出師御之,次陳橋驛。軍中知星者苗訓(xùn)引門吏楚昭輔視:日下復(fù)有一日,黑先摩盪者久之。夜五鼓、軍士集驛門宣言:策點檢(指趙匡胤)為天子;蛑怪姴宦,遲明逼寢所。太宗(指趙炅)入白,太祖起,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太祖攬謂諸將曰:我有號令,爾能從乎?皆下馬曰:唯命。
2、《宋史全文》卷一云:建隆元年(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春,正月辛丑,朔,鎮(zhèn)、定二州言:契丹入寇,北漢兵自土門東下,與契丹合。周帝命太祖(趙匡胤)領(lǐng)宿、衛(wèi)諸將御之。太祖自殿前都虞侯再遷都點檢,掌軍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數(shù)從征伐,薦立大功,人望固已歸之。將士相與聚議曰:主上幼弱,我輩出死力破賊,誰則知之?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甲辰(初四日),太祖詣崇無殿行禪代禮,群臣拜賀。奉周帝為鄭王,太后為周太后,遷居西京。乙巳(初五日),詔:因所領(lǐng)節(jié)度州名定有天下之號曰宋,改元〔建隆〕,大赦。
3、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云:“建隆元年(960年)春,正月,辛丑,朔。鎮(zhèn)定二州言:契丹入侵,北漢兵自土門東下,與契丹合。周帝命太祖領(lǐng)宿衛(wèi)諸將御之。太祖自殿前都虞侯再遷都點檢,掌軍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數(shù)從世宗征伐,薦立大功,人望固已歸之。于是主少國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議。”“癸卯(初三日)大軍出愛景門,紀律嚴甚,眾心稍安!薄笆窍Γ侮悩蝮A。將士相與聚謀曰:主上幼弱,未能親政。今我輩出死力為國家破賊,誰則知之?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都押衙、上黨李處耘具以其事白太祖弟匡義?锪x時為內(nèi)殿祗侯、供奉官都知,即與處耘同過歸德節(jié)度。掌書記、薊人趙普語未盡,諸將突入,稱說紛紜。普及匡義各以事理逆順曉譬之曰:太尉忠赤,必不汝赦。諸將相顧,亦有稍稍引去者。已而復(fù)集,露刃大言曰:軍中偶語則族,今已定議,太尉若不從,則我輩亦安肯退而受禍。普察其勢不可遏,與匡義同聲叱之曰:策立,大事也,固宜審圖,爾等何得便肆狂悖,乃各就坐聽命!薄凹壮剑ǔ跛娜眨├杳,四面叫呼而起,聲震原野。普與匡義入白太祖,諸將已擐甲執(zhí)兵,直扣寢門曰:諸將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太祖驚起,披衣未及酬應(yīng),則相與扶出聽事;蛞渣S袍加太祖身,且羅拜庭下,稱萬歲。太祖固拒之,眾不可,遂相與扶太祖上馬,擁逼南行?锪x立于馬前,請以剽劫為戒。太祖度不得免,乃攬亦誓諸將曰:汝等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也。眾皆下馬曰:唯命是聽。”“乃整軍自仁和門入,秋毫無所犯。先遣容省使、大名潘美見執(zhí)政喻意,又遣楚昭輔慰安家人。殿前都點檢公署在左掖門內(nèi),時方閉關(guān),設(shè)守備。及昭輔至,石守信開關(guān)納之。宰相早朝未退,聞變,范質(zhì)下殿執(zhí)王溥手曰:倉卒遣將,吾輩之罪也!薄岸矶鴮⑹繐碣|(zhì)等俱至,太祖嗚咽流涕曰:吾受世宗厚恩,為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暫負天地,將若之何?質(zhì)等未及對,散指揮、都虞侯、太原羅彥環(huán)挺劍而前曰: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太祖叱之,不退,質(zhì)等不知所為。溥降價先拜,質(zhì)不得已從之,遂稱萬歲。太祖詣崇元殿,行禪代禮,召文武百官就列,至晡班定,獨未有周帝禪代制書。翰林學(xué)士承旨、新平陶榖出諸袖中,進曰:制書成矣。遂用之。宣徽使引太祖就龍墀,北面拜受。宰相扶太祖升殿易服,東序還,即位,群臣拜賀。奉周帝為鄭王,太后為周太后,遷居西京!薄耙宜龋ǔ跷迦眨┰t:因所領(lǐng)節(jié)度州名定有天下之號曰宋(史稱北宋),改元,大赦。”
4、《宋史紀事本末》卷一云:“宋太祖建隆元年,周恭帝宗訓(xùn)元年也。先是周顯德六年十一月,鎮(zhèn)、定二州上言:北漢會契丹兵入寇。至是年正月辛丑,朔(初一日),遣殿前都點檢、檢校太尉,歸德節(jié)度使趙匡胤兵御之。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將前軍先發(fā)。”“癸卯(初三日),大軍繼出。軍校苗訓(xùn)號知天文,見日下復(fù)有一日、黑光摩盪者久之,指示匡胤親吏楚昭輔曰:此天命也。是夕,次陳橋驛,將士相聚謀曰:主上幼弱,吾輩出死力破敵,誰則知之。不如先策點檢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吼。都押衙李處耘具以事白匡胤弟、供奉官都知匡義及歸德掌書記趙普?锪x、普部分諸將環(huán)列待旦。遣牙隊軍使郭延赟馳騎入京,報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騎,二人皆素歸心匡胤者。甲辰(初四日)黎明,將士逼匡胤寢所,匡義、普入帳帕之,匡胤時被酒臥,欠伸徐起,將校已露刃列庭曰:諸將無主,愿冊太尉為皇帝?镓肺醇皩ΓS袍已加身矣。眾即羅拜,呼萬歲,掖之上馬,還汴。”“乙巳(初五日)入汴。先遣楚昭輔慰安家人。又遣客審使潘美見執(zhí)政諭意。時早期未罷,聞變。范質(zhì)執(zhí)王溥手曰:倉卒遣將,吾輩之罪也!薄颁呓惦A先拜,質(zhì)不得已亦拜,遂請匡胤詣崇元殿行禪代禮!薄翱镓肪屯,北面拜受已,乃掖升殿,即皇帝位!薄按笊,改元,以所鎮(zhèn)歸德軍在宋州,國號宋。遣使遍告郡國藩鎮(zhèn),加官進爵有差!
二、宋代州縣等級標準及楚州等級地位
《宋史•職官志》云:“建隆元年(960年),令天下諸縣,除赤畿外,有望、緊、上、中、下!痹撝居址Q“諸州并置刺史,以戶口多少置其奉祿,分下、中、上、緊、望、雄之等級,品秩之制,率如舊章。”如不滿五千戶州、五千戶已上州、一萬戶已上州、三萬戶已上州、五萬戶已上州等。
《宋史全文》卷一云:“庚申,建隆元年(960年)冬十月,壬申(初六日)詔:〔有司請據(jù)〕諸道所具版籍之數(shù),升降天下縣望,以四千戶以上為望,三千戶以上為緊,二千戶以上為上,千戶以上為中,不滿千戶為中下。仍請三年一貢戶口之籍,別定升降。從之!薄咀ⅲ骸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所云相同,唯補“有司請據(jù)”四字!段墨I通考》所云標準與此同,但“中下”后尚有“五百戶以下為下也”八字。】
《宋史全文》卷十四云:“乙未,政和五年(1115年)夏四月,癸卯詔:天下一萬戶以上為望,七千戶以上為緊,五千戶以上為上,三千戶以上為中,不滿三千戶為中下,一千五百戶以下為下,從戶部員外沈奏請也!
楚州等級,唐代屬緊州,后唐天成三年升順化軍節(jié)度州(遙領(lǐng)虛號),后周顯德五年平淮南,降為防御州。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降為團練州。(參見《太平寰宇記》124卷和《元豐九域志》卷五)
宋代楚州地位,自明道以后顯得更為重要。表現(xiàn)在(1)明道元年(1032年)七月甲戍(初五日)詔:淮南轉(zhuǎn)運使并治楚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十一);(2)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楚泗州漣水軍鎮(zhèn)撫使趙立鎮(zhèn)守楚州(《宋史•趙立傳》云:會朝廷分鎮(zhèn),以立為徐州觀察使、泗州、漣水軍鎮(zhèn)撫使,兼知楚州);(3)紹興六年(1136年)三月,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韓世忠置司楚州。(見《宋史•高宗本紀》及《宋史•韓世忠傳》)
楚州轄縣等級,山陽、漣水均為望縣,寶應(yīng)為緊縣,鹽城為上縣,淮陰為中縣。(見《元豐九域志》卷五)
三、楚州隸屬關(guān)系演變
1、上隸
宋代楚州,先后隸屬于淮海國、淮南道、淮南路和淮南東路。其依據(jù)是:
(1)《宋史•太宗本紀》云: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夏四月,錢俶乞罷所封吳越國王及解天下兵馬大元帥并寢書詔不名之命,歸其兵甲,求還。不許,五月乙酉,錢俶獻其兩浙諸州,凡得州十三、軍一、縣八十六、戶五十五萬六百八十、兵一十一萬五千三十六。丁亥,封錢俶為淮海國王。雍熙元年(984年)十二月庚辰,淮海國王錢俶徙封漢南國王。
(2)《宋史•吳越錢氏世家》云: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四月,俶上言曰:“除本道軍士器甲臣已曾奏納外,其所封吳越國王及天下兵馬大元帥職名,望皆許解罷。凡頒詔命,愿復(fù)名呼,庶圣朝無虛授之恩,微臣免疾顛之禍。”優(yōu)詔不許。五月乙酉,俶再上表,“愿以所管十三州獻于闕下執(zhí)事,其間地理名數(shù)別具條析以聞。伏望陛下念奕世之忠勤,察乃心之傾向,特降明詔,允茲至誠!痹t答“所請宜依”。丁亥,詔曰:“吳越國王錢俶天資純懿,世濟忠貞,兆積德于靈源,書大熏于策府。近者慶沖人之踐,奉國珍而來朝,齒革羽毛修其常貢,土田版籍又獻于有司,愿宿衛(wèi)于京師,表乃心于王室。眷茲誠節(jié),宜茂寵光!薄捌湟曰茨瞎(jié)度管內(nèi)封俶為淮海國王,仍改賜寧淮鎮(zhèn)海崇文耀武宣德守道功臣,即以禮賢宅賜之。”雍熙元年(984年)改封漢南國王。
(3)《通鑒續(xù)編》卷三云:戊寅(宋太平興國三年)三月,吳越王俶以其地歸于宋、宋封俶為淮海國王(注文曰:俶朝于汴,會陳洪進納土,而懼,上表乞罷所封吳越國王及解天下兵馬大元帥并書詔不名之命,歸其甲兵,求還。宋主不許。俶乃籍境內(nèi)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戶五十五萬六百八十,兵一十一萬五千三十六獻之于宋。宋以淮南節(jié)度管內(nèi)為淮海國,封俶為王。)
(4)《通鑒續(xù)編》卷四云:癸巳,淳化四年(993年)冬十月分天下州縣為十道。(注文曰:魏羽請依唐制,分天下郡縣為十道:曰河南、河?xùn)|、關(guān)西、劍南、淮南、江南東西、兩浙東西、廣南。以京東為左計,京西為右計,魏羽為左計使,董儼為右計使,中分十道以隸焉。而各道各署判官,以領(lǐng)其事。)
(5)《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十二云:國初罷節(jié)鎮(zhèn)統(tǒng)支郡,以轉(zhuǎn)運使領(lǐng)諸路事,其分合別未有定制。京西分為兩路,河北既分南路,又分東西路,陜西分為陜西河北、西南兩路,又為陜府西北路,淮南分為兩路,江南分為東西路,荊湖兩路或通置一使、兩浙或為東北路,其西南路實兼福建。劍南初曰西川,后分陜,西川又為東西路,尋并之。是歲(至道三年,997年)十二月戊午,始定為十五路:一曰京東路,二曰京西路,三曰河北路,四曰河?xùn)|路,五曰陜西路,六曰淮南路,七曰江南路,八曰荊湖南路,九曰荊湖北路,十曰兩浙路,十一曰福建路,十二曰西川路,十三曰陜路,十四曰廣南東路,十五曰廣南西路。【注:咸平二年(999年)三月戊辰,荊湖南北路始置兩使!
(6)《九朝編年備要》卷五云:“至道三年(997年)十二月,分天下為十五路!本唧w路名及順序,除“十三曰陜路”之外,均與通鑒長編所云相同。(《宋史全文》卷四所云同《九朝編年備要》)
(7)《通鑒續(xù)編》卷四云:“至道三年(997年)春正月,分天下州軍為十五路(注文曰:京東、京西、河北、河?xùn)|、陜西、江東、江西、浙東、浙西、淮南、荊湖、福建、劍南東、劍南西、廣南凡十五路,各置轉(zhuǎn)運使)。
(8)《宋史•地理志》云:淮南路,舊為一路,熙寧五年(1072年)分為東西路。東路轄揚、亳、宿、楚、海、泰、泗、滁、真、通十州,高郵、漣水二軍,共三十八縣。
(9)《元豐九域志》卷五云:淮南路,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分東西路,后并一路,熙寧五年復(fù)為兩路。
(10)《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三十八云:熙寧五年九月丁卯(二十二日)詔:以淮南路分東西兩路。揚、亳、宿、楚、海、泰、泗、滁、真、通十州為東路;壽、廬、蘄、和、舒、濠、光、黃八州,無為軍為西路。
以上十種依據(jù),(1)、(2)、(3)表明楚州隸屬于淮海國的時間,自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五月至雍熙元年(984年)十二月;(4)表明楚州隸屬于淮南道的時間,自淳化四年(993年)十月至至道三年(997年)十一月;(5)、(6)、(7)表明楚州隸屬于淮南路的時間,自至道三年(997年)十二月至熙寧五年八月;(8)、(9)、(10)表明楚州隸屬于淮南東路的時間,自熙寧五年(1072年)九月至南宋。
【注】淮南路在皇祐三年、元豐元年、元祐元年分并,均非指行政區(qū)域。
2、下屬
北宋初,楚州轄山陽、淮陰、寶應(yīng)、盱眙四縣。
乾德元年(963年),以楚州之盱眙縣屬泗州。(見《宋史•地理志》和《元豐九域志》)
開寶七年(974年),以鹽城〔縣〕還隸〔楚州〕。(見《宋史•地理志》)但《元豐九域志》卷五稱:“開寶九年(976年)以泰州鹽城縣隸〔楚〕州”;《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稱:“鹽城縣,偽唐割屬泰州;食脚d國三年(978年)割還楚州!比N史籍記載,年度各異,姑從宋史。
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廢漣水軍,以漣水縣隸楚州。元祐二年(1087年)十一月,復(fù)為漣水軍。(見《宋史》卷八十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三十三和《元豐九域志》卷五)
紹興元年(1131年),以楚州鹽城縣隸漣水軍。三年(1133年),又來屬。(見《宋史》卷八十八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三)
紹興五年(1135年)春正月,淮陰縣廢為鎮(zhèn)。六年(1136年)復(fù)為縣。(見《宋史》卷八十八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十七)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三月己亥(初三日)詔:海州漣水縣依舊隸楚州,以金人圍海州故也。(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九十八和《宋史》卷八十八)
四、金兵七次侵犯楚州之概況
南宋時,金兵多次侵犯楚州,而《淮安府志》和《山陽縣志》中記載的卻很少,以致許多人僅知道“建炎間,縣沒于金,紹興元年收復(fù)”而已,F(xiàn)據(jù)《宋史》、《 金史》、《宋史全文》、《宋史紀事本末》、《大金國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續(xù)宋編年資治通鑒》、《通鑒續(xù)編》有關(guān)記載詳細考證,始知金兵自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至寧宗開禧二年(1206年)這七十七年間,先后有七次侵犯楚州。其大概情況如下:
第一次〓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初一日,金左副元帥宗維之兵入侵楚州,守臣朱琳降。約一個月,金人退走。
第二次〓建炎四年(1130年),金達蘭與烏珠先后圍攻楚州,鎮(zhèn)撫使趙立堅守孤城百余日后,于九月二十九日城陷。紹興元年(1131年)夏四月初九日收復(fù)。此次金人占領(lǐng)楚州城共一百八十八天。
第三次〓紹興四年(1134年)九月,金兵與偽齊聯(lián)合入寇,二十六日渡淮,知楚州樊序棄城走。十二月二十六日,金人退師。此次金人占領(lǐng)楚州整三個月。
第四次〓紹興十一年(1141年),秦檜等為謀議和,計奪三大將兵權(quán),旋即統(tǒng)韓世忠兵還鎮(zhèn)江,遂使金人復(fù)陷楚州。后因和議成,楚州復(fù)歸宋有。此次金人入侵占楚州約一個月。
第五次〓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亮統(tǒng)兵六十萬大舉入侵。十月十七日,宋失楚州,十二月初八日收復(fù)。此次金人占領(lǐng)楚州達五十一天。
第六次〓隆興二年(1164年),金人分道南侵。十一月渡淮,知楚州魏勝戰(zhàn)死,劉寶棄楚州遁,州遂陷。乾道元年(1165年)四月,楚州復(fù)歸宋有。此次金人占領(lǐng)楚州將近五個月。
第七次〓開禧二年(1206年)冬十月,金以宋渝盟為辭,分道來侵,遂圍楚州。十二月,宋諾議和條件,金人退師,歷時五十三天。
金人七次侵犯楚州,均屬短暫掠奪行為,與建置演變關(guān)系不大,故只用簡要說明,不詳列考證依據(jù)。(詳情另見《金兵七侵楚州考》)
五、楚州改稱淮安軍的時間、原因及其轄屬演變
《宋史•地理志》云:“紹定元年(1228年),升山陽縣為淮安軍”,“改縣為淮安”!肚•山陽縣志》、《同治•山陽縣志》和《光緒•淮安府志》所去略同。天啟、康熙兩府志則曰:“寶慶以逆全之亂降為淮安軍!薄端问•李全傳》和《宋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三皆曰:“寶慶三年(1227年)六月,朝廷以淮亂相仍,遣帥必斃,莫肯往來,始欲輕淮而重江,楚州不復(fù)建閫,就以其帥楊紹云兼制置,改楚州為淮安軍,命通判張國明權(quán)守,視之若羈縻州!
以上兩種記載比較,前者簡而不明,后者翔實顯著。毫無疑問,楚州改稱淮安軍的時間應(yīng)以寶慶三年(1227年)六月為準。
至于“楚州不復(fù)建閫”、“改楚州為淮安軍”的原因,按朝廷說是“淮亂相仍,遣帥必斃,莫肯往來”,其實未必盡然。人們只要仔細研究一下《宋史紀事本末》,便知此事實系部分朝廷命官(如淮東制置使賈涉、許國、劉琸等)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與以李全為首的忠義軍之間矛盾日益激化的結(jié)果。
淮安軍的轄屬范圍,按照宋祝穆撰《方輿勝覽》所云,包括山陽、鹽城、淮陰三縣。但按《宋史•地理志》、《宋史全文》、《宋史紀事本末》有關(guān)記載綜合考訂,淮安軍的轄屬范圍只有淮安一縣(即原山陽縣)。
【注】楚州改稱淮安軍時,原楚州所轄寶應(yīng)縣已升寶應(yīng)州,鹽城、淮陰二縣改隸寶應(yīng)州。其依據(jù)是:《宋史全文》卷三十一云:“寶慶三年(1227年)六月甲子詔:淮東寶應(yīng)縣升為寶應(yīng)州。七月辛卯詔:寶應(yīng)、鹽城、淮陰、山陰四縣并隸寶應(yīng)州!保ㄆ渲小吧疥帯笨赡苡姓`)
六、金改楚州為平淮府之真相
《同治•山陽縣志》云:“金正大三年(正當宋紹定元年),楚州王義深等以城降金,金改為平淮府。(金哀宗本紀)”(注:金正大三年,當宋寶慶二年,非紹定元年。)
《金史•哀宗本紀》云:“正大三年(1226年)十一月庚申,議與宋修好。戊辰,又議之。己巳,宋忠義軍夏全自楚州來歸,楚州王義深、張惠、范成進以城降,封四人為郡王。辛未,改楚州為平淮府,以夏全等來降,赦諸路從宋及淮楚官吏軍民并其家屬!
《金史•白華傳》云:“正大三年五月,宋人掠壽州、永州,桃園軍失利,死者四百余人。時夏全自楚州來奔。十一月庚申,集百官議和宋。上問全所以來,華奏:全初在盱眙,從宋帥劉卓往楚州。州人訛言劉大帥來,欲屠城中北人耳。眾軍怒,殺卓,以城來歸。全終不自安,跳走盱眙,盱眙不納。城下索妻孥〈拏〉,又不從。計無所出,乃狼狽而北,只求自免,無他慮出。華因是為上所知。全至后,盱眙、楚州王義深、張惠、范成進相繼以城降。詔:改楚州為平淮府,以全為金源郡王、平淮府都總管;惠,臨淄郡王;義深,東平郡王;成進,膠西郡王。和宋議寢!保ㄗⅲ骸叭A因是為上所知”,非也。應(yīng)為“全因是為上所知”。)
以上三種記載,皆源于金史。其中有些地方語意含糊,令人生疑。比如:A、“楚州王義深等以城降金”,其所云“城”,是否指楚州的州城?B、“全至后,盱眙、楚州王義深、張惠、范成進相繼以城降。”D、金“改楚州為平淮府”的時間太倉促(按《哀宗紀》所云,夏全等四人歸降的第三天,即改楚州為平淮府),其時金人是否控制了楚州城,很值得懷疑。欲使以上疑點得到合理解釋,還須查考《宋史》有關(guān)記載。
《宋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三云:“理宗寶應(yīng)二年(1226年)六月,蒙古圍李全于青州”。“九月,徐晞稷罷。以劉琸為淮東制置使。朝廷聞李全為蒙古所圍,稍欲圖之。以晞稷畏懦,謀易帥。劉琸雅意建閫,使鎮(zhèn)江副都統(tǒng)彭托建譽。托亦垂涎代琸,從吏尤力。故以琸代晞稷,托代琸知盱眙軍!薄笆辉,劉琸至楚州,心知不能制馭盱眙四總管(指夏全、張惠、范成進、時青),帷以鎮(zhèn)江兵三萬自隨。夏全請從,琸素畏其狡,不許。彭托自以資望,視琸更淺。曰:琸止夏全,是欲遺患盱眙。琸猶憚夏全,我何能用。乃激夏全曰:楚城賊黨不滿三千,健將又在山東,劉制使圖之,收功在旦夕,太尉何不赴事。會夏全忻然帥兵,徑入楚城。時青亦自淮陰入屯城內(nèi),k駭懼,勢不容卻,復(fù)就二人謀焉。時傳李全已死,李福欲分兵赴青州,k令夏全盛陳兵楚城,李全之黨震恐。李全妻楊氏使人行成于夏全曰:將軍非山東歸附耶?狐死兔悲。李氏滅,夏氏寧獨存?愿將軍垂盼。全諾。楊氏盛飾出迎,與按行營壘曰:人傳三哥死,吾一婦人,安能自立,便當事太尉為夫,子女、玉帛、干戈、倉廩,皆太尉有。望即領(lǐng)此,無多言也。夏全心動,乃置酒歡甚。飲酣,就寢如歸,轉(zhuǎn)仇為好,反與福謀逐琸。遂圍楚州治,焚官民舍,殺守藏吏,取貨物。時琸精兵尚萬人,窘束不能發(fā)一令,太息而已。半夜,琸縋城,僅以身免。鎮(zhèn)江軍與賊戰(zhàn),死者大半,將校多死,器甲錢粟,悉為賊有,k步至揚州,借兵自衛(wèi)。夏全既逐琸,暮歸李全營,楊氏拒之。全恐楊氏圖己,因大掠,趨盱眙,欲為亂。盱眙將張惠、范成進閉城門,夏全不得入,狼狽降金。”
寶慶三年(1227年)“五月,李全以青州降蒙古!薄皠c福在山陽,自知己為厲階,懷不自安,欲圖李福,以贖罪于朝。李福知之,亦謀殺慶福!薄傲,朝廷以淮亂相仍,遣帥必斃。姑欲輕淮而重江,楚州不復(fù)建閫,就以其帥楊紹云兼制置,改楚州為淮安軍,命通判張國明權(quán)守,視之若羈縻州!鼻锲咴,國安用、閻通、張林、邢德、王義深“五人相謂曰:朝廷不降錢糧,為有反者未除耳。乃共議殺李福及全妻楊氏以獻。遂帥眾趨楊氏家。福走出,邢德手刃之,相屠者數(shù)百人。有郭統(tǒng)制者,殺全次子通及全妾劉氏,妄稱楊氏,函其首并福首獻于楊紹云,云馳送臨安,傾朝皆喜!啊卑嗽拢祉糗娕硗屑翱偣軓埢、范成進、時青并兵往楚州,使便宜盡戮李全余黨。托輕儇,不為惠等所服,得檄不敢自決,請制府及朝廷處之。朝議:以時青望重,檄青區(qū)畫。青恐禍及,密遣人報全于青州,遷延不決;、成進以朝檄專委青,而不及己,乃歸盱眙設(shè)燕邀托,乘其醉縛之渡淮,以盱眙降于金!薄袄钊脮r青報,慟哭,力告蒙古大將,求南還,不許。全因斷一指以示之,誓還南必叛。蒙古大將乃承制,授全山東淮南行省,得專制山東,歲獻金幣。全遂與蒙古張宣差及通事數(shù)人還楚州,服蒙衣冠。文移紀甲子而無年號。楊紹紹其至,遂留揚州不還。王義深奔金。國安用殺張林、邢德以自贖。郭統(tǒng)制亦為全所殺!薄咀ⅲ骸端问•李全傳》記載尤詳,但情節(jié)基本相同。王義深奔金時間是寶慶三年十月!
根據(jù)以上史志記載綜合考訂:(1)夏全降金的時間,是宋寶慶二年(1226年)十一月,即金正大三年十一月,而非《白華傳》所云五月。(2)張惠、范成進二總管縛知盱眙軍彭托降金的時間,是宋寶慶三年(金正大四年,1227年)八月,而非《哀家紀》所云正大三年十一月。(3)王義深(謀殺李福及全妻的五人之一)是在宋寶慶三年(金正大四年)十月,因李全回楚州為其兄、其妾、其子復(fù)仇才奔金的,而非與張、范同時。(4)所謂“以城降金”者,其城乃盱眙軍城,既非楚州州城,又非楚州轄縣之城。(5)《金史•哀宗紀》所云“改楚州為平淮府”,既無道理,也無作用,因為當時楚州境土不屬金管。其所以急于如此宣布,只不過想利用夏全等人降金之機,欲占有楚州,并改其名,以鼓桃園敗軍士氣而已。
七、淮安軍改稱淮安州的時間、原因及其轄屬演變
淮安軍改稱淮安州的時間。《天啟淮安府志》和《康熙淮安府志》皆曰“端平中升為州”。《宋史地理志》云:“端平元年(1234年)改軍為淮安州”!肚∩疥柨h志》亦如是說。而《宋史全文》卷三十二則云:甲午,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壬戍(十五日)詔:以寶應(yīng)州依舊為寶應(yīng)縣,同鹽城縣隸淮安府(應(yīng)為“淮安州”)。聯(lián)系《金史》所云金亡時間,可以認定:淮安軍改稱淮安州的時間,是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中旬。
淮安軍改稱淮安州的原因有二:一是紹定四年(1231年)正月,李全陷死于揚州之新塘,其軍慘敗。五月,趙范、趙葵復(fù)攻淮安,淮安五城俱破,全黨幾盡。六月,楊氏北歸,淮安遂平。二是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上旬末,金國滅亡。
淮安州轄屬有淮安、寶應(yīng)、鹽城、淮陰四縣。
淮陰縣曾于紹興四年(1231年)五月入于金,不久即收回。其依據(jù)是:
1、《金史•哀宗本紀》云:“正大八年(宋紹定四年,1231年)五月,李全妻楊妙真以全陷沒于宋,構(gòu)浮梁楚州北,欲復(fù)宋仇。遣哈達布哈屯桃源界敖河口,以備侵軼。宋八里莊人拒其主將,納哈達布哈,詔改八里莊為鎮(zhèn)淮府!
2、《金史•白華傳》云:“正大八年(1231年)夏五月,楊妙真以夫李全死于宋,構(gòu)浮橋于楚州北,就北帥蘇埒呼圖哩乞師復(fù)仇。朝廷覘知之,以謂北軍果能渡淮;磁c河南,跬步間耳。遣哈達布哈駐軍桃源界敖河口備之!薄安脊菜姾缈h所屯王提控者,以小船二十四只,令華順河而下,必須八里莊城門為期!薄叭A力辭,不獲。遂登舟,及淮與河合流處,才及八里城,城門相直。城守者以白鷂大船五十沂流而上,占其上流,以截華歸路,華幾不得還。昏黑得逕先歸,乃悟!薄笆且苟螅死锴f次將(郭恩)遣人送款云:早者主將胡路鈐出城開船,截大金歸路。某等商議,主將還,閉門不納,渠即就奔去楚州,乞發(fā)軍馬接應(yīng)。二相即發(fā)兵騎,開船赴約。明旦,入城安慰!薄肮_遂入淮陰,詔改歸州,以行省烏庫哩雅爾噶守之,郭恩為元帥、右都監(jiān)!
3、《金史•哀宗本紀》云:天興二年(1233年)九月癸卯,朔,假蔡州都軍致仕,內(nèi)族阿古岱同簽大睦親府事,使宋借糧。入辭,上諭之曰:“宋人員朕深矣。朕自即位以來,戒飭邊將犯南界。邊臣有自請征討者,未嘗不切責(zé)之。向得宋一州,隨即附與。近淮陰來歸,彼多以金幣為贖。朕若受財,是貨之也。付之以全城,秋毫無犯。清口臨陣,生獲數(shù)千人,悉以資糧遣之。”“大元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若與我連和,所以為我者,亦為彼也。卿其以此曉之!保ㄗⅲ捍藭r距金亡僅四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