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官話入聲韻的現(xiàn)狀
2014/9/13 16:53:46 作者:郝紅艷 閱讀:5834 評論:條
在北方方言中,有入聲是江淮官話的主要特點之一。雖然其入聲狀況比南方方言簡單,但也有多種類型。與現(xiàn)代各方言一樣,江淮官話入聲字的今讀都是由古入聲字 演變而來的?疾旖垂僭挼娜肼晫沤裾Z音演變的探討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廣韻音系中,入聲字帶塞音韻尾,讀為短促調,入聲韻和入聲調是重合的。到了現(xiàn)代漢 語,塞音韻尾在多數(shù)方言里不同程度地脫落了,入聲調則有的簡化、消失,有的繁化、增多,入聲韻和入聲調失去了同一性,呈現(xiàn)復雜的局面,即使在北方方言中的 江淮官話也是這樣。 筆者通過田野調查及資料收集,共得到59個方言點的有關入聲的材料。其中洪巢片32個點:合肥、懷遠、淮南、嘉山、定遠、全椒、巢湖、天長、來安、滁州、 和縣、含山、舒城、廬江、桐城、樅陽、安慶、肥東、肥西、霍山、揚州、沭陽、漣水、連云港、淮安、寶應、鹽城、高郵、淮陰、南京、鎮(zhèn)江、句容;泰如片9個 點:泰州、泰興、如皋、大豐、東臺、海安、興化、南通縣、南通市;黃孝片18個點:黃岡、黃陂、孝感、羅田、蘄春、應山、英山、浠水、麻城、鄂城、紅安、 安陸、應城、黃梅、廣濟、云夢、九江、瑞昌。本文通過對59個方言點的入聲調和入聲韻古今演變的考察,揭示江淮官話的某些特點。 《廣韻》中有9個攝有入聲韻,這些入聲韻字在今江淮官話中的讀音存在著不同的類型。就韻尾的差異而言,59個方言點的入聲韻可歸為帶塞音韻尾和不帶塞音韻 尾兩大類。帶塞音韻尾又包含兩小類(1-2種塞音尾)。其中帶塞音韻尾的有38個方言點,不帶塞音韻尾的有21個點。 1)有- ?和-l兩種入聲韻尾。只有江蘇的寶應1個點。中古深臻曾梗四攝的入聲字收-l尾,其余咸山宕江通五攝入聲字收- 尾。 2)只有- ?一種入聲韻尾。各攝字均讀- 尾的方言點最多,是江淮官話入聲韻的主要表現(xiàn)。有安徽的合肥、懷遠、嘉山、定遠、全椒、巢湖、天長、來安、滁州、和縣、含山、舒城、廬江、肥東、肥西、霍 山;江蘇的揚州、沭陽、漣水、淮安、鹽城、高郵、淮陰、南京、鎮(zhèn)江、句容、泰州、泰興、如皋、大豐、東臺、海安、興化、南通縣、南通市共35個點。 3)部分入聲字讀-l尾,其余無塞音韻尾。屬于這種類型的只有桐城和樅陽兩點。即中古深臻曾梗通五攝的全部或部分入聲字讀-l尾,其余入聲字無塞音韻尾。 4)無塞音韻尾,各攝字均讀陰聲韻。有安徽的淮南、安慶;江蘇的連云港;江西的九江、瑞昌;湖北的黃岡、黃陂、孝感、羅田、蘄春、應山、英山、浠水、麻城、鄂州、紅安、安陸、應城、黃梅、廣濟、云夢,共21個點。 一、古入聲韻在江淮官話中的演變 廣韻音系中的入聲調和入聲韻是重合的,有入聲調即有入聲韻。在江淮官話中,入聲調和入聲韻失去了同一性,入聲韻的情況各有不同。帶塞音韻尾的方言點既有入聲調又有入聲韻。無塞音韻尾的方言點古入聲韻尾今演變?yōu)殚_韻尾、元音韻尾、邊音韻尾。 古入聲韻在江淮官話中的演變不同,最少的有7個韻母(連云港),最多的有17個韻母(黃岡等地),差異較大,十分復雜。 無塞音韻尾的地區(qū),由于古入聲字包含在舒聲韻中,所以韻母數(shù)量較多,如黃孝片多出 u、i u兩韻來。這些代表點共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兩組韻母型。一般由主要元音a、 配上四呼組成。這種情況在江淮官話中較少,安徽的合肥屬于此類,有8個入聲韻: i u y ; i u y 。江蘇的連云港也是兩組韻母,但a組缺少撮口呼,只有7個韻母。 2)三組韻母型。由主要元音a、 、o配上四呼組成。屬于此類型的表中只有江蘇的句容一點,但四呼配備不全,只有8個韻母:a ia ua ; i ;y ;o uo 。 3)四組韻母型。由主要元音a、e、o、 配上四呼組成。沭陽、巢湖、廬江、桐城、樅陽屬于此類。如巢湖有14個韻母: i u ;e ie ue ye ; i u ; i u y 。 4)五組韻母型。由主要元音a、 、 、 、o構成,揚州屬于此類,有13個韻母:a ia ua ; i u ; ie u y ; i ;uo 。 5)六組韻母型。由主要元音a、e、 、I、 、υ配以四呼組成。高郵、鹽城、淮陰、寶應、泰州、泰興、如皋均屬此類。以如皋為例,有14個韻母:a ia ua ;e ue ; i u ;iI yI ; i ;υ yυ 。 6)多組韻母型。指主要元音不止六個,其中有3~4組是由單元音配以四呼組成,還有單、高元音和舌間元音組成。南京、南通、淮南、嘉山、天長、安慶、 黃岡、孝感、英山、應山、鄂城均為此類。以安慶為例:aiaua;eieueye;oiouo; ui u; ;i;u;y共16個韻母包含入聲字。 雖然有些方言點從韻母組成上看十分相似,但實際上韻母的來源有很大不同,因此語音上有一定的差別。 連云港和合肥雖然都是兩組韻母型,但韻母來源頗有不同。e組和a( )組韻母只在部分韻攝上一致。因此在現(xiàn)實語言中,部分入聲字的讀音存在著分歧,在其它類型中也存在相同的情況。這反映了在各方言點中,入聲字的歸屬既有相同的出發(fā)點,又有一定的分歧。 今韻的多少和入聲調無關,而是決定于整個韻母系統(tǒng)元音的多少及輔音韻尾的組合情況。今韻多就意味著入聲的主要元音多,反之則少。如合肥 話中有8個韻母,主要元音只有 、 兩個;安慶話中含入聲字的韻母多達16個,主要元音就有aeo i uy8個之多。如果我們再考慮到同一方言點新老派之間的差別,同樣也存在這種情況。據(jù)本人調查,古入聲韻在沭陽話的最老派演變?yōu)?3個,而次老派卻有10 個,新派只剩下8個,這種差異與相近音位的歸并有關。 同一地點新老派或不同地點的入聲韻有多有少或由多到少,實際也就意味著主要元音有多有少、由多到少,由多到少通常呈現(xiàn)出入聲韻的主要元音就近歸并、簡化的特點。 二、入聲韻尾在江淮官話中的演變 入聲塞音韻尾在江淮官話中由中古-p、-t、-k三種形式演變?yōu)殚_韻尾( 韻尾)、元音韻尾、- 尾和-l尾。與其它方言的入聲韻尾相比,江淮官話的入聲韻尾應是處于中晚期階段。 江淮官話的多數(shù)代表點的- 尾和 尾,正體現(xiàn)了入聲演變的公式。塞音韻尾的簡化和合并在這里已經(jīng)接近尾聲。 寶應、桐城、樅陽三點仍存在-l尾,并且與中古的深臻曾梗三四通入聲韻相對應,說明古入聲韻在弱化時,會轉化為發(fā)音部位相同或相近的鼻音韻尾。塞音韻尾的 簡化合并是不同發(fā)音部位的橫向遞變,這個遞變有個主要流向,即由外向內(nèi)的推移。如從-p→-t,雙唇音在外,舌尖音在內(nèi);從-k→- ,舌根音在外,喉塞音在內(nèi),這是客贛方言的常例。從-t→-k,舌尖音在外,舌根音在內(nèi),這種流向見于閩方言的潮州話和福州話[1]。在江淮官話中現(xiàn)在已 看不到古韻尾-p-t-k→- 的具體遞變過程,但寶應、桐城、樅陽還存在部分-l尾,反映了由-k→-l的逆向變化,應是先由-k→-t,再轉化為相同部位的邊音韻尾-l得來的,這是 韻腹元音舌位影響的結果,許寶華先生也談到過諧聲時代的韻尾-k在前元音-i的影響下變作-t。在其它點也可找到轉化為鼻音韻尾的例子。如梗攝字 “擲”(中古-k尾),南通、興化、如皋讀為ts’1,揚州讀為ts 56;“戚”(中古-k尾)沭陽讀為t ’i 56,由-k→ ,轉化為鼻音韻尾。 黃孝片的黃岡、應山、鄂城等地通攝的“木目”兩字讀mu \mo ,由嫬ok→u \o ,為入聲。在湖北其它地方也有類似情況,如武昌、漢口、漢陽、荊門等地讀mo 陽平調;漢陽、沔陽、天門讀mo 為入聲;鐘祥讀mu ,同時“畝母”也讀mu 上聲。據(jù)丁邦新先生猜測,這類字雖然很少,但變讀相當一致,相信是受到聲母鼻音的影響。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以u為主要元音或韻尾,u和 都是舌位偏后的響亮音,加上雙唇鼻音聲母的影響,產(chǎn)生新的韻尾- ng,造成目前的現(xiàn)象。 除此之外,古入聲韻還可轉化為元音韻尾。如黃孝片(包括安慶)通攝字韻母由嫬ok\嫬uk變?yōu)?u、i u,即由-k尾→-u尾(u是后高圓唇元音,它的發(fā)音特點是舌根和雙唇起作用,因此由-k轉化為-u是有可能的),如“六”l u、“欲”i u?挖M方言的武平、秀篆、陽新、宿松等地也有此現(xiàn)象。曾攝的“賊”揚州讀tsu i2、沭陽讀tsei2,由-k→-i;通攝的“褥”揚州讀l 56,由-k→- 。北京話里的“給”kei由-k→-i、“黑”xei由-k→-i、“角”t iau由-k→-u也屬此類。入聲韻尾簡化合并在各種方言中已得到很好的例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