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福利入口在线观看,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国产视频1区2区3区

首頁 > 淮史百科 > 宗教祠堂 > 龍興寺與文通塔

龍興寺與文通塔

2014/6/23 14:13:38    作者:葛正華    閱讀:3915    評論:0

  龍興寺與文通塔,位于淮安古城西北隅,運河東岸,皆為淮安著名古跡。此處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宜人,古剎鐘聲,湖光塔影,使人留連忘返。
  而今寺宇已圮,其碑尚存;塔身完好,修葺一新。處今改革、開放之際,勺湖公園有此古塔,對發(fā)展旅游事業(yè)甚有裨益!
  一、龍興寺之興衰
  龍興寺建于西晉。據(jù)《重修淮安龍興禪寺碑記》云:西晉泰始丙戌間,月氐國沙門竺縣于天竺大赍本婆羅門經(jīng)達玉門,因居敦煌,世稱敦煌菩薩。后游洛陽、江左,隨處譯經(jīng),未嘗暫停。時優(yōu)婆塞聶承遠助譯,凡三百五十余卷。永嘉二年(308),由廣陵抵山陽,其時淮人瘐希,募里人夏寬墩地四百余畝,在古城西為其筑壇建剎,名為正法華院。此為龍興寺之始。東晉大興二年(319)沙門法炬,與上足廣賢增開基址,擴大建制,額曰法華禪院。此時,大聚僧徒。焚香念經(jīng),以表敬意!龍興寺定名于唐,亦盛于唐。據(jù)《淮郡龍興禪寺碑記》云:唐貞觀三年己丑(629)下詔,楚州法華禪院住持僧谷隱奉詔,分建十子院,領(lǐng)焚祝福之事。時皇帝武則天及宮廷貴族與佛教界首領(lǐng)法藏有密切的政治聯(lián)系,憑借皇帝和貴族的大力支持,佛教得以很快發(fā)展。(見任繼愈《中國哲學史》第三冊第五章)則天詔西域人僧伽大士來華傳教,后來楚州,則天光宅元年(684)冬,安居楚州法華禪院。景龍二年(708),中宗詔大士自淮八宮,執(zhí)弟子禮。大士以久晏息楚州法華禪院啟聞,帝遣使復為繕修,奉敕,改額曰:“龍興萬壽禪寺”,并造尊圣塔一座,賜田一千畝。佃耕供給(其后寺田歷代有所增加,計有田五千一百六十畝),繪圖立簿,派僧輪流催要。以此龍興寺之名始定。
  晚唐詩人趙嘏《憶山陽》詩云:“城礙十洲煙島路,寺臨千頃夕陽川”,仿佛似之,然尚不可考。龍興寺,從唐中宗復位后,到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前,寺內(nèi)有廟宇一千余聞,有前后大殿。有法堂,法堂后有藏經(jīng)樓,左右方丈,亭軒曲繞,環(huán)水皆廊,北接放生池、大悲閣。
  龍興寺又分派二十八院。其中有二十一座(即壽昌寺、天王寺、觀音院、定善寺、上生院、十子院、釋迦禪院、資福山兜率院、建義山壽禪院、水月禪院、麻娘院、青蓮山壽安禪院、大壽山昆盧禪院、保壽山清涼禪院、凈云山觀音院、崇福山壽安禪院、水陸寺、藥師院、興福院、大圣堂、觀音寺)是在唐中宗復位前歷朝歷代逐步建造的;有七座(即報恩寺、慈氏寺、洪福塔院、積薪庵后改名雷神殿、老君殿、廣福禪寺、結(jié)心庵)多為宋、元兩朝建造的。二十八寺院,皆隸屬龍興寺。寺院雖分,年除歲俱各回寺禮祖。龍興寺可謂淮南諸剎之冠。每逢臘后至王正,廟內(nèi)外列肆櫛比,門攤蓆舍,無尺寸隙地,貨物山積,百戲具陳,端午競渡亦然。而沿池四面竹籬花圃,酒樓歌館,竟夕笙歌不輟。
  龍興寺火毀于明,然尚能修復一新。據(jù)《茶余客話》載: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龍興寺遭受一次特大火災,屋字僅存十之二三,而山門尚存。僧人搭茅草棚棲身。其后,以禪僧明來為首,率眾僧外出化緣,設(shè)心捫富叩貴,走遍大江南北。明來豐姿神采,長眉碧眼,滿頭白發(fā),決意行苦,常跣足行冰雪之上。凡十三年,募得萬金。先將寺基培其高闊,構(gòu)楩楠杞梓之材,木大數(shù)抱,鳩合能工巧匠,重修前后大殿三重,鑄銅佛三尊,法堂、雨廊、鐘鼓樓、僧舍及大小亭軒,均修復一新。如是,則府縣文武暨遠邇大夫士,莫不嘉其志能而鳴其有為焉。明來師徒能昭著一郡之宏規(guī),顯十載之事業(yè),命工勒石,樹立穹碑,使子言載之悠久為不朽云(陳文撰《重修淮安龍興禪寺碑記》)。
  龍興寺修復后,禪僧明來頗受稱頌。谷包作《贈明來和尚》古風一首,詩云:
  龍興老僧名明來,豐姿神采如童孩。
  長眉覆碧眼,短發(fā)白皚皚。
  見禮遠方客,問聲如鳴雷。
  張口出數(shù)言,令人心孔開。
  養(yǎng)生一缽從錫杖,浮云舒卷何悠哉!
  車馬前后走乞食,雙足都不染塵埃。
  真心如寶鏡,園明非有臺。
  濟河日結(jié)筏,營堂歲鴆材。
  被服破納衣,借問何年裁!
  明萬歷壬午科舉人沈柿作《龍興寺》詩云:
  暇日聊乘興,來過支道林。
  欣看新駐錫,卻憶舊論心。
  香積分天食。茶煙斗午陰。
  談空忘坐久,更喜盔朋簪。(注)
  龍興寺后,有郭家池。當時叫放生池,即今之勺湖。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寺僧郭法亮因父母年老,孤苦無依,乞于眾僧。以寺后城下荒地三畝種植,池中水面以取菱茭,給其父母養(yǎng)老,眾僧許之,自是相傳為郭家池,后父母終,果還常住,即為本寺蔬圃。明洪武五年(1372),道士袁道亨、陸子陽皆稱為觀地。后造老君殿于此陸地之上(明嘉慶間許汝衡撰《古郭家池蕩舟序》)。崇禎間,推官袁彭年四面筑堤,沿堤植樹;派人喂養(yǎng)池中放生之魚鱉。魚大如豬,時浮水面,僅供游人觀賞,嚴禁垂釣。每當風和日麗,游人讌集。登閣者扶橋而過。幾曲長虹;放舟者載酒而來,一彎明鏡;四圍則垂楊裊綠,半城則落日凝紅;鳥語弄煙,笛聲搖月;鴨嬉舵尾,鷺立舷頭;雙橈之畫舫如飛,一勺之湖名雅稱……。閻古古游放生池詩云:“緣市燈搖千屋影,隔溪香靜百花樊”;劉水心過放生池詩云:“僧窗曲曲臨池啟,官樹行行依郭栽”。從詩句中,亦能反映出當時勺湖景色之優(yōu)美、游旅之眾多。清順治間,漕院蔡士英建大士閣于墩上,修堤建閘,建亭臨水,長橋臥波,勺湖實乃游覽之勝境!
  龍興寺,延至清代中后期,又逐漸冷落。阮葵生《茶余客話》:乾隆十七年(1752)移居勺湖時,“惟見三金身,高聳十數(shù)丈,卓立云表,各踞坐一石磴上!薄6纬艘缎沤皲洝罚呵《四(1763),楊清恪公督漕日,大加振興,崇飾極至。至嘉慶初,大佛殿又圮,僅存三佛露處。余屋拆除為幾所小庵。其后改為蔡公祠,祀漕督蔡士英。段朝端《龍興寺遺址》云:龍興寺為西晉古剎,地極寬廣。自今之文通寺,北至蔡公祠,皆當日寺基。
  侵華日軍占踞淮城時,蔡公祠房屋和城內(nèi)其它廟宇一樣,均一拆如洗,磚瓦、木料,全部用于構(gòu)筑碉堡,以防御抗日攻城之武裝。從此龍興寺蕩然無存!
  綜上所述,龍興寺建于西晉;完名于唐,亦盛于唐;火毀于明,然尚能修復;冷落于清,毀壞于兵燹與洪水。龍興寺之歷史演變過程,大致若此。
  二、文通塔之古今
  文通塔,系龍興寺建筑群之一。當時建塔主要作供奉佛像之用。如今,有了這座塔,不僅勺湖公園顯得格外壯觀,整個文化古城也顯得更加典雅而富神采!
  文通塔建于唐中宗景龍二年(708),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八十余年。當時名為尊圣塔,俗名叫敦煌塔。賜田一千畝,上供諸佛香火之資,下濟眾僧日食之需。(《龍興寺塔緣起》)宋嘉熙四年(1240),此塔重修,知淮安州王珪(同“圭”)為銘。明萬歷年間,湓水蕩覆,因重修之(梅正芳《重修塔銘》)。崇禎二年(1629),重修尊圣塔。因其旁有文通寺,故改名為文通塔。與明漕撫朱大典在城東南所建之龍光閣遙遙相應,“以壯文峰”(見《重修山陽縣志》)。
  文通塔的建筑,具有佛教傳統(tǒng)之特色。全是磚瓦結(jié)構(gòu),無梁無柱。高十三丈三尺,七層八角。外形為黃身青檐,是經(jīng)整修后粉刷的。在陽光照耀下,顯得古樸典雅。
  《茶余客話》云:敦煌塔,蓋即供養(yǎng)佛像之地。塔一建成,即供奉釋迦如來像,又名旃檀佛像。在塔底層,南向端坐,頗為莊嚴。此像從唐太宗貞觀間,自江左來淮,到宋太祖乾德間離淮,復運江南,其間在淮供奉計三百一十九年,可謂久矣!
  旃檀大佛雖復運江南,然文通塔內(nèi)仍經(jīng)常供奉佛像。歷史延至今日,塔底層仍供奉四尊釋迦牟尼像,均頗有神采;頂層觀音端坐蓮臺,頸懸珠鏈,儀態(tài)亦頗慈祥。
  清順治年間,有海鸛數(shù)群巢其頂,后有弋者遂避去?滴醭鯊蛠沓,和鳴如前。時馬孝廉西樵居與相近,作感賦詩云:“仰面看鳴和,依稀對故人。棲難天路近,情寔汝曹親……”。海鸛和鳴其上,為文通塔增添了勃勃生機。
  文通塔,由于遭受兵燹,塔內(nèi)陳設(shè)一拆而空。但因整個塔身結(jié)構(gòu)堅固,幸而保存至今。解放后,人民政府于五十、六十、七十及九十年代先后四次撥款修葺,周圍面貌煥然一新。文通塔,現(xiàn)為江蘇省級保護文物。院門題額曰:“文通塔苑”,乃我省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所書。這座塔,如今依然聳立于古運河東岸,它已成為勺湖公園的第一景點:湖光塔影。每當紅日高照,皓月凌空,塔身倒映在碧波之中,給游人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登上四層塔樓,臨窗東南而望,全城景觀盡收眼底!
  注:
  盍朋簪,亦言盍簪以言。群朋集合之快也。盍,合也;簪,快也。見《辭海》“盍簪”條。

  

附:
  文通塔的傳說
  孟寶林
  淮安歷代文化發(fā)達,人才薈萃,有關(guān)風景名勝的傳說故事很多,其中有一則與文通塔有關(guān),現(xiàn)記述如下:
  清朝道光年間有個巡撫大臣路經(jīng)淮安,他久聞淮安是個文化古城,老少皆能吟詩作對,于是決定逗留幾天,一來觀賞名勝古跡,二來試探一下當?shù)氐奈幕健?BR>  誰知一連幾天碰了一鼻子灰,他出的對子村夫鄉(xiāng)民皆能對答如流。但他還是不服氣,臨走時許多人來送他,他立在船首,抬頭望見文通塔,心想何不再試探一下,也炫耀一下自己的才華,于是隨口吟道:“一塔巍巍七層四面八方!彼托械娜酥浪蠹掖饘,只是頻頻搖頭擺手。他見此得意洋洋,回到京城后將此事說于汪廷珍,并云:“淮安文風也不過如此”。汪廷珍哈哈大笑,巡撫大臣莫名其妙。汪說:“送行人搖頭是不想答對,給你面子,擺手是已經(jīng)答對!毖矒岽蟪紗枺骸昂我砸姷?”汪廷珍舉起一只手擺了擺說:“你看,孤掌搖搖五指三長兩短。”巡撫大臣恍然大悟,連聲說道:“妙哉!妙哉!淮安真是文化通天,文通塔真是名不虛傳!

End全文結(jié)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quán)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quán)聲明 | 隱私權(quán)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shù):淮安市淮安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
网站地图琼icp备830166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