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農教授,江蘇淮安人,生于公元1895年12月5日,卒于公元1985年9月20日。享年九十一歲(虛齡),曾任上海中醫(yī)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中醫(yī)研究所顧問。他是我國近代著名中醫(yī)學家,也是蘇北地區(qū)“山陽醫(yī)學”流派的一位著名代表人物。
一、家世生平
劉樹農先生出生于淮安一個六世祖?zhèn)髦嗅t(yī)之家,先輩擅長內科,尤精兒科。曾祖被病者譽為“活痘神”。祖父劉紫樓,曾治愈漕運總督管某晚年獨生子的天花重癥,受到管總督的推崇,并資助其擴建住宅,因而名揚兩淮。父劉文甫以家計棄學從商。先生為其次子,兄劉干青、弟叔丹均從事商業(yè)。
先生自幼天資聰慧,智力過人。八歲在家延師課讀,十三歲又拜淮安晚清廩生盧竹居老先生為師。盧先生學識淵博,亦頗知醫(yī).對《內經》等經典著作,有一定的研究。因此在教《四書》、《五經》的同時,還兼講《素靈類纂約注》、《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和《本草從新》、《湯頭歌訣》等醫(yī)書,既講醫(yī)理,又講文理。先生過目不忘,口誦心唯,為后來學醫(yī)打下了堅實基礎。
先生十七歲離開私塾后,即拜堂伯父小兒科劉小泉和淮安名醫(yī)擅長內科的應金臺為師,在兩處診所,輪流進行臨床實習,抄方按脈,勤懇好學,醫(yī)學知識不斷提高,終于得其家傳師授之奧秘。
1920年先生在淮安水洞巷開設中醫(yī)內科診所,但不掛牌。四年后,診所遷淮安府市口,先后受聘為淮安江北慈幼院、淮安育嬰堂及治淮工程等單位義務醫(yī)師,經常去工地巡回醫(yī)療。繼又被推選為淮安縣中醫(yī)公會理事。在此期間,曾多次應知名人士邀請赴淮陰、揚州等地出診。
1936年5月,經人介紹到南京為國民黨政府訓練總監(jiān)唐生智將軍治愈頭暈病。唐大喜過望,奉為上賓。從此經常來往南京、上海為唐本人及其家屬親友診病,兼顧淮安業(yè)務,聲譽益隆。1938年南京淪陷,蘇北也岌岌可危。是年春,唐生智電邀先生舉家遷湖南長沙。先生仍隨唐往來于長沙,東安、零陵、武漢及昆明等地。是年秋,聞上海租界尚稱安定,先生乃決定由其夫人先率子女赴滬定居。越二月,以夫人生病為借口,取道河內、香港返抵上海。1939年在上海膠州路寓所掛牌行醫(yī)。
解放后,1951年先生受聘為上海公私合營銀行總管理處和一工廠醫(yī)藥顧問。1952年擔任上海市衛(wèi)生工作者協(xié)會靜安分會副秘書。同時參加上海市中醫(yī)學習西醫(yī)進修班。1954年受上海市中醫(yī)學會委托評審中醫(yī)研究血吸蟲病的著作稿件。
1955年受著名中醫(yī)程門雪先生(后為上海中醫(yī)學院院長)委托,整理歷代醫(yī)籍中有關沙虱致病理論和治療文獻資料,撰寫中醫(yī)中藥治療血吸蟲病論文。
1956年上海中醫(yī)學院成立,先生應聘任教,并擔任院務委員、金匱教研組主任,負責編寫和講授第一屆“西學中”
研究班《金匱要略》、《內經》病機十九條部份教材。同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1957年任內科教研組主任,負責編寫和講授《內科學》教材。1961年任“各家學說”教研組主任,負責編寫和講授本科《各家學說》教材。1963年任中醫(yī)文獻資料研究室主任,負責整理研究中醫(yī)文獻資料。同年在上海九華醫(yī)院門診,指導64屆本科畢業(yè)班臨床實習。
1966年“文革”開始,先生受到沖擊、靠邊,但仍不時為患者服務。1970年被指派到上海楊浦區(qū)隆昌路某印刷廠門診。1971年參加中醫(yī)基礎理論教研組工作,負責編寫和講授第四屆“西學中”研究班《內科學》和《各家學說》部份教材。1973年負責編寫講授第五輯“西學中”研究班《各家學說》教材,還定期到吳涇化工廠門診,分別應空四軍醫(yī)院、海軍411醫(yī)院的邀請作臨床經驗交流和學術報告。1974年擔任“西學中”中醫(yī)“內科學”編寫組顧問,參加《內科學》教材的討論,并負責部分教材的編寫工作。1975年起,連續(xù)三年擔任青老結合臨床指導老師,在龍華醫(yī)院門診,并為隨診教師講課。
1978年,先生光榮地被授予教授職稱,擔任上海中醫(yī)研究所顧問,參加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中醫(yī)中藥治療心血管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完成陳舊性心肌梗塞100例中醫(yī)辨證,并參加全國第一屆心血管疾病學術會議。同年還分別參加上海市衛(wèi)生局、第一醫(yī)學院、第二醫(yī)學院和解放軍二醫(yī)大科技鑒定。還被上海市衛(wèi)生局聘請為中醫(yī)進修班考試委員會委員,1979年任上海中醫(yī)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和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主任。1980年開始帶第一批中醫(yī)碩士研究生,擔任研究生劉平、邵啟惠的導師,并在上海中醫(yī)研究所門診、指導臨床實習。1984年擔任上海中醫(yī)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1985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不幸于同年9月29日因病逝世。
先生原配季夫人早于1932年病放;次年與繼室張夫人結婚。先后生有子女八人,現分居在國內外各地。遠在美國定居的兒子劉秉沅,近十年來曾三次回國探親,熱心為國內同行講學,為祖國四化建設作出貢獻;在國內的子女都能做好各自的本職工作,其中已有三人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二、精湛醫(yī)術
劉樹農教授繼承祖業(yè),師承名醫(yī),醫(yī)術超群,經驗豐富,專長內科,善治疑難雜癥,懸壺七十余年,活人無算。
1921年秋,淮安曾出現一種發(fā)熱、有汗、咳嗽、鼻血等癥狀的流行病,一時蔓延城鄉(xiāng)。當時醫(yī)生多從新感引發(fā)伏暑論治,但均未能奏效。先生認為是“山陽醫(yī)派”宗師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上焦篇》所說的“秋燥”病,遇到這種病人就分別以吳鞠通的“桑杏湯”或“沙參麥冬湯”等方加減,輒應手取效。1936年唐生智將軍患頭暈,起立則天旋地轉,時吐清水,旋吐旋生,食少神疲,靜臥懶言,已歷半年,選經中外名醫(yī)治療無效。先生詳細查詢病史,四診合參,運用《千金方》中“紫圓”方治療,僅服用二日,頭暈即大減,食納亦增,精神漸爽,續(xù)進調補脾腎兩陽之劑,康復如初;原患有休息痢病亦不復發(fā)。年逾八十以他疾終(注:此病案載《劉樹農醫(yī)論選》268頁)。1971年一位新疆某公社干部,患失音五年,全國許多名醫(yī)醫(yī)治無效,后來專程到上海請先生診治。先生根據五官科檢查得出聲帶“充血、水腫”的診斷,用了“通竅活血湯”合“真人活命飲”加減,藥僅數劑即得音開而逐漸響亮如初。同年在奉賢縣僅用兩付中藥就治愈一位老大娘大葉性肺炎,贏得西醫(yī)人士認為“幾味中草藥竟收如此速效,值得深入研究”的贊嘆。又如鞍鋼燒結總廠一人高空作業(yè)摔傷,癱瘓十七年,用兩根拐杖還要靠別人扶持才能勉強行走幾步,伴有小便失禁等癥狀。來滬治療近兩年不見起色。嗣延先生治療,服藥數劑后就能自己用一根拐杖在馬路上獨立行走,其它癥狀消失。該廠工人、干部一致認為是奇跡。
先生善于“四診”:望聞問切,從無半點敷衍搪塞,故診斷準確。有一位從新疆回滬探親的人,因胸悶到先生處診治,先生通過切脈感到病情危重,險象四伏,就介紹他去中山醫(yī)院急診室留觀。起初急診室不肯收留,因為病人是自己好端端的走著去的,他們又看不出危險征兆,直到出示介紹信,他們出于對先生的尊重,才收下了病人。果然,半夜里病人突然發(fā)作心力衰竭,由于搶救及時,幸而轉危為安。如果說是多虧急診室的及時搶救,那么首先得感謝先生的診斷高明。還有一次,有位女性病者由一位女青年陪同到先生家請診,先生通過望氣色、辨陰陽,診知病人并無危險,倒是那位女青年卻隱伏重癥。這位女青年爾后特去醫(yī)院檢查,果然患了肺癌。……如此高明的診斷技術,真令人驚嘆、神往。
三、高尚醫(yī)德
先生早年在家鄉(xiāng)淮安行醫(yī),不掛牌、不掛號,診金隨意,貧苦病人免收,遇到危急病,經常半夜出診。特別是擔任淮安江北慈幼院(院址即現在淮師附小南大門前半部——編者)和淮安育嬰堂(堂址在紅板橋西——編者)義務醫(yī)師多年,挽救了不少孤兒生命,更受到人們的贊揚。1939年先生在上海懸壺,境況大不如前。生活雖很清苦,但對從事攤販勞力,貧苦病者,仍照常不計診金。在十年浩劫中。雖然受到沖擊,仍不時為求診者服務,而不取任何報酬。
先生名聞海內外,對求診者,他總是笑臉迎送,竭誠相待。每當射人陳述意見或病狀時,總是頻頻點頭應聲,表示他在專心傾聽。臨床一絲不茍,力求找出癥結所在,果斷用藥,輒應手取效。對咨詢函件.一一及時認真答復,不厭其煩。有時據述擬方,醫(yī)囑周詳;有時引經據典,抒發(fā)已見,啟迪后學,從不以關系深淺,往來疏密而有所區(qū)別。
先生從事中醫(yī)臨床、教學和研究,近七十年,譽滿大江南北,但他從不以此炫耀自己,居功自傲,而是時時以“山陽醫(yī)派”先賢的高尚醫(yī)德為楷模。生活簡樸,態(tài)度平易近人。尤其是對病人絲毫不擺名醫(yī)架子。病人愛戴他,信任他,視他為良師、摯友和親人。
四、滿園桃李
先生二十六歲開始行醫(yī),四十五歲到上海掛牌,六十二歲任教上海中醫(yī)學院。三十年來,他以淵博的醫(yī)學知識和超人的聰明才智,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中醫(yī)事業(yè)的接班人,他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真可謂桃李滿園。
1980年先生開始培帶中醫(yī)研究生,先后擔任研究生劉平、邵啟惠、朱抗美等人的導師,為我國培養(yǎng)出第一批中醫(yī)碩士。其中劉平取得碩士學位后,又繼續(xù)深造,攻讀中醫(yī)博士學位,現已成為我國第一批三名中醫(yī)博士中的一名。
先生一生熱心提攜后學,晚年因年邁多病,但經常想到的是:“與其帶走,不如留下”。雖屆九十高齡,還一天伏案幾個小時,把自己一生的經驗寫下來。他滿腔熱忱,毫無保留地教育學生,直至逝世前一天,他還在病榻上給研究生排難解疑,真正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五、潛心著述
先生從事中醫(yī)臨床和教學近七十年,潛心致力于中醫(yī)理論研究,在他醫(yī)學生涯的后期,積幾十年實踐之經驗,又自覺研讀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促使他對祖國醫(yī)學理論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徹,從而又產生自已獨到的見解。先后撰寫并發(fā)表在各種醫(yī)藥雜志報刊上的文章達數十篇。另有一些臨床醫(yī)案也分別收載在上海中醫(yī)學院《老中醫(yī)臨床經驗選編》、上海市衛(wèi)生局《上海老中醫(yī)經驗選編》和上海中醫(yī)研究所《科研論文匯編》等。此外,先生還指導學生撰寫論文多篇,發(fā)表在《中醫(yī)雜志》、《遼寧中醫(yī)雜志》等刊物上。
先生從1978年開始在學生郭天玲、朱抗美幫助下,著手整理幾十年來自己所遇到的疑難特異病例和中醫(yī)理論研究論文,反復推敲、篩選。1985年初完稿,定名《劉樹農醫(yī)論選》。
全書收輯先生一生主要經驗論述文章48篇共二十二萬字。
1987年初由上?茖W技術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把古老中醫(yī)理論與唯物辯證法思想、現代科學技術聯系在一起,是一部理論聯系實踐的好書。
先生還計劃編寫《內經精華注釋》一書。他一生最推崇《內經》,很想結臺自己的研究心得,對《內經》進行一番索隱探幽,擷精摘粹,有重點地加以注釋和闡述。曾有詩云:“有志鉆研《靈》與《素》,每思發(fā)掘力違心!本攀畨鄢角跋Γ虾J锌萍甲稍兎⻊罩行膩砣撕拖壬陶務怼秲冉洝,要求以唯物辯證法觀點為指導,古為今用為原則,去蕪取精,闡述《內經》關于生理、病理、辨證論治、預防等方面的論點,讓人們清楚地了解經文的真實意義,并將自己的心得見解融注進去作為按語,寫出更為接近實際和更為深刻的說明,以貢獻于國內外醫(yī)學界,從而豐富現代世界醫(yī)學寶庫。先生計劃用二年左右時間完稿。1985年2月,寫完《內經精華注釋·序》和“敘例”,并交由科技咨詢中心譯成外文。緊接著開始從事注釋,并已寫下三萬多字手稿,惜因病體不支而輟筆,半年后即逝世,終于未能完稿,誠為我國近代中醫(yī)史上一大憾事(編者按:我們現將劉樹農教授《內經精華注釋·序》附印于后,以示紀念)。
六、學術思想
先生出生于淮安,受教于淮安,也繼承了淮安“山陽醫(yī)派“的學術思想。他的伯父劉小泉擅長小兒科,在學術上繼承了“山陽醫(yī)派”宗師吳鞠通對小兒為“稚陰稚陽”之說;老師應金臺亦善于內科,精通吳氏學說,對治療溫病研究頗深。因此,先生早年對“秋燥”、“霍亂”等病,輒應手取效。晚年還撰寫了《學習<溫病條辨>的點滴體會》等文章。
先生醫(yī)學生涯的后三十年,日益臻于化境。他不僅熟讀精研許多經典著作,探索諸家學說,而且在全面領會的基礎上,推出新意,廣征博收,包括現代科學和西醫(yī)學說,吸取情華,融會貫通,立足于辯證唯物主義,把古老中醫(yī)理論與唯物辯證法思想,與現代科學聯系起來。
先生推崇《內經》,主張以陰陽學說為中醫(yī)理論體系核心,他曾講: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古代最早的哲學著作《易·系傳》對于矛盾事物的最高度的總結!秲冉洝返年庩枌W說即出自《易經》。陰陽二字決非唯心之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分為陰陽。人之生命本于陰陽,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正如沒有矛盾便沒有世界一樣,沒有陰陽就沒有生命。這些論述都是很可貴的,堪為后人借鑒。
通過長期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先生深刻體會到:《內經》對健體與病體的認識,前者是通而暢,后者是通而不暢或部份不通。血行是否通暢是健康與否的關鍵,因為血病是引起多種疾病特別是慢性病的主要根源,主張以通為補。先生晚年一面從事編撰論著,一面以審慎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潛心研究活血化淤,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七、工詩擅畫
先生幼年就愛好書畫,又受岳父季紹周先生的熏陶,對詩詞書畫均有相當造詣,尤擅長工筆畫牛,牛毛纖細清晰,栩栩如生,識者多以得其作品為榮。四十年代初,先生客居上海,生活極為艱苦,由于性情曠達,處之泰然,照常讀書、寫字、作畫、刻圖章借以自娛。1984年先生已屆九十高齡,還欣然接受民族英雄關天培后裔關士成先生之請,為淮安關忠節(jié)公祠堂作了“牧童牛背吹橫笛”一幅畫并題了跋,字跡秀麗,畫筆精細(原件現由關士成先生保存)。
先生工詩詞,附錄七絕兩首和七律一首于后:
七絕二首
(一)
枯木逢春競發(fā)芽,枝頭又見綻新葩。
問渠那得艷如許,賴有東風為籠紗。
(二)
醫(yī)海浮沉數十年,了無建樹已隳顛。
何期今日逢斯盛,愧對群賢自赧然。
(注;這是1982年12月先生參加上海中醫(yī)學院黨委召開的祝賀從事醫(yī)學教研工作四十年以上的同志茶話會上作的。)七律一首
虛度年華濫杏林,欣逢盛世錫良辰。
嘉賓蒞止誠殊遇,獎飾聯翩愧細民。
有志鉆研靈與素,每思發(fā)掘力違心。
際茲盛會陳私頌,壽域同登大地春。
(注:這是1984年12月5日上海中醫(yī)學院集會,祝賀先生九十壽辰時抒懷之作。)
八、光輝一生
先生懸壺近七十年,為大江南北的病者治愈多種疑難雜癥而享有盛名。幾十年來,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中醫(yī)人材,繼承和發(fā)揚了祖國的醫(yī)學遺產。他一貫追求真理,積極上進。
1956年1O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生九十誕辰,上海中醫(yī)學院隆重舉行酒會,以示慶祝。院黨委書記王立本和中國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員會都致了賀詞,著名老中醫(yī)裘沛然、殷品之還撰寫詩詞祝賀。中央衛(wèi)生部特攝制錄像。爾后中央衛(wèi)生部著名老中醫(yī)薈萃攝制組又特地到先生寓所拍攝了《杏林春色》影片。
先生逝世后,上海市有關部門和同人、學生送了很多花圈、挽聯和挽詩。
上海中醫(yī)學院的挽聯是:
懸壺七十年,起沉疴,愈頑疾,江淮兩岸嘆妙手;設帳三十載,承歧黃,繼盧扁,零陵齊口贊宗師。
注:上海中醫(yī)學院院址在上海零陵路。
同鄉(xiāng)老友、淮安知名人士田少漁先生(現寓北京)的挽詩是:
(一)
乍驚兇問倍凄然,屈指論交六十年。
夙具仁心能濟世,久欽妙手可回天。
雨中翠柏春長在,霜后黃花晚更妍。
猶記南山曾獻頌,徊看異地兩華顛。
(二)
去年訪戴到春申,把臂叮嚀情意真。
平日縱談閑歲月,一朝永訣隔天人。
飯醪長憶周公瑾,執(zhí)筆深慚范巨卿。
我已滿懷營奠感,那堪更哭老鄉(xiāng)親。
先生逝世后,上海中醫(yī)學院黨政領導、專家教授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二十六人組成了“劉樹農教授治喪委員會”。
1985年10月10日,隆重舉行劉樹農教授遺體告別儀式。上海中醫(yī)學院名譽院長王玉潤教授致悼詞,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舒文同志等有關領導、各界知名人士、本院師生、校友及生前友好四百余人參加了告別儀式。先生的靈骨于1986年11月20日在他的子女和學生護送下,安放在上海奉賢濱海古園。
作者附注:
本文承劉樹農教授哲嗣維松先生提供資料,附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