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伯陳瑄我們應該了解他更多
2017/10/15 15:04:34 作者:李想 閱讀:3606 評論:條
陳瑄是對清江浦有著重大貢獻的歷史名人,正是在他駐節(jié)淮安期間,清江浦從曠野之地逐漸發(fā)展繁榮,成為運河沿線的一大重鎮(zhèn),為以后數(shù)百年的輝煌奠定了基礎。在我們淮安,有關陳瑄的研究中,大多只提及和淮安有關系的事跡,如開清江浦河、將當時管理全國漕運事務的衙署設在淮安、在淮安設清江造船廠和常盈倉,淮安人為陳瑄建立了祠堂等等。然而陳瑄并不僅僅做了這些事,他不但治漕有方,在戰(zhàn)場上也是一名驍勇戰(zhàn)將,他還關心軍民疾苦,向朝廷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治國方略。
一、從征西南。陳瑄之所以受建文帝和明成祖重用,跟他在洪武時積累的軍功是分不開的。陳瑄,字彥純,祖籍安徽合肥,他的父親陳聞跟隨朱元璋起義,做到了成都右衛(wèi)指揮同知的職位,年少時就跟隨父親在成都生活。在明初,西南地區(qū)因為剛依附明朝不久,所以土司及舊元降將經常叛亂,陳瑄作為西部地區(qū)的軍官,多次參與平定西南的戰(zhàn)役。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元降將建昌衛(wèi)土司月魯帖木兒發(fā)動叛亂。他隨軍討伐,跨越梁山,平天星寨,連破寧番衛(wèi)諸蠻族,而后又征討鹽井,進攻卜木瓦寨。在該戰(zhàn)役中,由于叛軍人多勢眾,陳瑄所率中軍被重重圍困。他身先士卒,下馬步戰(zhàn),接連射殺叛軍,足部受傷后裹傷繼續(xù)迎敵,最后終于將叛軍擊潰。
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陳瑄跟隨都督徐凱征討叛將番賈哈剌,叛軍據(jù)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在圍困多日后,他從小道出奇兵,趟過打沖河(今雅礱江),并搭建浮橋,接引大軍渡河。他下令拆掉浮橋,以示破釜沉舟,結果連戰(zhàn)連捷,生擒賈哈刺。后來,他又會合云南軍征討百夷有功,因軍功赫赫升任四川行都指揮使司同知。
二、獲封伯爵。建文四年(1402年),陳瑄升任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從地方來到了中央。建文帝朱允炆鑒于陳瑄之前的軍功,將統(tǒng)領水師,鎮(zhèn)守南京江防,抵御朱棣燕軍的重任交給了他。但在燕軍抵達江北的浦口時,陳瑄率領全部的水師投降了朱棣,使得燕軍順利渡過長江,攻入金陵。不久,燕王朱棣在南京稱帝,是為明成祖。該年九月,明成祖大封功臣,他因有“默相事機之功”,仍任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加授奉天翊衛(wèi)宣力武臣勛號、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封平江伯,子孫世襲指揮使之職。
三、總督海運。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將明王朝的統(tǒng)治中心從南京逐漸北移到北京,從南方向北方運輸漕糧成為急需。朱棣任命陳瑄為漕運總兵官,將運糧重任交給了他。永樂初,往北京運糧主要采取海運的方式,他當年便從海上向北京、遼東輸運糧食49萬余石。以保障漕糧的轉輸,陳瑄在永樂二年(1404年)開始在渤海灣的直沽建設了能存儲百萬石漕糧的糧倉,同時設立了天津三衛(wèi),修筑了天津衛(wèi)城,開啟了天津六百余年的建城史。永樂十年(1412年),他上奏嘉定縣瀕海地方,地形平坦,海船停泊在此,時常發(fā)生觸礁、擱淺。請求于青浦堆筑土山。該建議被明廷采納,他調集軍民二十萬,筑土丘,方圓一百丈,高三十余丈,并于其上立土堡作航海標識,永樂帝賜名曰“寶山”,還親作碑文記述此事。
四、上疏言七事。陳瑄不僅治漕有方,還關心國家大事,針對國家之急,向皇帝諫言。明仁宗登基后,陳瑄上疏仁宗,提出七條經國利民的建議:一為重國本,應嚴整南京的守備力量。二為擇賢良,推舉人才應予核實,不能只論資格。三為蘇民力,湖廣、江西、浙江等地距北京較遠,百姓輸運糧餉往返幾近一年,有誤農作。可實行支運法,讓百姓和官軍分別運送一段路程。四為興學校,應考核府州縣學的教員,不稱職者的予以懲罰;挑選優(yōu)秀人才補為生員;準許軍中子弟入學讀書。五為整軍伍,應核實軍伍,年老患病者由子弟替代,逃亡者予以追捕。六曰謹邊防,開平等地乃是邊防要地,應挑選、訓練精銳之士,加強守衛(wèi)。七為專漕運,漕運官軍每年運糧北上,返回后還要維修漕船,終年勞苦,應禁止所屬衛(wèi)所對他們再加徭役。明仁宗采納了陳瑄所有的建議,還夸贊他:身為武將,能關心時政,不怕出言獲罪,是難能可貴的。不久他又賜他鐵券,并允許他的子孫世襲平江伯爵位。
宣德八年(1433年)十月,陳瑄在漕運總兵官任上病逝,終年六十九歲。明宣宗追封他為太保、平江侯,賜謚號恭襄。他的曾孫陳銳、玄孫陳熊也都擔任了漕運總兵官一職,為國理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