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河下估衣街和文昌街相連的地方,“文革”前曾有座造型別致的樓閣。這座樓閣樓頂高大,四檐高翹,登上閣的上層可俯視河下全鎮(zhèn)。這就是淮安河下古鎮(zhèn)上著名景點之一的二帝閣。說起它的來由,引出兩個人物來。
北宋末年,楚州北辰坊(今新城內)誕生一個女子,姓梁,名紅玉。少時,會織蒲,善歌舞,還從師練得一身好武藝。父死后,為避金人之亂,隨母流落到京口(今鎮(zhèn)江),淪為軍中藝人。一年元旦,梁紅玉五更進軍府賀年,忽見廊柱下似臥一只白額猛虎,鼾聲如雷,非常驚異。近前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青年將軍。聽人介紹,才知他叫韓世忠。梁紅玉非常敬慕,邀之家中,接談融洽,經母親同意,兩人結為夫婦。韓世忠南征北戰(zhàn),屢建奇功,升為元帥。建炎四年(1130)八月,韓世忠偕梁紅玉駐守金山,將金兀術十萬眾軍圍困在黃天蕩,梁紅玉親執(zhí)桴鼓,激勵士氣,打擊金兵,大獲全勝,從而傳為千古佳話。有詩贊曰:“舊是平原女,今從定遠侯,戎裝如月孛,佩劍亦嬌柔。眉鎖江山恨,心分國士憂,金山曾擊鼓,贏得姓名留!
南宋紹興五年(1135),韓世忠與梁紅玉同守楚州。當時宋、金之間只隔著一條淮水,兩軍對峙。金將阿里雅貝勒為了刺探宋軍情報,常常派三五金兵化妝越河偷渡,趁機到南岸劫掠財物,殺人放火,無惡不作,鬧得沿河百姓雞犬不寧,家家自危。韓世忠性情暴躁,金人每偷渡騷擾,他也每每怒責守岸軍校,并嚴令沿河增崗加哨。可是,金人偷渡襲擾的事卻有增無減,直氣得韓世忠元帥要將守岸軍校斬首示眾。后來,幸為愛妻梁紅玉出面勸阻,這才獲準饒恕,平息了這次風波。
一天晚上,梁紅玉換上一身便服,只帶了兩名親隨女兵。她們沿河串街,一路向居民打聽金兵偷渡的情況。可是梁紅玉聽到的都是一腔怨氣,有的人還訴說的沒完沒了。夜?jié)u漸深了,她們走到一座兵營哨位附近,忽聽幾個守岸宋兵議論:“也真是不像話,金兵奸細屢屢得手,不要說元帥生氣發(fā)怒,我們自己也覺得說不過去!绷硪粋士兵嘆息說:“唉,有什么辦法,我們的哨位都太低,稍遠一點就看不見……”
聽到這里,粱紅玉心中什么都明白了。在回營帳途中,她想起了漢末三國時的名將關云長沿江筑烽火臺防止東吳越江偷渡的往事,心里想,前人能做,我們何不效法。她匆匆趕到韓世忠的帥府,向韓世忠作了稟報。韓世忠一聽,連聲說:“好主意!好辦法!”夫妻二人經過一番運籌,當即下令在淮河南岸筑一座上下兩層的高大亭閣。閣樓的上層比河南岸的所有房屋都高。士兵登閣瞭望,沿河上下五里,歷歷在目,河面上漁船、擺渡等舟楫盡收眼底,連北岸金兵出入營帳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打那以后,金兵一偷渡,閣上哨兵就射出響箭報警,守岸部卒立即出動。這么一來,金兵每偷渡一次,就被捉一次。連遭幾回失敗后,金兵就再也不敢輕舉妄動、偷渡騷擾了。
韓世忠、梁紅玉把三萬人馬操練得兵強馬壯,金人再也不敢南犯。他倆又上疏臨安,請師北伐。不料,宋高宗已偏安新京,樂不思蜀,加之權奸主和,北伐中原的主張成了泡影。想恢復宋室一統(tǒng)河山的韓世忠思念起被金人監(jiān)禁的宋徽宗、宋欽宗,虔誠地與夫人梁紅玉登閣遙拜二圣。韓世忠置酒焚香,跌跪閣上;粱紅玉素服淡妝,陪侍一旁。面對繚繞上升的煙圈,想到國家山河的破碎,黎民百姓慘遭暴虐和兩位皇帝的被羈押,夫婦二人憂心如焚,不覺淚如雨下,閣上守軍和隨侍親兵也感動得個個落淚。拜畢,人們出于對韓世忠、梁紅玉夫妻忠肝義膽的崇敬,就把這座樓閣叫作“拜二帝閣”。字多拗口,時間一久,第一個字漸漸被人們喊丟了,就只剩下了“二帝閣”。這座二帝閣歷經800余載,一直到十年動亂年間才被人為拆毀。如今,還常見游人在二帝閣遺址上躑躅徘徊,并引發(fā)起對韓世忠和梁紅玉的深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