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人們常以山水與陽光的向背來給城鎮(zhèn)命名。山南為陽;水南為陰。據乾隆本《淮安府志·山川》記載:“治西北十五里”有山名缽池。“崗阜盤旋,形如缽盂。相傳周靈王太子晉煉丹于此”。唐代文人杜光庭稱缽池山一帶為七十二福地之一。清代山陽籍人朱涵描寫缽池“山經鍛煉,故隱隱隆隆,無巉巖峻嶺之觀。然樹木陰翳,山經環(huán)疊,遙望蔚然;晦明風雨,俯仰百變,皆有可樂。邑在山之南。故以山陽名焉!笨梢姡疥柺且蛟诶彸厣侥隙妹。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缽池山之所以被稱為“福地”,是因為有王子喬升仙的故事為其增添了傳奇色彩。王子喬,名晉,又叫王子晉,傳說是東周靈王泄心的太子。王子喬與父親鬧意見后,離家出逃,在路上遇見浮邱公。浮邱公將他接上中岳嵩山,修行了30年,得道成仙。下山后,王子喬遍游神州,想選擇一個地方煉丹。有一天,他走到淮河邊的一個崗壟之上,只見這里地勢幽遠曠達,祥云瑞氣盤繞,尋問得知此地名叫缽池山,山中有口井,名叫缽池。井水清涼甘甜,沁人肺腑。于是,王子喬便于此筑臺冶煉仙丹。丹成后,王子喬先拿雞和狗做試驗。雞和狗一吃丹丸便直挺挺地死了。王子喬以為煉丹不得法而失敗,便把仙丹扔下缽池。不一會兒,雞突然變成了鳳凰,狗突然變成了麒麟,王子喬也吹著笙乘鳳凰而去(王子喬故事詳見漢代劉向《列仙傳》)。從此,缽池山土石都變成赤紅色,井水的顏色日幻三次,而且比其他水重四銖(古衡制1兩等于24銖)。
這個神話故事雖然近乎荒誕,但還是有一定的社會生活作為基礎的。在封建社會初萌時,由于當時的勞動人民缺少文化科學知識。他們對富饒的家鄉(xiāng)深感自豪,而又無從找到正確的解釋,于是便附會了一些帶有道教色彩的神話傳說,這也就不足為奇了。缽池山在過去也確實是一個勝境,無怪乎歷代文人稱贊不衰。蘇東坡就曾稱贊這里: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但是,由于黃河多次決口,泛濫淮南,大量的泥沙使平地增高幾米,加之亂采礦石,因此,本來就不甚高的缽池山也就逐漸淤為平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