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閘磨坊
2016/5/19 16:49:58 作者:政協(xié)文史辦 閱讀:5468 評論:條
過去的板閘沒有機面房。居民吃面食,只有用大磨難(驢拉磨)、小磨拐(一人前推后拉,一人前拐喂磨)的方式來磨面。第一次磨出來的是粗面要用羅子羅,羅下來是能吃的面,羅不下來的粗糧頭子,再進磨。這樣要反復(fù)磨三次,只剩下麩皮或稖頭皮。大磨坊不但用蘿子籮面,數(shù)量多的還用籮柜籮面。熟練的籮面工,打起籮柜的聲音十分好聽;j子撞擊籮柜樁發(fā)出叮咚之聲,那種節(jié)奏,象十番鑼鼓里的鼓點子:叮咚、叮叮咚、叮叮咚、叮叮咚咚、叮叮咚。工人反復(fù)不斷地變換撞擊節(jié)奏,讓你感到,他好像不是在籮面,而是在打擊樂器。不少好奇的路人,停下腳步來聽他的蘿籮柜聲。有這么一句歇后語,叫:籮柜樁子——兩頭撞。是指籮子在車柜中籮面,前后兩頭都要撞在樁上,才能將細面籮下,形容事不好辦,兩頭碰壁受氣。
籮下的面粉頭高面、二高面、三高面(“高”,方言,“遭”的誤談,表示遍高)。過去,頭高面粉一般是地主、店鋪老板和有錢人吃,剩下的二高、三高面粉拌起來把伙計和下人吃。
磨坊的大磨結(jié)構(gòu)非常復(fù)雜。大磨直徑三尺三,由上下兩片磨扇組成,厚四寸一片,二片重量達400多公斤,選上好的黑麻石鑿成。磨坊在造磨的時候非常講究。造磨先造底座,首先要夯實基礎(chǔ),再選上好的新磚,放在石灰水里浸泡,用糯米汁和石灰膏攪拌均勻,用來粘砌磚塊。底座為圓形,一般小于上面磨盤,周邊各留5寸空檔,目的是讓驢拉磨的時候不磕驢腿。底座上面放置磨盤,底座高二尺三寸,上面預(yù)留六根5分粗的鐵樁,和下臍磨底部的六個石孔相對,用明礬化水焊接牢固,確保下臍磨和磨盤不得有半點晃動。底座和磨盤砌好后,要晾干三個月,干透后才能使用。石磨的磨扇有上下兩片,分別叫上臍磨和下臍磨。下臍磨和底座固牢后,裝上臍磨。上臍磨是整個磨盤的活體。在下臍磨的中心平面上,由石匠鑿一石洞,石洞里裝置一根鋼樁,叫臍樁。在上臍磨的底部中心平面上,再打上一個石洞,裝上鋼襯套,叫臍眼。這樣上臍眼套在下臍樁上,上臍磨在強大的拉力下,由于軸心轉(zhuǎn)動的原理,能夠轉(zhuǎn)動自如。在上下磨盤的接觸面上,還要由石匠刻上圓三角形的磨線,磨線呈寬5分、深1分的三角形齒狀,叫磨齒。這樣,在上下磨齒的轉(zhuǎn)動磨合下,各種糧食就能磨碎成粉。經(jīng)長時間的互相磨擦,磨齒會被磨平,到時就要請石匠用鑿子重新鑿出磨齒,叫洗磨或鍛磨。每年需二到三次。
上臍磨離磨中心三寸處,由石匠鑿一眼二寸直徑、順時針的斜石孔,叫磨眼。糧食順斜磨眼漏下去,經(jīng)上下磨扇齒磨成粉。上臍磨在周圍和正中均勻鑿六個深孔,深孔里裝上六根硬木樁頭,樁頭扣上鐵耳鉤,耳鉤上再加扣粗繩,套在驢背上,蒙上驢雙眼。只要一聲吆喝,驢拉磨轉(zhuǎn)動了,磨面就開始了。此前在磨盤上方的屋梁上,懸掛一只吊桶。吊桶下口設(shè)一漏斗,漏斗口對準磨眼,吊桶里裝的原糧就從漏斗中漏進磨眼。在漏斗口上方裝置一插片,用來調(diào)節(jié)糧食進磨眼的快慢多少。
磨坊這行當很辛苦,起早貪黑。夜里要加草料喂驢,天不亮就要清掃磨盤,待天亮上客套驢推磨。大磨坊能用二頭驢,輪流拉磨,歇驢不歇磨。過去糧食的計量器具一般使用斗和升。一斗用現(xiàn)在的秤來稱約15斤左右,10升為一斗。斗有斗桶(硬木鐵把),升有升桶(粗竹桶帶節(jié))。大戶人家驢推磨,都是用斗量。小戶人家人拐磨,用升桶量,一升桶約一斤半。磨坊收入主要來源是糧食加工費,剩下的皮殼還可賣錢。
板閘的磨坊很多,大小有十幾家。當時板閘較大磨坊有:袁佩全、李廣田、張興龍、劉干才、許金祥、李廣玉等。大磨坊每天加工面粉十幾擔(dān),小磨坊每天也要加工好幾擔(dān)。按大小人口計算,一天耗一斤口糧。這十幾家每天加工的糧食2萬余斤,再加上有錢人家從外地買回來洋面粉,不難算出老板閘的人口應(yīng)該有3萬之多。大小磨坊經(jīng)營到1958年大躍進時,已不剩幾家了。到1965年以后,板閘有了粉碎機和機面房,僅剩的幾家磨坊也徹底關(guān)閉了。幾千年的原始生活器具,終被先進的設(shè)備所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