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閘狀元齋茶食店
2016/2/3 8:59:09 作者:章來福 閱讀:3935 評論:條
舊時,茶食店亦稱“果盒店”。狀元齋茶食店開業(yè)于清咸豐年間,店主蘇廣富從江南潤州(今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遷徙來淮,在板閘對面的里河西安頓下來,為大戶人家挑水謀生,后做賣牛肉湯小生意。幾年后,手中有些積蓄,便在板閘南街開了爿茶食店,取店名“狀元齋”。
茶食店坐東面西,兩開間的二層樓門面房,底層營業(yè),上面住人。古色古香的飛檐翹角帶有廊檐的店面,廊檐下還掛有銅鈴鐺。掛在墻上的長方形店招牌,上面鐫刻凸起的“狀元齋”三個金字。店鋪后面10多間的房屋為作坊,青磚砌墻,鐵皮屋頂。屋內(nèi)一溜排砌有4口大鍋灶,2口小鍋灶。
狀元齋茶食店長常年制作各類茶食,每年的三大節(jié)日都有應(yīng)時的茶食上市。端午節(jié)供應(yīng)桂花鹵透糖,中秋節(jié)制作月餅品種有棗泥、豆沙、五仁,春節(jié)制作大糕、雪棗、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寸金糖等。正常季節(jié)制作膠切片、小果子等,盛夏季節(jié)還制作清涼消暑的綠豆糕。狀元齋茶食店精制的特色糖果“牛皮糖”,堪稱一絕,遠近聞名。牛皮糖選用綠豆粉、白綿糖、桂花鹵、麥芽糖等原料精制而成。牛皮糖呈醬黃色,吃到嘴里一股清香味直入肺腑,牛皮糖約2寸長、8分寬、3分厚,不僅可拉至1尺長不斷,還能縮至原狀,故深受小孩喜歡。茶食用紙包成元寶狀、菱角形后,放上印有“狀元齋”的小紅紙,再用細花繩扎起來。
民國年間,狀元齋茶食店的第三代業(yè)主蘇錫恩,還有一項拿手絕活,能捏出《水滸傳》中的108將、《西游記》中的唐僧師徒4人、傳說中的八仙過海等面塑人物造型,遠近聞名。
故狀元齋茶食店制作的壽桃、壽(蛋)糕,開盟糕、狀元糕等喜慶糕點,凡板閘和附近的黃碼、缽池山、徐揚等鄉(xiāng)的村民家中辦事送禮必來購買。狀元齋茶食店還預(yù)售糕點票,購買人用作送禮的代金券,受饋贈的親朋好友憑票隨意挑選各種茶食。
茶食店制作茶食的原料有糯米、面粉、麻油、菜籽油、芝麻、綠豆等。將糯米加工成糯米面,要用石臼來砸、搗。淮安人又稱之“殼對”,是相當費勁的一項力氣活。石臼選用質(zhì)地堅硬的黑麻石,鑿成面寬底窄,中心部位鑿空,內(nèi)側(cè)成斜紋狀,高約0.6米,直徑約0.5米,俗稱“腳窩”。石臼埋在地下,臼口略高出地面,周圍用青磚鋪地平。石臼的后面裝置一根長約1.5米左右的木杠桿,杠桿下端上裝有搗臼棒,棒上還鑲嵌著鋒利的臼齒,杠桿和搗臼棒類似于“T”的字母形狀。另有一根橫穿杠桿末端前的圓木軸,兩頭安裝在石頭鑿成的軸孔內(nèi)!皻Α睍r,一只腳踩住木杠尾端,在杠桿原理的作用下,腳踏下,前面臼棒抬起,腳釋放,臼棒落下?lián)v臼,如此往復(fù),臼里的糯米便被搗碎。為使石臼內(nèi)的糯米,受到的臼齒上下均勻搗碎,還要不時地用長竹片翻動糯米。到了糯米快搗碎時,還要使勁地將杠桿往下?lián),這可加大杠桿的重量,使糯米達到全部搗碎,這又稱“摜對”。待糯米搗碎后,用羅子重復(fù)將糯米羅上幾遍后,沒有羅下去的碎糯米頭,再倒進石臼內(nèi)繼續(xù)搗碎,落入大匾內(nèi)的便是糯米面了。
茶食店烘焙月餅之類的茶食,是用吊爐來烘焙的。吊爐分鑄有鍋沿的平鍋(亦稱“下火”)和鍋蓋(亦稱“上火”),但其結(jié)構(gòu)比較復(fù)雜,爐底是兩口同樣大的鍋灶。使用吊爐時,兩口鍋灶同時燒火,一口燒平鍋另一口燒鍋蓋。平鍋的鍋灶沒什么樣的講究,像一般鍋灶燒草,掌握火候就可以了。但鍋蓋就可有講究了,鍋蓋和平鍋均為生鐵鑄造,形狀和平鍋大致一樣,只是沒有鑄鍋沿,但鍋蓋底中心部位,微微向外凸出去。直徑約80公分左右、厚度約5公分左右。鍋蓋上罐滿黃沙,是為了起到保溫的作用。
鍋蓋邊上扣有三只鐵環(huán),再系上可旋轉(zhuǎn)的三根鐵鏈,吊在屋梁下面的鐵杠桿上。待鍋蓋底部燒熱后,將鍋蓋慢慢地移動至平鍋上,上下對齊,鍋蓋正好嚴絲合縫蓋在平鍋上,平鍋與鍋蓋同時加溫進行烘焙。為防上鍋蓋底燃燒后熱度高,便在平鍋內(nèi)的茶食上,覆蓋幾層裱芯紙再灑上水,用這樣的方法烘焙茶食,既能達到烘焙的時間短又不讓茶食炕糊了。
民國二十年(1931),國民政府改革稅收制度,淮安鈔關(guān)被裁撤。狀元齋茶食店的生意也一落千丈,為維持生計改為打炕餅。幾年后,營業(yè)百余年的狀元齋茶食店便關(guān)門歇業(y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