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邗溝戰(zhàn)事與山陽建立發(fā)展的關系
2016/1/6 19:49:48 作者:陳鳳雛 閱讀:3864 評論:條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溝通江淮,欲北上與中原諸侯爭霸。邗溝開鑿本身,就是一項軍事工程。公元前482年,夫差北上與中原諸侯會盟黃地,欲為霸主,越王勾踐乘吳王遠出,國內空虛之際,兵分兩路進攻吳國,一路攻打吳國都城,一路經海道逆入淮水,堵住末口,迫使夫差不得不諸和于越。
以后若干年,邗溝在國家統(tǒng)一時,則主要用于經濟運輸、人員往來,成為和平水道,國家一旦分裂,爆發(fā)戰(zhàn)爭,邗溝內則峰煙滾滾,戰(zhàn)船往來,邗溝北端的末口處在淮河下,而淮河在中國歷史上,凡國家發(fā)生在規(guī)模戰(zhàn)亂,或群雄割據,或南北政權對峙時,往往成為敵對政權或勢力的天然分界線,位于末口的山陽、淮安,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由北方流入淮河的河道,有清河、汝河、穎河、渦河等五道,而淮河向南出口的河道只有一個刊溝,這更加突顯了淮安國事地位的重要,故史志書淮安為“南北之咽喉,天下之控扼”,“形勢之險,甲乎天下”,“中國(指中原地區(qū))得之可以患江表,江表得這可以患中國”顧炎武稱淮安:“南必得而后進取有資,北必得而后餉運無阻”。
一般來說,在封建社會,一個地區(qū)的軍事中心,往往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我們這里重點講述,山陽縣(前身為射陽縣)經過魏晉南北朝紛爭,如何從一個普通縣份成為一地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并被唐代列入全國十大緊州的過程。
漢高祖六年(-201),劉邦封項伯為射陽侯,立射陽侯國,漢惠帝三年(-192),國除為縣。
東漢建安初,曹操與孫吳相持于江淮之間,曹操為了戰(zhàn)爭的需要,下令居住在江北沿岸的居民全部撤退。建安五年(200),遷廣陵郡治于射陽,陳登為太守,廣陵吏民“拔郡隨之”。陳登開邗溝西道,自樊梁湖直入白馬湖,不再繞道博芝湖和射陽湖。又在射陽縣西筑堰三十里,“西為富陵湖,湖西為淮,每淮溢入海,賴此堰障之”,陣登還降伏“海賊薛州之群萬有余戶”。
魏黃初五年(224)八月,曹丕興師伐吳,時吳魏以長江為分界線,魏軍由渦河入淮河,再由末口至江邊。東吳為疑城假樓,綿延數百里,曹丕見江南勢盛,遂退兵。吳孫韶遣高壽率敢死之士500人,抄近路邀擊,曹丕大驚,高壽奪其副車、羽蓋而還。曹丕還至射陽,時山陽池(一名精湖,疑即后來的管家湖)水已枯,魏軍戰(zhàn)船數千皆不得行。曹丕遂令鎮(zhèn)守廣陵郡的尚書蔣濟,把戰(zhàn)船都燒掉,以免被東吳奪去。
蔣濟回奏,請主上先回來,我會處理此事,曹丕走后,蔣濟組織人在行將于涸山陽地中筑五道渠,復在射陽湖筑堤數道,將湖水引入五道渠中,待渠中水滿,然后命人將數千戰(zhàn)船分別拖到各渠中,各渠亦分梯次筑堰以蓄水,于是戰(zhàn)船揚帆入淮,浩浩蕩蕩駛向魏都,以及曹丕到剛到京,蔣濟率船隊也到了,曹丕到盛贊蔣濟,蔣濟創(chuàng)造戰(zhàn)爭史上成功實現(xiàn)戰(zhàn)略撤退的典范。
晉太康三年(282),廣陵郡治由射陽移淮陰,東晉初年(317)還治揚州,射陽縣于劉宋間廢。
東晉及宋、齊、梁、陳四朝,南北朝皆以淮河
為分界線。因而直面清河口的淮陰,控制末口的射陽,及后來崛起于末口的山陽,都成為南朝的邊防防重鎮(zhèn)的要鎮(zhèn)。應該說,東晉大部分時期,淮陰的軍事中心地位尤其突出,因而經歷了更多的戰(zhàn)亂。被稱為“北門鎖鑰”。
建興元年(313),司馬睿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他一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給鎧仗,讓他到淮陰開爐鑄造兵器,招募壯士,興師北伐,祖逖短期內招募淮陰子弟二千人,一路勢如破竹,不斷有百姓參加祖逖的部隊,多次打敗北方石勒的軍隊,恢復了黃河以南的土地,后因后援不繼而失敗,淮陰故城相傳有祖逖冶兵處。
永昌元年(322),王敦反,劉隗鎮(zhèn)守淮陰,奉詔入衛(wèi),軍敗。隗至淮陰,為劉遐所襲,隗投奔石勒。
太寧初(323),劉遐為北中郎將,兗州刺史,鎮(zhèn)守淮陰,咸和元年(326)卒。以郭默代之,劉遐妹夫田防等不服,欲立劉遐子劉肇代郭默,劉遐妻邵氏止之,不從乃秘密放火,燒甲仗都盡,但朝廷終立劉肇鎮(zhèn)守淮陰。
永和八年(352),以荀羨鎮(zhèn)淮陰,屯田于東陽之石鱉,“公私利之”。
太元三年(378),前秦符堅遣其將俱難、彭超、邵保等步騎七萬攻占淮陰,留邵保鎮(zhèn)守。太元四年,前秦軍在三阿被謝玄擊敗,彭超退屯淮陰,謝玄遣舟師沿淮河乘潮而上,焚淮橋,又與俱難合戰(zhàn),斬邵保,前秦軍遂退出淮陰。
太元十二年(387),以朱序為青,兗二州刺史,鎮(zhèn)淮陰。
綜上所述,東晉年間,淮陰飽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及內亂之害,為此,朝廷不得不在末口所在地的山陽,建設另一個邊防重鎮(zhèn),義熙四年(408),北魏南侵,“自彭城以南,人民皆保聚于山陽,淮陰諸戍皆不復立,”晉廷使并州刺史劉道憐鎮(zhèn)山陽,進號征虜將軍,督淮北諸郡軍事。
晉廷這樣做,原因有二,一是山陽、淮陰之間有六七十里的緩沖地帶,北方軍隊由泗水南下,淮陰首當其沖,即使淮陰陷落,山陽仍可作為指揮中心和后勤保障基地,從容應對,重新部署戰(zhàn)事。二是山陽位于邗溝和淮河的交叉點,保住了山陽,即阻斷了北軍通向揚州和京城的水路,使北軍船隊無法由邗溝直攻都城。
一般說法,山陽建縣始于晉義熙七年(411),其實據史書記載,山陽地名早就存在。東晉哀帝隆和元年(362)十二月,“庾希自下邳退屯山陽”。廢帝太和四年(369)十月,大司馬桓溫北伐失利,“溫收散卒,屯于山陽”十一月,“大司馬溫自山陽及會稽王昱會于涂中,將謀后舉”。
元興元年(404),劉襲兄冀州刺史(劉)軌邀司馬休之、劉敬宣,高雅之等共聚山陽,欲起兵攻(桓)玄。義熙二年(406),諸葛長民為青州,徙山陽。義熙六年(410),為鎮(zhèn)壓徐道復,盧循叛亂,劉裕班師自下邳,“以船運輜重,自率精銳,步歸至山陽!币陨嫌浭觯际橇x熙七年前的事,說明山陽早就有名,義熙七年(411),只是對山陽縣的一次確認。當然,義熙七年(411),還有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設立山陽郡,轄山陽、左鄉(xiāng)、東城、鹽城四縣。時淮陰縣歸屬臨淮郡,治所在海西。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山陽郡的設立,進一步確立山陽的地位,后陽平郡亦寄治山陽,轄泰清、永陽、安宜、豐國四縣。宋、齊、梁、陳四朝,山陽郡縣并存的格局未變,宋元嘉二十七(450)十二月,魏主拓拔濤起兵攻宋,進至山陽,山陽太守蕭僧珍早有準備,他將城外居民及北方流民全部遷入城中,時朝廷運往滑臺及盱眙的糧草軍器,因前路不通,也都放在山陽城中,時“城內垂萬家,戰(zhàn)士五千余人”。
蕭僧珍還組織兵民將郡城附近的白水陂畜滿水,揚言水灌魏軍。魏軍得知信息,在山陽不敢停留,放棄了由“高涼王郡出山陽”的計劃,轉而西向攻打盱眙。魏主兩次攻打盱眙,都以失敗告終,最后拓拔濤自己也被部下所殺。
此魏不敢進攻山陽,說明山陽城池的堅固!俺莾却谷f家”更顯得城市的繁榮,須知山陽立郡時,全郡才二千八百一十四戶,現(xiàn)時光山陽縣城就近萬戶,是原來全郡戶數的三倍多,實在令人驚嘆。
宋泰始二年(466),徐州刺史薛安都等擁立晉王受挫,逐反。三年,圍攻山陽,山陽太守程天祚降。蕭道成(以為齊高帝)以冠軍將軍的名義,特節(jié)都督北討前鋒諸軍事,鎮(zhèn)守淮陰。
肅道成擊敗薛安都及其侄索兒。晉廷立北兗州于淮陰,淮陰復為重鎮(zhèn),齊建元四年(482),朝廷將北兗州治州所由淮陰移置盱眙。是后兗州或治盱眙,或治出陽。
齊建元三年(481),北朝魏軍功淮陰,齊遣領軍將軍、山陽太守李安民與軍主周盤龍一周抵御,周盤龍率子周奉叔疾行至淮陰,未及休息,即率二百人沖入淮北敵陣,左沖右突,殺敵無數,”魏數萬之眾莫敢當者“魏師遂退,都督兼山陽太守李安民又引兵追之,戰(zhàn)于孫溪渚,又獲太勝,后用盤龍任東平太守(屬北兗州)。
此間,南朝曾組織多次北伐,均無功而返退回淮陰,淮陰由于山陽的支撐,北朝始終未能踏入淮南一步,后淮陰亦多次成為州、郡治所。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南朝發(fā)生侯景之亂。
梁武帝憤恨而死之后,侯景別立簡文帝,江北數郡皆降侯景,山陽太守蕭鄴棄城走,兗州(淮陰)刺史蕭祗出奔東魏,侯景派心腹蕭弄障接管兗州,州民組織起來,協(xié)同士兵嚴守城門,拒絕蕭弄璋入境,侯景派直閣將軍羊海率兵助蕭弄璋,誰知羊海乃以全部人馬投奔東魏,東魏遂占有淮陰、山陽。直至陳太建五年(573),大將吳明徹率師北伐,由繁梁湖入淮河,突然包困淮陰城,”淮泗義兵相率響應,一二日間繁眾數萬,遂克淮陰、山陽、鹽城三郡”。
隋將山陽,淮陰并為山陽縣,屬江都郡(開皇初廢山陽郡,開皇十二年[592],置楚州,大業(yè)初,州廢。開皇元年[581]廢淮陰郡,并立楚州,大業(yè)初,州廢,縣并入山陽),這應該是淮陰首入山陽。
唐建楚州,治山陽。武德四年(621),復置淮陰縣,武德七年,再并入山陽。這是淮陰第二次并入山陽,唐立楚州為全國十大緊州之一,緊,意味著地理位置重要,地域較大人品眾多,經濟開發(fā)程度較高。
綜上所述,山陽縣興起于東晉,終過東晉及南朝短短二百年時間,就演變?yōu)幕突投际小荨?nbsp;
由于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和人民的勤勞、勇敢,邗溝帶給山陽縣的不僅是經濟、文化、社會發(fā)展以及人員交流的方便,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性也成為了山陽發(fā)展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