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福利入口在线观看,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国产视频1区2区3区

首頁 > 淮史百科 > 府城研究 > 末口與淮安建城史

末口與淮安建城史

2016/1/6 19:38:14    作者:劉懷玉    閱讀:6469    評論:0

  五六千年以前,沿淮河山陽灣、末口、青蓮岡一線,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生活,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青蓮岡文化。如果說青蓮岡是淮安文化的源頭,那么,末口則是淮安建城史的開始。
  末口是春秋時期吳國為了北上爭覇中原,開鑿邗溝的產物,距今正好2500年歷史。邗城為吳王所筑,揚州繼承了邗城,以吳開邗溝為其建城之始。我們淮安也是如此,末口的歷史變遷,就是一部淮安建城史,淮安同樣擁有2500年的建城史。
  末口所處之處原名北辰坊,當時湖水高,淮河水低,來往船只多,怕邗溝水泄,故筑一道水堰,名北辰堰,或稱北神堰!短煜驴芬秷D經》云:“北神堰在楚州城北五里,吳王夫差欲通江淮,于此立堰者!蹦┛谠緝H是一河口名稱。但它卻是我國東部南北通道的重要節(jié)點,來往的官員、客商、文人墨客無不熟知,所以末口的知名度超過了北辰坊、北神堰。
  漢武帝元狩六年(—117),境內射陽縣建立,后又在314年后一度成為廣陵郡。又28年后,史書上出現(xiàn)了山陽之名。《資治通鑒》卷70中載:黃初六年(225)十月,魏文帝曹丕興師至揚州,欲渡江征吳。因天寒戰(zhàn)船不得入江,便班師回都。到了山陽湖,將戰(zhàn)船都留給蔣濟處置。因冬天水淺,戰(zhàn)船無法通過,讓蔣濟“分半燒船于山陽湖中!笔Y濟鑿地筑作土豚(塍),數(shù)千艘戰(zhàn)船,都陸續(xù)入淮,全部還都。在《三國志·蔣濟傳》中有同樣的記載。這是國史中第一次稱這里為山陽。當然,淮安稱山陽絕不是從此時開始的,雖還未發(fā)現(xiàn)更早的記載,但僅從此時計算,至今也有1690年的歷史。
  在《通典》卷181中載,“吳王濞反于廣陵,山陽王率眾于此拒之,(淮安)因以山陽為名”。山陽就在末口南側,山陽王于此扼守末口要塞,抵拒劉濞,山陽由此得名。按《史記·梁孝王世家》,山陽王劉定是梁王劉武的第四子。吳王劉濞反在景帝三年(-154),如果是因劉定使此地得名山陽的話,則山陽一名更早了,竟有2160多年的歷史。
  建安二年至五年(197—200)廣陵太守陳登將廣陵郡治移射陽,他從樊良湖向北穿渠至寶應,再向北達白馬湖、山陽池至末口入淮河,新開渠稱“邗溝西道”。此后東道與西道曾交替通行,但不管由東由西,邗溝都是由末口出入。它的路徑是從淮安城南向東,經城東南轉向北,到淮河邊末口入淮。
  山陽的生命活力在于末口,因為它是一個交通樞紐,是天下必爭之地。吳表臣曰:“山陽控扼之地,失之則無以屏蔽淮東!毙熳谫仍唬骸吧疥柲媳北貭幹匾病N业弥,可以進取山東;敵若得之,淮南不能以朝夕固矣!睔v史注定,末口一開始便是一個軍事重鎮(zhèn)。我國歷史上凡南北戰(zhàn)爭時期,多以淮河為界,末口便是戰(zhàn)爭的前沿。
  秦漢之交的戰(zhàn)爭是否用到邗溝,缺乏資料。西漢七國之亂,吳王劉濞利用邗溝運兵運糧,遭到山陽王的抵御。東漢末與三國南北朝期間,相關記載則史不絕書了。永嘉之亂以后,淮河以北屬于北朝。公元317年,進入東晉時代后,南北方都爭奪末口一帶,時得時失,相互拉鋸。
  太興年間,孔衍曾駐守山陽。隆和元年(362),北中郎將庾希協(xié)助陳祐守洛陽。后庾希自下邳退屯山陽。太和四年(369),桓溫與燕人作戰(zhàn)失敗,“收散卒,屯于山陽。”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劉裕以諸葛長民都督淮北諸軍事,鎮(zhèn)山陽”。義熙四年(408),鮮卑侵逼,自彭城以南,民皆保聚山陽,淮陰諸戌并不復立。朝議使劉道鄰鎮(zhèn)山陽。義熙六年(410),劉!爸料纶源d輜重,自帥精銳步歸至山陽。
  此時山陽由一個大集鎮(zhèn),屢次成為重兵鎮(zhèn)守之地和臨時州郡治所。義熙七年(411)建立郡縣只不過是水到渠成罷了。在山陽未立縣前,山陽大鎮(zhèn)卻早已有了城池。義熙二年(406),諸葛長民為青州剌史,把他的治所遷到山陽。他上表云:“此蕃十載,釁故相襲,城池崩毀。”既然尚未建縣時已“城池崩毀”,可見筑城時間當然就更要早了。據(jù)說城是晉穆帝永和四年(348)荀羨建的。當時所建立的軍營譙樓,成為山陽城的譙樓,約是今聳立城中的鎮(zhèn)淮樓。從義熙七年(411)起,淮安第一次成為淮河以南、揚州以北的府郡級城市,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是二級城市。以后唐宋稱楚州,明清稱淮安府都是在這基礎上的沿襲與發(fā)展。
  南宋與金國對峙時代,韓世忠梁紅玉“頓兵八萬于山陽,如老羆之當?shù)馈保鹑瞬桓逸p易過淮。末口再次顯示了它的軍事地位優(yōu)勢。韓世忠的軍營遺址后來筑為新城,與之隔河相對者,即為金國的三角城。當時的三大將之岳飛、張浚也都曾到過這里。乾道中,有人建議戍守清河口,陳敏言:“今欲必守其地,宜先修楚州城池,蓋楚州為南北襟喉,彼此必爭之地。長淮二千余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清、汴、渦、潁、蔡是也;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運河耳。”后與楚州守臣左祐修楚州城,并遂移守楚州。北使過淮者見山陽城雉堞堅新,稱“銀鑄城”。
  由于末口的存在,這兒成了漕運要津。北宋天下分十五路,淮南路又分東西二路,各路設發(fā)運使;茨隙饭惨粋發(fā)運使,設在楚州,于末口建轉搬倉,又稱上供倉。
  著名的文學家范仲淹曾監(jiān)楚州糧料院。景佑三年(1036),歐陽修貶官夷陵,途經楚州,在淮17天,泛舟北辰,飲于北辰。游于西倉倉亭、水陸院東亭、堰上亭、楚望亭。整個活動都安排在轉搬倉區(qū)。也可以看出淮安轉搬倉的規(guī)模。到了元代,倉稱滿浦倉,設正八品大使一員,正九品副使一員。
  無論是唐宋以前漕運向西北,還是元明清漕運向直北,都必須經過末口。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陽實咽喉要地也。漕臣駐節(jié)于此,管領天下之轉輸。漕督為省部級官員,淮安已不是一般的縣城、府城了,而是一個準省級城市。
  總督所領之總兵、參將、大河淮安二衛(wèi),淮揚、淮海、漕儲諸道,工部、戶部、刑部等大小駐淮官衙,鱗次櫛比,有如旅館,既為淮安增重,又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當時楚蜀之木、滇之銅、豫章之窯、吳越之織貝、閩粵之橘柚,皆經行其地。來往商船糧艘,回空載重,百貨山列,隨地成市,晝夜喧囂,市不夜息。山陽因而成為重要經濟繁榮城市。唐宋皆列為十大緊州之一,明清為沿河四大城市之一,被人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壯麗東南第一州”。明代鬧倭寇,建起了聯(lián)城,最終形成了三聯(lián)城的格局。
  唐宋在末口的轉搬倉一直使用到明朝,當年的淮陰驛、稅課司都設在這里。明清時代末口還是鹽運要津,淮北鹽商聚居于此,為河下建設乃至整個淮安城市建設作出了貢獻。清江浦開通以后,末口五壩仍在使用。
  直到萬歷十七年(1589),山陽灣淮河改道才不通漕。至此,末口先后使用了2075年,為中國歷史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由末口而山陽,由山陽而楚州,由楚州而淮安,每一次變化都與末口重要戰(zhàn)略地位相關。末口是淮安建城和城市繁榮的源頭和動力,這段歷史也是淮安城2500年以來的建城史。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主辦單位
网站地图琼icp备830166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