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燦明珠金板閘
2015/7/23 15:42:08 作者:陳民牛 閱讀:4574 評論:條
在老淮安城西北15華里,有個板閘,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寺院林立,是漕運重鎮(zhèn),還是革命記者的搖籃。朝廷曾在這里設立京杭大運河上收取關(guān)稅的唯一大關(guān)、搖錢樹——“淮安大關(guān)”。正如冒廣生《淮關(guān)小記》詩曰:“板閘人家水一灣,人家生計仗淮關(guān);婢賒斗米奴騎馬,笑指商船去又還!
淮安鈔關(guān)
據(jù)《山陽縣志》記載:“凡湖廣、江西、浙江、江南之糧艘,銜尾而至山陽,沿運河北運,雖山東、河南糧艘不經(jīng)過淮安板閘,亦皆遙稟戒約,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陽板閘實為咽喉要地也!彪S著漕運興起,關(guān)榷設立,鳳凰寶地板閘也跟著崛起,漕舟銜尾而至,商船云集、店鋪茶館林立,廟宇寺院眾多,經(jīng)濟發(fā)達,市井極為繁榮,成為京杭大運河畔璀燦的明珠。
這里以前叫鳳里,自明永樂二年(1404年)陳瑄在這里建移風閘,次年又在移風閘西二里建筑板閘,從此,板閘代替了鳳里。朝廷將京杭大運河上唯一的大關(guān)——“淮安大關(guān)”署衙就設在這里,這里除是運河腹地、運河之都外,還因這里是鳳凰戀落的風水寶地。這鳳凰形的淮安大關(guān)建筑規(guī)模比淮安府還要宏偉壯觀。大門外有一對纖塵不染白礬石制成的正面朝天吼巨型石獅,石獅左右各有一間吹鼓亭,每天早晚奏樂。大門對面照壁上刻有“楚水司儲”4個大字,左右各有一根近20米高的旗桿,東西出口處各有一座轅門,東轅門外左方東南角有座4窗12門的更樓,更夫休息處。大門內(nèi)右邊有座關(guān)帝廟,二門內(nèi)有東西配房,向后是大堂、二堂、花廳、大仙樓。再向后是上房;出后門有座后湖亭花園,周圍三面皆有丈五土圩松墻。整個關(guān)署衙門建筑十分雄偉壯麗,堪稱建筑一絕。衙門內(nèi)監(jiān)督1人,科室書班20多人,辦理謄寫文件等工作。
坐落在板閘南街偏西運河堤上一座二層樓的“淮安大關(guān)”大樓,似鳳凰開屏展翅,樓頂上巨大“淮安大關(guān)”白底黑字,十分顯目。此關(guān)專門辦理南北往來的漕運貨物船只的查驗、報關(guān)、收稅等工作。關(guān)上關(guān)下漕船頭尾相接,二三百只漕船排成二三里長的隊伍,等候納稅過關(guān)!盎窗泊箨P(guān)”其轄區(qū)計有三關(guān)十八卡。三關(guān)即本關(guān)和宿遷、海州兩個分關(guān);十八卡又叫口,即上一鋪(河下)、下一鋪(楚州南角樓)、清江閘、碼頭、高良澗、順河、東溝、益林(今阜寧縣)、流均、車橋、老壩頭、蔣壩等,以上關(guān)卡機構(gòu),有鈔戶及其頭目、巡查人員、衛(wèi)隊、更夫等到千人之眾。板閘天下第一大關(guān)——“淮安大關(guān)”監(jiān)督官階很高,先是一品旗人大員,后是二品親信大吏!盎窗泊箨P(guān)”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隋唐以后的財政和糧茶,主要依靠江南,江南又要食用淮鹽,這些都要經(jīng)過板閘“淮安大關(guān)”驗關(guān)盤查、納稅放行,而后再分頭北上、南運。故封建王朝對板閘“淮安大關(guān)”十分重視。在山陽板閘隋設漕運專署,唐宋設江淮轉(zhuǎn)運使,元設總管府、明清兩代設總督漕運部院衙門,配備封疆大吏在淮督辦漕運事宜。明代陳瑄、潘季馴、章煥、史可法等,清代貝和諾、鐵保、楊錫紱、琦善等都曾在這里督辦過漕運事務。每年從江南運往北京的糧米,達幾百萬石以上。清順治初年,每年可達367萬石。為便于貯存、轉(zhuǎn)運糧食,明永樂年間在山陽縣清江浦設立常盈倉。儲糧保持30萬石左右,是全國囤積漕糧的四大名倉之一。因此,別處封疆大臣不帶兵或少帶兵,而這里卻要帶重兵,若這里出了問題,莫說強國富民,連皇帝老兒,穿衣吃飯都受到威脅。封建王朝為增加財政收入,明清兩代特在淮安板閘設立戶部鈔關(guān),類似國家財政部;在山陽的清江浦設戶部儲糧、工部抽水;清康熙九年(1671年),又將“儲糧”、“抽水”二關(guān)并入板閘鈔關(guān)即“淮安大關(guān)”。每年漕運關(guān)稅收入都在五六百萬兩白銀,最多年份近七百萬兩白銀,并非人們所說,為后宮收點胭脂花粉錢!盎窗泊箨P(guān)”整整繁榮鼎盛了明清兩代400余年,為國家南北經(jīng)濟交流、發(fā)達昌盛作出過極大的貢獻。故有關(guān)稅“居天下強半”、“天下鹽利淮為大”之美譽。正如一首民謠說得好:運到山陽轉(zhuǎn)個灣,鳳凰寶地建三關(guān);朝廷財政搖錢樹,國富民強運金山。
人們都知道歷史文化名城——淮安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卻不知道漕運重鎮(zhèn)板閘同樣名人輩出。
寺院林立
金板閘除名勝、名人與老淮安同樣著名外,宗教文化積淀亦很深厚,F(xiàn)略舉幾例,足以說明。
百子堂:在板閘鎮(zhèn)西,運河北岸。明萬歷癸已年(1593年)建,榷使李秩建。乾隆四年,前監(jiān)督三保重建。
元天宮:在板閘鎮(zhèn)后西街。明隆慶庚午年,榷使殷登瀛重建。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前監(jiān)督柰馬代捐俸修葺,供奉龍亭。每逢令節(jié)朔望及一切朝賀之期,詣宮行禮,定為章程。
大王廟:在淮安大關(guān)樓后。明萬歷己未年,段起麟建。舊《淮關(guān)志》記:謝緒,宋會稽郡學生員,居錢塘之安溪。素有壯志。會宋鼎將移,不果仕,隱于金龍山巔,建白云亭,以詩自娛。甲戌秋月,大雨,天目山崩,居民彷徨,王會眾泣曰:“天目為臨安之主山,今崩,宋其危乎?”未幾,宋鼎移。王日夜涕泣,誓死以報。一日,忽賦一律,與其徒永訣,且曰:“異日黃水逆流,是予報仇日也!”遂赴水死。人曰異之,即舉葬于金山麓。后明太祖與元將蠻子海牙戰(zhàn)于呂梁,明兵大潰,太祖忽見空中二將,身披甲,手執(zhí)鞭,擁黃河北流,元眾大敗。是夜,太祖夢一儒生入告曰:“吾宋時會稽學生員謝緒是也。會宋滅,盡節(jié),赴苕溪死,葬于金龍山,抱恨九泉。今特為擁河北流相助,以伸平生志。其兩人,則幽冥結(jié)義兄弟楠、木二神。”太祖驚醒,即封為金龍四大王,主管黃河。至今顯赫。沿河廟祀無數(shù),惟板閘大王廟最為靈異。
三元宮:在板閘鎮(zhèn)南街,明萬歷巳未年,榷使莊起元建。后正殿被火焚毀。乾隆十七年,前監(jiān)督普福捐資復建。
觀音庵:在板閘鎮(zhèn)運河南岸,大關(guān)樓對過?滴跫孜缒辏氨O(jiān)督黨古禮建。乾隆甲午年(1774年),住持僧募捐化緣重建,并增建關(guān)帝大殿,在戴家灣河西,置有香火田一頃零四畝,每年包租米六十八石,印契交明住持心智收領(lǐng)。該僧領(lǐng)結(jié)并錄底契,印發(fā)柬房備案。
魁星樓:板閘東街路口。不知建于何年,明崇禎丁丑年修。乾隆丙寅年(1746年)重修。朝西額曰:“魁天下”,朝東額曰:“愿出于途”。
如意庵:出魁星樓東南數(shù)十步。本系草庵,乾隆元年,改為瓦苫。十七年,經(jīng)風雨塌卸,僧人實德募修葺,前監(jiān)督高恒復建。
通源寺:在淮安關(guān)署東新路北。即古大悲庵。創(chuàng)始于宋。至前明,吏科都諫胡應嘉延僧圓慧鼎建。萬歷五年,淮安知府邵元哲改名通源寺;鄱缹O如安重修。刑部周三錫建妙法堂,立十方常住。知府宋祖舜、大參高登龍置田,供佛齋僧。乾隆甲午年,黃河溢洪被沖,祠傾像壞。四十二年,住持僧悅賢募化重修,眾捐資相助,殿宇增新。
關(guān)帝廟:本通源寺東廡有帝像一尊。乾隆三十三年,里人許成琪、王恕等倡議合鎮(zhèn)捐資,并僧悅賢募建正殿,開山門于寺左。里人張迨為之記。
篆香樓:在淮安關(guān)署東北二里許。明嘉靖辛亥年,淮水夾岸,大病挽輸,督府患之,命有司禱于淮神,因作巨樓鎮(zhèn)壓其地,而大川以寧。戶部廣西司主事江陰沈奎有《建篆香樓后堂序》。乾隆年間,每歲四月十八日,凡板閘、淮北各坊、鎮(zhèn)有香會者,俱集于此,稱為一時之盛。
還有:翁公祠、龍王廟、城隍廟、觀音寺、清凈庵、福緣庵、回施庵、火星廟、文昌閣、西來庵、德公祠、圖公書院、青延庵、呂善堂、土地廟、鬼升壇、蕭祠堂、等近30個祠堂寺廟。
紅色寶地
1942年秋,由阜寧師范學校演變成的蘇皖教育學院在阜寧孟關(guān)招生,內(nèi)設普師班、師訓班和文藝班,同時增設實驗完小和幼兒園,計200余人。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1日淮城解放,9月23日蘇皖教育學院奉五地委之命,遷入淮城原國民黨江蘇省立淮安中學即后來的淮安師范學校。11月,華中分局進駐淮安,需淮安師范學校地方辦公,于是,蘇皖教育學院又遷至淮安板閘。院長陸維特。執(zhí)行“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針,把干部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積極為解放戰(zhàn)爭和土地改革準備干部。學生300多人;還將板閘小學改為學院附屬實驗小學,學生也有300余人。翌年4月,學院又招生200人。
1946年初,蘇皖邊區(qū)政府主席李一氓到蘇皖教育學院視察,并為該校題寫校牌。
……《新華日報》華中版于1948年1月1日復刊。華中局、華中工委喉舌的《新華日報》(華中版)及由新聞界耆宿范長江、惲逸群創(chuàng)辦的專門培養(yǎng)記者的華中新聞?茖W校,皆遷到淮安的板閘鎮(zhèn),并于1949年1月3日開始在古鎮(zhèn)出報。編輯部和電臺設在楊家大樓,經(jīng)理部、發(fā)行科設在小南街,華中印刷廠設在三元宮。俞銘璜兼任社長,其時他正在休養(yǎng),由副社長徐進主持報社工作!缎氯A日報》(華中版)、華中新聞專科學校在板閘期間,為黨培養(yǎng)了若干新聞記者,成為記者的搖籃;集中報導了“淮海戰(zhàn)役最后全殲杜匪集團”、蘇北50萬民工全力支前以及淮城、兩淮市為典型的系列報導等。據(jù)說解放大軍渡過長江三日內(nèi),《新華日報》都是從板閘印好運過長江,發(fā)到全國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