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與媽祖
2015/5/15 10:35:20 作者:政協(xié)文史辦 閱讀:6606 評論:條
漕運,《說文》中解釋:水轉(zhuǎn)谷也。意思是以水路方式轉(zhuǎn)運糧食。另一種說法是,以“人之所乘及船”運糧,這種說法既包括水運也包括車運。還有一種說法:車運谷曰轉(zhuǎn),水運谷曰漕。所以古代漕運也稱為“漕轉(zhuǎn)”,按今天的話說就是水陸聯(lián)運。漕運在春秋時已有之,除吳王夫差開挖邗溝用來漕運外,也有海漕。曹操北征烏桓時,曾在今天津南北各修一渠,一為平虜渠,一為泉州渠,這兩條渠主要是用于運軍糧的。隋唐大運河開通后,其主要功能也是用于運糧。有史書記載,唐代征遼時曾將南方東吳粳稻運至北方幽州和遼東。雖具體路線尚待研究,但主要通道應(yīng)該是隋唐大運河。
媽祖作為宋代在福建出生的漁家女,在元代能來到天津,并在天津扎根落戶。根本原因就是漕運使然。雖然媽祖在宋代已由人而神,成為東南沿海一帶漁民虔誠敬拜的海神娘娘,并屢次加封,由夫人至妃,但其影響還沒有擴大到中國北方,甚至在元初時媽祖娘娘也還沒有駕臨天津,因為元初漕運還是以河漕為主。直到元至元十八年(1281)元世祖忽必烈敕封媽祖為天妃之后,媽祖才移駕長江以北沿海地區(qū)。
元世祖定都中都時,年號為中統(tǒng),五年后改年號為至元(1264),并著手在燕京興建新都。至元八年(1271)新都城定名為大都,即今北京。同年,元將伯顏率兵攻占臨安(南宋首都,今杭州),為解決新首都糧食問題,元世祖命伯顏籌劃向元大都輸糧之事。伯顏命人將江浙一帶糧食集在揚州,利用隋唐大運河故道將漕糧運至淮安,再經(jīng)黃河運往今河南封丘西南部中灤,然后用大車陸路運至今河南?h,再經(jīng)衛(wèi)河進入天津,再轉(zhuǎn)潞河(今北運河)運往通州,最后到達大都。這條水陸聯(lián)運的線路基本上是利用了隋唐大運河故道。
然而這條漕運路線道路迂回,幾經(jīng)裝卸,量小速度慢,遠遠不能滿足首都日常生活需要。至元十七年元世祖命開修濟州河,疏浚汶水、泗水等河,使漕船從淮安繼續(xù)北上入大清河,再由山東利津到達渤海,經(jīng)海路抵大沽口,再進入白河、潞河到達通州,這樣全程幾乎為水運,且路程縮短許多。但由于河道水淺,利津?谟纸(jīng)常淤積,仍然解決不了大量運輸問題。至元十八年忽必烈下令開海漕,由江蘇劉家港出發(fā),繞山東半島進入渤海,直抵大沽口,再進入白河、潞河到達通州。為祈求海漕平安順暢,元世祖下詔書封媽祖為“護國明著天妃”,書曰:“惟爾有神,保護海道,舟師漕運,恃神為命,威靈赫濯,應(yīng)驗昭彰!
但這條海路風險很大,元人臧夢解在《直沽謠》中寫道:“雜還東入海,歸來幾人在?……今年吳兒求高遷,復(fù)禱天妃上海船。北風吹兒墜黑水,始知溟渤皆墓田!睘榱似砬蠛I虾叫衅桨,船工們將媽祖請到了船上,以保佑一帆風順。至元十八年漕船始發(fā),但因風訊不對,不得不半途停航,轉(zhuǎn)年才抵達直沽。此后,元廷不斷給媽祖加封,而且下令在沿海敕建天妃廟,元天歷二年文宗皇帝還專門派人“致祭天下各廟,共一十五所”。天津的天妃宮及媽祖崇信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不斷興盛起來的。
在以后的發(fā)展中,媽祖文化與天津地方文化相結(jié)合,使媽祖崇信有了更廣泛的基礎(chǔ),并創(chuàng)造出有天津特色的媽祖文化。特別是天津人開朗樂觀、古道熱腸、急公好義、助人為樂性格的形成,與媽祖文化的傳播有著一定的關(guān)系。伴隨著漕運而興起的天津媽祖文化,并未因漕運歷史的結(jié)束而消失,它已融入天津傳統(tǒng)文化之中,成為天津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