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運銷
2015/1/31 10:40:00 作者:鄧亦兵 閱讀:4189 評論:條
前人已經(jīng)對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運銷進行了很多研究,但從全國角度研究棉花、棉布運銷的并不多,而且一般認為,棉花、棉布這類農(nóng)產(chǎn)品、農(nóng)副產(chǎn)品多由農(nóng)家“自給自足”,也就是作為商品買賣的很少。這與史料中記載的大量棉紡織品及其原料,作為商品在全國的流通相互矛盾。本文準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清代前期全國棉布、棉花的運銷狀況進行探討,來說明這一問題。
一、棉花、棉布的流通
棉花種植在宋末元初傳入中國,到了清代前期,廣袤的土地上已經(jīng)普遍種植。棉花生長需要在陽光充足,雨量適中,地勢平坦的地方,因此,棉花產(chǎn)地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沿岸的沖積平原,低平的湖泊地帶及濱海地區(qū),那里土質(zhì)細而松,排水良好。清代前期,東北的遼河流域“遼陽、蓋平、海城亦多種棉!1直隸的灤河流域下游“種宜木棉”,2海河流域即直隸中部“冀、趙、深、定諸州屬,農(nóng)之藝棉者什八九。”3黃河流域中部的河南“各府州屬出產(chǎn)棉花最多。”4山東省大清河、駭徒河和黃河流域的“濱州、高唐、清平、曹、單等縣,皆沙土之地,民間多種棉花!5小清河故道北“地宜木棉”。6據(jù)有人研究,山東植棉州縣“達州縣總數(shù)的87%”。7黃河支流渭水和汾水下游沿岸也產(chǎn)棉花,有人查閱了陜西清代前期纂修的七十種方志,“產(chǎn)棉花的州縣”“達三十八處之多!8位于長江下游三角洲的江蘇松江府、常州府、太倉州、通州等地都是重要的產(chǎn)棉區(qū)。上海人姚廷遴說:“向來我地生產(chǎn)棉花,縱有荒歲,從未絕種!9江浙沿海地區(qū),余姚“北鄉(xiāng)沿海百四十余里,皆植木棉!10乍浦“田蕩之種棉花者,十幾三四”。11“今棉花……自瀕海所種”。12長江中游“木棉出九江、湖廣”,13安徽懷寧“惟布木棉之出盛于望江”。14湖北的武昌、黃州、漢陽、德安府也都產(chǎn)棉花。商人吳中孚路過長江水路時,記下的棉產(chǎn)地有荊州府的龍州淵市、百里洲、朱家埠等。15在洞庭湖畔的長沙、岳州、常德三府和澧州多產(chǎn)棉花,辰州和永順二府也有棉田。長江上游地區(qū)的四川省,有威遠、仁壽、蓬溪、中江、樂至等縣產(chǎn)棉花。16此外,西北高原陽光、河水、土質(zhì)都適合棉花種植,所以新疆的“布古爾、庫爾勒及吐魯番地方,商民租賃地畝,種植棉花販賣,獲利數(shù)倍!17南方各地雖然無霜期較長,但雨水過多、丘陵地多、沖積土質(zhì)不好,因此不適宜棉花生長。不過,在貴州興義府“三江一帶,地漸平衍,土厚而肥,所產(chǎn)木棉,為利甚溥!18廣東番禺、順德、龍門、海陽、連平、龍川等州縣,19云南的曲靖府、蒙化廳也有棉花種植。20
根據(jù)棉花產(chǎn)區(qū)的分布,大致可以看出棉花流通的特點,首先是平原棉花向山區(qū)流動。直隸平原多種棉花,山西北部多山是無棉區(qū),“棉花則出真定諸處,經(jīng)平遙東來,南行靈隰,則自孝義轉(zhuǎn)販!21壽陽“邑之棉花,買自欒城!22這里雖然指的是咸豐時期的情況,但該地不產(chǎn)棉,道光時,“欒地四千余頃,稼十之四,……棉十之六,晉豫商賈云集”,23可見,欒棉西運早已存在。豫北內(nèi)黃縣“東南兩鄉(xiāng)沙土多種棉花,……山西客商多來此置局收販!24上海的棉花流向浙江西部山區(qū)!拔嵋氐禺a(chǎn)木棉,行于浙西諸郡!25這種流通不僅在省與省之間進行,而且在有的省內(nèi)也如此。乾隆年間,陜西“韓城、#陽一帶出產(chǎn)木棉,”韓城以北是“層層山嶺”,棉花“皆由韓城北運”。26
其次,是北棉南運的情況較多。山東、河南的棉花,沿運河,經(jīng)過淮安關、宿遷關、揚州關、滸墅關“連艫捆載而下,市于江南”。27“宿遷一關全賴西北兩河棗梨棉花等貨!28“淮關錢糧俱系北來……棉花等貨船輸稅居多!29河南“各府州屬出產(chǎn)棉花最多,江楚等省商賈每云集采買!30四川南江“棉花買自漢中〔陜西〕”。31福建泉州府棉花“歲仰給于江左”;32上杭的棉花“皆自江右由汀而來”。33福建的棉花一般多“購自江浙”,34“閩粵人于二三月載糖霜來賣,秋則不買布而止買花衣以歸,樓船千百皆裝布囊累累!35廣東用棉除了依靠從江浙海運之外,還從“湖廣諸省漢口等處”輸入,太平關“征收稅銀全籍棉花……等貨!36長樂縣棉花“仰江西者恒什五”。37新疆的棉花輸入甘肅,嘉慶年間,甘肅高臺知縣“見土魯番棉花捆運入關者甚夥。”38
最后,一些沿河地方,中下游的棉花逆流運銷到上游地區(qū)。嘉慶時期,陜西咸陽是棉花集散地,棉花商人在這里建立了會館。“邑之有花行,其來已久,而花行之有會館,實始于茲!瓨I(yè)于花者水陸并至,南則荊、襄、云夢,東則臨汝、宏農(nóng),北則幽、冀、三晉,運載殆無虛日!39關中平原雖然產(chǎn)棉,但為數(shù)不多,“不足本地之用”。40棉花來源,一自湖北逆漢水、丹水上達;二“向多販自河南”。41棉花轉(zhuǎn)輸甘肅、陜北、晉北等地。逆漢水,漢口等地的棉花,經(jīng)襄樊達陜西興安、漢中,“上水貨船花布為多”,再逆支流大竹河運到四川太平廳。42“川之棉花”溯嘉陵江而達甘肅成縣。43江西龍南“溯流〔逆贛江〕而來,惟苧與棉”。44貴州遵義府、思南府“棉花自銅江口、秀山負荷以來”;45“木棉地不甚出,歲由常德運至”;46“棉由湖南常德府販買,舟載至省溪口江起岸”。47棉花由常德,逆沅江而上,再逆支流錦水至上述各地。不過,在長江上棉花是雙向流通的。九江的棉花往上江“裝載出境售賣”;48“由楚販運棉花來渝投行發(fā)賣”,49這是逆流運銷。四川“更有沿江一帶,愚民將所種棉花,賤值賣于客販,順流而下,載至江楚”。50江西高安棉花“取于通州、湖廣!51通州棉花逆流到高安,湖廣棉花順流到高安。龍江關稅收“以竹木排、煤炭為大宗,油、糖、棉花次之!52
棉布生產(chǎn)與棉花產(chǎn)地有一定關系,一些棉花產(chǎn)地同時也是棉布產(chǎn)地,因此,在這些地區(qū)棉布的流通與棉花的流通特點是一致的:由平原向山區(qū);北布南運;及沿河地區(qū)的逆向運銷。直隸布匹向山西、陜西運銷,真定“郡近秦隴,地既宜棉,男女多事織作。晉賈集焉。故布甫脫機,即并市去!53山西平陽、絳州,陜西同州的棉布運往陜北山區(qū)的延長縣。54江蘇常熟、昭文的棉布“南到浙江,及于福建”;55“閩不畜蠶,不植木棉,布帛皆自吳越至!56“閩筍客販賣江浙、漢廣等處,貨脫買布回發(fā)!57廣東平遠布帛“半資江贛”。58浙江北新關稅收“北來蘇松布匹各物為大宗”。59四川中江棉布南販“至滇黔,為大裝貨”。60此外,云南、貴州大部分是山區(qū),所需的部分布匹,從兩湖、江西等平原地區(qū),逆水運入!扒□筒浇陨,出產(chǎn)有限,所有外來貨物,惟布匹、磁器等項居多!61遵義東鄉(xiāng)盡管從常德輸入棉花,但所織布匹一部分逆水上運,“蜀之重慶、瀘、溆”;另一部分銷往山區(qū),“威寧、平遠,極于金川!62在長江上棉布多逆行,“川江來往貨船上水布匹”;63湖北江陵“川客賈布沙津抱貿(mào)者,群相踵接”;64上海中機布“走湖廣、江西、兩廣諸路”;65逆支流金沙江“船路梭織,百貨流通,而以鹽、布為大宗,一行于雷波及左路蠻地,一行于馬邊及右路蠻地,云南永善一帶均資焉”;66逆支流嘉陵江“陜〔漢中〕之布匹,悉貨于是〔甘肅成縣〕”;67逆支流漢水,“布自襄樊”運入陜西興安、漢中;又逆大竹河、任河至四川太平廳。68在湖南逆湘江,耒陽“布通行郴、桂、粵西間”,69逆澧水及其支流布匹運往湖北鶴峰州。70
然而,棉布流通與棉花流通也有不同之處。其一,江蘇松江、常州二府和通州、太倉州是當時最大的產(chǎn)布區(qū)。各種布匹除了向南運銷外,還向北運往山東、奉天等地。滸墅關“以奉天、山東各路布匹為雜稅”;71淮安關、揚州關也都有南來布匹經(jīng)過輸稅;72山東布匹經(jīng)山海關或沿海北運。73其二,當時甘肅、寧夏、蒙古、青海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需要棉布,許多山西、陜西商人在河南、湖北、江蘇等產(chǎn)布區(qū),大量收購布匹往販。河南孟津“秦隴巨商終年坐販”;74孟布遠銷“陜、甘以至邊墻一帶”;75湖北棉布為“西賈所收”;76江蘇寶山棉布“有陜西巨商來鎮(zhèn)設莊收買”。77以上所述,都是省與省之間的較長距離的運銷。在各省內(nèi)部也還有縣與縣之間的運銷,其特點與省際間棉布流通特點基本一致。
此外,由于產(chǎn)棉區(qū)的紡織業(yè)不發(fā)展,也形成原料和紡織品的對流。如:東北的棉花與山東的棉布,長江上棉花和棉布的相對流通;廣西“自桂林販棉花、白糖等雜貨至湖南”,78湖南耒陽“布通行郴、桂、粵西間”。79不過,這種對流只是較小范圍和局部的。
對各州縣內(nèi)部棉花、棉布的流通的狀況,我們從另一角度進行分析,大體上可以按是否種植棉花,有無棉布買賣分成兩種情況,也就是棉花、棉布自給不足或自給有余的州縣,和自給自足的州縣。
第一類棉花、棉布自給不足或自給有余的州縣,主要有以下十種情況:
1、產(chǎn)棉外輸,產(chǎn)布外銷。
江蘇省松江府、太倉州的一些縣,既種植棉花,又生產(chǎn)棉布,而且棉花和棉布的產(chǎn)量很多,因此,棉花、棉布都外銷。如:上?h“地產(chǎn)木棉,行于浙西諸郡。紡績成布,衣被天下!80該縣的北橋鎮(zhèn)“多木棉”,三林塘則“棉布獨勝他處”。81當然,這種情況也有例外的時候,康熙三十四、三十五年,上海遭受奇荒,“花種俱絕,陳花賣盡”。姚廷遴曾在日記中寫道:“我年七十,未曾見我地人,俱到外邊販花歸來賣者,真奇事也!82因此,這里舉的例子(包括以下實例)指的都是一個縣正常年景的情況。不過,象上海縣這種棉花、棉布雙雙外銷的縣在全國也是不多的。
2、產(chǎn)棉也產(chǎn)布,只外銷布。
湖北隨州“戶種木棉,人習為布。秋熟后,賈販鱗集,”購買棉布。83浙江乍浦在“田蕩之種棉花者,十幾三四,約足供數(shù)萬戶紡織之資。紡織所出布匹約可以衣被百萬人!淅劁!84棉花供數(shù)萬織戶,布匹供百萬人用,從規(guī)模和數(shù)量上看,大概有外銷。直隸灤州地“宜木棉”,“女勤紡織,比屋皆然”!坝榷嗝薏,然用于居人者十之二三,運于他鄉(xiāng)者十之七八。”85四川新津縣產(chǎn)棉花,“邑男女多紡織,故布最多,有販至千里外者。”86這類縣用自種棉花,紡織成布,除自用外,銷往他處。
3、產(chǎn)棉也產(chǎn)布,只外銷棉。
直隸冀、趙、深、定諸州“每當新棉入市,遠商翕集,肩摩踵錯!87山東清平縣“人多種木棉”,“木棉市集,向來新集最盛。近來王家莊、康家莊、倉上等處亦多買賣,四方賈客云集!痹摽h“女工以紡織為事,多用紡車,紡成之后,治機織布,或售或留,一家衣被,日用皆取給焉!88這些縣的棉花產(chǎn)量很高,但人們不能織大批的布出售,所織布僅供自用,輸出剩余的棉花。
4、產(chǎn)棉不足用,輸入棉花,織布自用。
湖南新化縣“婦人女子紡織之聲,雖于夜分不輟,但所需棉花,尚藉資于鄰境,不全出于土產(chǎn)!89邵陽縣棉花“種之頗多,……大約每年所收,不足衣本土之人,多販之他處!90江西高安縣“粗粗少足者,灰埠之棉布而已。而其料亦十八取于通州、湖廣。盡高安所產(chǎn)之花,不足以給高安半邑之寒!91這類縣雖然種植棉花,但棉花不夠本地人用,靠輸入外地棉花,織布自用。所謂自用也包括在本地出售多余棉布,易換或易買棉花等所需日用必需品。
5、產(chǎn)棉不足用,輸入棉花,織布外銷。
廣東長樂縣“舊志〔指康熙志〕云,邑棉比江西為勝,但花時忌風,收時忌雨,以故仰江西者恒什五。近來縣前出布頗多,謂之縣莊販往他處,其棉花多買自羊城!92河南孟縣“雖縣西高坂頗產(chǎn)棉花,究屬不敷,尚賴直隸、山東、湖廣以及本省各外郡縣棉花貨用!本用袼棽,以“孟布馳名,自陜、甘以至邊墻一帶,遠商云集,每日城鎮(zhèn)市集,收布特多!93這種縣棉紡織業(yè)比較發(fā)達,本地棉花不夠用,靠輸入外地棉花,織布外銷。
6、產(chǎn)棉也產(chǎn)布,布不足用,輸入布。
山東諸城縣棉花“收輕,故布亦少。春秋成衣,半仰給于北商!94四川昭化縣“棉花少產(chǎn),民間或種之為織布紡線之用。布線粗松,且少不給用,恒市南布用之!95也有的縣,如:陜西延長縣“棉花不多種,惟川地爽塏為宜。苗不高長,結(jié)苞亦頗稀,花絨短,紡織不能促工;即成線,亦難細。所以地少織布,所需白蘭大布,率自同州馭〔?馱〕來。各色梭布,又皆自晉之平〔陽〕絳〔州〕,購以成衣!96由于各種原因,這些縣雖然產(chǎn)棉也產(chǎn)布,但布不能滿足本地人的需要,所以要向外地購買棉布。
7、產(chǎn)棉外銷,輸入布。
“奉天各處地多宜棉,而布帛之價反倍于內(nèi)地,推其原故,大抵旗民種棉者雖多,而不知紡織之利,率皆售于商賈,轉(zhuǎn)販他省,既不獲種棉之用,而又歲有買布之費。”97在產(chǎn)棉區(qū),當人們不會紡織時,多產(chǎn)生這種情況。四川“沿江一帶,愚民將所種棉花,賤值賣于客販,順流而下,載至江楚織布,運川重價出售,川民習以為常,寧甘買用商布,初不知種棉自織之為利便也!98
8、非產(chǎn)棉縣,輸入棉花,織布外銷。
山西孝義縣“男婦皆能紡織,所制棉布,鬻于西北州縣外,而棉花則出真定諸處,經(jīng)平遙東來,南行靈隰,則自孝義轉(zhuǎn)販。”99貴州印江“棉花自銅江口、秀山負荷以來,而印江之布,衣被遠方,則女紅之勤也!100這類縣雖然不種植棉花,但人們多能從事紡織,依靠輸入棉花,織布外銷。
9、非產(chǎn)棉縣,輸入棉花,織布自給。
江西龍南縣乾隆時“婦多織棉、苧為布,貧戶恒取其息,以自給養(yǎng)!泵藁▌t沿贛江“溯流而來”。101至道光年間,紡織業(yè)發(fā)展,“木綿布邑人競織之,或被襖巾帶之類,貿(mào)于四方。”102直隸平鄉(xiāng)縣“不產(chǎn)棉花”,但“女務機杼,貧者鬻粗布以食”。103這類縣的婦女要購買外地棉花,從事紡織,以自給。
10、非產(chǎn)棉縣也不織布,輸入棉布。
河南舞陽縣“不宜木棉,布帛之須,多資貿(mào)易。”104甘肅甘州府“布絮其來自中州”,“甘人用線皆市買,不自績。”105“甘省苦寒,土不宜桑,種棉紡織,概置不講。布帛之價,貴于別省!106有的不產(chǎn)棉花,不織棉布的縣,也要輸入少量棉花,以供人們紡線、絮衣被之用。
第二類棉花、棉布自給自足的州縣,如:山東棲霞縣“績紡木棉以自衣被,紳士農(nóng)家無男婦皆為之!107陜西耀州“能植木棉,事織紡。然為布無多,不能出村落也。”108從史料反映的情況看,真正自給自足,不買賣棉花、棉布的州縣,是很少的。如果把河南沈邱縣“花布足以自贍,至糧稅所需,尤多籍以供辦。”109這類只有少量棉花、棉布買賣,“貿(mào)以佐日用”110的州縣算上,也不會很多。但嚴格地說,這類州縣并不是自給自足,而是自給有余的。
以上這些典型事例,幾乎代表了清代前期全國各種類型的縣。從中可以看出,只有自給自足完全不買不賣棉花、棉布的縣的人們,不依靠市場,而其他縣的人們,不是需要依靠棉花市場,就是需要依靠棉布市場,或者兩個市場都要依靠。據(jù)鄭昌淦研究表明:“完全屬于、或基本上屬于自給自足類型的農(nóng)村棉紡織業(yè),為數(shù)甚少。”即使加上那些棉花或棉布其一是自給自足的州縣,數(shù)量也不會多。而且對一個州縣來說,也不是所有的鄉(xiāng)村都產(chǎn)棉花,都織布,或者都相反!皳(jù)乾隆《安肅縣志》載,全縣有263個村莊,只有兩個村莊紡棉織布!庇械目h則是幾個村鎮(zhèn)產(chǎn)棉,幾個村鎮(zhèn)織布,前述的上?h就是如此。即使在江南這種棉紡織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也有吳縣、長洲、元和三縣大多數(shù)鄉(xiāng)村不紡織的情況。在元和縣又有周莊鎮(zhèn)這類從事棉紡織業(yè)的地方。就是無錫這類棉紡織業(yè)發(fā)達的縣,也不是鄉(xiāng)鄉(xiāng)、村村、家家都從事棉紡織業(yè)。111
二、棉花、棉布的交易方式
在城鎮(zhèn)、集市上,參與棉花、棉布交易活動的人主要有鄉(xiāng)民(包括居民、織戶等一般民眾。)、小商販、商賈和牙行經(jīng)紀人。這四種類型的人,各自都有不同的交易方式。
鄉(xiāng)民一般是在黎明到市場,“我鎮(zhèn)賣紗賣布者,必以黎明!112“棉布、草履市易,必以黎明。雖蒙犯霜露,間遇鼠竊,禁之不止。詢諸父老,謂早去早回,既充一日之用,又不妨一日之功。”113有的鄉(xiāng)民把紡成的線買給牙行,“線既成售于行,估得值而已。”114而大部分鄉(xiāng)民和織戶,或用紗易換棉花;或以紗易布;或“以布易棉”;或“以棉易布”。115在江蘇上海、青浦,浙江平湖縣、秀水新城鎮(zhèn)等地,鄉(xiāng)民“紡紗換花,積少成多,織成棉布!116在湖南辰溪,“婦女宵旦勤勞,以棉為紗布換棉,更迭取值,以資生計!117貴州遵義“織家買之〔棉花〕以易紡線,紡家持線與之易!118湄潭縣婦女陳潘氏,道光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晌午,“用白布口袋裝貯棉線一斤,進城掉換棉花。”119從云南蒙自到貴州羅平,“僅七八站,路既通商,滇民之以花易布者,源源而來。”安平縣“婦女俱執(zhí)棉線,赴黑神廟兌易棉花,至辰時而散。場將散時,及次日早晨,以所織棉布交易,謂之布市!120地方志中類似“清晨抱布入市,易花米以歸”121的記載,比比皆是。一般“視紗精粗易棉多寡”,鄉(xiāng)民以“紗一斤易棉斤八兩,或易一斤十二兩”,122然后,紡紗或織布,再易換棉花或線,從而可以紡出更多的紗或布,這樣“輾轉(zhuǎn)生息”。123也有的鄉(xiāng)民直接從集市上購買棉花,“指掛為線,積日賣之,利可溫給!124或者“貧民以賣線換布為生”。125還有的鄉(xiāng)民以其他紡織品、或土產(chǎn)品易換棉和布。陜西商州“麻易生而且多”,鄉(xiāng)民“惟恃麻易布”。126江西安遠縣民間織葛布,“南昌賈人載棉布”與鄉(xiāng)民易葛布,也有“平遠粵人亦負葛布而來換棉布”。127四川昭化“民間養(yǎng)蠶,皆以繭易布為衣!128直隸永清鄉(xiāng)村婦女“以雞子易木棉”。129湖南“鄉(xiāng)民多以谷易布”。130瑤族居民以山產(chǎn)藥材,與客商易布。131廣東從化縣“小民之家,率以絡布貿(mào)棉布,為卒歲計!132廣西龍勝廳的少數(shù)民族男子,“售錦易布”。133這種以物易物,實際上還是貨幣交易。
小商販主要是在集市上或鄉(xiāng)村里,從鄉(xiāng)民手中收購棉花、棉布,轉(zhuǎn)販他處。漢陽縣“婦女老幼機聲軋軋,人日可得一匹,長一丈五六尺。鄉(xiāng)逐什一者,盈千累萬,買至漢口!134索河集“貿(mào)遷者甚輻輳,平時則收買白布,轉(zhuǎn)販漢口鎮(zhèn)市。小民夜成匹,朝則抱布以售焉!135湖南永州府“木棉之利,出于永明、江華。零陵閑人每收買遠販!136道光時,江南人孫時杰居黃渡鎮(zhèn),經(jīng)營布業(yè)。他看到本地棉布“皆由閩商在上海收買,未嘗自行運送,”于是,“創(chuàng)議自收自運”,因而“贏金累萬”。從小販發(fā)展成為大商人。137在上!岸既耸炕蛴卸嘧运蚜_,至他處覓售者,謂之水客;或有零星購得,而轉(zhuǎn)售于他人者,謂之袱頭小經(jīng)紀!138乾隆時,由于織戶偷工減料,河南孟“布遂不行。不惟西商不來,即本地販賣布匹者,亦赴山東、湖廣等地轉(zhuǎn)買。邑中商賈寥寥,惟無帖小販沿門收買!139海南婦女織“黎布,賈者或用牛或用鹽易而售諸市。”140“蒙古人以畜產(chǎn)為市,始用茶布!141小販“以布易牛”142小販或沿門挨戶;或逐集收買棉花、棉布,運到其他市場上投行發(fā)賣。嘉慶十四年,湖廣人江清“運花來渝”,“憑經(jīng)紀劉瑤”賣棉花。道光七年,傅如松“由楚販運棉花來渝投行發(fā)賣!143小商販就是從這種較近距離的販運中,取得利潤的。
乾隆年間,一張《棉花圖》描述了棉花市場的盛況:“每當新棉入市,遠商翕集,肩摩踵錯,居積者列肆以斂之,懋遷者牽車以赴之,村落趁虛之人,莫不負挈紛如。”144與鄉(xiāng)民同樣,商賈也在黎明入市,“布商始萃南翔,近則黎明至廣福、石岡、戩浜,遷徙不常。”145河南正陽布“惟陡溝店獨盛,家家設機,男女操作,其業(yè)較精。商賈至者,每挾數(shù)千金,昧爽則市上張燈設燭,駢肩累跡,負載而來,所謂布市也。”146他們在市場上設立布莊或花莊。
這類莊有兩種:一種是零收零賣棉花或棉布的店鋪,如:“余族人有名#者,住居無錫城北門外,以數(shù)百金開棉花莊換布以為生理。”147“市店多花莊”。148“布有數(shù)種:曰半頭;曰長頭;曰莊布。”149“棉布,鄉(xiāng)民農(nóng)隙以織為業(yè)者,十居八九。其布有京莊、門莊之別。故川客賈布,沙津抱貿(mào)者,群相踵接!150“康熙季年里,商凌天聲、戴允如以布為業(yè),時稱凌戴莊!151“近來縣前出布頗多,謂之縣莊,販往他處。”152
另一種莊,泛指收購棉花、棉布的街市、網(wǎng)點。那里只收購棉花、棉布,不零賣,是零購躉售的“收花之所,曰:‘花布紗莊’!153“布莊在唯亭東市,各處客販及閶門字號店,皆坐莊買收!154“外岡之布,名曰:‘岡尖’,以染淺色鮮妍可愛,他處不及,故蘇郡布商多在鎮(zhèn)開莊收買!155“乾嘉間,市面稍稍興旺,……并有陜西巨商來鎮(zhèn)設莊,收買布匹。”156“布堅致細密,所謂雷溝大布是也;磽P各郡商販麇至,秋莊尤盛!157“本色布南翔、蘇州兩處莊客收買,青蘭布估客販至崇明、南北二沙!158“鄉(xiāng)民多恃布為生,往時〔康熙〕各省布商先發(fā)銀于莊而徐收其布,故布價貴!159這是牙行代布商收購布匹,臨時設立的棉布收購點,也是零收批發(fā)。
商賈在所設的花布紗莊中,與鄉(xiāng)民易換紗或布;或者用銀錢收買棉布;然后或批發(fā)給別的商人;或自己轉(zhuǎn)販他地。浙江石門縣“商賈從旁郡販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紡織所成,或紗或布,侵晨入市,易花以歸,仍治而紡織之!160河南內(nèi)黃縣,“山西客商多來此置局收販!161上海標布,“關陜及山左諸省設局于邑,廣收之為坐莊!边@些莊或局,是商賈為收購棉花、棉布,臨時在當?shù)刈夥块_設的!敖倘四俗阅紩嬛匠鲢y采擇。而邑之所利者,惟房屋租息而已。”162“布肆列城市售取每不便,于郭外靜處覓屋半間,天未明遣人于此收售為出莊。”163“吳客在長沙、湘潭、益陽者,來鹿角市之。鹿角、孫塢、童橋皆有莊,莊皆吳客,蚤起收之,鈑而止,歲會錢可二十萬緡,蓋巴陵之布盛矣。”“余家巴陵濱湖之鄉(xiāng),人工作布,而以布賈者多吳之洞庭人。家自先大父時,頗以居布致生息,故多與吳客熟識。而鹿角市臨湖有屋一區(qū),賃而賈者,為吳洞庭人屠氏,屠氏業(yè)此蓋數(shù)世矣。”164商賈除了與鄉(xiāng)民易換;從小販那里購買和自己收購之外,也向牙行批購。四川“夾江縣花客黃德隆”,常住巴縣東水坊棧房,“在各花行吊〔?調(diào)〕買棉花,歷年已久!165
在城鎮(zhèn)、集市上,鄉(xiāng)民、小販與商賈通常要經(jīng)過牙行進行交易。“郭稍東而南,幾于比戶皆售花者,名花市。清曉村人肩花入市,有司其價值者,兩造具備,衡其輕重,別優(yōu)劣以定價,而于中取百一之利,名花主人家!166“市中交易,未曉而集。每歲棉花入市,牙行多聚少年以為羽翼,攜燈攔接,鄉(xiāng)民莫知所適。”167“另有行戶晨掛一秤于門,俟買賣者交集戶外,乃為之別美惡而貿(mào)易焉!168有的牙行代商賈收購,在上!把笮薪咒亼舸}粵諸商賤值收之〔棉花〕。天未明,棉花上市,花行各以竹竿挑燈招之〔鄉(xiāng)民〕!169“閩粵人于二三月載糖霜來賣,秋則不買布而止買花衣以歸,樓船千百皆裝布囊累累,……每晨至午,小東門外為市,鄉(xiāng)農(nóng)負擔求售者,肩相摩袂相接!170也有坐賈、鋪戶兼營牙行的,一般是零購躉售,轉(zhuǎn)販給商賈。“坐賈開花布行者,不數(shù)年即可致富!171如上所述,鄉(xiāng)民、小商販和商賈的每一方,都與其他二方進行交易,牙行在其中進行各種服務,由此形成棉花、棉布的交易活動。
棉花不僅是織布的原料,而且還被人們用做御寒衣、被、褥的棉絮。棉布則是人們制衣、做被褥的材料。即使在天氣炎熱的南方,冬季人們也穿棉布衣服。一般來說,除了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方的人們常用皮衣、皮被之外,在清代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生活的人們,都離不開棉花、棉布。這樣就產(chǎn)生了棉花、棉布的來源問題。如果說全國各地區(qū)的棉花、棉布絕大多數(shù)都是“自給自足”,即不買也不賣的話,那么,棉花、棉布的流通就應該是很少見的。但是由于各地人們對棉紡織品及其原料的需求,使得棉花、棉布成為商品,在清代前期大部分地區(qū)流通。又由于全國地區(qū)遼闊,自然條件不同,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棉花的種植,棉布的生產(chǎn)也不一樣,而且各地區(qū)人們對棉花和棉布的衣料需求,更是多種多樣。因此,在清代前期,全國絕大部分州縣的棉花、棉布是自給不足,或者是自給有余的,人們都要依靠棉花或者棉布市場。正是大多數(shù)人的這種需求,才形成了棉花、棉布在省際間、縣際間、城鄉(xiāng)間、鄉(xiāng)村間的流通。這也是棉花、棉布流通的最基本條件。
注釋:
1 乾隆《盛京通志》卷之二十七,物產(chǎn)。
2 嘉慶《灤州志》卷一,疆理,風俗。
3 方承觀:《棉花圖》原跋。
4 雍正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河東總督王士俊奏,見《宮中檔雍正朝奏折》第23輯,第427頁。
5 雍正十年八月初五日山東巡撫岳浚奏,見《宮中檔雍正朝奏折》第20輯,第383頁。
6 康熙《高苑縣志》卷之一,方輿志,物產(chǎn)。
7 許檀:《明清時期山東經(jīng)濟的發(fā)展》,載《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
8 志勤:《清代前期陜西植棉業(yè)的發(fā)展》,載《西北歷史資料》1980年,第1期。
9 《續(xù)歷年記》康熙三十五年,見《清代日記匯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0 戴建沐:《助修海侯廟記》乾隆,見光緒《余姚縣志》卷六,物產(chǎn)。
11 道光《乍浦備志》卷九,土產(chǎn)。
12 褚華:《木棉譜》,上海掌故叢書,第1集。
13 乾隆《廣信府志》卷二,地理,物產(chǎn)。
14 道光《懷寧縣志》卷之七,物產(chǎn)。
15 吳中孚:《商賈便覽》卷八,天下水陸路程,乾隆五十七年。
16 參閱鄭昌淦:《明清農(nóng)村商品經(jīng)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226--231頁。
17 《清宣宗實錄》卷九,嘉慶二十五年十一月辛巳。
18 羅繞典:《黔南職方紀略》卷二,道光。
19 參閱鄭昌淦前引書。
20 師范:《滇系》四之一,賦產(chǎn),嘉慶。
21 乾隆《孝義縣志》物產(chǎn)民俗,物產(chǎn)。
22 祁寯藻:《馬首農(nóng)言》,見《秦晉農(nóng)言》。
23 道光《欒城縣志》卷二,食貨志,物產(chǎn)。
24 《河北采風錄》卷二,內(nèi)黃縣水道圖說,道光。
25 葉夢珠:《閱世篇》卷七,食貨三。
26 陳宏謀:《培遠堂偶存稿》文檄,卷二十七,三十五。
27 康熙《嘉定縣志》卷之四,物產(chǎn)。
28 乾隆十八年二月初七日江蘇巡撫莊有恭奏,見《宮中檔乾隆朝奏折》第4輯,第720頁。
29 乾隆三年三月初八日海望等題本,見鈔檔。
30 雍正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河東總督王士俊奏,見《宮中檔雍正朝奏折》第23輯,第427頁。
31 道光《南江縣志》上卷,物產(chǎn)。
32 乾隆《泉州府志》卷之十九,物產(chǎn)。
33 民國《上杭縣志》卷三十六,雜錄,記嘉慶年間事。
34 李拔:《種棉說》,見《皇朝經(jīng)世文編》卷三十七,戶政十二,農(nóng)政中。
35 褚華:《木棉譜》。
36 乾隆十九年十月初六日、十二年四月初二日廣東巡撫鶴年奏,見《宮中檔乾隆朝奏折》第9、11輯,第724、126頁。
37 道光《長樂縣志》卷之四,輿地略,物產(chǎn)。
38 鄭光祖:《(醒世)一斑錄》雜述,卷二,教民紡織。
39 《創(chuàng)建花商會館碑記》嘉慶二十年,轉(zhuǎn)自志勤前引文。
40 楊屾:《#風廣義》乾隆。
41 陳宏謀前引文。
42 嚴如煜:《三省邊防備覽》卷五,水道;卷十四,藝文下。
43 乾隆《成縣志》卷之三,物產(chǎn)。
44 乾隆《龍南縣志》卷之十三,風俗。
45 道光《印江縣志》田賦志,第四。
46 道光《思南府續(xù)志》卷之二,地理門,風俗。
47 道光《遵義府志》卷十七,物產(chǎn)。
48 嘉慶八年七月二十日阿克當阿奏折,見第一歷史檔案館檔案。
49 《清代乾嘉道巴縣檔案選編》上,第343、339、422頁。
50 乾隆三十年十月十日四川總督阿爾泰奏,見《宮中檔乾隆朝奏折》第26輯,第285頁。
51 康熙《高安縣志》卷之二,物產(chǎn)。
52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存住奏折,見鈔檔。
53 乾隆《正定府志》卷之十二,風物志下,物產(chǎn)。
54 乾隆《延長縣志》卷之四,食貨志,服食。
55 鄭光祖:《(醒世)一斑錄》雜述,卷七。
56 王#:《閩游紀略》,見《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九帙。
57 道光《永安縣續(xù)志》卷之九,風俗志。
58 嘉慶《平遠縣志》卷之二,物產(chǎn)。
59 道光十四年三月三十日英裕奏折,見鈔檔。
60 道光《中江縣新志》卷一,地里志,物產(chǎn)。
61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貴州巡撫李慶#奏折,見第一歷史檔案館檔案。
62 道光《遵義府志》卷十七,物產(chǎn)。
63 雍正十年七月初十日四川夔關監(jiān)督穆克德布奏,見《宮中檔雍正朝奏折》第20輯,第243頁。
64 乾隆《江陵縣志》卷之二十二,風土二,物產(chǎn)。
65 葉夢珠:《閱世編》卷七,食貨五。
66 嘉慶《屏山縣續(xù)志》卷下,輿地志,場市。
67 乾隆《成縣志》卷之三,物產(chǎn)。
68 嚴如煜前引文。
69 道光《耒陽縣志》卷之八,風俗。
70 道光《鶴峰州志》卷之七,物產(chǎn)。
71 嘉慶十八年六月十六日兩江總督百齡等奏折,見第一歷史檔案館檔案。
72 散見《宮中檔乾隆朝奏折》。
73 乾隆三十年五月二十一日金簡奏,見《宮中檔乾隆朝奏折》第25輯,第32頁。
74 嘉慶《孟津縣志》卷之四,貢賦,土產(chǎn)。
75 乾隆《孟縣志》卷四上,田賦,物產(chǎn)。
76 康熙《德安府全志》卷之八,物產(chǎn)。
77 民國《月浦里志》卷五,實業(yè)志,商業(yè),記乾嘉間事。
78 道光《西延軼志》卷之二,輿地下,風俗。
79 道光《耒陽縣志》卷之八,風俗。
80 葉夢珠:《閱世篇》卷七,食貨三。
81 乾隆《上?h志》卷之一,疆域,鎮(zhèn)市。
82 姚廷遴前引文。
83 乾隆《隨州志》卷之三,物產(chǎn)。
84 道光《乍浦備志》卷九,土產(chǎn)。
85 嘉慶《灤州志》卷一,疆理,風俗。
86 道光《新津縣志》卷三十九,物產(chǎn)。
87 方觀承:《棉花圖》收販,乾隆。
88 嘉慶《清平縣志》書六,戶書第二。
89 《湖南省例成案》戶律,卷七,乾隆二年。
90 嘉慶《邵陽縣志》卷之四十七,風土志,物產(chǎn)。
91 康熙《高安縣志》卷之二,物產(chǎn)。
92 道光《長樂縣志》卷之四,輿地略,物產(chǎn)。
93 乾隆《孟縣志》卷四上,田賦,物產(chǎn)。
94 乾隆《諸城縣志》志十二,方物考。
95 乾隆《昭化縣志》卷之二,土地下,土產(chǎn)。
96 乾隆《延長縣志》卷之四,食貨志,服食。
97 和其衷:《根本四計疏》乾隆十年,載《皇朝經(jīng)世文編》卷三十五,戶政十,八旗生計。
98 乾隆三十年十月十日四川總督阿爾泰折,見《宮中檔乾隆朝奏折》第26輯,第285頁。
99 乾隆《孝義縣志》物產(chǎn)民俗,物產(chǎn)。
100 道光《印江縣志》田賦志,第四。
101 乾隆《龍南縣志》卷之十三,風俗。
102 道光《龍南縣志》卷二,地理志,物產(chǎn)。
103 乾隆《平鄉(xiāng)縣志》卷五,田賦,風俗。
104 乾隆《舞陽縣志》卷之四,風土。
105 乾隆《甘州府志》卷六,食貨,市易。
106 《清高宗實錄》卷二一三,乾隆九年三月是月。
107 乾隆《棲霞縣志》卷一,疆輿志,物產(chǎn)附民業(yè)。
108 乾隆《耀州續(xù)志》卷四,田賦志,風俗。
109 乾隆《沈邱縣志》卷之四,食貨志,物產(chǎn)。
110 乾隆《光山縣志》卷之十三,物產(chǎn),風俗。
111 鄭昌淦前引書,第176、45、145、148頁。
112 乾隆《續(xù)外岡志》卷一,風俗,上海史料叢編1961年。
113 乾隆《嘉定縣志》卷十二,風俗。
114 乾隆《林縣志》卷之五,風土志,織染記。
115 羅繞典:《黔南職方紀略》卷二,興義府。
116 嘉慶《同里志》卷八,物產(chǎn)。
117 道光《辰溪縣志》卷之十六,風俗志。
118 道光《遵義府志》卷十七,物產(chǎn)。
119 《〔貴州〕成案》稿本。
120 道光《安平縣志》卷四,食貨志,場市。
121 道光《蒲溪小志》卷之一,風俗。
122 嘉慶《龍山縣志》卷之七,風俗。
123 乾隆《獨山州志》卷之三,地理志,風俗。
124 道光《樂至縣志》卷三,地理志,風俗。
125 道光《鉅野縣志》卷二十三,風俗志,人情。
126 乾隆《商州直隸州志》卷八,食貨下,物產(chǎn)。
127 乾隆《安遠縣志》卷之一,物產(chǎn)。
128 道光《昭化縣志》卷之五,輿地志,風俗。
129 章學誠:《章氏遺書》外編,卷九,永清縣志。
130 湖南辰沅靖道王柔奏,見《宮中檔雍正朝奏折》第26輯,第90頁。
131 乾隆《黔陽縣志》卷之九,鄉(xiāng)都。
132 康熙《從化縣志》風俗志下。
133 道光《龍勝廳志》風俗。
134 乾隆《漢陽縣志》卷十四,物產(chǎn)。
135 范鍇:《漢口叢談》卷一,道光。
136 道光《永州府志》卷五上,風俗志。
137 民國《黃渡續(xù)志》卷五,人物,商業(yè)。
138 褚華:《木棉譜》。
139 乾隆《孟縣志》卷四上,田賦,物產(chǎn)。
140 張慶長:《黎岐紀聞》。
141 錢良擇:《出塞紀略》康熙,見《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三帙。
142 徐世昌:《東三省政略》蒙務下,紀實業(yè),清代前期似亦如此。
143 《清代乾嘉道巴縣檔案選編》上,第339、342頁。
144 方觀承:《棉花圖》,收販說。
145 嘉慶《石岡廣福合志》卷一,疆域考,風俗。
146 嘉慶《正陽縣志》卷之九,補遺上,物產(chǎn)。
147 錢泳:《履園叢話》卷二三,雜記上,換棉花。
148 乾隆《金匱縣志》卷十一,鎮(zhèn)保,轉(zhuǎn)自唐文起:《鴉片戰(zhàn)爭前江蘇地區(qū)農(nóng)村市場簡論》,載《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92年,第1期。
149 乾隆《蒲臺縣志》卷二,物產(chǎn)。
150 乾隆《江陵縣志》卷之二十二,風土,物產(chǎn)。
151 民國《江灣里志》卷四,禮俗志,風俗。
152 道光《長樂縣志》卷之四,輿地略,物產(chǎn)。
153 道光《金澤小志》卷一,風俗,上海史料叢編,1962年。
154 道光《元和唯亭志》卷三,風俗,物產(chǎn)附。
155 乾隆《續(xù)外岡志》卷四,物產(chǎn)。
156 民國《月浦里志》卷五,實業(yè)志,商業(yè)。
157 道光《江陰縣志》卷十,物產(chǎn)。
158 嘉慶《珠里小志》卷四,物產(chǎn)。
159 康熙十七年修,咸豐六年增修《紫堤村志》卷二,風俗,上海史料叢編,1961年。
160 嘉慶《石門縣志》卷四,物產(chǎn)。此記最初載于明代朱國楨:《涌幢小品》,但清代以來修志者仍引用,說明清代前期的情況與此相同。
161 道光《河北采風錄》卷二,內(nèi)黃縣水道圖說。
162 褚華前引文。
163 張春華:《滬城歲事衢歌》道光,上海掌故叢書,第1集。
164 吳敏樹:《巴陵土產(chǎn)說》;《屠禹甸夫妻八十壽序》,見《#湖文集》卷二,卷八。
165 《清代乾嘉道巴縣檔案選編》上,第343頁。
166 張春華前引文。
167 乾隆《寶山縣志》卷一,地里志,風俗。
168 褚華前引文。
169 楊光輔:《淞南樂府》卷一,嘉慶,上海掌故叢書,第1集。
170 褚華前引文。
171 黃卬:《錫金識小錄》卷一,備參上,力作之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