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詞匯:“!焙汀芭丁
2015/1/23 21:42:56 作者:楊海林 閱讀:7497 評論:條
淮安以古淮河為界,地分南北,河北曰侉,河南曰蠻(mào)。講話略有不同:河南淮安區(qū)等地的人把牛讀成“oú”,河北淮陰區(qū)、漣水等地的人把牛讀成“l(fā)iú”。我們小時用方言為難老師,讓他寫“ěn gā oú hā hé”,老師寫成“我家牛下河”,我們都起哄說老師只把“河”寫對了,事實(shí)上老師寫的是對的,前面四個字,只不過在普通話里和在方言里發(fā)音不一樣罷了。
把“!弊x成“oú”,似乎很多地方(比如河南)的方言里都這樣干,確切的原因,我認(rèn)為是和人們呦喝牛的時候發(fā)出的聲音相近有關(guān)——如果使喚牛的人不喜歡打嘞嘞,那么他發(fā)出的聲音是“哦”,聲音有長有短,以此表明不同的含義:短的表示批評,提醒牛注意;長的表示鼓勵,希望牛繼續(xù)。
這是個象聲詞,用它代指牛的時候就變成了名詞,于是稍微改變一下讀音,讀成“oú”。
淮安方言中把象聲詞當(dāng)作名詞的例子很多,比如葦鶯,淮安人就說成“柴刮刮”或“刮刮嘰”,“刮刮”或“刮刮嘰”都是模仿它的聲音。把嗩吶說成“嗚哇(淮安區(qū))”或“嗚哩哇(淮陰區(qū))”,也是這方面的例子。
我的一個同學(xué)是淮安區(qū)南馬場人,他的父親寫過一本《淮安方言初析》。因?yàn)檫@本書沒有出版,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撮錄他提供的資料以廣見聞——他收錄了淮安的一則傳說:
劉秀被人追捕時遇一耕地的農(nóng)民,請求幫助逃過此劫。農(nóng)民想把地耕得深一些,這樣劉秀就可以藏進(jìn)去了。他是個好說話的主,可是人家牛不答應(yīng)。最后他肩上的鞭子答應(yīng)了,農(nóng)民把鞭子甩了個響:“小主若能過此劫,一鞭抽出三尺深!
躲在鞭子抽出的壟溝中,劉秀擺脫了追兵。
劉秀后來做了皇帝就不樂意了,鐵了心不準(zhǔn)牛和它同姓,于是牛被讀成了“o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