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祠的來歷和原貌
關士成說,他小時候就聽家里大人說:我們家的老祖宗(指關天培)在虎門殉國后,道光皇帝就下旨在他的殉難地虎門建祠祭祀,永享香火;當時我們老祖宗的母親還在世,加上妻兒老小,所以道光按朝廷一品大員為國捐軀的標準降旨給關家一筆優(yōu)厚的撫恤金。深明大義的關母就用這筆錢在縣東街建了這所祠堂。嚴格地說,在虎門建的關祠是國家為了紀念他建的,稱為“國祠”,而我們淮安是用朝廷發(fā)放給關家的撫恤金為他建的,就稱“家祠”。
淮安建的關祠比較高大:前有門廳,中有“忠節(jié)公”碑亭,碑上刻有道光御筆“忠節(jié)公”三個大字,該碑亭是清光緒年間圮毀的。祠內正面享殿供臺上塑有忠節(jié)公的官服坐姿雕像,因為是按他生前遺容所塑,所以栩栩如生。忠節(jié)公塑像兩旁,還塑有隨侍二人,一文一武。文者手捧印信,武者手執(zhí)寶劍。關士成先生說,那捧印信者叫孫長慶,他和我們家老祖宗是一對明主義仆的關系。享殿是祠內的最高建筑。當初祠內的東西兩側各有三間偏殿。繼忠節(jié)公碑亭倒毀之后,由于關氏后代中有人不爭氣,抽鴉片上癮,逐漸將西偏殿、正殿等能卸下或能拆下的東西變賣,眼見正殿也已破廊蝕戶,關士成的祖父輩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將正殿拆掉,并將一直保存較好的東偏殿拆掉,改建在正殿地基上。所以現(xiàn)在人們見到的關祠正殿是當年東偏殿的翻蓋屋,比原來的正殿要矮一公尺二左右。
林公挽聯(lián)中的“問何時”原為“問何人”
忠節(jié)公殉國后,當時已被道光皇帝“革職”、“待罪”于廣州的林公(指林則徐)仍悲痛欲絕,奮筆為忠節(jié)公寫了“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雙忠同坎壈,聞異類亦欽偉節(jié)!歸魂相送面如生”的挽聯(lián)。
關士成先生說,關家收到林公挽聯(lián)后,決定請人書寫雕刻到楠木板上懸掛于祠內抱柱上。在將要書寫時,書寫先生(一說山陽知縣)提醒關家人說:“上聯(lián)中‘問何人’太露了,矛頭直指接替林則徐的琦善,甚至追上去就牽扯到圣上(皇帝)了。是不是改一下?”經書寫先生這么一提醒,關家人真是驚出一身冷汗:琦善在淮安做過漕運總督,其爪牙、余黨在淮城還有的是,如果有好事之徒告惡狀,后果真不堪設想。于是經書寫人忖度再三,將“問何人”改成了現(xiàn)在的“問何時”。另有一種說法是,林則徐充軍新疆途中,想到“問何人”太露太直了,弄不好會出問題,就寫了一封信到關家,請關家將“問何人”改為“問何時”。
周恩來親批修關祠
當年日本人侵占淮城后,關祠內就駐有日軍,但他們對關忠節(jié)公的塑像畢恭畢敬,據說他們進駐祠堂前還焚香祭拜,然后才入內住宿。
關祠久存無修,日趨破舊,新中國成立后,淮安縣政府會同關家后代向蘇北行署打報告,要求對關祠進行整修。因為關祠是一處重要文物,蘇北行署又轉報華東大行政區(qū)和政務院文化委員會。時任文化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認為新中國剛從廢墟上誕生,百廢待舉,要用錢的地方太多而沒有批準。但他在一次政務會議上匯報工作時談到了這件事,周恩來馬上表態(tài),應該撥款修繕,以便保存。關士成先生說,當時周總理的批額還沒有以人民幣計算,他批的小麥是18石(當時的糧食計量單位!耙皇钡扔谑罚缓髮﹃P祠進行了修葺,F(xiàn)在的關祠是破舊后又于1982年由淮安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的,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二次整修!
《籌海初集》刻印版文革被毀
1981年2月,中央電視臺為紀念關天培壯烈殉國140周年時曾專門派記者來淮拍攝,筆者也到現(xiàn)場參加了那次記者的拍攝活動。當拍攝基本結束時,關士成(當時就住于關祠內)先生把其他人都請出門外,專門讓記者到內室拍攝一件重要文物。拍過后我曾問那位記者,記者告訴我說,拍的是關天培將軍生前用過的虎頭私印。
關士成先生還告訴我們,“文革”中造反派、紅衛(wèi)兵們橫行無忌,但對關祠內的塑像未損毫發(fā),一直完好地保存到文革結束?上У氖牵敃r忠節(jié)公所著的一部海軍軍事著作《籌海初集》(共四卷)一書的木刻印板,由于躲過幾次紅衛(wèi)兵的查抄后,家里不僅怕保不住,又怕書的內容上出問題而連累關家人,只好當木材劈了做了煤球爐子的引火柴。這是文物的重大損失,也是關家一件十分遺憾的事。
另據筆者的一位關姓朋友說,他小時見到自己家小樓閣上收藏有不少《籌海初集》的木刻印板。他在“文革”結束后還曾聽原淮安縣文化館館長陳陽(已故)說,關家還收藏有《籌海初集》的木刻印板。此一種說法是否準確,似已無法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