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革命烈士丁澄及其革命家庭
2014/12/8 17:04:30 作者:高建平 閱讀:9245 評論:條
丁澄,淮安北鄉(xiāng)席橋丁家圩人。丁澄,原名丁澤成,號丁亦清,在家族里大排行第八,故人們習慣稱呼他為丁八。
其父丁德甫(丁家稱他為:丁三太爺。是民國初淮安著名紳士楊仲和的大女婿),積極支持革命,是淮安著名的愛國人士,解放后被選為人民代表。
丁澄的母親楊南仙(出身淮安名門望族,是清代板閘千總楊定邦孫女。);丁澄的外祖父楊仲和(在淮安多子巷開鼎義祥錢莊,與清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楊士驤、民國初蕪湖關(guān)督楊士晟兄弟是同族同輩人。)
1916年5月28日,丁澄出生在淮安縣席橋南頭丁圩子一個書香門第。六歲入私塾讀書,因家境敗落,十四五歲時,只好到淮安城里八字橋西逸的德泰錢店當學徒。
據(jù)淮安中學離休教師耄耋老人何大益(何大益是淮安著名學者丁季森的女婿,丁季森與丁澄為嫡堂弟兄。)先生講:丁澄九弟,丁九,原名丁燦成,1919年11月8日生于淮安席橋丁家圩,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大排行第九,故叫丁九。幼年在家鄉(xiāng)讀書,后到上海求學。由于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1936年6月在上海國光中學,參加了地下黨領(lǐng)導的革命斗爭,同年11月,由周思義、黃若暾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上海和一些進步青年創(chuàng)辦了抗日救亡的革命刊物《輕騎隊》。七月高中畢業(yè)后回到淮安,將帶回的《輕騎隊》分送給老同學和朋友,傳播抗日救亡的思想。9月,他和八哥丁澄聯(lián)絡(luò)進步青年陳大山、顧家干等人,準備成立一個抗日組織,經(jīng)過同國民黨縣政府交涉,當局只同意在“抗日后援會”下設(shè)立一個,“青年股”。不久,他就到外地去尋找黨組織,尋求抗日救亡之路去了,從此開始了他的革命人生。解放后,曾任新華社華東分社社長,“文革”中被林彪、“四人幫”迫害致死。
丁澄十弟,丁桂成,新四軍某部干部,1944年犧牲于山東抗日戰(zhàn)場。
丁澄十三弟,名丁竹成,又名丁十三。生于1932年。1949年7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1950年3月到達云南,任澄江縣陽宗區(qū)新街、北斗兩鄉(xiāng)工作組組長。8月14日,在新街與暴匪浴血奮戰(zhàn)中英勇犧牲,時年僅18歲。同年10月20日,中共澄江縣委決定,追認丁竹成烈士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丁竹成出身在淮安一個革命家庭。
丁竹成在幼年和少年時期,因為哥哥都是共產(chǎn)黨員,全家橫遭反動派的殘酷迫害,東躲西藏,歷盡艱辛,只讀了一年書就長期失學。后在親友的關(guān)懷和幫助下,靠本人勤奮自學,1947年考取淮安的縣立中學。國難家仇孕育著他要解放、要革命的純真思想和堅毅性格。家鄉(xiāng)解放后,他想到西南人民還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毅然響應黨的號召,尚未成年就參加了解放軍西南服務團,堅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入伍后,他被編在云南支隊一大隊三中隊第七班,是全班年齡最小的一員。他人小志氣大,好學上進,每次親聆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等首長的報告,都以速記方式記錄,然后又加以整理。他如饑似渴地攻讀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經(jīng)典著作,半年多寫下了十多萬字的學習心得,學到很多革命理論,初步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三千余里徒步行軍,扛著長槍,背著背包和干糧袋,日曬雨淋行百里,這對還未成年的丁竹成來說,是嚴峻的考驗。在長途行軍中,他從不掉隊,更不叫苦,還爭著幫炊事班背大鍋,幫女同同志背背包。路過湘黔交界雪峰山的那天,日行軍一百三四十里,中途沒吃上飯。他餓著肚子,先后為三位體弱的同志背背包。勞累一天,晚上宿營他還為老鄉(xiāng)挑水掃地,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一位苗族同胞說:“連這位小同志都懂理,共產(chǎn)黨、解放軍真好!” 1950年3月,丁竹成肩負兩個鄉(xiāng)征糧的重擔,深感責任重大。他走村串戶,調(diào)查研究,宣傳政策,發(fā)動群眾,卓有成效地培養(yǎng)出一批農(nóng)民骨干,建立了村政權(quán),組織了一支民兵隊伍,完成了征糧任務,打開了兩鄉(xiāng)工作新局面。
解放初期的反革命破壞主要是土匪暴動。當時,澄江縣各地明火執(zhí)杖的土匪有數(shù)十股之多。1950年5月,國民黨反動兵痞、流氓王錫侯等混入新街民兵組織,篡奪了領(lǐng)導權(quán)。在圍攻陽宗城妄圖搶糧被我工作組擊潰后,王匪與匪首劉電等勾結(jié),在18日深夜打進新街城門,并打開工作紐住地五甲寺大門,鳴搶暴動,包圍了丁竹成組長住處,從宿舍窗口對準他的床鋪連打了幾十發(fā)子彈。丁竹成立即避到門背后開槍回擊,但因寡不敵眾,身中數(shù)彈,壯烈犧牲。事件發(fā)生后,丁竹成的姐夫丁允中聞訊后,從昆明率領(lǐng)解放軍戰(zhàn)士趕來,把丁竹成烈士尸體運到昆明火化,把骨灰盒寄回淮安,安葬在席橋鄉(xiāng)丁竹成的八哥丁澄烈士墓旁。
當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后,丁澄同志和淮安的一批不愿當亡國奴的青年一起,組織一個團體,名為“群眾看報社”,積極開展抗日救亡的宣傳工作。丁澄同志還擔任了淮安青年抗日團負責人,利用文藝形式,揭露頑固派假抗日真投降的面目。
一九四一年一月,淮安北鄉(xiāng)抗日民主政權(quán)建立,丁澄同志挺身而出,擔任十一區(qū)區(qū)長,拉起武裝,積極開展敵后斗爭。
十一區(qū)地處淮安、淮陰兩城之間,環(huán)境十分險惡。北邊馬廠有武裝股匪,東南的張巷、翟巷、長流莊、季橋等地有國民黨軍隊駐扎,區(qū)的中心有一段淮阜公路,是敵偽軍到農(nóng)村掃蕩的主要通道,也是國民黨部隊通向泗陽的必經(jīng)之地,他們完全是在敵人的心臟里活動。但是,區(qū)隊同志在丁澄同志的帶領(lǐng)下,緊緊依靠當?shù)厝罕,利用敵、偽、頑、匪之間的矛盾,堅持“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憂,敵疲我打”的游擊戰(zhàn)術(shù)。不到半年時間,就控制了整個席橋鄉(xiāng),徐楊等地也成了區(qū)隊活動的主要基地,這對牽制敵人,保衛(wèi)根據(jù)地,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為了穩(wěn)住在十一區(qū)的陣腳,,威脅兩淮敵寇,丁澄同志帶領(lǐng)武裝隊員,首先從打土匪著手開展斗爭。他們在行軍中遭遇土匪,就堅決給予打擊,在宿營地遭到土匪侵擾,則堅決還擊,他們有時也主動出擊,追回土匪搶劫群眾的財物。
一天,六、七十名土匪到黃泥崗姓楊的一家扒搶。丁澄聞訊后,一面派人集合區(qū)隊,一面單身摸黑趕往現(xiàn)場。當他跑到王家眺西邊時,迎頭撞上那些搶劫的土匪。丁澄迅速隱蔽到橋下,大聲喊道“沖啊,抓土匪!”一邊張開二十響快慢機,并用手中的另一支三兒盒子槍大點射,敵人不知道虛實,棄槍丟包,倉皇逃竄。
一九四一年夏季的一天,丁澄帶著區(qū)隊到小劉莊一帶活動,突然遭到一百多個土匪包圍,丁澄為了掩護被土匪沖散的區(qū)隊隊員,自己吸引著敵人的火力,機智的進行了還擊,打得敵人只得向西北的廢黃河方向逃跑。
土匪一提到丁澄的名字,就嚇得魂不附體,心驚肉跳地喊他叫“八閻王”,在鬧糾紛詛咒時常常這樣說:“哪個理虧,就叫他明天撞上八閻王!”丁澄同志成了插在敵人心臟里的一把銳利的匕首。
一九四一年秋末,區(qū)隊得知,廢黃河北的土匪從國民黨韓德勤頑33師那里走私了一批軍火,偽裝成糧車正往北押運,丁澄立即安排了“后面假趕,前面真奪”的戰(zhàn)斗計劃,等敵人清醒過來時,區(qū)隊已勝利地繳獲了八箱軍火,出色地完成了智取軍火的任務。
日寇常以突襲手段,妄圖消滅我地方武裝。一年的除夕之夜,日寇突襲席橋,層層包圍,挨門逐戶搜查,將鎮(zhèn)上的教書先生誤認為“丁八”,殘酷殺害。后來,日寇為了進一步封鎖十一區(qū),強令偽軍到席橋構(gòu)筑工事,設(shè)立據(jù)點,而偽軍又十分畏懼“丁八”,于是丁澄他們就因勢利導,脅迫偽軍兩面應付,孤立敵人。國民黨反動派不斷派部隊向他們挑釁,制造摩擦,一次次都被他們打得抱頭鼠竄。特別是國民黨常備七旅王光復部,妄圖打通去泗陽的通道,經(jīng)常羅國犯境,也經(jīng)常遭丁澄他們的伏擊。敵人就是有一個營的兵力,也不敢貿(mào)然越境。
為了頑固勝利成果,更好地發(fā)揮抗日民主政權(quán)的作用,苦大政治影響,丁澄他們便向人民群眾闡明我們黨的稅收政策,減輕群眾的負擔,抵制頑偽的苛捐雜稅,得到了群眾的極大擁護,他們對堅持反動立場,拒不交稅的頑偽鄉(xiāng)、保長和地主富農(nóng),則給予狠狠打擊。張巷有一地主,家有炮樓,依頑偽勢力,拒不向我交公糧,丁澄他們就派出小股武裝,襲擊莊園,抓捕了這個地主,直至他低頭認罪,交清公糧,才教育釋放,借以抵制和消弱偽化勢力。
丁澄同志擔任區(qū)長只有一年多時間,但他為人性格堅強,充滿朝氣,敢于斗爭,在敵、偽、頑、匪的重重包圍中,出生入死,無所畏懼,表現(xiàn)出大無畏的氣概,勝利地保護了群眾的利益。群眾稱贊他“打得鬼子常撲空,打得偽軍不能立,打得頑軍不敢犯,打得土匪不沾邊!倍〕瓮镜拇嬖,成了敵人橫行的一大障礙,成了敵人的眼中釘。廢黃河北邊的一個土匪頭子曾懸賞一千塊大洋買下丁澄的頭,韓頑也千方百計要把丁澄置之死地,于是他們就互相勾結(jié)起來對付丁澄同志。
三里灣有個土匪叫楊文錦(前后娶了九個姨太太),當時他假意參加了丁澄同志的區(qū)隊,國民黨反動派用高官厚祿收買了楊匪。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古歷十月初六日)下午,丁澄同志前往大黃莊縣政府的途中,楊文錦以請去他家喝茶為名,在房里暗伏打手,企圖將丁澄活捉,去韓頑那里邀功請賞,七、八個土匪用鋼叉抵在丁澄同志的胸口,脅迫他投敵,丁澄同志毫無懼色,斬釘截鐵地指出:“要頭可以,要我投到韓頑那里辦不到!”他英勇地和敵人搏斗,壯烈犧牲,當時,年僅25歲。
丁澄被楊文錦殘酷殺害后,遺體也被楊文錦著人用獨輪車運去涇口馬灣村的國民黨縣政府報功領(lǐng)賞。反動當局對楊匪大加贊賞,并揚言不準任何人收葬丁澄的遺體?墒牵?shù)氐囊晃晦r(nóng)民兄弟偷偷地把丁澄的遺體掩埋在一塊荒地里。一年以后,這位農(nóng)民兄弟又悄悄挖出遺骨,用蒲包裝好,改埋到一個大戶人家的祖墳西側(cè)坡上;還在附近的一棵松樹上暗暗留下記號。丁澄去世后,其夫人洪百玉沒有兒子,過繼丁澄的六哥丁信澄的兒子為嗣子。
淮安鄉(xiāng)賢耄耋老人何大益與夫人丁縵耳(丁縵耳是丁澄的堂侄女,今已故。)在八嬸子在世時,經(jīng)常去看望她人家,問寒問暖,在經(jīng)濟上幫助她。后來人民政府把丁澄的夫人安排到養(yǎng)老院去度晚年。
人民是不會忘記這位人民的兒子的,席橋周圍更是傳頌著他的許多動人故事。解放后,人民政府先后以他的名字設(shè)置過區(qū)、鄉(xiāng)社等政府機關(guān)。如今座落在席橋丁圩大隊圩內(nèi)生產(chǎn)隊的丁澄烈士墓地經(jīng)過重新整修,掩映在三五十棵四季常青的蒼松翠柏之中。阜寧縣的蘆堡烈士紀念塔上,也鐫刻著丁澄烈士的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