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堂”及何楚侯的慈善事業(yè)
2014/9/13 14:20:47 作者:郭壽齡 閱讀:5893 評論:條
“仁壽堂”是淮安楚州城內(nèi)老字號中藥店。它坐落在院西街(民國時改為響鋪街,現(xiàn)為鎮(zhèn)淮樓西路)和上坂街交叉口的西面!叭蕢厶谩眲(chuàng)建于何時?創(chuàng)始人是誰?見1947年“淮安中藥店號表”(田富生、郭壽齡著:《吳鞠通與山陽中醫(yī)學派》)載: 店堂字號 店主姓名 開業(yè)地點 開業(yè)年代 資本(法帀萬元) 仁壽堂 何楚侯 院西街 咸豐6年 45 根據(jù)旅美華人、何楚侯之子、現(xiàn)已90多歲的何維敬先生撰《我的父親何保善(字楚侯)》記述:在1880—1894的15年間,何氏家族“老四房”佚遭“曾祖、兩位祖父亡故”,為了大家族的“臉面”,風光地辦完喪事,不得不將田產(chǎn)和“祖宅”賣掉!八椅壹疫有一爿百余年的仁壽堂中藥店”。 從此上溯百年推斷:仁壽堂創(chuàng)辦的時間應(yīng)在清乾隆末年,創(chuàng)辦人應(yīng)為何寶善的高祖何善圃。其傳承如下: 何善圃——何鑣——何其厚(同治癸酉舉人,曾任高郵學正)——何福辰、何福庚——何寶善 相傳,乾隆末年,一次大的瘟疫襲擊江淮大地,淮安疫情嚴重,一時哀鴻遍野,不法藥商趁機抬高藥價,牟取高額利潤。何善圃見此極為痛心,召集家族成員商議,決心自家開設(shè)藥店,平抑藥價,施藥賑災,這就是仁壽堂的由來。 如果仁壽堂從乾隆60年(1795)開業(yè),到1956年國藥業(yè)實行公私合營,即有長達162年的歷史。 仁壽堂開業(yè)時情況無文字記載,現(xiàn)已無從記述。據(jù)現(xiàn)有資料推測:仁壽堂原為石庫門的兩進建筑。大門上有木制“仁壽堂”三個大字的匾額,兩旁對聯(lián)曰: 仁心仁術(shù); 壽世壽民。 通向“后進”的二門亦有對聯(lián): 修合無人見; 存心有天知。 從字號的名稱和兩副楹聯(lián)看,店主人創(chuàng)辦此藥店的目的絕非是為了從商賺錢,而是以“仁心”“仁術(shù)”去“壽世”“壽民”。 到解放前,仁壽堂已改為一般的商家門面。坐北朝南的三間營業(yè)房,中、西兩間有一個“』”的柜臺,靠西墻迎街柜臺上立有一木匾,上書“老仁壽堂”四字。柜臺內(nèi)靠北墻、西墻是一人多高滿是裝藥材抽屜的貨架,貨架上放著20余只裝中成藥的青花瓷壇。門面東間,兩扇古色古香的鏤空雕花隔扇,將其一分為二。后面置診桌一張,在大街上即可隱約見到里面的坐堂醫(yī)生;前面置茶幾、椅子、方凳,是病人和購藥者休息的地方。 仁壽堂和淮安城內(nèi)一般商店一樣,也是“前店后作”的格局。經(jīng)過門面東間的一個小門,是一個院子。院后有朝南的房屋三間,朝西有兩間樓上下,是藥材制作間,樓上有平臺,供曬藥之用。 仁壽堂的老板是何楚侯。經(jīng)理人朱少文,人稱“朱三爹爹”,是一位十分正直和善、整日樂呵呵的老人,一生服務(wù)于“仁壽堂”,其中藥知識極為豐富,既負責店務(wù),又管賬房,柜臺上人手不足,也親自“上陣”。他無兒無女,特別喜歡小孩,深受同仁、鄰居老幼的尊敬和愛戴。店員有:丁慕陽、鄧月秋、鄧暉、魏兆來等!昂笞鳌鄙嫌山(jīng)驗豐富的樊姓老藥工師傅領(lǐng)班,有藥工多人。另有專門負責采購藥材的耿××、呂××、蔡××三人。坐堂的老中醫(yī)劉作舟,醫(yī)術(shù)高明,擅長診治傷寒、瘟病和條理內(nèi)科、婦科慢性疾病。有《傷寒、瘟病辨》、《爛喉痧宜散宜清說》等醫(yī)學論著問世。到上世紀初仁壽堂的從業(yè)人員還有15人之多。 世人皆知開中藥鋪是“一本萬利”的買賣。有人譏笑,開藥店的是賺黑心錢,從藥材行成擔成捆的進貨,然后用小戥秤“論錢論分”買出去,能不賺錢?可仁壽堂不然。原因一是仁壽堂是何家樂善好施慈善事業(yè)的“平臺”;二是仁壽堂進貨首先是地道的優(yōu)質(zhì)藥材,藥店的丸散膏丹都要自家遵古法精心炮制,所用的“店伙比別的店多好幾倍”。由于仁壽堂的中藥貨真價實,所制中成藥質(zhì)量總“高人一籌”,還常施藥于貧困者,所以“老字號”在民眾中有口皆碑,百年來長盛不衰。 淮安何氏,是清末民初城內(nèi)著名的“丁、何、韋、許”四大家族之一,曾有過“門閥鼎盛”、“人口眾多”的輝煌過去。家族史上出過多位舉人、學官,也出過多位名醫(yī),有熱心公益事業(yè),“喜為鄉(xiāng)里興利”的傳統(tǒng)家風。何楚侯(1896—1979)即是其中一位。他是淮安近代著名的收藏家、慈善家、古玩鑒賞家。如前述及,他出生之時,何氏這一支系已“門祚衰微,至于斯極”了。祖母“何宜人”(近代著名學者羅振玉的姑母)只好率領(lǐng)一家人搬到“娘家羅家巷的房子棲身”。幼年何楚侯肩負祖母重振何氏家族的厚望,“刻苦自勵”,苦讀四書五經(jīng),“又寫得一筆剛勁的柳字”。17歲考入南京政法學堂,兩年后畢業(yè),并取得律師從業(yè)資格證書。19歲開始接管祖?zhèn)鳟a(chǎn)業(yè)“仁壽堂”。此時他又考取上海震旦大學,一面監(jiān)管仁壽堂店務(wù),一面讀書,時而淮安,時而上海,以至其子女對他均很陌生。 由于仁壽堂是何家的祖產(chǎn),在何楚侯接管時,為何楚侯、何崇善(志侯)和堂兄何述曾(紹春)三人共同所有。何紹春長楚侯10歲,是江蘇省立第九中學的高中國文教師,平時“吸煙、打牌之外還頗好杯中物”,胞弟何志侯為淮安區(qū)國大代表、立法院秘書,后醞任司法行政部參事。仁壽堂視事的也就何楚侯一人了。當時仁壽堂的情況怎樣呢?“老字號就有老毛病,東家取之于店者多,而出力于店者少,管事的又不敢違拗任何一位東家,加上幾十年來我們家接二連三喪葬大事,店伙不但要義務(wù)為東家?guī)兔,店本身財?wù)也被掏空了!比蕢厶妹媾R從未有過的困難窘境。 何楚侯在接管仁壽堂后,立即進行整頓!耙挥锌站妥诘昀铩,“吩咐管賬先生三件事:一是柜臺入賬都留著還債,二是要按月結(jié)清房租,三是不許任何一家來支錢用!彼谧约旱臅郎蠈懴铝诉@樣一幅對聯(lián): 創(chuàng)業(yè)難,守成尤難,知難不難,要與先人爭體面; 同居好,分居也好,要好便好,留給子孫好榜樣。 兩年后,老店穩(wěn)住了,老枝開了新花。大概是家族遺傳基因的緣故,何楚侯也開始了其熱衷于一生的慈善事業(yè)。 淮安何氏家族代出名醫(yī)。道光以降,有何承宣(字金揚)、何慶書(振揚)、何嘉祺(紹琴)、何祖同(萬全)、何祖蔭(樾岑)、何祖荃(石岑)何楨(干臣)等,家境艱難的病人找他們診治,總是不收診金,他們在處方上簽字到仁壽堂去打藥,即可少收或免收藥費。今年83歲的何大益老先生說,在他小時候就親見大伯父何樾岑在自己開的藥方上簽上“樾具”二字,憑此處方去仁壽堂取藥就不用花一文錢。 每年,仁壽堂總要根據(jù)世代相傳的秘方,運用自家獨特的炮制方法,制作一批丸、散、膏、丹,以施放給貧困患者。這些中成藥有治療小兒高熱驚厥的、跌打損傷的、燒傷燙傷的、風濕疼痛的等等。貧困患者來店索取這些藥物,向來不收分文。劉鶚的曾孫女劉德芬(又名劉嫻,85歲)回憶,她家也有用“劉寄奴、地榆炭”兩味中藥和麻油調(diào)制的治療燙傷的秘方。制作時要把藥材碾成像胡椒面一樣細,費時費工,一般藥店均不愿做。“那時,我們家每年配燙傷藥都在仁壽堂藥店……,每次買這兩味藥都得用笆斗存!眲⒓胰绱,何楚侯仁壽堂配制的類似的藥則更多,有的至今還留在淮安老人的記憶中。 清末民初,中國人民多災多難。面對天花、霍亂、傷寒、白喉、麻疹、腦膜炎、黑熱病等疫病的流行,富人尋醫(yī)求治,窮人只能坐以待斃。每當時疫襲來,何干臣總是發(fā)起、聯(lián)絡(luò)龔鏡清、應(yīng)金臺等一批醫(yī)生,輪流在北門大街藥王廟里舉行義診。何楚侯則邀集藥業(yè)同仁成立“公濟施藥局”,自己帶頭捐款并接受社會捐款。凡義診醫(yī)生開的處方,藥品開支,由施藥局承擔一半或全免。為撲滅疫病,抑止傳染,為淮安的醫(yī)藥事業(yè)和民眾的身體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何楚侯的所作所為,受到中藥業(yè)乃至整個淮安商界同仁的肯定和贊揚。1929年,他被公推為淮安商會會長。何楚侯的慈善事業(yè)不僅在“義診施藥”一個方面,他還參與了救災、辦學和創(chuàng)辦淮安第一家私營公共圖書館等文化教育事業(yè)。 民國10年(1921)夏,淮安大雨成災,運河西一片澤國,農(nóng)家田廬人畜損失無算,逃得性命者露宿西門外“老人堂”一帶,無衣無食,嗷嗷待哺。士紳田魯玙、郝硯樵主持義賑,何楚侯參與其中。田魯玙還赴北平,向淮安籍銀行家朱虞生(何楚侯的舅父)、談丹崖、周作民、陳瀛生(何的內(nèi)侄)募捐。后來賑災有一筆余款,談丹崖提議創(chuàng)辦一所平民學!贝扔自,收養(yǎng)無家可歸孤兒和貧苦人家的孩子,教他們讀書習藝。學生食宿在院,不收費用,還提供統(tǒng)一服裝。1926年,何楚侯震旦大學畢業(yè),拒絕了北平司法界的高薪聘請,毅然擔任了慈幼院的第二任院長。 何楚侯辦學,除教一般小學課程外,重視對兒童“自強自立”和“手工勞作”教育。他請來多才多藝的老師教學生竹工、木工、金工,還購置“織洋襪的鐵機”和“織毛巾的木機”教學生織圍巾、襪子,讓這些窮苦孩子將來有立世謀生的一技之長。他的辦學理念和措施,使當時民眾耳目一新,交口稱贊。 1930年,談、朱相繼去世,迫于經(jīng)費,江北慈幼院停辦。何楚侯又在原址上創(chuàng)辦了“淮安集一私立圖書館”,以解決窮苦學子想讀書而又買不起書的困難。何楚侯晚年曾這樣感慨地說:“仁壽堂是祖宗留下的,慈幼院是接手的,只有集一圖書館才自己手創(chuàng)的。” 隨著家庭“人丁興旺”,仁壽堂“每月供上百吊銅錢”已不敷“民生問題”和“日益沉重”的子女教育費用開支。1934年在“難以株守家園”的情況下,何楚侯北上謀生,在北平大陸銀行當了職員。業(yè)余時,他一如既往地不忘讀書,學習文物字畫的鑒賞知識?箲(zhàn)后,大陸銀行業(yè)務(wù)清淡,他即從銀行退休,在北平開了“真賞齋文玩店”,以鑒定古字畫,買進賣出“賺取有限的進出差價”,養(yǎng)家糊口,直至解放。 解放后,何楚侯曾兩度回家鄉(xiāng)。1955年,他回淮探望病重的母親,并將已有百數(shù)十年歷史的“老仁壽堂藥店”贈予同仁謀生。由于何楚侯從小即有豐富的中醫(yī)中藥知識,又多年經(jīng)營中藥業(yè),后又以花甲之年參加北京針灸專習所,學習針灸按摩,還系統(tǒng)地研習了傷寒理論和治療。他從來不以此為生,為人診治從不收分文,主要是解人之困,濟人之急。1957年何楚侯再度回鄉(xiāng),本擬辦完家事即返京,“不意為鄉(xiāng)人挽留行醫(yī),義診一延再延,竟達三個月之久”。他為人解除病痛廢寢忘食。病人恢復了健康,他也享受了樂趣。后他在日記中寫道:“回鄉(xiāng)為人治病,博得虛譽可感”。同年,北京的“真賞齋”亦改為公私合營,何楚侯至此方真正退休,頤養(yǎng)天年。 退休后,何楚侯閑居在家把玩家藏,到了60年代,對家珍《漢?郭有道碑》(據(jù)云是國內(nèi)外唯一的拓本)進行仔細地研究,并考證、著述,經(jīng)過十數(shù)年的孜孜以求,終于完成了著作《漢?郭有道碑考》,填補了學術(shù)界一項空白。1979年10月,何楚侯病逝于北京。所藏文物字畫,根據(jù)生前遺愿,分批捐獻國家,由故宮博物院收藏。 如今,“仁壽堂”消失在歷史的風云中半個多世紀了,早已不為淮安中青年人所知了。筆者重提舊事,作為“老字號”,難道不是一筆珍重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難道在現(xiàn)今商業(yè)大潮中沒有恢復利用的價值?仁壽堂主人何楚侯少年發(fā)奮攻讀,長成后,將所學回報家鄉(xiāng),回報社會。無論富裕貧困、無論逆境順境,從事慈善事業(yè),樂此不疲,其精神可圈可點。他晚年這樣評論自己:“吾一生是慳吝之徒!贝壬萍铱偸沁@樣:對己克勤克儉,對求助者則慷慨大方。何維敬這樣評價自己的父親:“先父固一尋常讀書人爾!蔽覀兊纳鐣枰@樣“慳吝”的“讀書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