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的清真茶社與菜館
2014/7/8 12:51:49 作者:樊國棟 閱讀:4199 評論:條
張福星清真菜館的耀升 咸豐年間,安徽壽州籍的回族武官張春茂被調(diào)防至河下,從此在河下定居。其子張佐廷迎娶了陳椿的獨生女為妻室,兩位同為行伍出身的回族異姓兄弟結為親家。因其中一位親家爹系永源茶社的二老板,彼此來往更加方便密切。光緒十三年(1887)兩親家喜抱孫子,取名張步鰲(1887-1934)。孫子長到十五六歲時,兩親家考慮到回民餐飲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商定將張步鰲送去清江浦“湯順興清真菜館”學廚藝。學藝有成的孫子經(jīng)師父撮合與桃園(泗陽)李玉珍(1895-1984)結成伉儷。宣統(tǒng)年間,張步鰲夫婦回河下創(chuàng)辦“張福星清真菜館”,并不滿足以白油板鴨、徽州餅、牛舌餅為主打菜肴,虛心學習引進舅父陳萬中、表兄陳長庚的“陳永興清真雞鴨老館”名肴“拆翅”,甚至把宴樂廚師張玉清聘為張福星清真菜館的首廚。 民國初年,張步鰲夫婦生有一女,取名張桂蘭。為著清真菜館的傳承,待女兒長大,為之在家招婿。女婿黃以澤,其父黃敬業(yè)為淮陰華新當?shù)涞睦习,其堂兄弟黃萬和,即后來城里著名的震豐園老板。 有了女兒、女婿的幫襯,清真菜肴的質(zhì)量關把得更嚴格了。就拿牛舌餅的制作來說,這種外形像長長的牛舌頭的點心,相當于淮安城里特有的“插酥朝牌”,但其中的“酥”如果不用豬油,只用地道的素油,那味道就會差得多;張步鰲堅持用牛骨髓取代豬油,僅其鮮味就大大超過了漢族的酥餅;再保持重姜蔥、偏咸的原有特色,那真叫香沁肺腑、鮮美無比,說它能生津解饞,一點不為過。一種配有獨特藥材及佐料的“全羊湯”,其滋養(yǎng)功效上乘,色鮮美味,老人直言不諱:“可能如今淮安境內(nèi)做不出那樣的全羊湯了! “陳永興”與“張福星”兩親家的清真菜館,對伊斯蘭菜肴的繼承與發(fā)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因而與河下“文樓”、“宴樂”兩家漢菜館齊名。 1934年,張步鰲英年早逝,享年47歲。福星清真菜館由其妻李玉珍(1895-1984)與徒弟張長有輔佐女兒女婿繼續(xù)經(jīng)營。 福星清真菜館也是兩開間門面,但進深頗大,還疊加了樓閣。也是把烹調(diào)的鍋灶設置在店堂內(nèi),南一間安置柜臺,兼作過道。過道后也是狹長的天井,兩間朝南的廂房與店堂的灶間僅一墻之隔,可擺下三張圓桌。小天井盡頭與廂房東山相連的是兩間穿堂,前后都安裝了成排的槅扇門,可擺下四五張圓桌。 穿堂后面,是比前面天井大七八倍的大院子。院內(nèi)花木茂盛,別有洞天。大院盡頭,是坐東朝西的大七路堂屋,內(nèi)設閣樓。在堂屋兩側的外山墻,分別接上儲藏室與家用廚房;而在堂屋面前的兩個側翼部位,分別筑起距離檐壁約兩米的矮墻,北一截為磚砌,南一截為板筑,增加了大院布局的層次感。如果站到南山的廚房處,順著矮墻向北看去,在北段矮墻與北山儲藏室之間,還筑有一座四柱小涼亭,頗得園林情趣。 掃視全院,穿堂北墻根掘有一井,井北又加一道板筑矮墻遮隔,讓堂屋內(nèi)的人看不到這口井。此井較深,水尤清冽,供夏秋冷藏菜肴原料之用。有趣的是,將魚蝦放置于沒入水中的紗網(wǎng),若要取用加工,只需提網(wǎng)之勞。 食客大院休憩,賞心悅目,流連忘返;文人雅士還被主人邀至堂屋,欣賞中堂及兩側白屏門上懸掛的名家字畫。來此清真菜館用餐,可謂價廉物美的精神文化消費。 解放后實行公私合營,改革開放后重建回民飯店,此處均未再作門市。穿堂早被拆去,形成如今的深院花壇、藤蔓老樹、盆景頑石、曲徑古井,宛若私家小院林。連著廂房東山頭的腰院墻,開有圓形月宮門,上題“浥綠園”越發(fā)雅致韻濃。改革開放之初,引來了澳大利亞游客觀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