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福利入口在线观看,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国产视频1区2区3区

首頁 > 淮史百科 > 名人研究 > 清代著名詩論家潘德輿

清代著名詩論家潘德輿

2014/6/19 16:05:55    作者:陳慎侗、郭壽齡    閱讀:2344    評論:0

  五十年來骯臟身,癡心獨掃世間塵;一腔熱血噴何處,惟把文章示后人!犊v筆》
  這是潘德輿留給“后人”的最后一首絕句。這首詩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和感嘆。清代悠悠二百余載,淮安文人輩出,潘德輿是繼邱氏(邱象升、邱象隨)、阮氏(阮葵生、阮芝生)文學家及汪廷珍、李宗昉以后,生活在清中葉的杰出的學者、詩人和詩論家!跋壬峦沓觯宦朵h銳,盡掩前人”,他的文學成就遠遠超越了家鄉(xiāng)前輩,對當時及后世文壇均有深遠的影響。
  潘德輿(1785-1839),字彥輔,研圃,號四農,別號艮庭居士、三錄居士、念重學人、念石道人。清乾隆五十年生于江南省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車橋鎮(zhèn)。先世居郡城,自先生始為車橋人。九世祖潘塤,明正德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撫。潘氏經明清之際的社會變革和動亂,家道中落,但仍然是書香世家。祖兆黌,父宗睿,均為庠生,畢生教讀,窮愁一世。宗睿在經學、詩學均有較高的造詣。“經義詞章,名噪一時,內行尤偉!(曹鑣《信今錄》)著有《笥簫詩文集》。“……其為詩也氣醇而色幽,味俊而質古!(黃爵滋《笥簫詩集·序》)母盧氏亦知書,通詩文。潘德輿自幼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和文學薰陶,“幼而聰慧”,在咿呀學語時,母即口授唐人絕句,“記誦如成人”,六歲入家塾,八歲正式從邑庠生張籬東(名今彭)受業(yè),九歲即能詩,所作《老樹》、《梨花》二詩,頗為父輩賞識。十一歲時潘德輿失去了慈母,他日夜思念,“哭不絕聲”,其后父又“患咯血”癥,病臥床榻,延醫(yī)熬藥,飲食湯水,均由其操持。少年時代的潘德輿飽嘗了人世艱辛和世態(tài)炎涼,讀書更加勤奮。
  嘉慶五年(1800),潘德輿年十六,入縣學,為秀才。學使錢樾“取古學第一”,知府宮懋弼稱其“海內奇才”。是年秋,應“戊申鄉(xiāng)闈,房薦不售”。十一年(1806)歲科試第一,為廩生,“食米廩”。其后“屢困州舉”,除開科之年,赴金陵(今南京)應試外,均在鄉(xiāng)里授徒,著書立說。先后就館于沙家莊馬氏,城內丁氏、王氏,河下閻氏、梁氏,車橋鮑氏、邵氏,從學者甚眾。后成為著名學者、古文家、經學家、詩人的丁晏、魯一同曾師事于潘,孔繼鑅、吳昆田等則出之門下!俺鮾x征阮相國(名元)為漕運總督,招先生,力辭不往”。后大吏朱桂楨①、周天爵②等“于先生皆愿納交”。潘亦謝不見。
  道光三年(1823),潘德輿于車橋邵氏宅外建書屋三間,使命名為“養(yǎng)一齋”,書聯(lián)云:“教悌崇廉恥;博洽精文章”以自勉,表達其立身處世、淡泊寧靜的志趣和嗜學不倦的毅力。從此,“養(yǎng)一先生”聞名于世。
  道光八年(1828)“鐘昌(仰山)、黃爵滋(樹齋)主江南試”,潘德輿再次應考,揭榜為解元(第一名舉人),“士論翕然,謂得一知名士”。好友邱廣業(yè)賀詩云:“天上光芒耿璧星,寒窗辛苦卅年經,文章有價關風會③,鄉(xiāng)里從今識典型!贝藭r潘已四十四歲了。自第二年春始,潘德輿又先后六次參加會試,未能考取進士。1830年春應座師鐘仰山之聘,赴京館于鐘氏家塾,教其子宗貽、宗佑近二年,辭館時,鐘一再挽留,潘執(zhí)意歸里。在京期間結識文壇名流張際亮(亨甫)、姚瑩等,張際亮是著名“狂士”,林則徐的好友,姚瑩寫的文章頗具愛國思想,這批具有改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應順天鄉(xiāng)試、會試聚會到一起,“議論追逐,以求文章之真,亦陰以覘氣運之贏縮衰長,而庶幾波流之一返也”,以期共肩革新之任。他們以砥礪志節(jié)相標榜,議論時政,潘德輿“每當酒酣耳熱,慷慨論天下大事,輒拊膺流涕!彼麣v來主張“學以克己為要”,“經世致用”。在當時吏治敗壞,士風墮落的情況下,他提出讀書人作文章應以“挽回世運”為宗旨,以為“天下之大病不外一‘吏,字,尤不外一‘例’字,而實不外一‘利’字!奔刺煜碌牡満υ谟诠倮,當時官多,胥吏坑害百姓,尤其在為官者墨守成例,不思改革,不思進取,其實質在于官吏追逐金錢,貪臟枉法。此語可謂切中時弊,體現(xiàn)了其勵精圖治的政治抱負。道光十五年(1835),潘德輿中舉后將近八年,在京“大挑一等”,分發(fā)安徽候補知縣,他雖認為“當知縣可以救世,不可不為!(《家書》)然由“候補”為“實授”,又談何容易。他終于“以科目資淺截留”未赴任。不久即去阜寧任觀海書院講席,又館于儀征、揚州姚瑩家塾,繼續(xù)其教讀生涯。
  道光十九年(1839)潘德輿病逝于車橋,年僅五十五歲。二十年后,淮安學界舉行隆重典禮,恭迎潘氏“神位”入府學鄉(xiāng)賢祠,“以享千秋之報”。
  潘德輿一生抱定“君子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處世宗旨,言行以儒家學說為準繩,“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忱貧”。有兩件事值得一提,即關心鄉(xiāng)里和愛惜人才。
  道光四年(1824)大水,洪澤湖堰盱堤決,次年又大旱,湖涸。當權者為保證漕運,主張“借黃濟運”,就是把黃河水放入運河,黃河水夾帶的大量泥沙沉積,將導至運河“河身淺阻”,這一權宜之計必然帶來后患無窮。為此他作“截運之說”,主張黃河、淮河水系分開,各走其道,注流入海!包S不入淮,則淮無;黃不入運,則運無病。治河之費日省!辈⒔ㄗh漕運用“盤壩”之法。(《淮語》)由于當時吏治腐敗,潘的正確的治河之策,未能得到實現(xiàn)。十五年(1835)春旱,“東城澗河,歲久置淤”,“田皆龜坼,涓流枯涸”,甚至人畜飲水都發(fā)生困難,“汲土井療渴,民甚苦之”。時潘德輿由京城回到車橋,“鄉(xiāng)之民相與語日:吾儕一線生路,惟有潘解元救我,否則無生望矣!迸寺牶蠓浅8袆,“遂請當事,鳩佚興工,力任浚河之役”。疏通澗河歷時半載,不辭勞苦,“冒風雨不少衰”。“君家素貧,而操行廉正,凡浚河往來旅食不用公錢!惫こ掏瓿珊螅麉s“負債百緡”,同事均笑他“太迂”,而鄉(xiāng)民“甚感其德”。
  潘德輿曾說過,“欲救人事,恃人才!(《與魯通甫書》)就是說,社會風氣的好轉,事業(yè)的興旺發(fā)達,必須依靠人才。丁晏《潘君傳》有這樣名句:“(君)愛才若渴,晚進后生,每有寸長,津津樂道”。丁十分感慨地寫道:“晏年十許時,即為君所知,贈長歌以相勖勵,愛之如骨肉。不才如晏,君猶好之,況才之倍蓰于晏者乎!薄拔腋F抱孤志,取求獨浩大!薄捌缴鷲奂咽,心許輒不疑!(《寓感》)潘德輿為人師,既教學問,又教做人,堪稱一代良師。
  潘德輿先生從教近四十年,課生之余,潛心力學,著作等身,有《養(yǎng)一齋集》傳世,未刊刻的大量手稿已散失難覓,尚有少數(shù)珍藏淮人手中,視如珍寶。《養(yǎng)一齋集》共十六本,包括詩十卷,文十四卷,《念石子》一卷,《喪禮正俗》一卷,《詩話》十三卷,《詞集》三卷,《札記》九卷。又《示兒長語》一卷,《金壺浪墨》一卷。潘德輿一生清貧,無力刊印自己的著作,《集》中最早問世的是《養(yǎng)一齋詩話》(以下稱《詩話》),由友人徐寶善予道光十六年(11836)刊行,其余著作都為逝世后,由友人、學生醵資刊刻,F(xiàn)就《詩話》對潘德輿的詩歌理論作一簡要評述。《詩話》共十卷,另附《李杜詩話》三卷,前有鐘仰山、徐寶善寫的《序》。《詩話》闡發(fā)了自《詩經》至清詩發(fā)展的源流,品評歷代詩人的藝術成就、詩歌主張以及各家的得失,內容十分廣泛。《詩話》的基本思想是繼承傳統(tǒng)的“溫柔敦厚”的詩教原則,強調文學作品的教化作用,要求詩歌內容“純正”“無邪”,批評了純“性情”觀點,反對詩人把詩歌創(chuàng)作作為抒發(fā)個人性情,“最高不過成為嘲風雪、弄花草”的工具。在藝術上提倡由充實內容體現(xiàn)出來的真實美和自然美,提倡“詩貴質實”、“深厚”,反對刻意的雕琢求工。至于“詩教”不主張赤裸裸的說教,而主張“理不必入詩中,詩境不可以出理外”,重視詩的“神理意境”,即詩歌的“教化”,需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潘德輿的詩歌理論代表了當時進步知識分子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張和心聲!对娫挕份嫵珊,潘攜手稿至京都,在朋好中,廣為傳播,在詩壇引起了強烈震動。徐寶善云:“是書非潘子一人之言,天下之公言也。天下之公言,必公之于天下,爰刊而布之。……是故人心正而詩教昌,詩教昌而世運泰,浮囂怪僻纖淫之詩作,而人心世運且受其敝,今潘子之書必求合于溫柔敦厚,興觀群怨之旨,是古今運會之所系,人人之心所迫欲言者,特假潘子之手以書之云爾!(《詩話·序》)可見《詩話》是潘德輿力圖變革詩風,進而“正人心”,改變社會風氣,使詩歌為政教服務的一部力作。
  其次,《詩話》強調了詩人性情、學問、修養(yǎng)對詩歌的作用,提出學詩的工夫主要不在詩中而在詩外。他認為陸游示子語:“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是“至哉言乎,可以掃盡一切詩話矣”。強調詩人性情與學問的結合,二者“必當和為一味”。乾隆年問,袁枚大倡詩歌“性靈說”,并為“艷詩宮體”張目,潘德輿對袁氏詩論提出尖銳的批評:“吾所謂性情者,于三百篇取一言,日‘柔惠且直而已”’!爸薄本褪遣晃窂娪,“柔惠”即體恤貧弱,“窮年憂黎元,以息腸內熱”。詩歌應抒發(fā)于國家、黎民哀樂之情思,這在當時有明顯的進步意義。
  《詩話》在分析歷代詩人藝術成就和缺憾時,有很多獨到、精辟的見解。潘德輿少年時學漢魏、杜甫詩,近二十歲時愛上王士禎的作品,后又轉學韓愈、蘇軾,參以溫庭筠、李白、李賀,重氣勢,尚詞采,到成年后轉而崇尚陶淵明,四十歲時,復以杜甫為宗。他學詩數(shù)十年,打下了深厚的文學基礎,使他的眼光特別敏銳,能發(fā)現(xiàn)別人注意不到的問題。如王昌齡著名的邊塞詩《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黃,紅旗半掩出轅門,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④!币话闳速澠湓娦劢、壯烈,同時反映了“死是征人死,功是將軍功”的事實。而潘氏通過詩中“日色黃”、“半掩”、“夜戰(zhàn)”、“生擒”等措詞分析,認為此詩“蓋譏主將于日昏之時,始出轅門,而前鋒已夜戰(zhàn)而擒大敵也!痹姷牧⒁庠谟谥S刺那些只發(fā)號施令,懶于戰(zhàn)斗,又貪天之功的“主將”。從這里可以看出潘德輿的觀察力和讀書體會入微的特點。
  詩話是我國古代文學批評理論的一種重要形式,正式出現(xiàn)在宋代,明清有了很大發(fā)展,數(shù)量之多,難以確計。僅清代潘氏以前王夫之、王士禎、沈德潛、薛雪、袁枚、翁方綱等均有詩話著作,潘氏的《詩話》在浩瀚的“詩話之林”中獨樹一幟,近代論詩者如劉熙載、梁啟超、周實的詩學觀點,都受到潘氏的影響,F(xiàn)代學者郭紹虞將潘氏《詩話》收入《清詩話續(xù)編》,近年出版的《精選歷代詩話評釋》(中州古籍出版社)也節(jié)錄了潘氏詩話的部分章節(jié),可見潘氏的詩歌理論歷來受到人們重視和關注。
  潘德輿一生治學,他的學術、文學成就絕不僅僅在詩論方面,他在賦、古文、詩、詞以至《紅樓夢》研究均有很深的造詣,在經學、哲學研究方面亦堪稱專家、學者。潘德輿主要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而衰的嘉慶、道光年間,他身居僻壤,心系家國,“老儒不量力,頗思文報國”,雖然對當時腐敗的八股取士制度極為不滿,但為了達到濟世報國的愿望,又不得不在科舉道路上艱苦的跋涉,屢遭失敗以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作出了種種努力,他的高尚人品、淵博學識贏得了后世的尊敬和推崇。

  主要參考書目:
  潘德輿:《養(yǎng)一齋集》。潘亮彝:《先府君年譜》!肚迨犯濉づ说螺泜鳌。丁晏:《潘君傳》。
  魯一同:《通甫類稿·安徽候補知縣鄉(xiāng)賢潘先生行狀》。
  注釋:
  ①朱桂楨:字干臣,號樸庵,嘉慶進士,道光間官至廣東巡撫、兩廣總督。
  ②周天爵:字敬修,東阿人,嘉慶進士,咸豐間官至安徽巡撫。
  ③關風會:意“風云際會”,喻際遇得時。
  ④吐谷渾:音tuyuhun,“生擒吐谷渾”、即“斬樓蘭”,活捉敵酋。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
网站地图琼icp备830166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