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劉伶臺,淮安人都很熟悉。提到杜康橋,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其實,劉伶臺和杜康橋都是淮安的名勝古跡(遺址均在今城東鄉(xiāng)劉伶村)。它們不僅近在咫尺,互有關(guān)聯(lián),而且又是同時建造。早先,劉伶臺上還建有劉伶祠、劉伶墓。這些古跡在《山陽縣志》里都有記載。
劉伶,字伯倫,是西晉沛國(今安徽宿縣)人,與阮籍、嵇康相善,為“竹林七賢”之一,曾為建威參軍。在晉武帝泰始初,因?qū)Τ⒉邌枺瑥娬{(diào)“無為而治”,以無能罷免。其放情肆志,性尤嗜酒,作有《酒德頌》,對“禮法”表示蔑視。杜康,即少康,《說文解字》載;“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眰髡f他是周代人,因造酒而著名。魏武帝曹操曾寫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詩句。后來,“杜康”就成為名酒的代詞了。在古代,淮安人民為什么要把這兩個不同時代的人物拉扯在一起,同時建造劉伶臺和杜康橋呢?要說清這件事,首先得從“杜康造酒劉伶嘗,一醉三天才還陽”這則流傳在淮安的民間故事說起。
傳說,杜康是個很窮苦的農(nóng)民,常年當長工。他力氣很大,飯量也很大。兇殘刻薄的地主婆見杜康能吃,非常心痛。有一天,杜康拉肚子,吃不下飯。地主婆知道后,十分高興,便挑了一擔(dān)飯送到田頭,戲耍杜康說:“你今天吃多少,以后就吃多少!”杜康一想,這地主婆真狠毒啊!這時,他看見田頭有棵大樹,樹干上有個大洞,就來了主意。于是,他就靠著大樹吃飯,乘地主婆不注意時,便把飯一碗一碗地往樹洞里倒,然后用樹葉和泥土封住洞口,過了一會兒,地主婆走過來一看,只見一擔(dān)飯被他吃去一大半,只好氣鼓鼓地挑著飯擔(dān)回家了。
杜康把飯盛在樹洞里,過了好多天,一次正在田里干活,忽然聞到上風(fēng)頭有一陣陣香味飄來。他扒開樹洞往里一看,飯沒有了,只有幾勺清清的水。杜康好奇地用罐子把水全部裝起來,拎回家中。半路上正巧碰上老朋友劉伶。劉伶聞到香味,就端起罐子喝個精光。誰知劉伶喝下去以后,腦袋脹脹的,腿也軟了,回家倒在床上睡著了。直到第二天中午,老婆還不見他起來,叫也叫不應(yīng),推也推不醒,以為他死了,就放聲大哭起來。杜康聽說劉伶死了,便一五一十地把他們在路上的事情告訴了劉伶的老婆。劉伶老婆一聽,認為是杜康害死了劉伶,便要他償命。兩個人正在爭吵不休時,忽然劉伶坐了起來。原來他是睡了一個很香甜的覺。他們這才知道由米釀成的水竟是那么的香。杜康又把制造這種東西的方法傳給別人,天長日久,家家都有,便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久”,后來傳來傳去,又把“久”演變成“酒”了。由于淮安早在宋代就釀有著名的“綠豆酒”,并成為朝廷貢品,素有醉鄉(xiāng)之風(fēng)。所以一些嗜酒的人就根據(jù)“杜康造酒醉劉伶”這個缺乏歷史依據(jù)的民間傳說,建造了劉伶臺和杜康橋。
淮安在古代建造劉伶臺和杜康橋,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因為《晉書》上有“竹林諸子蹤跡多在河內(nèi)山陽”的記載。其實,這個“山陽”遠在河南境內(nèi),并菲淮安府的山陽縣,而有些好事文人卻涇渭不辨,就謬為是淮安“山陽”,而移置于此了。
劉伶臺和杜康橋的建造,南北相依,雄偉壯觀,供人瀏覽,飲酒小憩,數(shù)百年來實為一大名勝。而今,它的建筑群雖然毀圯無存,但遺址卻標志著淮安早在很久以前就是一個名酒之鄉(xiā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