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福利入口在线观看,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国产视频1区2区3区

首頁 > 淮史百科 > 名人研究 > 淮安近代“河下三才子”

淮安近代“河下三才子”

2015/3/27 15:53:08    作者:殷大彰    閱讀:14120    評論:0

  淮安河下古鎮(zhèn)自古代起,就涌現(xiàn)了許多名人,如漢代文學家枚乘、枚皋父子,唐代詩人趙嘏,明代狀元沈坤,《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清考古學者閻若璩、吳玉搢,《茶余客話》作者阮葵生及以后的曹鑣、王研蓀、殷自芳、李元庚、程岫峰、顧竹侯、殷汝金、李鴻年、楊玉農(nóng)、王光伯等人都是河下數(shù)得上的文人墨客。河下還是一個進士之鎮(zhèn),據(jù)統(tǒng)計有67位之多,而且其中有狀元一名,榜眼兩名,探花一名,俗稱“三鼎甲齊全”之地。據(jù)《山陽縣志》記載:明、清兩代山陽縣舉人以上的科舉中士者大約有五分之一出在這塊彈丸之地。
  河下近百年來又出現(xiàn)了“從醫(yī)從政,能詩能文的瑪繼宗”、“詩賦文章,人稱奇才的殷逸塵”、“善書法,精詩文的孫原非”。近人稱他們?yōu)椤昂酉氯抛印保ㄓ钟腥朔Q河下四才子,有指是民國三十年代去徐州行醫(yī)的高鳴珂先生;有人指是解放前去淮陰行醫(yī),文革后任淮陰市人大副主任的高景堂先生。兩位均能文善詩,誰是其中之一,筆者待考)。但近人如江蘇名醫(yī)章湘侯之子,淮陰師范學院副教授章壯余在瑪繼宗先生逝世挽詩中云:“泉臺倘若逢三老,月白風清好唱酬”。詩中所指的三老,即指瑪繼宗、殷逸塵、孫原非三位老先生。河下名人之后孫智、姚壽年先生也在瑪繼宗先生逝世時挽聯(lián)中寫道:“少負盛名瑪殷孫,邑人并尊三才... ...”。筆者認為:瑪繼宗、殷逸塵、孫原非三位老先生一直居住河下,高鳴珂、高景堂二位老先生20余年就到外地謀生,河下民間還流傳這樣一句話,即“瑪繼宗的詩,殷逸塵的詞,孫原非的字”,所以筆者認為:還是稱“河下三才子”為妥。筆者現(xiàn)特將瑪繼宗、殷逸塵、孫原非三位老先生生平和詩文情況收集整理,簡要介紹如下。
  從醫(yī)從政 能文能詩的瑪繼宗
  瑪繼宗,曾用名 馬濟中,號綠桐。生于公元1908年農(nóng)歷5月20日,出生淮安河下羅家橋一個少數(shù)民族(回族)的官僚家庭。祖父瑪長安,號峻庭。曾在清末任云南省提督兼十三營統(tǒng)領。袁世凱由總統(tǒng)改稱帝時,蔡鍔(字松坡),曾在云南組成護國軍討袁,瑪長安將軍表示贊同,當即交出兵權,把軍隊交給蔡鍔指揮。而自己則告老還鄉(xiāng),因其夫人也是淮安河下人,故一同退居河下。居住河下后,常與晚清進士翰林王鴻翔往來,一文一武,友誼莫逆,瑪長安逝世時,王鴻翔挽聯(lián)寫道:“老友無多,晨星寥落;將軍一去,大樹飄零”?梢娡鯇Μ?shù)脑u價。先生父親瑪洪文一生在河下古清真寺董其事。
  先生20歲(1928年)時,拜蘇北名醫(yī)汪筱川先生學習中醫(yī),三年后在河下羅家橋懸壺應診,并兼任淮安縣中醫(yī)協(xié)會河下分會秘書。28歲(1936年)考取設在鎮(zhèn)江的江蘇省立醫(yī)政學院西醫(yī)外科訓練班學習,后因日寇進侵,未及畢業(yè),疏散回家;睾酉潞蟛痪茫1938年又考領江蘇省民政廳的開業(yè)執(zhí)照,行醫(yī)以中西醫(yī)結合為主,在當?shù)鼗颊咧杏休^好聲譽。
  1945年,淮安首次解放,先生參加了蘇皖邊區(qū)政府衛(wèi)生局局長張賢主持的淮城中西醫(yī)大會,之后又帶頭組織了淮安城外中西醫(yī)同道,成立醫(yī)學研究會,先生任河下辦事處主任。先生還參加河下防疫搶救站,搶救霍亂病患。1946年兩淮重陷,時局動蕩。1947年淮安中西界人員仍自發(fā)組織成立淮安縣中醫(yī)師公會,仍推選先生為常務理事兼河下辦事處主任。
  解放后,由于先生從事醫(yī)療工作,治救病人,在群眾中有較高聲譽。1950年先生被推舉為淮安縣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并被選為常務委員,以后又被增選為第二屆縣人民代表大會人大副主席。1951年又被選為蘇北首屆人民代表并兼任蘇北衛(wèi)生局工作委員會委員。是年,河下社會醫(yī)生響應政府的號召,率先成立城北聯(lián)合診所,走合作化道路,先生被選為首任所長。后又因成績顯著,經(jīng)縣政府批準升格為淮安縣城北聯(lián)合醫(yī)院,先生延任院長。先生當年還當選為淮安縣衛(wèi)生工作者協(xié)會委員,淮城區(qū)醫(yī)藥協(xié)會主任等職。1951年淮安鹽南、鹽北兩區(qū)發(fā)生惡性瘧疾,先生任兩區(qū)防疫大隊副大隊長,率領社會醫(yī)生及衛(wèi)生院部分工作人員深入發(fā)病疫區(qū),20余天時間搶救2800余人,疫情預期被撲滅。是年淮安縣中蘇友協(xié)成立,先生被選為該協(xié)會副會長(會長由淮安縣縣委張美蕃書記兼,該人因“張達事件”后被錯誤的撤職)。
  先生1956年被推選為淮安縣第一屆政協(xié)委員,政協(xié)副主席,并常務駐會辦公,正式脫產(chǎn),不再從事醫(yī)療工作。先生連任三屆,直到文革中,在此期間,先生還歷任淮安縣人代會代表,縣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政協(xié)委員等職。                        
  1966年史無前例“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先生以莫須有的罪名被紅衛(wèi)兵多次批斗游街,他悲憤不已,特撰詩一首自嘲。 
  石破天驚事有無?高臺跪受萬人誅;
  九霄紅日分明在,哪怕狂徒信口污。
  先生1967年6月下放“五、七”干校勞動。1969年改下放淮安縣園藝場(今屬宋集鄉(xiāng)),勞作較輕,比“五、七”干校條件稍有改善,閑暇之時,還發(fā)揮先生自己一技之長,為附近群眾看病。先生曾向筆者回憶過一次治療某書記蛇膽瘡的經(jīng)過。約1969年秋,某大隊書記患腰部蛇膽瘡(帶狀瘡疹),疼痛難忍,到淮安、漣水縣醫(yī)院診治均不見好轉,先生拾糞正好路過大隊部門口,看到后說:“小小的蛇膽瘡,兩個這么大的醫(yī)院,怎么都止不了痛”?該書記聽了說:“瑪老頭,難道你有辦法嗎”?先生說:“我有罪,不敢下處方”。該書記將此事求助了園藝場書記,該書記找先生說:“瑪老你知道你有罪嗎”?先生說:“我有罪”。該書記又說:“現(xiàn)叫你戴罪立功,給某書記把病治好”。先生說:“我治治看”。先生擬龍膽瀉肝湯加減2劑,外用雄黃適量,蚯蚓坭水拌敷患處,兩天后瘡消痛止。先生從此能為人治病的消息,在園藝場群眾中傳開,許多群眾從此找先生治病,因先生治病療效顯著,頗受歡迎。1973年底先生被第一次平反,當?shù)貫橄壬鷮iT辦了一個診所,為當?shù)厝罕姺⻊铡?975年因先生年近古稀,體衰多病,縣委,縣政府同意他間斷性返家養(yǎng)病。直到1976年“四人幫”集團被粉碎后,縣有關部門才對先生作第二次平反。1977年6月,先生正式辦理了返城手續(xù)。1980年先生已72歲高齡,經(jīng)縣有關部門批準,遂于5月正式辦理退休手續(xù)。先生退休后,還擔任過政協(xié)淮安市老委員聯(lián)誼會副會長,《西游記》研究會副會長,省、市詩詞協(xié)會顧問等職。
  先生于1931年與楊氏舜華結婚,1945年楊氏因病亡故。1946年續(xù)娶繼室唐近仁。先生不幸于1996年12 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88歲,墓葬于河下琵琶劉市河邊回民墓地。先生生子世岱(1933--1999)、世明(《海拉爾鐵路分局志》副主編),世同、世昌、世凱、世全。
  先生一生從醫(yī)從政,精岐黃,亦善詩文。少年即能吟詩填詞,現(xiàn)特錄七絕“三月”一首,以資佐證。
  三月殘花賤似泥,閉門惟對草萋萋;
  等閑換得東風入,楊柳千條又向西。
  先生二十余歲,就在報刊中發(fā)表詩文,如60年前就作竹枝辭“勺湖”,就被曹甸(今屬寶應縣)詩人郝紹州收載入《鶴墅詩話》中,并發(fā)表于當時上海某晚報,該報按語云:“雅俗共賞,頗合竹枝辭體裁,令人諷誦一過,口角生香”。筆者現(xiàn)從1991年第二期《淮海詩苑》中摘錄兩首附后。
  垂柳堤邊看打魚,勺湖也似小西湖;
  柳條綰得魚兒口,能綰郎心向妾無。
  戶外青苔跡未磨,同心誰唱百年歌?
  愿郎情似長淮水,莫學湖名一勺多。
  先生40年代忙于醫(yī)療工作,1956年至1966年忙于政協(xié)領導工作,70年代被蒙受了不白之怨,故詩文流傳較少,1980年先生退休后“閑賦詩詞,以抒情懷”,先生在《楚風吟》、《淮海詩苑》、《春濤吟》、《淮安文藝》、《春濤詩緣》、《江蘇文史資料》、《淮安文史資料》、《淮安報》、《中國政協(xié)報》等發(fā)表詩詞一千余首,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財富。
  先生從1980年退休后還潛心探究《西游記》有關學術,并任淮安市吳承恩《西游記》學術研究會副會長。1982年參加了在淮安召開的全國首屆《西游記》學術討論會,并在會上發(fā)言。先生先后撰寫了“《西游記》第八十一難‘生硬’、‘累贅’說考辨”,“吳承恩故居調查質疑”,“《西游記》詩贊(七絕)一百三十二首”等。特別是“《西游記》詩贊”可稱國內(nèi)研究《西游記》用詩賦研討第一人。徐州市老中醫(yī),詩人高鳴珂作序評價云:“以輕松之筆調,寫幽默之詩文,真覺亦莊亦諧,惟妙惟肖。而吳氏之思想,《西游》之主題,人物之形象,結構之謹嚴,則已娓娓道出,一一闡明矣?墒棺x者尋繹想象,了然于心目之中,如見其人,如聞其事。他日付諸剞劂,將與游記并傳,可謂異典同工,后先輝映,洵不愧為吳氏之功臣,曠代之知己也。吾知百世以后,必將有同聲相應,步濟中(繼宗)之后塵者。隋珠和璧,識者賞音;明月夜光,見者如寶”。河下吳承恩故居復建后,先生還為正廳撰寫一副32字的長楹聯(lián)。被收入由南京師范大學編輯的《中國楹聯(lián)大辭典》中。
  1983年,中央電視臺拍攝《話說運河》專題片,先生在該專題中講解淮安歷史有關部分內(nèi)容。先生熱愛政協(xié)文史工作,在1963年擔任淮安縣政協(xié)副主席期間,就兼任了淮安文史資料編輯征集小組組長,并編印了《淮安縣文史資料選輯》油印本。先生退休后先后撰寫了“我和溫濟澤同志的交誼及其青少年時代的二三事”,“抗戰(zhàn)前的淮安中醫(yī)藥概況”,“《溫病賦》及其作者李厚坤”,“淮安市回教史略”,“蕭湖歷史園林追記”,“勺湖和勺湖草堂”,“昔日萬柳池”,“河下古枚里”,“古天興觀紀實”,“漫談湖心寺”,“河下狀元樓”等篇。先生對淮安一些人文歷史的考證追述據(jù)實描繪,具有一定的存史價值,對以人們了解淮安歷史文化不無裨益,為淮安文史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先生一生有著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擅長詩詞,著作繁多,風格俊逸,情調高雅。在先生逝世六年后,由先生之子瑪世明、瑪世同、孫瑪治淮編輯的《瑪繼宗文集》一書,由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流傳于世。
  詩賦文章 人稱奇才的殷逸塵
  殷逸塵,曾用名殷吉成,名實。生于公元1911年農(nóng)歷12月7日,淮安河下后三條巷(今河下泗河碼頭11號)人。先生出生一個書香門第和沒落鹽商家庭。祖父殷自芳,晚清水利專家,父殷汝今,晚清秀才,故李鴻年《河下園亭記、續(xù)篇》云:“殷芷蘭,學博,著書處在后三條巷……。季子名汝今,字礪甫,又字髯九,幼從父學,早年即入山陽縣學,亦有著作,名《廬類稿》,為識者許可。孫殷實,亦善詩,能文。曾孫:佛生,均秀識者,以為方興未艾”。
  先生秉承家學,少好讀書,過目不忘,詩詞歌賦,出口成章,從小在淮東鄉(xiāng)風谷村(今屬阜寧縣),博里溝,車橋鎮(zhèn)就有稱先生為淮安城“河下小才子”之譽。民國二十四年(1935)由淮安縣國民黨黨部主辦的《淮報》(由原國民二十三年《射陽日報》改名),先生任編輯記者,《淮報》民國二十六年(1937)停辦后,先生又到淮安縣中學校長王魯泉由民國二十二年(1933)創(chuàng)辦的《曉報》改名為《正言報》工作,先生任外勤記者,并任副刊編輯,先生主編副刊刊名為“楚辭”,頗有特色,當時在淮安城中很有影響,該報到七七事變后,自行解散。
  先生民國二十九年(1940)任連云港新浦鹽稅局秘書,日軍侵略連云港后,新浦淪陷,先生不久又被徐州沛縣縣長胡九皋(淮安車橋鎮(zhèn)人,解放前去臺灣)請去做他的私人秘書。民國三十一年(1942)先生到國民黨一一二師任少校秘書。該師原隸屬東北軍張學良部隊五十七軍,因西安事變,張學良將軍被蔣介石軟禁,蔣為了分化瓦解東北軍的目的,把東北軍調離東北,一一二師幾經(jīng)調防,來到淮東鄉(xiāng)風谷村(今阜寧縣風谷鄉(xiāng))駐防。該師師長霍守義為招攬人才,經(jīng)風谷村鄉(xiāng)紳趙仲山、趙穆清等推薦,先生被霍守義將軍任命為少校秘書。一一二師在風谷村修整中,舉辦了測驗官兵文化素質,舉行“雙十”閱兵,清明節(jié)“抗日陣亡將士追悼大會”等工作中,成績突出,特別是追悼大會上先生撰寫的挽聯(lián),與眾不同,文學水平較高,受到了當時主祭的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該師師長霍守義等贊揚。韓德勤主席稱先生為“畸人奇才”(筆者注:因先生有殘疾,行走不便,故稱“畸人”)。民國三十二年(1943)春一一二師奉調西進,先生預先接到密文,而故意請假離隊,不愿隨軍打仗。其原因一是:該師原軍長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二是目睹風谷村南土墩(今博里鎮(zhèn)孫莊村)獨立團團長張葉的遭遇(筆者注:據(jù)長輩講,張葉去過日本,懂日語,家有幾百畝土地,從日本回來后,自己招兵買馬,成立獨立團,自任團長,該團日本人不侵犯他,但拿的是國民黨餉,卻暗地里和共產(chǎn)黨新四軍友善,最后被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在興化暗殺。),所以先生不愿為國民黨賣命。
  民國三十四年(1945)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后,淮安縣城內(nèi)偽軍吳漱泉部不愿投降改編,拖延負隅頑抗。當時為解放淮安城,共產(chǎn)黨淮安獨立團、阜寧獨立團、阜東獨立團、建陽獨立團等奉命包圍淮城,駐守河下。當時阜寧獨立團指揮人員認識先生,并將先生向指揮部推薦,并請先生9月15日在東門城墻外搭建的高臺上向偽軍喊話,勸吳漱泉投降,交出武器,寬大處理等宣傳語。武力解放淮城后,因先生文才較好,人有殘疾,不易被人懷疑搞政治的,新四軍指揮部特工人員領導多次找先生談話,宣傳黨的政策,請先生幫助黨的工作,開辟上海地下工作,并派三位互不知名的黨內(nèi)同志一同去上海配合先生工作。當時由一位同志陪同先生去上海(他們都是單線聯(lián)系),他倆坐船到了高郵和他們接頭,另一位特工同志沒有按時到達高郵和他們接頭,陪先生的這位特工同志只好回淮安從新和黨組織聯(lián)系,籌劃新的到上海聯(lián)絡方案,先生在高郵又等了一周,仍未見到該人來聯(lián)系,先生在高郵街上閑逛時,無意見到了在高郵做生意的孫原非先生,從此他們流浪江湖到解放。
  解放后,先生為了生計,參加縣教育局教師考試,先生身體雖有殘疾,但因文學水平較好,還是被破格錄取,分配到郊區(qū)西李小學,后又調板閘小學任教。在板閘小學先教小學三年級語文,因年終學生考試成績在全縣是佼佼者,受到縣教育局表彰,先生還被當時任淮城教育局檢查組姚春揚組長提名任五、六年級語文老師。先生上課時學生最愛聽,那二年先生所教的班出了不少好學生,如原《淮安報》主編李鳳翔等就是先生當年的學生。
  1957年春先生由于肅清反革命運動的開展,被清理出教育隊伍,下放到城郊人民公社富強大隊第十三生產(chǎn)隊(后改為城郊大隊一隊,河下村六組),農(nóng)業(yè)勞動。當時其妻趙氏病故,子女下放到博里人民公社新民大隊。先生一人過著清貧生活,在生產(chǎn)隊,以看莊家(俗稱看青),看隊房等勞動為生計。
  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先生因歷史反革命,地主分子受到了上千次批斗、管制,每月要將自己所做一言一行都要向大隊治保主任和公安派出所回報,先生身心受到嚴重摧殘。從1968年開始先生已癱瘓在床,生活上不能自理。先生的兒子當時在博里癱瘓在床,幾個孫子又小,先生的生活完全靠朋友、學生和鄰里接濟。先生20余年凄慘生活將家里能賣錢的都賣掉了,所有房屋也全部被大隊、生產(chǎn)隊強行拆除,當時先生的生活凄慘情景非常慘不忍睹,筆者也無法用文字說明。
  先生不幸于1977年農(nóng)歷7月13日在家中馬桶方便時因虛脫而逝世,終年67歲,逝世后墓葬于博里鎮(zhèn)新民村。先生于1930年與趙氏結婚,1957年趙氏病故,生子佛生,名鑒(1931~1977)亦能詩文,于先生同一年也因虛脫而亡故。
  “武亦曾戎馬,文能墨點金;殷翁雖長逝,詩詞留英名;今灑此淡墨,聊表悼念情...... !鄙显娛遣芬巳A先生在先生逝世時悼先生的挽詩,可見學生對先生的評價。先生一生有較好的文學修養(yǎng),功底較深,他古文基礎好,善作詩填詞。青年時《河下園亭記.續(xù)篇》就稱先生“亦善詩,能文”。先生在民間時期長發(fā)表詩文,在《淮報》、《射陽日報》、《明報》等報刊中。先生一生常與河下文士如瑪繼宗、高鳴珂、高景堂、孫原非、姚春揚、汪繼先(蘇北名醫(yī)汪筱川孫)等唱和詩詞。
  先生詩文師法前人,兼取眾長,又有所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借喻、擬人、聯(lián)想等手法,詩風豪放直率。先生詩文內(nèi)容大多是即景、吊古、懷友、唱和等。他的詩文名噪鄉(xiāng)里,一時為人傳誦,現(xiàn)錄先生1976年10月題“宜華游太湖照片”一首,以觀一斑。
  小駐游中覽太湖,湖光春色足蜻蜓;
  紅云翠竹相輝映,綠水青山勝畫圖;
  一塔一亭繞枝藝,好花好鳥伴鳴呼;
  從知祖國多嬌美,更喜江南景物珠。
  先生博學,是眾人皆知的。在“文革”前后年代里,在河下民間中就流傳這樣一句話:“到殷大先生(殷逸塵)處學文,到孫大先生(孫原非)處學字”。先生為人誠懇,態(tài)度和藹,對后學要求嚴格,講解和詢問數(shù)次不厭。如河下近代后起之秀者如章壯余、王漢義、孫智、姚壽年、瑪世岱、楊寶和、張大林、徐風仕、卜宜華等都均向先生討教過。先生雖然晚年獨居一人,但每天都有求學者。現(xiàn)錄先生1976年夏贈“宜華等少年友人”詩兩首,可見先生當時的生活情景和對后學的期望。
  凄清曉月向人窺,料峭塞風閣牗吹;
  百年終許山青健,九仞付為一簣?zhí)潯?
  徒壁相如唯臥癡,嘔肝長吉好吟詩;
  藝苑高峰千百丈,登攀有志莫違時。
  先生一生詩文較多,由于晚年子女不在身邊,孤獨一人生活,詩文無人收集整理,現(xiàn)大多散失,幸得先生學生卜宜華先生處收藏數(shù)十首,現(xiàn)選先生晚年作《冬窗懷友》七律五首,以資懷念。
  一 贈綠桐(瑪繼宗)先生
  卅載艱難志少狂,蕭湖畫舫幾飛觴;
  風云大地盈虧月,哀樂中年髯友霜;
  鴛侶多詩情味詠,牛刀小試政聲揚;
  菟裘花大堪娛樂,丹桂芳蘭濟一堂。
  二 贈姚春揚先生
  由來畏友是良朋,直諒忠誠久眼膺;
  七秩應從心所欲,百斤猶是力能勝;
  及門桃李盈千秋,小圃蔬茄布幾層;
  明歲千眉慶雙壽,添丁含笑抱孫曾。
  三 贈孫原非先生
  不賦閑情唱柳枝,怕從病榻寫相思;
  霜飛十月隨堤冷,月明三更客館遲;
  力透骨髓玄秘塔,情同肺腑情靈詩;
  且當珍重名山業(yè),洗盡清愁酒一食。
  四 贈章湘侯先生
  遙天南極壽星明,龍馬精神鷗鷺情;
  花放一庭娛晚景,春回三指濟群生;
  鴛鴦白發(fā)齊眉壽,蘭桂紅心繞藤行;
  四十余年兄弟愛,相思偏是隔三城。
  五 贈張大林、徐風仕、卜宜華三少友
  問年二六愧才疏,一笑昂藏七尺軀;
  鑿壁何嘗怠刻苦,攻關各自下功夫;
  千尋藝嶺須攀頂,萬里長征正首途;
  浩蕩春風吹不盡,三株紅藕出蕭湖。
  先生一生愛書如命,家藏圖書手稿萬余冊,在晚年極度貧困時期,賣掉了所有家具用品,但沒有買過家藏珍本古籍圖書。他愛書愛國家,1956年先生將家傳珍藏國寶,我國明代著名“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先生書畫一幅捐獻我縣有關部門,并獲“捐獻證書”,該書畫現(xiàn)珍藏南京江蘇省博物館。1962年先生和兒子殷佛生將祖父殷自芳研究的水利方面手稿,如《籌運篇》、《治黃河論》、《貫江辨》、《清水潭竣工記》等十九篇遺稿進行整理,呈現(xiàn)原中央水利電力部水利史研究室,受到表彰,專家認為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文獻”。先生其余萬余冊圖書手稿,均在“文革”中被紅衛(wèi)兵付之一炬,殊是可惜。
  善書法,精詩文的孫原非
  孫原非,名稼炎,以字行,又晚號淮南鈍叟。生于1911年農(nóng)歷12月8日河下一個商人家庭。父孫大明在清光緒十年(1884)左右從宿遷來到淮安河下當鋪學徒,學徒期滿后被該當鋪留用,并從宿遷攜眷來淮安定居河下。該當鋪歇業(yè)后,孫大明又與河下金氏、戴氏合資開設“慎和衣店”,經(jīng)營估衣。
  先生少聰慧好學,喜讀古詩,善練書法,少年就練成一手好書法,被人稱譽。16歲即拜蘇北名醫(yī)汪筱川先生學習中醫(yī)。因汪筱川先生生平酷愛金石、圖書,碑帖、字畫,善作詩詞、楹聯(lián)、工書法,畫蘭石梅竹,擅金石篆刻,打詩迷,下圍棋等。汪筱川先生亦在診療之余,常在他的書齋——梅竹山房邀河下社會知名人士,如王研蓀(鴻翔)、徐紹泉(鐘恂)、路山夫(伾)、顧竹侯(震福)、瑪峻庭(長安)、楊玉農(nóng)(嘉谷)、虞繼善、李伯延、毛元征(乃庸)、殷礪甫(汝金)、余子衡、田魯漁(毓璠)、尹柏寒(同愈)
  、章鑒虞、程景韓、姚金心、周景炎、王木生、唐伯元(叔虞)、季鳳書、劉小南、曹植明等談文說藝,上畫品棋,或唱和詩詞等。先生在汪筱川先生處學醫(yī)之余,也常參加這些活動,繼認識了河下這些社會名流,也學習了不少古文書法知識。先生聰明好學也得到了前輩的稱贊。
  先生18歲時,不幸父親病故,為了生計,不得不停止在汪筱川先生處學習中醫(yī),與父執(zhí)金氏、戴氏等前輩繼承估衣經(jīng)營,雖人在商海,而仍心向學習,每日堅持習字讀書不輟,并時與殷逸塵、瑪繼宗、高鳴珂、高景堂等青年學友詩詞唱和,切磋學問。由于先生寫得一手好字,民國二十四年(1935)先生還擔任《淮報》編輯記者,該報民國二十六年(1937)停辦后,又被河下富商周仁和禮聘為家教,為其子補習功課,師生之間年齡僅差六歲,可見其先生當時在河下的影響。
  民國二十八年(1939),日本侵略軍占領淮安城,河下淪陷。河下楊文錦、嚴繼光等人投靠日寇,認賊作父,對人民敲詐勒索,民不聊生,河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先生被迫離開河下,到寶應縣創(chuàng)辦“原昌衣莊”,仍經(jīng)營估衣。由于當時戰(zhàn)事頻發(fā),先生為躲避戰(zhàn)火還先后流浪高郵、上海、武漢、蕪湖和本縣車橋鎮(zhèn)等地做估衣生意為生。1947年先生又返回河下老家,仍經(jīng)營估衣為生。
  解放后,先生生活得到穩(wěn)定,仍經(jīng)營估衣,1955年公私合營。由于先生書生氣頗重,胸無城府、言無忌諱在1957年整風、大鳴大放運動中,先生寫了“萬言書”,對上級機關領導提出批評建議,由此闖下了終身大禍,1958年春先生被劃定為右派分子,安排到南門農(nóng)雜商店監(jiān)督改造!拔母铩敝杏质艿搅硕啻闻 ,身心受到嚴重摧殘。
  1978年先生被平反,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不久又辦理了退休手屬,先生的文學才能才得到了發(fā)揮,每天青少年求知學字者有20余人。閑時還吟詩填詞,1981年5月被推薦增補為原淮安縣第五屆政協(xié)委員。
  先生不幸于1981年8月27日夜患急性腦溢血病故,終年70歲,逝世后墓葬于河下后三條巷老市河邊。先生于1930年與呂氏佩秋結婚,生子孫智,亦能詩文。
  興來對客便揮毫,供傳鐵劃銀鉤,平生退筆應如塚;老去思君頻策杖,此后風景月夕,辛苦吟詩時與 。
  一脈接蒼山,看千里長淮,劫后紅羊詞客少;三間近枚宅, 搜萬篇遺稿,夜深白簡淚痕多。
  上聯(lián)一是瑪繼宗先生,二是章壯余先生挽先生聯(lián)句,可見先生之影響。先生年少時聰明好學,天資過人,二十外歲就能作詩填詞,書寫軸屏堂聯(lián)。他少時學過顏字,臨過多家碑帖,后又學過趙字,經(jīng)過長期書寫摸索,形成了自己的楷書風格。先生的書法頗有聲譽,名滿江淮。解放后,我區(qū)第一本志書《淮安市志》收載我區(qū)書法有成就者,將先生列為第一位(注:該《志》將原非錯刊為源飛)。先生民國年間在上海、武漢、蕪湖等大城市都留有墨跡。曾為上海南京路上最大的商店永安公司題寫過榜書匾碑。現(xiàn)河下退休教師姚壽年先生家還見到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間,由河下文士殷汝金為姚壽年先生曾祖母九十壽辰撰的壽詞,由先生用楷書書寫的四軸屏。
  先生為人謙和,真心誠意,對上門求學學書者,有求必應,不計報酬,對后學者要求嚴格,他告誡青少年常說:“現(xiàn)在社會常聽到這樣語句,某某先生,某某同志,最近如何消遣哪?解消即消除,遣即遣送,一個人把自己的青春大好時光去消除和遣送,這不是把自己活活的消滅嗎?”,先生晚年退休在家,每天要指導10余名學者青年,來學書者時間不一,早、中、晚都有,先生總是悉心指導,寒暑不輟。先生教書嚴肅認真,一絲不茍,他要求學生不但每天臨寫,還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學習,他說:“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是不出好的書法作品來,即使能寫出幾個漂亮的字,也則算是聰明字,只有匠氣,沒有書卷氣”。先生教學生書法,在針對性上頗斟酌,往往是因年齡大小,文化程度高低而異,給學生寫范字,除了挑選現(xiàn)成名詞佳句外,先生還善寫自撰詩文,在學生臨寫前,先生總是先將詩文反復講解然后再要求寫,這種教法,既有情趣,又給學生增添文化知識,以便學生深思難忘。先生一生有學生百余人,也有不少是佼佼者,如楊寶和(區(qū)糖煙酒公司退休干部)、徐鳳仕(區(qū)糧食局秘書兼人秘股股長)、卜宜華(區(qū)第三農(nóng)機廠工會主席、財務科科長)、張大林(區(qū)腌制總廠副廠長、工會主席)等,他們的書法技藝在我區(qū)有一定的影響。先生逝世時,徐、卜、張三學生在挽聯(lián)中寫道:“一時半刻頓失良師,千言萬語難寄哀思”?梢娤壬趯W生心目中的地位。
  先生的書法作品在省內(nèi)外有一定的聲譽,尤為淮安人能得其片紙只字,無不感到珍惜,河下姚壽年先生處現(xiàn)還保存先生民國二十余年代的作品。先生喜用長鋒羊毫飽蘸濃墨懸肘而書,筆走輕重有致,有的筆劃寫得特別粗壯,有的筆劃只行絲引帶而過,整幅行書顧盼照應一氣呵成,身居內(nèi)功。先生的書法清麗雋秀,靈動灑脫,氣酌飽滿,經(jīng)久耐看,在淮安書法界占用重要一席。先生對上門者求書后,寫什么內(nèi)容,往往因人因事而異,一般多作行書。先生不但善書法,還善楹聯(lián)。對上門求書求聯(lián)或持畫題詞者,先生都能自撰自書,F(xiàn)選楹聯(lián)四則和繪畫題句二則,以示一斑。
  一 勺湖園門聯(lián)
  北宋煙霞留塔影,南湖風月憶荷香。
  二 淮安新華書店新樓落成門聯(lián)
  萬卷書光懷舊雨,一樓花氣沭新人。
  三 百年老店河下文樓門聯(lián)
  文興策來有沈氏埋倭梁家戰(zhàn)鼓,樓頭望去想枚皋宅影趙嘏笛聲。
  四 題贈高景堂①學兄
  云光樹色清江畔,燈影書聲白酒②前。
  (注;①高景堂先生:淮安河下人,解放前去清江浦行醫(yī),文革后任淮陰市人大副主任。②白酒:即指河下白酒巷。)
  五 題卜宜華繪畫“松鶴圖”
  九萬里鯤鵬待化,一千年松鶴同春。
  六 題卜宜華繪“山水圖軸”
  滿山是泉,滿泉是水;潤到人間,東風萬里。
  先生不但書法好,詩詞方面亦造詣較深,生前常與瑪繼宗、殷逸塵等先生和詩填詞,也常有人持繪畫作品請先生吟詩題句。先生一生吟唱了不少詩詞佳句,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已散失。幸有先生學生卜宜華處保存數(shù)十首,現(xiàn)選六首。供讀者欣賞,也算是筆者對先生的懷念之情。
  一 祝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60周年有感
  千真萬確無疑義, 萬確千真鐵證多;
  中國若無黨領導, 河山亂舞一群魔。
  二 參加市政協(xié)大會有感
  麥草欣欣盡向榮, 吾淮此際舉群英;
  一天霖雨蒼生望, 半壁南陽領導情;
  古邑行看客漸秀, 頹風到此氣全新;
  不圖頭白成霜雪, 能與諸公看太平。
  三 題著名畫家傅又新所做山水畫
  平遠江南色,   孤高塞北風;
  神州今似鐵,   胡虜莫與戎。
  四 詠牡丹
  魏紫姚黃次第開, 三春麗日絕纖誒;
  要知百媚千嬌色, 都是東風送得來。
  五 題卜宜華繪山水畫詩二首
  小橋流水一彎環(huán), 極目秋風萬疊山;
  寄語強險休虎視, 亞夫已滿北門關。
  江山壯望一嵯峨, 到眼風光分外多;
  寄語胡兒休虎視, 國人久已枕長戈。
  結語:瑪繼宗、殷逸塵、孫原非三位老先生,由于他們一生經(jīng)受了外國侵略,國內(nèi)戰(zhàn)爭,建國后政治運動,家庭災難等不幸,他們身心受到了嚴重摧殘,故他們的詩文創(chuàng)作大多被毀,流傳保存較少。他們雖然生活在這樣壞境中,但是他們還對淮安的文化、教育、醫(yī)藥、政治等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填補了淮安河下這段歷史的空白,他們的業(yè)績將永遠載入淮安河下的史冊。
  (本文承蒙三位先生學生卜宜華先生提供部分資料和有關孫原非先生生平撰寫,以及三老學生姚壽年、張大林、徐鳳仕等先生、孫原非子孫智、瑪繼宗孫瑪治淮先生和區(qū)政協(xié)文史辦毛鼎來先生提供有關資料并審閱,附此致謝。
  附注:作者是殷逸塵先生孫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
网站地图琼icp备830166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