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錫在淮治河二三事
2015/1/14 9:32:01 作者:孫建華 閱讀:3336 評論:條
據(jù)史料載,朱之錫字夢九,號梅麓,公元1623年10月6日出生在浙江義烏一戶普通農(nóng)民家庭。1646年他24歲進京參加殿試,當時黃河年年決口,水患給黃河流域及江蘇人民特別是淮安人民帶來重大災難,當年的順治皇帝獨出心裁,給考生的應試題是《治河策》。按現(xiàn)代人觀點可以寫成一篇議論文,朱之錫在這道試題中首先抓住治河的重點,他首先提出“論據(jù)”,中間議論黃河決口,水災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對社會和諧的影響,給國家造成的重大損失,最后陳述“治河十事”。這篇文章在眾多考生中名列前茅,主考官閱后認為文章寫得好,順治皇帝看后也很滿意,文章得到了很高的分,他考中進士。
1657年,他因政績卓著官累升至吏部右侍郎,不久以兵部尚書銜皇帝任命他為河道總督,駐守在江蘇清江浦。他上任后即1658年后的30多年間,黃河決口八次,其中黃水南下奪淮六次,平均每二到三年就有一次,其中較大的是他上任的當年初夏,黃河在滑州韓村決口,南流徐州,奪泗水入淮,淮安地區(qū)遍地澤國,水勢洶涌,豐收在望的小麥全部被黃水淹沒。朱之錫身為河道總督,他首先親自去決口處任命官員組織人民疏浚河道,讓黃水向附近的大河里流瀉,再加大力度用石塊等材料堵塞決口。他立即又回到淮安,組織人民疏浚河道,加固泗水、淮水河堤、堵塞上游泗水的決口,在淮水下游引水入海。水患治好后,淮安地區(qū)遍地荒蕪,人民紛紛逃向外地。他為了穩(wěn)定人心,首先拿出自己的俸祿從江南買糧食煮菜粥供應災民,他上諫皇上要求撥專款賑濟淮安人民。當年淮安地區(qū)沒有因水災而餓死人。
1658年,河決山陽灣(現(xiàn)在的板閘),水勢洶涌、田廬盡沒,人民逃離,他首先查明原因是上游宿遷董家口的舊河道為流沙淤塞所致,他帶領人民先將董家口舊河道上每二里筑一水門,用流沙更相洄注的辦法,發(fā)展了在多沙河流上采用多水門形式引水放沙的新技術,并向東開新河八百丈引水入運道,在山陽灣筑渡槽、涵洞、開新河將洶涌的河水引向其他河道,在決口處筑“方梁”、“石洫”。就是筑斷面較大的河堤,因河堤較寬,梯形斷面近似方形,故謂之方梁。在向水的一面襯砌石塊,謂之石洫。這樣大的水患他帶領人民一個月治理就勝利完成了。
他在任期間,淮安地區(qū)水患頻發(fā),他都以自己在治河中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把河道治理好。在治河的日子里,朱之錫日夜操勞,未曾安枕,在水災之年,他不但捐款救濟淮安地區(qū)災民,還向揚州、徐州災民伸出援助之手。在治理河道方面他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給皇帝上諫說:“我朝數(shù)百萬京糧、茶葉都要從江南發(fā)到淮安儲存、運向北方,食鹽從淮安打包發(fā)運全國,凡籌河者必兼籌濟運,治河勢在必行!币蚨岢鍪椫魏蛹胺乐贡锥说拇胧,皇帝看到后,皆如所請行。
1662年康熙元年,因他治河有功,皇帝加封他為太子少保。當年九月,河南省的原武、祥符、蘭陽等地河堤決口,水流遍野,墻倒屋塌,人民到處逃難,朱之錫接到圣旨后,立即從清江浦馳騁災區(qū),親自督促當?shù)毓倮、率領百姓用豐富的治河技術堵決口、疏淤道、移民居、賑濟災民。
在清代運輸主要靠水運,南來北往的船只都要經(jīng)過運河,淮安是運河的咽喉,每天經(jīng)過淮安的船只不計其數(shù),從清江浦至山東省南旺的數(shù)十道閘門啟閉難控制。啟閉節(jié)宣,以資挽運,若差船、兵船不時駛至,該閉者強之以開,泄水下注,則重運在上游者受阻;應開者強之以閉,留水待船,則重運在下游者又阻矣。為此朱之錫安排重要官員管理各處閘門,嚴守待命,沒有重要的敕旨差遣,不得擅自啟閉閘門,他并上諫皇上,請求準旨在淮安、宿遷、臺兒莊等地再新建八個船閘,以控制運河水位,確保水運暢通無阻和灌溉運河沿線農(nóng)田。
朱之錫在河道總督任上,為淮安地區(qū)乃至全國治理河道作出眾大貢獻,淮安地區(qū)、邳州、宿遷、河南中牟、陽武、山東曹縣、南旺、臺兒莊等地的百姓都尊稱他為河神。
1664年二月,朱之錫大功未成,積勞成疾死于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