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城垣舊址今猶在
2014/11/27 11:19:04 作者:章來福 閱讀:4459 評論:條
有著1600余年筑城史的淮安,于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始置山陽郡,即筑淮安城,稱為“老城”(舊城)。元末(1365),張士誠部將史文炳攻占淮安后,在舊城北歷造一座土城(明初時,包上磚壁),淮城的北端被人們稱為“新城”,是淮城守軍的屯兵之處。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漕運都御史章煥奏準修建聯(lián)結(jié)新舊二城的聯(lián)城,又稱為“夾城”、“ 聯(lián)城”。形成“淮安新、夾、舊”的三城格局,三城看似又像船頭、船倉和船尾,所以淮安城又有“船城”說法。
“老城”四至:東至楚州大道,即環(huán)城路,由北從靜都大酒店東側(cè),向南至現(xiàn)古城墻遺址公園處。西至里運河東堤背水面的友誼橋東側(cè),由北向南至堂子巷植物油廠處。南至巽關(guān)路,由東向西至堂子巷西首,北至靜都大酒店東側(cè),由東向西至名人亭。周長11里,高3丈6尺高。
東門城門樓舊址:位于美食街東端,供電局大門口偏西處;
西門城門樓舊址:位于老西門大街西端;
南門城門樓舊址:位于堂子巷德泉浴室附近;
北門城門樓舊址:位于北門大街名人亭附近;
附:老城城門名稱:東門“瞻岱”、西門“慶城”、南門“迎薰”、北門“承恩”。
四城門鎮(zhèn)樓之物:東門系一只大鐵貓、西門系一尊“侉婆子”木雕像、南門系一門大炮、北門一口大銅鐘。
淮安四座城門皆有兩道城門,又稱“子城”、“甕城”( 形狀如同倒扣的瓦甕)。如西門城門直對老西門大街,進入朝東城門內(nèi)便是甕城,還有第二道朝北的小城門,出了第二道的小城門才能出城。如有入侵之敵,守城將士便可關(guān)上兩道城門,接下來就來關(guān)門打狗、甕中捉鱉。
淮安老城墻不僅建有四座城門,453年的明代嘉靖年間(1560),還建有水關(guān)三處,又稱“水城門” ,至今還發(fā)揮作用。
“新城”四至:東至楚州大道(即環(huán)城路),西至河下估衣街東側(cè)的新城西門城墻舊址,南至長安路(即周恩來紀念館,仿西花廳西側(cè)的新城南門口),北至翔宇大道禮字壩段沿線向東。
“夾城”四至:所謂“夾城”說白了,就是在“老城” 與“新城”之間,打了東西兩道橫墻。將南北兩座城聯(lián)成一體,又稱“聯(lián)城” 并形成獨立的城防功能體系。
夾城的東北接新城東南隅。東面即從海棠園,向南至靜都大酒店處,外國語學校處設(shè)有城門,曰“東坎門”。 西南接老城的西北隅,西北接新城的西南隅。即友誼橋東南角的運河東堤背水面,向北至蕭湖邊折向東北,連接新城的西南城門“天成門” 。
淮安筑城時,都是就近挖土而夯實的土城墻,(城內(nèi)的勺湖、月湖、蕭湖等水面均為挖土造城而形成的水塘)。南宋乾道年間(1171年)距今842年,淮安城墻曾涂刷石灰,稱“銀鑄城”。自明代以來,淮安城墻采用外側(cè)包磚,不同年代,所燒制的城磚共計70余種。距今140多年前的清同治年間,淮安城墻作了最后的一次維修。
1945年中秋,淮安城笫一次解放時。敵人拒絕投降,新四軍攻城部隊用炸藥,炸開淮安城墻西南角30多米口子。
1957年,夾城、新城城墻已殘缺不堪,危及安全,經(jīng)上級批準,予以拆除;窗部h成立拆城墻辦公室,辦公地點設(shè)在新城農(nóng)場(現(xiàn)新安醫(yī)院身底)。凡淮城周圍的老百姓,只要有一人牽頭組成五、六人左右的小組,經(jīng)申請批準后,便可由拆城墻辦公室開出介紹信并指定地點,方可加入拆除城墻隊伍。城墻磚拆下后,再殼(砸的意思)成大小不等的磚子(用作鋪設(shè)公路的墊層磚子),按方付款。
1958年,大躍進年代,到處大興土木,搞社會主義建設(shè)。需要建筑材料,便就地取材,拆毀城墻。刨去城磚,又將城墻土挖走。城墻土便成了市民家燒煤爐,殼煤球加入粘性的土和填埋水塘等取用處。
1982年,地方上有識之士向原淮安縣政府提出保護城墻遺址的建議,得到縣政府的重視。并專門發(fā)布對僅剩的進行保護的公告,F(xiàn)此段城墻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淮安區(qū)政府投入巨資建設(shè)巽關(guān)段古城墻遺址公園建成開放,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地方。
老城四至:現(xiàn)還剩巽關(guān)至文府路一段約400米刨去城磚的東城墻遺址。老西門大街西端,原慶城門遺址約100米包磚的西門城墻遺址。烈士陵園西北隅的土堆假山“繼往開來”碑亭,原北門城墻遺址。南門大街堂子巷東端德泉浴室北側(cè)居民家庭院及房屋地基,都為南門城墻遺址,沿線向西直至植物油廠處。
夾城四至:已全部滅失,僅乘“東坎門”地名。
新城四至:現(xiàn)還剩約7米的西門包磚城墻,作為居民房屋東山墻和北側(cè)居民院墻,僥幸保存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