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街蔣公館怡園殘景
照片提供者:張璞 類型:翻拍件 拍攝時間:民國年間 閱讀:7219 評論:條
說到蔣公館的建筑,就不得不提到蔣清翊。而這張照片的拍攝者,是其曾孫蔣一安。 蔣清翊,字敬臣,清咸豐年間淮安府儒學正七品教授蔣錫寶次子。蔣錫寶在淮考執(zhí)淮安府儒學教授二十載,贊淮安民風淳樸,文脈深厚,遺囑家族遷徙至此定居。蔣清翊適逢洪楊之亂,咸豐十年(1860)蘇州府城淪陷,其避兵淮上,家族由蘇州府治吳縣遷居至淮安府治山陽縣城東門有司水巷口,筑“抱布新筑”五椽,藏古籍、字畫、古錢等,其中舊拓萬錢圖、元魏張始孫造像、兩唐碑館頗為著名。蔣清翊官至浙江武義縣知縣,學識淵博,其潛心鉆研金石學,藏古泉刀極為豐富。怡園是蔣公館中的花園建筑,其中以竹建十稔亭為勝,取文徵明《黃崗竹樓記》中的“竹之為瓦僅十稔”之意。園內還有一顆已近三百樹齡的紫藤,至今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1945年底,國共“雙十協(xié)定”簽訂后,中共擬定將中共中央由延安遷于淮安,當時駐淮安城東南的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奉命作迎接中共中央機關進駐的準備,將城內相對保存完好的蔣公館與丁家花園兩處大宅修繕、粉刷一新,準備作為中共中央機關的辦公場所。后因時局變化而擱淺。 蔣公館中的兩唐碑館頗為著名,因藏有兩方珍貴唐碑而得其名。一方為“大唐故中大夫守內侍上柱國高福墓志”,清乾隆年間于陜西西安出土,鐫于唐開元十二年(724)正月二十一日,初在農家,幾為礎石。乾隆四十六年(1781)五月,畢沅以二萬錢購得,移置于靈巖山館,后歸淮安蔣清翊。其碑季良撰,孫翌行書,27行,行27字。志長74、寬75厘米。原石拓本第一行“故”字周圍無損,翻刻本上下及左側均有石花;第2行“麗正殿修撰”等字同三行“勞息”下“之”字與“達人”下“一”字間均有直道錐痕,翻刻本則無;原石第五行“主君”之“主”字首點損,翻刻本完好;“諱!敝案!弊钟蚁陆恰疤铩辈靠杀,翻刻本泐”;原石第十四行“朝議大夫”之“議”字“言”旁損,翻刻本完好;第24行末“讓”字,原石損末筆,下無石花,翻刻本“言”旁連及下石花。北京圖書館藏較早整幅原石拓本,系梁啟超舊藏。有其題簽并鈐“飲冰室藏”章。另一方則為“故游擊將軍守左衛(wèi)馬邑郡尚德府折沖都慰左龍將軍宿衛(wèi)上柱國張希古墓志”,唐天寶間所刻,墓主為唐朝武官,碑高70厘米,寬70厘米,厚10厘米;碑文22行,行書鐫刻,筆力渾厚,側面均勒刻十二生肖飾文。兩碑被蔣清翊所得后,在淮安宅中筑兩唐碑館珍存,今碑均藏于區(qū)博物館內,保存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