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地名考略
2014/7/19 11:15:23 作者:政協(xié)文史辦 閱讀:10022 評論:條
龍虎山——在信州境內(nèi),為道教圣地。信州在北宋時屬江南東路,管轄六縣,州治在今江西省上饒市。龍虎山位于江西省鷹潭市郊西南20公里處,原名云錦山。東漢中葉,道教創(chuàng)始張陵(亦稱第一代天師)在此煉丹,“丹成而龍虎現(xiàn),山因得名”,龍虎山因而也成為中國道教發(fā)祥地。自張陵以后,道教天師在這里承襲了63代,歷1900年,是我國一姓嗣教時間最長的道教,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張(張?zhí)鞄煟┲Q。歷來被尊稱為“道教祖庭”、“百神授職之所”的大上清宮,始建于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龍虎山建有91座道宮,81座道觀,50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這些宮、觀、院多已不存,但規(guī)模宏大的上清宮部分建筑和歷代天師起居之所的“嗣漢天師府”至今尚存!端疂G》第一回說仁宗嘉佑二年(1058)派洪信迎請張?zhí)鞄,?yīng)該是第二十六代天師張嗣宗,史載仁宗至和二年(1055)曾召其入京,賜號沖靜先生(或虛白先生)。后徽宗崇尚道教,于崇寧三年(1104)召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入京,賜號虛靖先生,小說中稱洪信迎請的為“虛靖天師”,顯系混淆!£P(guān)于龍虎山得名的另一說法:由山形得名,因山有雙峰對峙,狀若龍虎。此說似更為準(zhǔn)確。 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市,北宋首都。唐代洛陽稱“東都”,開封則更東,所以稱東京。開封在唐代是宣武軍所在地,小說中高俅是宣武軍的一個破落戶子弟,宣武軍即開封。開封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戰(zhàn)國時的魏國,五代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及北宋都定都于此!端疂G》中的盧俊義、燕青、林沖、曹正、韓滔、彭記、蔡福、蔡慶是東京人氏。 大相國寺——開封的著名古跡。大相國寺位于開封鬧市中心的自由路西段,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古剎。這里原為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的故宅。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始創(chuàng)建寺院,稱為建國寺,后毀于戰(zhàn)火。唐長安元年(701年),僧人慧云來汴,托辭此處有靈氣,即募化款項,購地建寺。動工時挖出了北齊建國寺的舊牌子,故仍名建國寺,唐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為了紀(jì)念他由相王即位當(dāng)皇帝,遂欽錫建國寺更名為"相國寺",并親筆書寫了"大相國寺"匾額。 唐宋兩代是相國寺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北宋時期,相國寺屢有增修,成為全國最大的佛教寺院,全寺占地500余畝,轄64個禪院、律院,養(yǎng)僧1000余人,其建筑之輝煌瑰麗,有"金碧輝映,云霞失容"之稱。同時,相國寺的主持由皇帝賜封;实燮饺昭残摇⑵矶\、恭謝以至進(jìn)士題名也多在此舉行。所以相國寺又稱"皇家寺"。北宋滅亡后,相國寺遭到了嚴(yán)重破壞,以后各代屢加重修,時盛時衰,F(xiàn)在相國寺的主要建筑都是清代遺物,布局嚴(yán)謹(jǐn),殿宇崇麗,高大寬敞,巍峨壯觀,確不愧為久負(fù)盛名的古寺寶剎。 樊樓——樊樓位于宋都御街北端,在東華門外,也叫礬樓。以“商賈鬻礬于此”得名。相傳樊樓曾是北宋東京最繁華的一家酒樓,就連當(dāng)時的皇帝宋徽宗也親臨此樓,并留下一段與李師師相會的佳話。宋代開封的酒樓一般是上下兩層,唯有樊樓三層!稏|京夢華錄》描寫它是結(jié)構(gòu)是“三層相高,五樓相向,各用飛橋欄檻,明安相通,珠簾繡額,燈燭晃耀”,“乃京師九肆之甲,飲徒常千余人”。小說中陸謙曾騙林沖上樓飲酒。第72回宋江等入京,在樊樓賞燈。樊樓由東、西、南、北、中五座樓宇組成,每座樓皆高三層。其中西樓是樊樓的主要建筑,也是五樓中最大的一座,樓上設(shè)有宋徽宗御座,陳設(shè)富麗堂皇。中樓上有李師師琴房、書齋等,布置得淡雅幽靜。今天的樊樓是1988年仿古重建。 州橋——州橋是北宋時期東京城內(nèi)橫跨汴河、貫通皇城的一座石橋,遺址在今開封市中山路中段,大紙坊街東口至小紙坊街東口之間,明朝末年因水患橋被淤埋在現(xiàn)地平面以下6米處左右。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州橋,正名天漢橋,正對于大內(nèi)御街。其橋與相國寺橋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過。其柱皆青石為之,石梁石榫楯欄,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牙、水獸、飛云之狀。橋下密排石柱,蓋車駕御路也。”可見州橋是一座鐫刻精美、構(gòu)造堅固的石平橋,是四通八達(dá)的交通要道。橋下汴水奔流,橋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兩岸店鋪酒樓繁榮,笙歌連成一片。站在橋頭南望朱雀門,北望皇宮宣德樓,中間是天街!端疂G傳》里楊志賣刀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范成大的《州橋》寫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70)夏天,當(dāng)時,汴京淪陷已40多年,詩人奉命出使金國,就一路所見所聞,寫下了72首絕句,《州橋》是其中之一。詩人重踏故都,看到淪陷后的汴京景象,心中感慨萬千,于是,便通過對汴京父老急切地盼望宋王朝早日驅(qū)逐侵略者、收復(fù)失地的描寫,表達(dá)了廣大淪陷區(qū)的人民強(qiáng)烈的愛國感情,對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統(tǒng)一流露出強(qiáng)烈的不滿情緒。原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州橋明月”為汴京“八景”之一。 御街——宋都御街位于開封市中山路北段,是為再現(xiàn)宋代御街風(fēng)貌,于1988年建成的一條仿宋商業(yè)街。據(jù)史記載:北宋東京御街北起皇宮宣德門,經(jīng)州橋和朱雀門直達(dá)外城南薰門。長達(dá)十余里,寬二百步,是供皇帝御駕出入,顯示尊嚴(yán)氣派的主要街道。新建御街系在原御街遺址上修建。南起新街口,北至午朝門,全長400多米。雖不及古御街之長,但其規(guī)模和氣勢在國內(nèi)尚屬少見。御街南端豎立著一座高大的牌坊,前面各立一尊石雕大象,上騎武士,手持長槍,肅穆威嚴(yán)。兩側(cè)角樓對稱而立,樓閣店鋪經(jīng)營開封特產(chǎn),傳統(tǒng)風(fēng)味,古玩字畫,各具特色。另一說:北宋時曾指定東京城里的四條大街為御街,它們以宮城為中心,分別經(jīng)過里城的四面城門,通向外城的四面城門。上述御街應(yīng)為南面。 酸棗門——北宋的宮城分三重,即宮城、里城、外城。南面城門依次為朱雀門、景隆門、通天門?赏ㄍ釛椏h(今河南延津)。景隆門和通天門俗稱新舊酸棗門。小說中林沖夫妻燒香的岳廟在酸棗門外,應(yīng)為景隆門。 艮岳——艮岳是中國宋代的著名宮苑。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興工,宣和四年(1122)竣工,初名萬歲山,后改名艮岳、壽岳,或連稱壽山艮岳,亦號華陽宮。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后被拆毀。宋徽宗趙佶親自寫有《御制艮岳記》,艮為地處宮城東北隅之意。艮岳位于汴京(今河南開封)景龍門內(nèi)以東,封丘門(安遠(yuǎn)門)內(nèi)以西,東華門內(nèi)以北,景龍江以南,周長約6里,面積約為750畝。艮岳突破秦漢以來宮苑“一池三山”的規(guī)范,把詩情畫意移入園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創(chuàng)作為主題,在中國園林史上是一大轉(zhuǎn)折。苑中疊石、掇山的技巧,以及對于山石的審美趣味都有提高。苑中奇花異石取自南方民間,運輸花石的船隊稱為“花石綱”。(楊志)。 淮西臨淮州——淮西,古代泛指皖北豫東淮河以北地區(qū)。按臨淮郡置于漢代,治所在江蘇徐州;晉代治所在江蘇盱眙(音xū-yí需移);南北朝治所在安徽靈璧;唐代治所在泗州(今安徽泗縣);唐以后廢。宋代沒有臨淮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部,曾置臨淮縣,唐、元時代,還曾經(jīng)是泗州的治所。臨淮州疑即臨淮縣地面。高俅曾投奔在此開賭場的柳世權(quán)。 延安府——北宋的延安府屬陜西永興軍路,管轄七縣,州治在今延安市東南。 自古為西北重鎮(zhèn)。老種經(jīng)略相公駐軍于此。 少華山——在華陰縣境內(nèi),即今陜西華陰,因在華山之北,故稱華陰。少華山在華陰縣東南。另:少華山位于陜西白水縣境內(nèi)。白水河自西北環(huán)流山下,這里山青水秀,風(fēng)景幽雅,是一處靈境勝地。少華山屬石灰?guī)r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頗多,當(dāng)?shù)厝罕娧厣铰芬澜枭蕉吹奶烊恍蝿,修廟琮,塑神像,鑿石開路,設(shè)置棧道、鐵索、椽板。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縮小的華山,因而取名少華山。 蒲城縣—— 即今陜西蒲城縣。 定遠(yuǎn)——今安徽定遠(yuǎn)縣。朱武、李忠的老家。 鄴城——鄴城遺址在今邯鄲市南40公里處臨漳縣的漳河岸畔,是一處重要的古都遺址,是殷鄴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鄴城初建于春秋時期,相傳為齊桓公所筑。戰(zhàn)國時,西門豹為鄴令。曹魏時建北鄴城,東西長7里,南北長5里,外城有7個門,內(nèi)城有4個門。曹操還以城墻為基礎(chǔ),建筑了著名的三臺,即金鳳臺、銅雀臺、冰井臺。東魏建南鄴城,這一時期,統(tǒng)治者特別崇尚佛教,不惜動用大批力量修建佛教石窟寺。北宋時為河北西路相州轄縣,后并如臨漳縣,陳達(dá)是鄴城人氏。 蒲州解良縣——蒲州在北宋時稱河中府,屬陜西永興軍路,轄七縣,治所在今山西臨猗縣西南的臨晉鎮(zhèn)。明洪武二年(1369)改稱蒲州。北宋無解良縣,應(yīng)為解梁城,關(guān)羽的故鄉(xiāng)。即今山西臨猗縣西南的臨晉鎮(zhèn)。楊春的老家。 渭州——古渭州(今甘肅平?jīng)?,舊唐書載:隋隴西郡。武德元年,置渭州。天寶元年,改為隴西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渭州。此處作者的地理概念錯誤,史進(jìn)從華陰出發(fā)要到延安府,其實并不經(jīng)過渭州。魯達(dá)在此打死鎮(zhèn)關(guān)西。 關(guān)西——指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以西地區(qū),今陜西、甘肅一帶。魯達(dá)、郝思文是關(guān)西人氏。 代州雁門縣——今山西代縣。 五臺山——五臺山位于山西省的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缧弥莸貐^(qū)的五臺縣、繁峙縣、代縣、原平縣、定襄縣,周五百余里。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山分五峰,峰頂?shù)匦纹教,故稱五臺山。魯達(dá)在此出家。 桃花山——桃花山位于大同市靈丘縣紅石塄鄉(xiāng)沙湖門一帶。李忠、周通在此落草。 瓦罐寺——離桃花山五六十里。魯智深、史進(jìn)在此合力殺死崔道成、丘小乙。 野豬林——離東京約140里,是“東京去滄州路上第一個險峻去處”。魯智深大鬧野豬林救得林沖性命。 滄州——北宋時屬河北東路,州治在今滄州市東南。林沖發(fā)配于此。 橫?ぃ窡o橫?,唐代有一鎮(zhèn)叫橫海軍,治所在滄州!端问.地理志》說滄州屬橫海軍節(jié)度。從柴進(jìn)莊上到林沖發(fā)配地只有不到半天的路程,可見橫海郡即是橫海軍,也就是滄州。 濟(jì)州——北宋時屬于京東西路,轄四縣,州治在今山東巨野縣。 梁山泊—-梁山泊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nèi),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占地面積面積3.5平方公里。本名良山,漢文帝次子梁孝王劉武葬于此處,故該名梁山。 北京大名府——慶歷二年(1042)以河北大名府為北京,與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應(yīng)天府并稱北宋四京府,在今河北大名縣。又因邊防緣故,為北方重鎮(zhèn),故蔡京令女婿梁中書鎮(zhèn)守于此。楊志發(fā)配于此。 鄆城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鄆城縣隸屬山東省菏澤市,東臨濟(jì)寧市的梁山。北隔黃河與河南省范縣、臺前縣相望。宋江、晁蓋、吳用、朱仝、雷橫接是鄆城人氏。 東潞州——現(xiàn)有北京大興縣大皮營鄉(xiāng)東潞州村,但《水滸》所說應(yīng)不是此處。北宋無東潞州,或是指潞州,潞州乃北周所設(shè)置,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改為隆德府,屬河?xùn)|路,州治在山西長治市。是劉唐的老家。 石碣村——現(xiàn)廣東東莞市有石碣鎮(zhèn)石碣村。石碣鎮(zhèn)是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煥的故鄉(xiāng),被國畫大師關(guān)山月譽為“東江之珠”!端疂G》中的石碣村今天山東東平縣東平湖附近。阮氏三雄居于此地。 黃泥岡——在今山東鄆城縣黃堆集鄉(xiāng)。晁蓋七人在此劫了楊志押送的生辰綱。小說中楊志五月中從大名出發(fā),六月初四到黃泥岡。大名到鄆城直線距離約一百公里,不可能耗時近二十天。而且從大名到開封也不必從山東繞道。這是書中又一處地理錯誤。 濠州——隋置,治鐘離(今安徽風(fēng)陽東)。明初為臨濠府。朱元璋起義即崛起于此。 青州——北宋時屬京東東路,州治在今山東青州市。小說寫楊志離開黃泥岡南行一日余即到青州二龍山,但青州在鄆城以東且直線距離在二百公里以上。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到的。 孟州——北宋屬京西北路,州治在今河南孟州市。小說中稱孫二娘開酒店的十字坡在孟縣境內(nèi),但又說十字坡在山東東平,二者顯然矛盾。孫二娘、張青、施恩是孟州人氏。 沙門島——在山東蓬萊縣西北六十里的海中,島上有龍女廟,故又叫廟島。 廟島群島,在很早以前叫沙門島。宋朝初年,這里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登州府志》有這樣的記載:“《宋太宗本紀(jì)》建安三年索內(nèi)外軍中不律者發(fā)配沙門”。 二龍山——今有二龍山位于賓縣西南5公里,距哈爾濱市僅50公里。小說中的二龍山在青州地界。山上有寶珠寺,楊志、武松、魯智深聚義于此。但不知是否真有此山。 清河縣——即河北邢臺地區(qū)的清河縣,為河北東路恩州的州治。 陽谷縣——陽谷縣地處山東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黃河之北,北宋時屬京東西路東平府。小說寫武松離開滄州柴進(jìn)處到清河縣,途中經(jīng)過陽谷縣。其實,陽谷縣在清河縣南面,從滄州南下清河不可能經(jīng)過陽谷縣。 景陽岡——景陽岡位于陽谷縣城東16公里張秋鎮(zhèn)境內(nèi)。 東平府——北宋屬京東西路,本為鄆州,宣和元年(1119)改為東平府。轄陽谷等六縣,治在須城(今山東東平縣)。后成為元雜劇的中心。 快活林——在孟州東門外四、五十里。 恩州——北宋屬河北東路,轄三縣, 州治在清河縣。 飛云浦——距孟州十幾里,武松在此殺死公人及蔣門神的徒弟。 蜈蚣嶺——距十字坡約五十里,武松在此殺死王道人。現(xiàn)有蜈蚣嶺村在安徽,與水滸無關(guān)。 白虎山——白虎山是海州八景“虎峰夕照”的處所,位于海州城南。遍山磊磊青石,形狀像只白虎蹲伏在那里,因以為名。古人迷信,認(rèn)為白虎是兇星,“白虎臨城”很不吉利,多次想把山名改掉。明朝改作白辟山,清朝改作鰲頭山,但終因山形確實太像白虎了,所以老百姓便一直稱呼到如白虎山雖不甚高,但靠近州城,登臨方便,所以游人甚眾。從唐代至清代,歷朝都有人在山上勒石留名,形成了一處有價值的小碑林,其中尤以宋代張叔夜題名碑更為后世所珍重,那是因為張叔夜和梁山泊英雄的覆滅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石刻長2.2米,寬1.5米;正文10行,每行7字。文曰:“微酞閣待制知州事張叔夜(同行官員人名賂)宣和庚子重陽日同登……” 據(jù)正史記載,宣和三年(1120年)僅在張叔夜等人登高之后四個月,梁山泊英雄好漢便打到了海州。原來宋江等人在河北、京東一帶舉義旗,轉(zhuǎn)戰(zhàn)10郡,所向披靡,各地聞風(fēng)喪膽,沒有敢和他們正面交鋒的。宣和二年十一月,義軍同朝廷調(diào)來的曾孝蘊部隊激戰(zhàn)一場。接著在沂州(今山東臨沂)和知州蔣園的軍隊又接上了火。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南下攻入沭陽縣城,然后移兵至海邊,傳言他們可能要攻打海州城。看來宋江是準(zhǔn)備以云臺山為依托,與宋室作長期抗衡。不料由于輕敵,被張叔夜誘離海邊,焚燒了船只,終于全軍覆滅。許多俘虜慘遭殺害,在海州城外堆起了一座“好漢塋”。海州為區(qū),在江蘇省連云港市。小說里的白虎山在孟州去二龍山途中,孔明、孔亮家在白虎山下。 清風(fēng)山——清風(fēng)山,位于河南省義馬市北8公里處,距青州約百里,燕順、王英、鄭天壽在此聚義。 萊州——今山東省萊州市,北宋屬京東東路。 兩淮——北宋熙寧五年(1072)原淮南路分為東西兩路,合稱兩淮。地點相當(dāng)今天安徽、江蘇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地區(qū)。 清風(fēng)鎮(zhèn)——在離青州不遠(yuǎn)的三岔口。 山后開州——一說,北宋時習(xí)慣稱太行山、都軍山、燕山以北地區(qū)為山后。開州屬夔州路,州治在四川開縣。另一說,開州不是開縣.乃是河南濮陽, 此開州原稱唐州、澶州,金代改稱開州屬大名府。秦明的老家。 潭州——北宋時屬荊湖南路,轄十一縣,治在湖南省長沙市。蔣敬是潭州人。 揭陽嶺——在今廣東省揭陽石西北,是閩粵兩省的交通要隘。小說中宋江刺配江州經(jīng)過揭陽嶺是潯陽江邊的地名。李立是揭陽嶺人。揭陽鎮(zhèn)離揭陽嶺半日的路程,穆弘、穆春是揭陽鎮(zhèn)。 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當(dāng)時屬江南東路。宋江殺死閻婆惜發(fā)配到此,提反詩,后李逵等大鬧江州。重慶古代因江水(長江古稱)流經(jīng),曾被稱為江州,漢代在今重慶設(shè)巴郡,曾短暫更名為江州,后棄用該名稱。 潯陽江——今江西省九江市附近的長江河段稱潯陽江。白居易的《琵琶行》即作于此。童威、童猛是潯陽江邊人。宋江在江邊酒樓題反詩。 沂州沂水縣——沂州屬京東東路,轄五縣,治在今山東臨沂市。沂水縣即今山東沂水縣。李逵是沂水縣百丈村人,朱貴也是沂水縣人。 無為軍——據(jù)《辭!ぼ姟窏l載:“軍,宋地方行政區(qū)劃名。有兩種:一與府、州同級,隸屬于路;一與縣同級,隸書于府、州!睋(jù)何心先生《水滸研究》中解釋:“北宋時,無為軍屬淮南西路,領(lǐng)無為、巢、廬江三縣,故治在今安徽省無為縣!庇謸(jù)清人程穆蘅《水滸注略》中介紹:“無為軍、無為州、巢縣地,宋置無為軍于此!辈还軣o為軍故治是在巢縣還是在無為縣,反正這兩個地方離江州都有數(shù)百里之遙,而且這個地方都不靠長江,離長江都有三十至五十公里不等的距離,火勢就是沖天也無法映紅長江江面,在江州更望不見無為軍火起。軍,一般設(shè)在軍事要沖之地。 南京建康--北宋時,宋州(今河南商丘市)為宋太祖趙匡胤的發(fā)跡之地,故宋州升為應(yīng)天府,后改稱南京。這里的南京建康顯然不是宋州,而是今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在北宋為江寧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改為建康府。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開始稱南京。石秀、馬麟是建康人氏。 光州——時屬淮南西路,轄光山等四縣,治在定城(今河南潢川縣)。陶宗旺是光州人。 彰德府——現(xiàn)為河南省安陽市。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復(fù)改魏郡為相州,領(lǐng)8縣。宋初,相州隸屬河北西路,并置彰德軍節(jié)度。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彰德升為府,領(lǐng)5縣。明、清亦稱彰德府,領(lǐng)6縣1州(磁州)。民初,沿清制。1932年10月,國民政府在省下設(shè)區(qū),安陽為河南省第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領(lǐng)11縣,直到1949年5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為止。1949年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陽為省轄市。1952年11月30日,撤銷平原省,安陽市劃為河南省,仍為省轄市。張清、楊林是此地人。 蓋天軍襄陽府——宋代無蓋天軍,不解其典出何處。襄陽府即今湖北襄樊市。北宋時稱襄府,屬京西南路,宣和元年改稱襄陽府。鄧飛是襄陽府人氏。 京兆府——屬陜西永興軍路,轄十三縣,治在今陜西西安,裴宣是此地人。 薊州——在天津市之北,燕山腳下,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期稱無終于國,隋代為漁陽郡,唐代稱薊州,1913年改為薊縣。五代后晉的石敬瑭為了得到契丹的支持,割燕云十六州,薊州也在其中。北宋宣和四年(1122)收復(fù),宋朝設(shè)立燕山府路,但到宣和七年又被金占領(lǐng)。小說中兩次寫戴宗到薊州找公孫勝,時間在徽宗政和(1111-1118)年間。此時薊州在遼國的管轄下,不可能出現(xiàn)宋朝的官衙。 翠屏山——翠屏山因形狀似龜,又名龜山。翠屏山位于薊縣翠屏山鄉(xiāng)八里鋪莊東約1.3公里處, 即于橋水庫一翠屏湖南岸。屬燕山山脈,丘陵地貌,山勢低緩,山色郁蔥蒼翠,連畫如屏,故名。小說里的翠屏山是一個亂墳岡,為楊雄殺妻處。 高唐州——高唐州為元朝所置,北宋時只有高唐縣,屬河北東路博州,今聊城市高唐縣。時遷是高唐人氏。小說第52-54回,大破高唐州,殺死高廉。 祝家莊——在鄆州地界,距梁山泊不遠(yuǎn)。莊前有山,叫獨龍山,山前有岡,叫獨龍岡,祝家莊即在岡上。西面是扈家莊,東面是李家莊,三莊聯(lián)防。祝家莊地形復(fù)雜。 中山府——原為定州,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才升為中山府,屬河北西路,治在安喜(今河北定州市)。杜興是中山府人氏。 登州——時屬京東東路,轄蓬萊等四縣,治在今山東蓬萊。解珍、解寶是鄧州人氏。 茅州——北宋無茅州,唐武德三年(620)曾在今江蘇句容設(shè)置茅州,但七年即撤消;蛘f此茅州為古代茅國。茅國為西周的封國,在今山東巨野以南。(一說在河南武修)。樂和是茅州人氏。 瓊州——北宋時屬廣南西路,治在今海南瓊州縣。孫立、孫新是瓊州人氏。 九宮縣二仙山——應(yīng)為作者杜撰。九宮為道家名詞,內(nèi)容十分復(fù)雜。小說里的九宮縣離薊州四十五里,二仙山在縣東五里。公孫勝和羅真人居于此地。 武岡鎮(zhèn)——今有湖南省武岡市,但應(yīng)與《水滸》無關(guān)。李逵從薊州出發(fā)去高唐州,行三日,到達(dá)武岡鎮(zhèn),則武岡鎮(zhèn)應(yīng)在河北境內(nèi),今有武強(qiáng)縣非常吻合。李逵在此結(jié)識湯隆,同上梁山。 東昌府——北宋時有博州,屬河北東路,治在今山東聊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改博州為東昌路,明朝洪武初年改為東昌府,其治所和區(qū)域不變。因此,東昌府為明代地名。 寇州——史無寇州,疑是冠州之誤。小說中高廉被宋江包圍,派人到臨近州縣求救,而東昌府和冠州(今山東冠縣)都相距不遠(yuǎn)。但冠州在北宋稱冠氏縣,屬河北東路的大明府。元代至元六年(1269)改稱冠州,洪武初年改為冠縣。 河?xùn)|——代指山西。因黃河流經(jīng)山西省的西南境,則山西在黃河以東,故這塊地方古稱河?xùn)|。秦漢時指河?xùn)|郡地,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唐代以后泛指山西。呼延灼是河?xùn)|名將呼延贊之后。 汝寧州——呼延灼是汝寧州都統(tǒng)制。宋無汝寧州,元代設(shè)置汝寧府,治在汝陽縣(今河南汝南縣)。 陳州——北宋時屬京西北路,治在宛丘(近河南洛陽縣)。韓滔是陳州團(tuán)練使。 穎州——今安徽阜陽。彭杞(斜玉旁)是穎州團(tuán)練使。 華州——華州在今日的陜西渭南、華縣、華陰、潼關(guān)一帶。華州治所在鄭縣(今陜西華縣),華縣也是古鄭國的發(fā)祥地。渭南在宋朝為華州下邽縣。史進(jìn)、魯智深曾在華州入獄。 華山——華山古稱“西岳”,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陜西省華陰市境內(nèi),距西安120 公里。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著大西北進(jìn)出中原的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華山還是道教勝地,為“第四洞天”,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最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現(xiàn)存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20余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zhèn)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宋江為營救史進(jìn)、魯智深在華山劫持前來進(jìn)香的太尉宿元景。 徐州沛縣——北宋時,徐州屬京東西路,轄五縣,治在彭城,即今江蘇省徐州市。劉邦的故鄉(xiāng)。項充是沛縣人。芒碭山(59)——即芒山、碭山的合稱,兩山皆在今河南永城東北。樊瑞、李袞、項充曾在此聚義。 涿州——是被石敬瑭割給契丹的十六州之一,直至徽宗宣和四年才歸北宋管轄,宋朝該名涿水,屬燕山府路,治在范陽,即今河北涿州市。段景柱是涿州人。 凌州曾頭市——宋代無凌州,小說第七十三回說“凌州高唐界內(nèi)”可見凌州距高唐縣不遠(yuǎn),推測凌州為陵州之誤。元代曾將陵縣改為陵州,治在今德州市。曾頭市在陵州西南,是有三千余家的大市鎮(zhèn)。宋代商品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縣以下的交通要道,產(chǎn)生了許多成為商品交易集散地的所謂草市,有些草市經(jīng)過發(fā)展固定下來成為線轄的行政單位,名稱就叫某某室,估計曾頭市即是此類市鎮(zhèn)。 蒲東——今上海蒲東與“水滸”無關(guān),小說里的蒲東應(yīng)該是河?xùn)|,泛指山西一帶。關(guān)勝是蒲東人。 河?xùn)|上黨郡——即今陜西長治市,上黨是秦漢舊名,宋代稱隆德府,董平是上黨人。 汶上縣——汶上縣地處山東省西南部,轄屬濟(jì)寧市,東臨古城曲阜,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東岳泰山。汶上縣是金時的地名,北宋稱中都。 壽春縣——北宋屬淮西西路,即今安徽合肥壽縣。小說宋江與董平在東平府交戰(zhàn),退到壽春縣。實際上,壽春縣距東平府很遠(yuǎn),疑為壽張縣之誤。 四柳村——李逵、燕青出東京后,繞道陳留縣后梁山,途經(jīng)四柳村。李逵在此喬裝捉鬼,殺死狄太公女兒和她的奸夫。 荊門鎮(zhèn)——縣有湖北荊門市。水滸里的荊門鎮(zhèn)在梁山以北七八十里。元代曾經(jīng)在山東東阿縣西南設(shè)置了一個水站,叫荊門。李逵在回梁山的路上經(jīng)過距荊門不遠(yuǎn)的劉太公,在此有一段李逵負(fù)荊故事。 壽張縣——北宋時屬東平府,縣改名梁山縣,是山東聊城專區(qū)。李逵曾擔(dān)任該縣縣長。 洳州——史無洳州,疑是汝州之誤。即今河南省汝州市。 弘農(nóng)——弘農(nóng)郡為漢代設(shè)置,地域大約在今洛陽以西、陜西商縣以東,治在弘農(nóng)縣(今河南靈寶縣東北故函谷關(guān)城)。北宋時該弘農(nóng)為常農(nóng)。 云中——秦漢云中郡治云中(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東北),東漢末郡廢。北魏云中郡治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唐云中郡即云州,治定襄(后改云中,今山西大同)。漢郡在長城以北,唐郡在長城以南,漢郡的西南面。北魏郡與漢郡轄區(qū)也不完全相同。曾割給契丹,宣和四年收回,不久又被金占領(lǐng)。 漢陽——今漢陽為“武漢三鎮(zhèn)”之一。古漢陽是東漢郡名,北宋時改為秦州,治在近甘肅省甘谷縣。 瑯邪——瑯邪為秦時郡名,北宋稱YI(水字旁加斤,左右結(jié)構(gòu))州,在山東。 彭城——漢郡名,即今江蘇省徐州市,北宋設(shè)彭城縣。 西川峽江——峽江縣在今江西省,是明嘉靖年間才設(shè)的縣。小說里的西川峽江可能是西川夾江之誤,即今四川夾江縣。 泗州——北宋屬淮南東路,治在臨淮縣。康熙十九年(1680)因地震外城陷入洪澤湖,到乾隆四十二年遷治到今安徽泗縣。 山后九州——宣和三年(1121)宋金聯(lián)合滅遼后,燕云十六州復(fù)歸宋,宋將其劃分為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云中府路所轄的九州稱山后九州,地點大約是近北京至?xí)x北一帶。但到宣和六年十六州又被金占領(lǐng)。幽云十六州的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于東南部分,多為平原,稱“山前七州”;而新、媯、儒、武、蔚、云、應(yīng)、寰、朔九州則處在西北,多屬山地,被稱為“ 山后九州”。小說中說宣和年間遼國侵占了山后九州,顯然是混淆史實造成的。 陳橋驛——陳橋驛,位于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封丘縣東南部。陳橋始建于五代,后晉時已有其村,相傳,有一小橋失修,陳姓捐資修復(fù),故名陳橋。后周時,設(shè)驛站,名陳橋驛。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舉行兵變,黃袍加身,開創(chuàng)了宋朝,史稱北宋,定都開封。今有陳橋鄉(xiāng)。 密云縣——密云縣位于北京東北部、燕山山脈南麓,華北大平原北緣。是北京至東北與內(nèi)蒙古的重要門戶,故有京師鎖鑰之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密云縣即是檀州的州治所在地,小說中說宋江爭遼離開密云,直抵檀州,乃是地理上的又一錯誤。 溢津關(guān)——在今河北霸縣。曾割給契丹,為后周收復(fù)。與瓦橋關(guān)、淤口關(guān)合稱“三關(guān)”。 燕京——即今北京市。遼國曾作為南京。 幽州——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時北方的軍事重鎮(zhèn)、交通中心和商業(yè)都會。轄境相當(dāng)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幽州治所在薊縣,治所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區(qū)大興縣西南部的廣安門附近。(此非天津薊縣。) 青石峪——是幽州的一處險要之地,四周皆是高山,只一條小徑。盧俊義等曾被遼兵圍困在此。 大坯(人字旁)山——大坯山有兩處,一在今河南省鶴碧市是?h;一在河南滎陽西北。宋江爭遼回京經(jīng)過大坯山,應(yīng)是前者,燕青在附近的雙林鎮(zhèn)遇到了許貫中。 博浪城——即博浪沙,張良刺秦處,在河南原陽縣東南。小說中戴宗和石秀從陳橋驛閑步到博浪沙,不可思意。 威勝州沁源縣——北宋無威勝州,有威勝軍,屬河?xùn)|路,治在沁源縣。沁源縣位于山西省會太原市東南,長治市西北部。田虎是沁源縣的獵戶。 汾陽——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緣,呂梁山東麓。始建于春秋初期,為瓜衍縣,屬并州。戰(zhàn)國屬趙,為茲氏縣,秦、漢時期仍名茲氏縣,屬并州刺史部太原郡。西晉改為隰城縣。北魏太和8年置西河郡,隸于汾州。唐肅宗上元元年(260)改隰城為西河縣,歷五代、宋、金、元。明洪武元年(1368),省西河縣置汾州(直隸州),兼領(lǐng)平遙、介休、孝義三縣。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升汾州為汾州府,依廓設(shè)汾陽縣,府屬冀南道,府、道治所皆駐縣城內(nèi)。民國元年(1912)廢道府存縣。民國29年,屬晉西北行署第八專區(qū);民國32年,屬晉綏邊區(qū)行署第八專區(qū);民國34年,屬晉綏邊區(qū)呂梁行署七專區(qū);民國37年,縣劃屬華北區(qū)晉中專區(qū)。1948年7月,汾陽全境解放。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設(shè)汾陽專區(qū),公署駐縣。 1951年3月撤汾陽專區(qū)縣隸屬榆次(晉中)專區(qū)。1971年5月劃歸新成立的呂梁地區(qū)。1996年8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汾陽撤縣設(shè)市,為縣級市。一說北宋稱陽曲縣。 汾州——北宋屬河?xùn)|路,轄五縣,治在西河縣(即汾陽)。 昭德、潞安——北宋改潞州為隆德府,后又改為昭德府。明嘉靖八年(1529)改為潞安府。昭德、潞安都是潞州,即今山西長治市。小說稱昭德是今之潞安,顯然是嘉靖八年的口吻。 平陽——今之晉寧縣屬昆明市;平陽縣屬溫州市,皆與水滸無關(guān)。北宋政和六年(1116)改晉州為平陽府;元初改為平陽路,大德九年又改為晉寧路;明清復(fù)改為平陽府,治在今山西臨汾市。小說稱晉寧是今之平陽。是將元、明兩朝的地名混淆了。 澤州——北宋澤州屬河?xùn)|路,轄六縣,治在山西晉城。蓋州通常指遼寧省蓋州市,但唐初曾在高平縣設(shè)蓋州。小說稱蓋州即今之澤州,從下文沁水、高平都是澤州屬縣看,小說里的蓋州應(yīng)是高平縣。 輝縣——北宋時叫共城縣,明初稱輝縣,在河南。輝縣不是北宋地名。 武涉——當(dāng)是武陟之誤。武陟縣位于河南省北部,黃河北岸,與鄭州隔河相望,屬焦作市。北宋屬澤州。 沈水——疑是沁水之誤,今在山西。 壺關(guān)——壺關(guān)縣位于山西東南部,東與河南省林、輝二市相連,西與長治市為鄰,北與平順縣隔界,南與陵川縣接壤。因古治北有百谷山(今名老頂山),南有雙龍山、兩山夾峙,中間空斷,山形似壺,且以壺口為關(guān),而得名壺關(guān)。屬長治市管轄。北宋屬潞州。 臨縣——臨縣位于晉西北,西靠黃河,與陜西佳縣、吳堡隔河相望;北接興縣;東連方山、離石;南與柳林交界。 臨縣,西漢置臨水縣。北周大象元年置身突郡與烏突縣。隋開皇元年烏突郡改為太和郡,烏突縣改為太和縣,三年郡廢。唐武德三年,太和縣改為臨泉縣,金天會元年,臨泉改為臨水。元至元三年設(shè)臨州,明洪武二年臨州廢,改為臨縣。后沿用至今。 霍山——霍山位于廣東省龍川縣境內(nèi),具體位置在田心、石坑、鐵場三鎮(zhèn)交界處!妒酚洝氛f霍山即太岳山,又名霍太山,在山西中部,臨近霍州市,此說更與水滸吻合。 抱犢山——抱犢山有三:一在河北省獲鹿縣西八里,四面險絕,頂有二泉,《寰宇記》獲鹿縣有萆山,今名抱犢山,韓信伐趙,使輕騎二千人持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后遂呼為萆山,后魏葛榮之亂,百姓抱犢而上,故以為名,上有石刻抱犢福地四家。二在山東嶧縣北六十里,一名抱犢崮,又名君山,《魏書地形志》蘭陵郡氶縣有抱犢山,《元和志》山壁立千仞,頂寬而有水,山去海三百余里,天氣澄明,宛若在目,昔有豚隱者抱一犢于其上墾種,故以為名,《齊乘》“君山,一名抱犢山,”山勢甚險,由山下至山頂,人須匍伏而行,最高處約一千八百尺,山頂則甚平坦,廣數(shù)頃,有池蓄水,可資耕種,民國十二年,土匪于臨城劫津浦車,擄置中外旅客于此,亦名豹子谷。三在山西壺關(guān)縣東南,四圍陡絕,山頂有二泉,《寰宇記》道書福地記云,抱犢山高七十丈,有石城高十丈,方一里,南有草名玉枝,冬生花,高五六尺,味頗甘,取其葉末服之,二三日不饑。水滸里的抱犢山應(yīng)是山西的抱犢山。 陜西涇原——北宋康定二年(1041)設(shè)置涇原路,治在今甘肅省平?jīng)鍪小?BR> 安定州——即今甘肅定西縣,北宋為定西縣,元代改稱安定州。 襄垣縣——襄垣縣城建于戰(zhàn)國時期,由趙襄子在此筑城而得名,襄垣縣位于太行山西側(cè),長治市以北。張清和瓊英結(jié)婚的地方。 浮山縣——浮山縣地處太岳山南麓,臨汾盆地東線。西靠臨汾、襄汾、南臨翼城,東南毗沁水,東連安澤,北接古縣。北宋稱神山縣,金國大定七年改為浮山縣。 太原縣——本是隋朝設(shè)置,北宋改為平晉縣,明初恢復(fù)。 銅*(革+是,左右結(jié)構(gòu),音底)山(100)——北宋設(shè)銅*縣,即今山西沁縣,山在縣西南。 云南軍達(dá)州——北宋無云南軍,疑是云安軍之誤。云安軍是開寶六年(973)設(shè)置,治在云安縣(今四川云陽縣)。宋末,云安軍廢。元至元十五年(1278),復(fù)立云安軍,至元二十年(1283)改軍為州,名云陽州(因縣址地處云安鹽場之南和五峰山南麓,南為陽,故名云陽)。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為縣,名云陽縣,屬夔州府。達(dá)州,今四川省達(dá)州市。北宋州與軍平級,此處稱云南軍達(dá)州顯然是不了解宋朝行政區(qū)劃分。 禹州——禹州是明朝萬歷三年(1575)才設(shè)置的,治在今河南禹州市,北宋稱翟陽。 南豐府——北宋無南豐府,只有南豐縣,即今江西省南豐縣。但南豐縣距離湖北房縣很遠(yuǎn),從小說描述王慶攻下上津、竹山等縣后又打破南豐府的情節(jié)看,南豐府或是南陽府之誤,南陽府是元代地名,在河南。 荊南——荊南又稱南平、北楚,高季興所建,為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都荊州,轄荊、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三州。治在近湖北江陵市。 襄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小說將襄州與魯山并舉,當(dāng)是襄城縣直誤。襄城縣在河南,與魯山縣同屬汝州。 粟縣——史無粟縣,當(dāng)是栗縣之誤。栗縣是秦設(shè)置的古縣,地在今河南夏邑縣。 山南軍——史無山南軍。 隆中山——在湖北襄樊市以西,諸葛亮的隱居地。 鞏州——當(dāng)是鞏縣之誤,在河南。 紀(jì)山——在湖北江陵以北。 安德——-東川在今云南會澤縣;安德在今山東陵縣。小說將二縣與云安并列,但相距甚遠(yuǎn), 睦州——北宋初設(shè)置,末年改為嚴(yán)州,南宋升建德府,治在浙江建德縣。 潤州——北宋屬兩浙路,轄三縣,南宋后改明為鎮(zhèn)江府,治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 歙州——北宋時屬江南東路,宣和三年改為徽州,轄歙縣、婺源等六縣,治在今安徽歙縣。小說稱歙州即是婺源,不對。 清溪縣幫源洞——應(yīng)作青溪縣,宣和二年方臘在此起義,次年失敗。青溪縣被改為淳化縣,南宋又改為淳安縣,即今浙江淳安縣。幫源洞現(xiàn)已改名為方臘洞,位于淳安縣威坪鎮(zhèn)洞源村西北面1公里的長龍山腰上。 瓜州——瓜洲:鎮(zhèn)名,在現(xiàn)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和鎮(zhèn)江隔江相對,古代長江的著名渡口。 北固山——焦山位于鎮(zhèn)江市市區(qū)東北的長江中,因漢末著名學(xué)者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北固山坐落在鎮(zhèn)江市區(qū)北面長江邊上,山壁陡峭,形勢險固,南朝梁武帝曾題書“天下第一江山”來贊其形勝。金山在鎮(zhèn)江市西北,上有金山寺。三山風(fēng)景秀麗。 毗陵郡——隋朝改常州為毗陵郡,治在晉陵。 福州——北宋屬福建路,轄十二縣,治在今福建省福州市。 獨松關(guān)——中國古城臨安(今浙江杭州)西北關(guān)隘。位于今浙江省安吉縣南獨松嶺上。東西有高山幽澗,南北有狹谷相通,為古代臨安經(jīng)廣德通建康(今江蘇南京)之咽喉要地。 寧海軍——唐朝為鎮(zhèn)海軍,北宋淳化五年(994)改為寧海軍,即今之杭州。 越州——隋煬帝時改吳州為越州,治會稽(今紹興)。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升為紹興府,轄八縣。 余杭州——北宋無余杭州,只有余杭縣,在今浙江省余杭縣西南的余杭鎮(zhèn)。 昱嶺關(guān)——位于歙縣竹鋪星嶺頂?shù)耐、浙交界處。建于五代。北宋未,方臘義軍曾在此關(guān)與宋軍大戰(zhàn),《水滸全傳》盧俊義大戰(zhàn)昱嶺關(guān),稱此處關(guān)隘為敦州第一處緊要墻壁,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亦在此同元軍反復(fù)爭奪。 婺州——隋開皇九年滅陳改吳州,十三年(593年)更名婺州,明改為金華府”(辭源),“以當(dāng)天文婺女之星為名”(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督鹑A市志》曰“以其地于天文為婺女分野,故名。”北宋屬兩浙路,治在金華。 廬州——即今安徽合肥市。廬俊義被授予廬州安撫使。 武勝軍——北宋初,設(shè)武勝軍,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間,復(fù)稱鄧州,統(tǒng)于京西南路。即今河南省鄧州市。吳用被授予武勝軍承宣使。 應(yīng)天府——不是南京。宋朝以宋州為應(yīng)天府,治在宋城縣,即河南商丘市;s被授予應(yīng)天府兵馬都統(tǒng)。 太平軍——北宋曾在今福建仙游縣和廣西合浦縣設(shè)置太平軍,但時間都很短暫。小說敘述朱仝隨劉光世破金,官至太平軍節(jié)度使,可見事在南宋,南宋無太平軍。疑是今安徽當(dāng)涂縣,南宋為太平州,元朝為太平路,明朝為太平府。 楚州——秦漢時期名曰“淮陰”,北宋屬淮南東路,治在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qū)。宋江被授予楚州安撫使,并和李逵、吳用、花榮葬身于此。宋代之后,楚州被更名為淮安,為1986年國務(wù)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