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與淮安知府葛木師生情
2014/6/19 21:40:57 作者:高建平、竇建淮 閱讀:3497 評論:條
吳承恩二十六歲時在家鄉(xiāng)淮安,肄讀于淮安知府葛木(厄山)在淮安府儒學宮所創(chuàng)辦的淮安龍溪書院。 據淮人高延弟主修的光緒《淮安府志·卷十·古跡》云:“葛木,嘉靖間知淮安府,毀淫祠為書院,以訓士子,文教蔚興! 據淮人邱正綱(《射陽先生存稿》卷一《憶昔行贈汪云嵐分數(shù)巴陵》)云:“憶昔龍溪鳴鐘鼓,后有王公前葛公。君方弱冠,游其中。送君動我昔年心,付與長安曲米春。莫笑狂奴仍故態(tài),龍溪我亦法筵人! 吳承恩稱淮安知府葛木為“父師”。自稱為“門下士”,就是因為曾預葛木的“法筵”。 吳承恩在淮安府儒學宮內的龍溪書院肄讀,頗受知府葛木器重,其父吳銳也受到淮安知府葛木的尊重。而此時的吳承恩由于“迂疏漫浪,不比數(shù)于時人”,受到時俗笑罵。 吳承恩在《祭厄山先生文》,則具體描繪自己之“迂疏頒浪”情景:“昔人有言,感恩易受,知己實難。承恩淮海之豎儒也,迂疏漫浪,不比數(shù)于時人,而公顧尊知之。泥途困窮,笑罵沓至,而公之信仆,甚于仆之自信也。”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劉懷玉箋校的《吳承恩詩文集箋!芬粫幸嗍沼小都蓝蛏较壬摹啡。 吳承恩在明嘉靖九年庚寅(1530)二十七歲那年,代知府葛木作《告先師廟文》云:“伏自唐宋以來,先師之宮,皆有像設。陋而不典,瀆玩非經;实凵裰,志復古先,凡天下祠祀不如禮者悉正之。于是下詔郡國,命撤塑像,奉安新主,我守臣茲用從……” 《先府賓墓志銘》原石于1975年元月初在淮安吳家先壟出土。碑高62厘米,寬61.2厘米。撰文、書丹、篆蓋皆出吳承恩一人之手,是研究吳承恩家世和吳承恩書法藝術的珍貴文物。該墓志現(xiàn)藏南京博物院。志銘刻楷書,計三十七行一千一百四十一字,文字簡練,書法工整。這篇墓志銘見于吳承恩去逝不久,其表外甥邱正綱著的《射陽先生存稿》。民國間,又被板閘榷使如皋冒廣生,經好友淮人田魯漁(袁鷹的祖父)介紹從碩儒段朝端(淮安著名學者宋焜的老師)處獲得,收入《楚州叢書》中的《射陽文存》。 吳承恩于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秋,至南京應舉,不第,歸途游鎮(zhèn)江金山寺,作有兩首《金山寺》七律,并把其中的一首書寫到扇面上,贈給一位叫沫湖的人。1978年春,揚州博物館收集到吳承恩書寫的一幅扇面,寫有一首吳承恩自作的七律,下有“射陽居士”篆書印。吳承恩由南京歸后,途徑鎮(zhèn)江金山寺留,后歸于家。這時恩師葛木,已由山東按察司副使升任山西布政司右參政,道經揚州,遣使到淮安,對吳承恩“钖以教言”。 據《明實錄·世宗實錄》卷一百六十四:“嘉靖十三年六月乙亥,升山東按察司葛木。陜西按察司副使沈圻,俱為布政司右參政。木,山西;圻,貴州。” 據吳承恩表外甥淮人邱正綱(《射陽先生存稿》卷三《祭厄山先生文》)云:“獨念去歲之秋,公聞晉陽之擢,解鎮(zhèn)南省,旌麾渡淮;未幾,復道揚如晉,公之道淮也,仆方滯于外;公之道揚也,仆適病于家。前不得拜公于門,后不得從公于遠,過承遣使,錫以教言。我實負公(葛木),自今以往,亦愿努力自飭,以求無恭于我公(葛木)知人知明,庶他后日少有所樹立,亦厄山公門下士也,持此以拔公而已。” 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吳承恩時年三十二歲,在家鄉(xiāng)淮安。恩師葛木病,脾臟腫大(肝癌)卒于山西任所,喪還過淮,停靈月余,是年吳承恩作《祭厄山先生文》哭奠于恩師葛木靈前。《祭厄山先生文》曰:“細問疾壯,則云公卒于痞!薄渡嫌菘h志·葛木傳》又說:“淮方之民,懷公之德,罷市而哭,鬻衣而奠。士民戴如慈父,奔擁哭奠,停留月余,哭奠不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