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區(qū)以“橋”為名的鄉(xiāng)鎮(zhèn)名字來歷
2014/6/19 20:55:54 作者:秦九鳳 閱讀:3501 評論:條
前不久,市政協(xié)召開特約文史研究員會議。中午就餐時,上了平橋豆腐這道菜,于是,同席人問我,你是淮安人,請問那個地方為什么叫平橋呢?是的,我們淮安區(qū)鄉(xiāng)鎮(zhèn)級的行政機構(gòu)不僅有平橋,還有朱橋、車橋、仇橋、季橋和席橋的地名。這些帶“橋”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 平 橋 平橋是淮安區(qū)南端的一個鎮(zhèn),與揚州市寶應縣接壤。西傍京杭大運河,有上千年的建鎮(zhèn)歷史,曾名列江蘇百家名鎮(zhèn)。早在公元前486年(周敬王34年,魯哀公9年),吳王夫差開挖古邗溝之后,構(gòu)通了長江和淮河。那時淮河水位高,長江水位低。當時人們還不會造船閘,所以只能在古邗溝的北端末口沿淮河分別筑了仁、義、禮、智、信五個壩口。后來,古邗溝被截彎取直,開鑿了大運河,但水位仍是北高南低。智慧的古人便在仙女廟(今揚州市江都區(qū))往北這一段運河河道上連續(xù)給運河挖了許多彎子以減緩水流,并在高郵段的運河西岸造了一座寶塔。人們乘船北上,由于河道彎曲,船上的人常?吹礁哙]寶塔一會兒在河東一會兒又在河西,并且反反復復,成了觀賞的一大景觀:寶塔彎。 地殼變遷,大地滄桑。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江水面一度上升,而淮河水面卻在下降。到明朝中葉的時候,大運河水流到平橋這個地方時,剛好與江潮涌過來的江水水面相平,靜著不動,于是這個地方就被取名為“平橋”。著名文學大師、《西游記》作者吳承恩就曾寫作過《平河橋》一詩。 平橋最出名的莫過于入選過滿漢全席的佳肴——平橋豆腐。作為淮揚菜系的扛鼎之作,自有其過人之處。平橋豆腐絕在兩條:一是用鯽魚腦和雞湯調(diào)味,普天之下,只此一家,姑且不論湯口如何,能想到這一點已是匪夷所思、鬼斧神工;其二是成菜上桌后,略帶油脂看似不冒熱氣,其實很燙,勺不起,氣不起,勺起氣起,因此需吹后食之,小心慢用。平橋每年的笑人會集民間貿(mào)易,民間文藝,民俗等為一體,盛況空前。最熱鬧的時候,還在運河上架起“萬歲坊”,斷航數(shù)日。 朱橋 朱橋在新中國建立之初,這里屬石塘區(qū)。1958年廢區(qū)建鄉(xiāng),就以地方一個自然小鎮(zhèn)——朱橋鎮(zhèn)為名建立了朱橋鄉(xiāng)。1958年全國實行人民公社化,她又成了朱橋人民公社!爸鞓颉北阋恢毖赜弥两。 淮安處處有美食!爸鞓蚣佐~”便是一道名菜。以燴甲魚為主,也有清蒸、清燉、紅燒等等,風味各異,F(xiàn)在的“朱橋甲魚館”不僅在市區(qū)、淮安區(qū)有,連南京、上海都有分店或有人掛牌經(jīng)營了。 車橋 車橋,歷史上是淮安縣除淮城之外的最大農(nóng)村集鎮(zhèn)。那時人們把淮安縣分為三個大片:東南鄉(xiāng)、西南鄉(xiāng)和東北鄉(xiāng)。這三大片中各有一個中心集鎮(zhèn),叫做一車、二岔、三欽工!耙卉嚒本褪侵傅奈挥诨闯菛|南鄉(xiāng)的車橋!岸怼笔侵肝髂相l(xiāng)的岔河。1956年洪澤建縣后,被劃歸洪澤。“三欽工”是指現(xiàn)在仍屬于淮安區(qū)的東北鄉(xiāng)的欽工鎮(zhèn)。 車橋的得名是在明代中期,因為從淮安流經(jīng)車橋的澗河(明代稱菊花溝)自古無橋,人們要過河就以田車代涉過河,這就留下了“車橋”一名,并且一直沿用了幾百年。 1944年,在栗裕大將的直接指揮下,新四軍發(fā)動抗日戰(zhàn)爭中的著名戰(zhàn)役——車橋戰(zhàn)役,車橋由此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留下了濃重一筆。 車橋名菜有軟兜長魚,相傳清光緒十年,兩江總督左宗棠視察淮河水患,駐節(jié)淮安城,淮安知府特意安排車橋的廚師做了一道軟兜長魚。左宗棠食用后大為贊賞。在他的推薦下,軟兜長魚曾作為淮安府的貢品之一進京恭賀慈禧七十大壽。 每年“三·二八”是車橋廟會,周圍四縣八鄉(xiāng)的人都往車橋趕,主要是做生意,也有文人雅士前來吟詩作畫的或民間藝人表演絕技的等等,而且連續(xù)幾天。舊時交通不便,有乘船、騎驢或步行的,最遠的達數(shù)百里。 仇橋 仇橋地處淮城東南,原來由縣城流過來的市河向來無橋,交通不便。至清朝中期,一位姓仇的富戶出資在這里造了一座橋,從而方便了當?shù)孛癖。人們(yōu)榧o念他的恩德,便將此地叫做仇橋。仇橋地名由此而來。 季橋 季橋地名由來與仇橋一樣,也因為一位姓季的有錢人在市河上造了一座橋而得名。如果從旅游的角度去說,季橋是著名的淮河山陽灣的流經(jīng)之地。筆者小時還記得當?shù)厝税堰@條已湮塞的河叫“黃河影”。再就是《山陽縣志》上有記載的淮安藏軍洞。它始于新城東門,終于柳薄灣。柳薄灣就在今天的季橋境內(nèi)。 席橋 在明代后期,山陽知縣開挖了漁濱河。漁濱河在排澇、抗旱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但也給沿岸人們出行帶來了困難。民國初年阜寧的馬玉仁任淮(安)揚(州)鎮(zhèn)守使(駐節(jié)淮安城)期間,為了方便自己回老家阜寧,就征伕修造淮(安)阜(寧)公路。這條公路當時的走向是淮城——席橋——欽工——茭陵——蘇嘴,然后入阜寧境內(nèi)。因為漁濱河在席橋這里向東急轉(zhuǎn)了一個九十度的彎子,所以馬玉仁就命令在漁濱河上造了一座大木橋,可以通行汽車。這里未造橋前,只有七戶人家,他們靠種地兼擺渡謀生。于是,人們就將這座橋取名為“七家橋”。后來,因為周圍老百姓姓席的人家很多,人們在問路時,常把“七橋”當成席橋。在民國年間,“七橋”和“席橋”這兩個名字就一直為人們混用著。筆者是席橋人,到我記事后,還親耳聽到過這兩個名字被人們混用呢。直到新中國建立后,地名規(guī)范化,席橋這一名字才固定下來。 2014年開始建設的寧(南京)連(連云港)高鐵,淮安站目前就定址在席橋鎮(zhèn)的南首,這或許會給席橋帶來一次新的發(fā)展機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