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淮境的反秦起義
戰(zhàn)國之初,越國滅吳,覬覦已久的楚國乘機"廣地至泗上",占有淮安市境內(nèi)的淮北之地。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爭斗,楚國又滅掉越國和魯國,市境全屬楚國。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齊國聯(lián)合秦國擊敗楚國,齊又占有淮北。三十一年,楚又取齊淮北。此后,直至秦滅楚前,市境皆
為楚國所有,且為楚國郢都居民播遷之地。
秦統(tǒng)一后,由于濫用民力,不顧人民死活,不僅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也激起了以楚國為代表的原六國貴族勢力的強烈不滿,故當(dāng)時在故楚地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民謠。并最終在楚地首先點燃了反秦起義的烈火。淮安境域及其周圍地區(qū),作為楚遺民重要聚居地,'揭竿而起響應(yīng)陳勝者尤為突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徐縣(縣治沒入洪澤湖中)人丁疾聚眾起義,并率領(lǐng)起義軍圍攻東海。后兵敗不知所終。同時,凌縣(縣治在今泗陽縣城北)人秦嘉也揭竿響應(yīng),他率義軍圍攻東?な赜谯,迫東海郡守投降,并進而占據(jù)彭城。陳勝派武平君畔作為秦嘉的監(jiān)軍,嘉自立為大司馬,不愿意受制于人,假傳陳勝王之命,將畔殺死。聽到陳勝失敗的消息,立景駒為楚王。后起義隊伍相互火并,秦嘉在抗拒項梁的戰(zhàn)斗中,被項梁擊敗而戰(zhàn)死。所部被項梁吞并。
此間,東陽人陳嬰也聚眾起義。陳嬰原是東陽縣令史,為人信謹,有能耐有威望。東陽少年殺死縣令響應(yīng)陳勝起義,立嬰為長,迅速聚眾2萬人,義眾又要推立陳嬰為王。陳母對嬰說:"自我作你家婦,從未聞你家先代出過貴人,F(xiàn)在暴得大名,不吉利,不如附屬他人,事成可以封侯,事敗也容易隱匿,因為不是眾目睽睽的人物。"嬰謹遵母訓(xùn),對擁戴者說:"現(xiàn)在下相(今宿遷)人項梁已在吳中起義,并率兵過江。項氏世世為將,在楚國非常有名,我等現(xiàn)在要舉大事,非以他為將不可。我們依靠名族,一定會滅亡暴秦!"遂將所部歸屬項梁。陳勝死后,項梁在淮北民間找到當(dāng)牧童的楚懷王孫子名叫心的為懷王,陳嬰被封為楚國上柱國,輔佐懷王,定都于盱眙(三個月后遷都彭城)。后項羽逐殺義帝,陳嬰憤而歸漢,并成為漢開國功臣,被封為安侯,都棠邑(今六合縣境)。
此外,著名的大軍事家韓信,也是在項梁義軍打到淮上之際,仗劍從戎,投奔項梁。項梁、項羽的義軍,成為推翻秦王朝最精銳的主力部隊。
兩漢的經(jīng)濟、政治狀況
秦漢時朔,特別是漢朝的承平之世,淮安地區(qū)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得以較好的利用。西漢初期,吳王濞曾利用淮揚水利條件,發(fā)展灌溉農(nóng)業(yè),高郵湖、洪澤湖地區(qū),是其重要的墾殖區(qū)。《漢書·廣陵厲王傳》:漢宣帝時,"奪(厲)王射陂草田以賦貧民"。說明流經(jīng)洪澤湖區(qū)的射水(今盱眙維橋河)已被攔蓄為陂塘灌溉農(nóng)田。東漢元和三年(公元86年),下邳相張禹開徐縣蒲陽玻,陂水寬二十里,長約百里,開水門灌溉。"鄰郡貧者歸之千余戶,室廬相屬,其下成市,后歲墾至千余頃,民用溫給。據(jù)考證,張禹所開的蒲陽陂,即在今泗洪縣歸仁集、西陳集和泗陽縣洋河鎮(zhèn)一線,所灌溉的范圍則主要在其南部的安河流域,直至半城、龍集以下的古淮水以北、今洪澤湖的部分水域(時皆為濱淮陸地)。章和(公元87-88年)年間,廣陵太守馬棱"興復(fù)湖陂,溉田二萬頃"。時射陂一帶屬廣陵郡,為馬棱復(fù)興的灌區(qū)之一。漢獻帝建安初年,廣陵太守陳登筑高家堰30里,遏淮河洪水,以保護農(nóng)田,名捍淮堰。并筑破釜塘溉田,使得"粳稻豐饒"。
這個時期,生產(chǎn)力水平有了提高,鐵制農(nóng)具和牛耕得以廣泛使用。泗洪重崗出土的西漢畫像石就刻有"二牛拉一犁"的生產(chǎn)場面。這些條件曾造成秦漢時期淮安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繁榮。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曾形象地描述道:"(百姓)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螺蛤,不待賈而足,地藝饒食,無饑謹之患。"頗有魚米之鄉(xiāng)的景象。
關(guān)于這時期的工商業(yè),從《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可以看出:秦代"淮陰市"中,有一群婦女專門從事絲絳的漂洗加工,還有專門從事屠宰,出賣肉類的場所。而韓信因"不能治生商賈"而貧窮潦倒。其次,在數(shù)以百計的秦漢村落遺址中,還有不少制陶、冶鐵、織布、釀酒等方面的實物或圖案,在一些古城址和古屯區(qū),還出土該時期的大量貨幣,有的一處就出土數(shù)百公斤。這些都說明當(dāng)時手工業(yè)作坊和商業(yè)的繁榮。
正因為如此,這一帶王族地主、官僚地主和豪強地主眾多。在漣水三里墩、洪澤岔河、泗陽賈家墩、泗洪鳳凰墩、重崗等漢墓群中,出土了非常豐富的器物和畫像石,不僅顯示墓主人具有較高的地位,擁有充盈的財富,還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窮奢極欲、荒淫無恥的生活。如鳳凰墩出土的《車馬出巡圖》、《烹飪圖》、《祝壽畫》,三里墩出土
的裸體的"二女爭夫"銅塑等,就是這種生活的生動寫照。
東漢后期,政治極端腐敗,宦官、外威爭相專權(quán),豪強地主勢力膨脹,農(nóng)民紛紛破產(chǎn)流亡。在黃巾起義之前的40多年間,江淮一帶就發(fā)生過多次農(nóng)民起義,并波及今市境,永和三年(公元138年)夏,九江郡蔡伯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軍,一度占領(lǐng)東陽、海西等11座城邑。廣陵張嬰領(lǐng)導(dǎo)的起義軍;活躍于徐、揚二州之境,前后達十幾年。本初元年(公元146年)秋,廬江農(nóng)民軍攻打盱眙城。黃巾起義以后,包括淮安的"八州之人莫不響應(yīng)"。黃巾軍在各地殺官吏,燒官府,摧毀豪強地主的田莊,沒收他們的土地和財物,開倉濟貧。
黃巾軍被鎮(zhèn)壓后,廣陵太守陳登還曾招撫"海賊"薛州之族萬余戶。緊接著便是軍閥混戰(zhàn),陶謙、呂布、劉備、袁術(shù)、曹操等曾程度不同地在淮安采取進軍事行動。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由于董卓之亂,洛陽等地流民東徙,"多依徐土,曹操至,坑殺數(shù)十萬人于泗水,水為不流",徐縣、下相等地"雞犬盡絕,邑?zé)o行人。"
秦漢時期的文化和漢末的人文現(xiàn)象
秦漢時期淮安居民創(chuàng)造出絢麗多彩的文化。繪畫和工藝美術(shù)都具有較高的水平,這從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得到反映。另外東漢時期,佛教己傳到本區(qū)。在泗陽出土的畫像石刻中,就有反映佛教的內(nèi)容。
在文學(xué)方面,有漢賦大家枚乘、枚皋父子。枚乘完成從楚辭到漢賦的過渡,是漢賦的代表作家之一,與司馬相如并稱"枚馬"。他的代表作《七發(fā)》,不僅寓意深博,氣勢恢宏,辭藻典麗,而且是枚乘首創(chuàng)的漢賦形式,被后世人稱為"七體"。其子枚皋,文思敏捷,可倚馬作露布,"倚馬可待"一詞即源出于此。其他代表作家還有"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陳琳善作章、表、書、記,他任曹操的侍從官時,軍國書檄,多出自他與阮禹之手。陳琳也善為詩賦,所作《飲馬長城窟行》,反映人民疾苫,讀之催人淚下。
秦漢時期,淮安地區(qū)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繁榮和貴族富戶眾多,造成了文化的昌盛,形成了人文蔚起的局面。俗話說:"亂世出英雄"。這種人文蔚起的局面;在東漢末年和三國鼎立時期,以及西晉初朝,得以充分的顯現(xiàn),可謂群雄啊起如春筍。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就產(chǎn)生了十多位出將入相、彪炳史冊的歷史名人。如下邳淮浦縣(今漣水縣)陳氏家族。首先出了個陳球。他幼習(xí)儒學(xué),精于律法,官至太尉、永樂少府,因謀誅宦官不慎事泄,被下獄迫害而死。陳球的兒子陳禹為吳郡太守,陳琮為汝陽太守,侄兒陳畦為沛王相,一門顯赫;雌株愂霞易暹出了個了不起的人物,就是前面提到的筑捍淮堰、修破釜塘的陳登。陳登(約公元164到201),字元龍,是漢靈帝名臣陳球的侄孫、沛王相陳畦之子。陳登受祖、父輩薰陶,"少有扶世濟民之志,博覽載籍,雅有文藝,舊典文章,莫不貫通。"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以陳登為廣陵(治射陽,今淮安境)太守。陳登助曹擊殺反復(fù)無常的呂布,加封伏波將軍。在廣陵太守任上,兩次打敗孫策北上的軍隊。建安五年遷東城太守,廣陵郡吏民都拔郡跟隨。不久病卒,年僅38歲。陳登調(diào)離廣陵后,廣陵很快為孫權(quán)占據(jù)。后來曹操征吳,每臨江長嘆,恨不早用陳元龍之計。陳登死后,許范、劉備等共論天下士,共同贊譽陳元龍豪氣包容湖海,文武膽略,當(dāng)從古賢中求之,當(dāng)時人是很難有與之匹比的。
東漢末年,射陽縣還出了臧曼、臧洪父子。減曼曾任盧奴令,后為揚州刺史,一手鎮(zhèn)壓了會稽許昭的數(shù)萬起義軍。后又為匈奴中郎將,率兵戍邊,上書申述睦鄰的意義,并受命出使匈奴。為著名良吏。
臧洪(?-196)字子源,董卓進京亂政,洪與一批刺史、太守大會酸棗。臧洪被推為盟主,設(shè)壇歃血為盟。后見知于袁紹,為東郡太守。建安元年,曹操圍張超于雍丘,臧洪聞訊,徒跣號泣,向袁紹求救,袁不予救兵,張超在城破時自刎。臧洪憤而不與袁紹通和。紹怒而攻洪,可歷年不下。后城被袁紹攻破,城中卻無一人叛逃,男女七八千相枕而死。袁紹抓到臧洪,勸降不成,終于將其斬殺。當(dāng)時在場的臧洪同鄉(xiāng)、東郡丞陳容站起來,抗聲說:"將軍舉大事,而專誅忠義,豈合天意?今與臧洪同日死,不與將軍同日生!"也被推出斬首。
時淮安境域還有廣陵郡海西(今漣水北境)徐氏。徐淑,宇伯進,幼年隨父在京城求學(xué),飽讀儒家經(jīng)典,陽嘉五年(136年)被舉為茂才,后遷為瑯琊都尉,官至度遼將軍,是一位出色的邊防守將。
徐淑之子徐繆,字孟玉,博學(xué)多才,初任廣陵太守,升任荊州刺史。后死于太常任上。
徐繆族人徐宣,為曹操門下督,魏文帝即位后,徐宣作為"社稷之臣",歷任御史中丞、城門校尉、司隸校尉、散騎常侍,遷尚書。明帝即位后,封津陽亭侯,領(lǐng)中軍,遷左仆射,后加侍中、光祿大夫。青龍四年卒,明帝詔書中稱他為"柱石臣"。
東陽陳矯父子也位極人臣。陳矯的(?-237),字季弼,明帝時,晉封光祿大夫,遷司徒。
陳矯子陳本,西晉時歷任郡守,列九卿,遷鎮(zhèn)北將軍,假節(jié),都督河北諸軍事。陳本弟陳騫,魏元帝時,為車騎將軍,遷侍中,大將軍,出為都督揚州諸軍事,假黃。晉武帝時遷太尉,轉(zhuǎn)大司馬。
還有一個淮陰縣人步騭。步騭帕(?--248),宇子山,曾任孫吳驃騎將軍,領(lǐng)冀州牧,代陸遜撫荊州、冀州,后代陸遜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