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底的記憶
2015/8/14 17:41:25 作者:郭裕環(huán) 閱讀:2754 評論:條
在我們淮安,下河底可算是個“專業(yè)”名詞,是家庭主婦們到河塘邊汰洗衣物或取水勞作的專謂,此外別無它義。這是上世紀(jì)60年代前的狀況,及至自來水深入進單元樓的廚房間,如今對80后90后的孩子提說到“下河底”,他們會茫然不知所謂,就如同老年人遭遇流行網(wǎng)絡(luò)語言一樣。不過才三四十年時光,這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只能算浪躍河石的瞬目之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卻讓三四十年前的往事成了陌生的史料。
由于京杭大運河穿淮安城而過,淮安人差不多家家戶戶都與大運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對大運河有種種生活依賴,喝她的水,吃她的水產(chǎn)。尤其是主婦們,因為擔(dān)當(dāng)著家庭里洗衣漿裳淘米洗菜等一應(yīng)家務(wù)雜活,更與運河水有著頻繁而親密的接觸。
家中的許多家務(wù)勞動我都是家母倚重的幫手,其中參與最頻繁的就是幫母親下河底。
下河底說起來輕飄飄三個字,若非親歷很難體會到其中的艱辛。那時沿河有數(shù)不清供民用的水碼頭,臨水建造,不可能依傍建筑物或樹木,下河底的主婦們只能一任夏天烈日的烘烤,冬季凜冽寒風(fēng)的“切割”,別說要從事種種勞作,單是在碼頭邊站上個十來分鐘也會讓人或大汗淋漓或臉木手僵。要是碰上雨雪刮風(fēng)的天氣,滑倒在濕漉漉的石板臺階上,不落個頭破血流也會傷筋動骨。吃飯穿衣是人們最基本的生計,下河底也就成為一年三百六十日主婦們無從回避的勞作。
母親每次下河底總要額外拎一只小木桶,下完河底好捎回一桶水來,以減輕孩子們抬水吃的負擔(dān),怎么勸阻也不聽?蓱z天下父母心!兒女們?nèi)裟馨爰案改傅奶蹛壑,怕是天下盡是孝子孝女了。
日后,讀到一首新詩,題目原詩都記不清了,只記得那是一首情詩,描寫了一個戀愛中的純情少女在山泉邊漬洗衣裳,因思念情郎走了神,捶打衣物的棒槌一下下全都空敲在青石板上。詩寫得很美也極有韻味。然而掩卷細思就覺著那只是“高于生活”的文學(xué)形象,在我腦海里,下河底的婦女哪個不是頭發(fā)零亂腰背佝僂,細察她們的手臉,又哪個不是皮膚粗糙皴裂累累喲,哪有絲毫詩意可言?
時光荏苒,如今老母已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就連我這個當(dāng)年的少年也已成了老翁。
自打退休賦閑,隔三差五仍會優(yōu)哉游哉蹬車去故居處尋舊,意欲重拾失去的歲月。早年沿河兩岸星羅棋布的民用水碼頭,多已在世事變遷中泯滅。所幸曾陪母親下河底的那個碼頭仍存在于漕運路東端大運河文化廣場對面,而且修繕得異常齊整,碼頭石階兩邊還加上了護欄,儼然成了一處小小游覽勝地。我知道,這不是為了紀(jì)念如母親般千千萬萬民婦在這里耗盡青春乃至生命,而只因有位萬歲爺曾一不小心駕臨了這個小碼頭。盡管如此,我仍該叩謝乾隆帝,若非沾了陛下您的光,現(xiàn)被尊崇為“御碼頭”昔日的普通民用碼頭怕是早就化為烏有了,寄托再多的感情也白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