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福利入口在线观看,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国产视频1区2区3区

首頁 > 名城索引 > 河下古鎮(zhèn) > 古鎮(zhèn)河下的過街樓——二帝閣

古鎮(zhèn)河下的過街樓——二帝閣

2014/6/1 21:35:07    作者:樊國棟    閱讀:4065    評論:0

淮安河下古鎮(zhèn)的過街樓,在中國的古鎮(zhèn)中可算獨具一格。二帝閣在河下的幾座過街樓中,歷史最悠久。它的形成,最早可上溯到880年前的南宋初期。

建炎四年(1130),在金兵擄去徽、欽二帝第四年,歷時100多天的楚州保衛(wèi)戰(zhàn)失利后,韓世忠指揮宋軍在鎮(zhèn)江黃天蕩與金軍大戰(zhàn)48天,把金軍逐至淮河以北,宋、金從此以淮河為界長期對峙。

收復(fù)后的楚州,一片廢墟,遍地荊棘。吳玉搢在其《山陽志遺》中云:“世忠披草萊,立軍府,屯兵于郡城之西北,去城三里,名曰北辰。夫人梁氏親織薄為屋”。為嚴密監(jiān)視金兵動靜,針對淮河南岸明顯低于北岸的地形特點,在南大堤上,特意搭建了許多暸望閣,其中以相家灣渡口東端的瞭望閣最高。梁紅玉經(jīng)常伴隨韓世忠登此高閣北眺,遙拜被金兵擄去的徽、欽二帝,用以堅定眾士卒同仇敵愾、收復(fù)失地的決心。于是該瞭望閣被稱頌為“拜二帝(之)閣”,時間久了,拗口的“拜”字漸漸被人喊丟,成了順口的“二帝閣”。

明初,社會趨于安定,沒有忘記韓世忠與梁紅玉的百姓,在相家灣的當(dāng)年原址,重建了一座飛檐翹角的雙層四方亭,仍稱二帝閣,以寄托對他們的崇敬與思念。

明中葉,作為兩淮海鹽集散地的河下,成了開發(fā)的熱土,河下聚落的面貌大為改觀,連狹長的石工堤上也競相營建店鋪,很快形成街道,俗稱相家灣市,后來改稱估衣街。這座有意識保住的二帝閣,就演變成了過街樓。甚至估衣街上的南北兩支巷——倉橋街與粉章巷,也分別以二帝閣為起點,使二帝閣成為河下十字路口上空極為醒目的地標性建筑。

嘉靖年間,倭寇屢犯河下,官民在各要道口建起瞭望性質(zhì)的過街樓以加強防范。清人陳守讓在《淮上元夕》第四章的自注中有記:“城外里中各樓,均備倭?xí)r所建,晝以瞭望,夜以警察”。當(dāng)然,眾多的過街樓在規(guī)模上均略遜于二帝閣。

崇文尚武的河下人把“文昌”、“關(guān)圣”二帝君奉若保護神,為避免與徽、欽二帝混淆,對后建的過街樓,竟不厭其煩地用上全稱“文武帝樓”。當(dāng)然,對二帝閣的一往情深,也絲毫沒有動搖。王光伯他編著的《山陽河下志》中對二帝閣位置有如下記載:“閣南為粉章巷,北為倉橋,東入新城,西去相家灣!辈⑦M一步描述:“初建自明代,跨民房而上,輝煌壯麗,似塔似亭,內(nèi)供文武二帝,中有魁星,兩旁欄桿,四圍槅俱以明瓦,前以明瓦為篷!倍坶w作為古鎮(zhèn)的地標性建筑,此后又經(jīng)歷了幾次滄桑巨變。

由北方滿人執(zhí)掌的清政權(quán)初立,面對排滿思想大興文字獄。鎮(zhèn)上百姓采納耆儒建議,假托供奉文、武二財神的名義才保護二帝閣。其實,中國的眾財神中,唯有公認忠義典范的關(guān)羽被奉為武財神、且于明朝萬歷年間被進爵為帝,其余的均屬文財神,壓根兒沾不上“帝”字邊。供奉“文武二財神”實是對韓世忠夫婦拜“徽欽二帝”敬仰的一種掩飾。

據(jù)《河下志》載,嘉慶年間,在京城擔(dān)任過“少卿”的吳師云募修過一次,后來做布業(yè)生意的周長慶又修過一次。道光年間,著有《河下園亭記》的李元庚與職掌五經(jīng)教授的“學(xué)博”楊榑村共同募修過。也許由于學(xué)博的介入,添置了魁星老爺?shù)哪镜衽枷,且比二帝的偶像大得多?/SPAN>

咸豐十年(1860),安徽捻軍久攻不下淮安府城,轉(zhuǎn)而火燒河下鎮(zhèn),具有瞭望功能的眾多過街樓最先焚燒,二帝閣便毀于大火。目睹劫后慘狀的程鍾在《淮雨叢談》里統(tǒng)計:“各街頭多有文武帝樓,共焚去七座!背替R在《訥庵雜著》記得更詳:“花巷、茶巷北頭,文武帝樓二座,皆被燒。東路自二帝閣抵釘鐵巷頭,店屋盡燒,二帝閣一座被燒!痹谝闹,“文武帝樓”與這“二帝閣”是分開統(tǒng)計的,且“樓”眾多,“閣”唯一。從稱呼上看,河下人也一直沒有把“文武帝”簡稱為“二帝”。他們對“二帝閣”是情有獨鐘的!

同治四年(1865)春,地方財力緊張,縣令林紹芝、副手黃海崘鼓勵熱衷地方公益的李元庚重建二帝閣,而將文武帝樓的重建擱置一邊?h令只籌集新木五根,因太平軍據(jù)守金陵“江路不通,新木不易致”。正愁材料缺得多,“適清江啟廢閘拔木樁”支援二帝閣十根,李元庚又從其他渠道募得舊柱四根。經(jīng)他奔走求助,遠近勸募,得錢一百幾十千。請?zhí)珜W(xué)的方句香督其役,不滿一月即竣工。次年春又貸錢十余千,作黝埡抹漆之用,還湊合著到“烏沙河普應(yīng)庵舁文武帝像奉之”,閣的設(shè)施總算完備。

至“文革”期間,二帝閣蒙上奇冤,其被紅衛(wèi)兵看成歌頌封建帝王、宣揚封建迷信的“四舊”典型,予以拆毀。據(jù)當(dāng)?shù)貛孜焕先俗窇,較大的木料,被附近人拉回家打家具;破碎的木塊與雕花殘件,被閣旁一個街道委員拾回家點火燒飯;塵封的木菩薩,被幾個小孩搬回家作玩具——人們終于看清一大兩小的三只木偶中,大的魁星高約1出點頭,一對小的“二帝”還不足半米。菩薩尺寸的反差,透露了如下信息:前人建閣,旨趣根本不在頌揚什么徽欽二帝、文武財神。二帝閣毀得冤!

綜合親見者的記憶,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二帝閣的風(fēng)貌:底層凈高近3,上層閣樓憑位于十字路口四角的四根直徑約30公分的木柱支撐。為增加閣體的穩(wěn)固性,在木柱與民房的空隙間,砌上窄窄的磚墻。閣的東北角,砌有登閣梯道。為避讓梯道,面朝估衣街的姚家西山墻,在倉橋街東側(cè)楊家的映襯下,明顯向東退縮了1多,至今還可看到。

頂層屋面為四披式。四脊攢頂,頂尖為黃色球體。脊尾與四角挑檐相交處,高高上翹于估衣街店鋪的屋面。整體看去,很是壯觀,保持著明清時期“似塔似亭”的特色。

上層四周以槅扇門封閉,每個方向4扇門,中間兩扇可以啟閉。槅扇背面卡有魚鱗形的云母片,在陽光折射下呈現(xiàn)絢爛色彩,也許就是《河下志》所稱的“明瓦”吧!槅扇門四周是互相通連的回廊,廊寬約0.8米,廊道外緣裝有木護欄。

閣內(nèi),緊挨著北槅扇的條形供桌上,安放著三尊面朝南方的木質(zhì)彩繪菩薩,中間一尊高約1.2,兩側(cè)均矮小,高僅0.5。面前香爐、燭臺俱全。與《河下志》記載的“內(nèi)供文武二帝,中有魁星”是一致的。四個方向的樓檐下,均懸有楷書的“二帝閣”木匾,一式的白底黑字,匾長約1.5,寬約0.5。

值得特別強調(diào)的是,據(jù)當(dāng)?shù)氐倪M過上層閣內(nèi)的譚蔚華、劉本貴、潘永祥等老先生追憶,閣內(nèi)還有兩塊略小的橫匾,《河下志》也有漏載。其:一塊高懸于菩薩面前二道梁上,紅底金字褪色許多,字跡尚可辨,最右邊是“其”字,最左邊是“也”字,中間一字是提手旁加天干“壬癸水”中的“癸”字,排起來便是“其揆也”三字?赡芙袢寺┯浕蚯叭耸懥藗“一”字,如補上則構(gòu)成“其揆一也”,語出《孟子·離樓下》:“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泵侠戏蜃拥脑馐牵翰徽撓仁ズ笫,他們做人的信念與準則是一致的。聯(lián)系匾后神臺上一大、兩小偶像,似乎在向來者釋疑解惑:徽欽二帝也好,文武二帝或文武二財神也好,后插進來的魁星也罷,他們在保佑蒼生黎民的胸襟上,是一致的,欲辨清祭祀對象毫無意義。

另一塊高懸于菩薩背后的二道梁上,盡管也色彩灰暗,但“望海樓”三字仍清晰,顯然不是強調(diào)當(dāng)年淮河入海的云梯關(guān)距這里比較近,而是在紀念淮安府另一位保衛(wèi)南宋江山的抗元英雄陸秀夫,這位進士出身的左丞相,在南宋滅亡前夕背負年幼皇帝趙昺投海殉國。淮安府學(xué)的明倫堂上,便有一聯(lián):“馬上文,胯下武,枚里韓亭,彪炳經(jīng)綸事業(yè);石邊孝,海底忠,徐廬陸墓,維持名教綱常。”表彰了淮安府文、武、孝、忠四方面代表人物,其中的“海底忠”、“陸墓”,特指陸秀夫。前人讓“望海樓”與“二帝閣”共處一體,寄托了對抗金英雄與抗元英雄的敬仰,對維護一統(tǒng)山河免遭蹂躪的所有志士仁人的懷念。

世世代代維護好這座唯一稱“閣”過街樓,為的是睹閣思人——永遠思念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英雄。這才是鄉(xiāng)親故老們恒久不變的情結(jié)。

End全文結(jié)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quán)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quán)聲明 | 隱私權(quán)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luò)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shù):淮安市淮安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
网站地图琼icp备83016614号